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我国网络治理相关理论阐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7-02-23 共6194字

  第三章 我国网络治理相关理论阐述

  第一节 网络治理理论概述。

  一、网络治理的内涵。

  网络治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不但对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造成深远影响,同时也使得传统的科层治理模式弊端日益显见,为了应对传统科层治理模式的缺陷,网络治理应运而生。

  传统的科层治理模式是以政府为中心,向下层级划分的金字塔式结构。这种治理模式具有一定的缺陷:一是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反应滞后;二是公民的行为具有被动性和消极性;三是该结构可提供的选择性渠道较小。尽管在公共管理上传统科层结构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随着新公共管理的改革浪潮席卷西方社会,政府对社会的公共管理难度加大,群众对于平等参与社会管理的呼声越来越高。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履行社会职责的能力是极为有限的,而非营利部门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网络治理理论随之产生。

  最早提出网络治理理念的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和威廉·艾格斯将网络治理定义为"主要指一种全新的通过公私部门合作,非营利组织、营利公司等广泛参与提供公共服务的治理模式".网络治理相比较于科层治理,具有治理时效快,治理渠道多,治理成本低等多方面的优势(表 3.1)。除此之外,网络治理还具有涵盖范围广,治理层次多,包括国际、地区、社区等多个层面。学者陈振明将网络治理划分成三个类型:全球治理、民族国家治理和社区治理。

  网络治理摆脱了传统的行政控制方式,它是由政府和社会团体、企业、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或者个人进行合作,共同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网络治理理论的核心就是"合作"、"协调"、"相互促进"、"信任"等概念,它使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不再各自行动,而是集体行动,并且体会到集体行动所带来的丰厚利益。网络治理提升了集体解决问题的效率,推动了政策的实行,促进了政府与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与个人,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它带来的效益远远大于传统的治理模式。

  在网络治理过程中,本文认为进行网络治理依然要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因为过度地剥夺政府在网络治理模式中的主导地位,会导致政府职能的弱化,削弱行政规章制度的约束性,容易引起社会失衡。因此,本文对网络治理的界定是,网络治理是在坚持政府主导地位的前提下,构建同非政府组织和个人之间的新型关系,行为体之间信任合作,共同管理公共事务,解决社会问题。

  二、网络治理的特征。

  (一)网络治理呈现多元化行动结构。

  网络治理早期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上,曾与"网络组织"概念联系在一起。

  "网络组织"就是指一群地位平等的"节点",依据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自发形成组织团体,其特征为平等、协商、分权、合作。网络治理也具有网络组织的特征,不同于传统政府的强制统治,网络治理主体是以资源的分配为依据共同行动的。

  他们根据相关的利益划分进行讨论、协商、妥协、合作,最后达成集体利益的最大化,完成公共事务的管理。网络治理不再是传统政府的单一管理,而是依赖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多个主体的相互协调和积极合作。尽管政府占据了主导地位,但不是决定性地位,网络治理的实现还是要依靠各个组织之间的信任合作,政府对其他组织行为则起到引导监督的作用。

  (二)网络治理采取互惠合作的行动策略。

  网络治理的个体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他们既有追逐个人利益的一面,又有维护公共利益的一面。在这样的情形下,个体之间很容易产生利益分歧。但网络治理的个体成员都是理性的,他们的理性使他们懂得了在不确定的条件下,要想将利益最大化,那么就必须采取互惠合作的方式。他们在合作行动期间,通过不断的对话交流和持续学习,克服了个体理性有限的缺陷,改进了行为模式,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学会了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之上进行合作,从而实现共同利益。"最近研究表明,在多重反复博弈中,合作策略被证明是最利己的策略。"相比较反复多次的博弈,个体之间更倾向于利己的合作行为,因此在网络治理的行动中往往采取互惠合作的策略。

  (三)网络治理过程呈现动态性。

  网络的形成不具有静态性,它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网络治理要求成员之间进行信息共享,信息资源的共享促使他们自发的讨论、协商,在群体的影响之下激发个体的学习兴趣。个体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推动了环境的变化,环境的变化会使网络治理结构发生变化,网络治理结构的变化又促进了个体的自我调整。网络治理的过程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断变化,呈现出动态性。

  网络治理为政府提供了更多的合作伙伴以供选择,而政府则依据具体的情况来挑选合作伙伴和制定网络治理策略。同时,在网络治理过程中,政府依据环境的变化来调整网络治理的行为。所以,网络治理过程的动态性在政府上的体现,就是既动态地挑选合作伙伴,又不断调整网络治理策略,优化网络治理相关规章制度。

  第二节 ***的"网络观".

  截止到 2015 年 12 月底,我国网民已达到 6.88 亿,全国超半数民众进入网络社会。规模庞大的网民带动了网络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网络经济规模持续增长,成为了我国经济常足发展的新动力。毫无疑问,正如***全面分析我国网络现状中所指出的,我国已经成为网络大国。而正是在此背景之下,***总书记立足于我国现状,全面分析基本国情,高瞻远瞩,指出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要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把我国从网络大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的新目标,是我国正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和辩证法,客观全面地认识到当前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所存在的差距,攻坚克难,努力实现建设目标。

  为了实现网络强国目标,***自 2012 年 12 月以来对当前我国的网络安全和网络治理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具有新原则、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的新型网络观。依据***网络观的具体内容,将其分为"网络安全观"和"网络治理观".

  一、***的"网络安全观".

  (一)统筹总体安全观。

  2014 年 2 月 27 日,***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

  这一论述,将网络安全加入到国家安全当中,形成了涵盖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 11 种安全于一体的新国家安全观,体现了国家安全中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治理思想,充分反映了国家治理体系深入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王秀军曾指出"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互联网管理、网络安全管理曾是'九龙治水',存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责权不一、效率不高等弊端".

  要打破这种不利于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的局面,就要建立高度统一,分工明确,统筹兼顾、高效权威的网络安全新体制,运用辩证思维、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赋予总体国家安全观上网络安全治理新思想。

  (二)一体两翼驱动观。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双翼,驱动之双轮,必须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的这一新论断阐述了网络安全与信息化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揭示了网络安全与信息化之间的关联性、互动性和协同性。***曾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对一个国家很多领域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网络安全与信息化之间的辩证关系,与国家战略安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在国家战略发展之中占有重要地位,二者之间协同发展体现了一种国家战略层面上的大局观和安全观。

  因此,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作为"一体之双翼,驱动之双轮"就要贯彻二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不能偏废,要齐头并进,齐抓共建,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三)安全有序发展观。

  "做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要处理好安全和发展的关系,做到协调一致、齐头并进,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努力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的这一论断,正是体现了他的网络安全有序发展观。***将网络安全有序发展观念加入了构建网络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之一,只有保障网络安全,才能促进网络空间的良好秩序和发展。

  在网络安全有序发展观当中,***将安全和发展联系起来,安全是发展的保障,发展促进了安全,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保障良好的有序发展,要加强我国网络技术同国际的交流合作,促进网络信息的互联互通,同时也要独立自主创新网络安全技术,对网络安全治理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四)民主平等全球观。

  由于互联网发展存在差异,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上相对落后。发达国家利用其先进的网络技术对网络市场进行控制,赚取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不仅如此,发达国家还推出了一系列全球性的网络应用服务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对他国的互联网资源进行控制,造成了互联网资源分配的不平等,遏制了新型网络国家的发展。

  对于当前国际互联网上存在的不平等现象,***提出了"国际网络空间之力,应该坚持多边参与、多方参与,由大家商量着办,发挥政府、国际组织、互联网企业、技术社群、民间机构、公民个人等各个主体作用,不搞单边主义,不搞一方主导或几方凑在一起说了算。"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将"公平正义"理念加入到了"民主平等全球观"当中,并且在构建网络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中,提出了要促进公平正义。***对于"民主平等全球观"的论述,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国际网络治理中所坚持的原则和立场,体现了国际法治精神,并且在推动国际网络平等治理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尊重互信主权观。

  网络空间发展是一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在虚拟空间的发展延伸,网络空间受到所在国家的管辖,理所应当的是国家主权的形式之一。***在2014 年 7 月于巴西国会发表演讲,提出了"国际社会要本着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原则,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发、合作的网络空间。"这就是***的"尊重互信主权观".

  ***在提出构建网络命运共同体的"四项原则"中,将"尊重网络主权"放在了首位。由此可见,建立相互尊重信任的网络治理交流关系,不仅对本国的网络安全治理起到促进作用,也加深了国际交流合作,维护了国际互联网空间的有序运行。

  二、***的"网络治理观".

  (一)交流合作共赢观。

  2014 年***在首届互联网大会致贺词中指出:"互联网发展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国际社会认真应对、谋求共治、实现共赢。"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中,也提出了"要积极开展双边、多边的互联网国际交流合作"的论断。"交流合作共赢观"指出,各国应当在国际互联网治理上相互交流,促进合作,实现共赢;各国在网络上开放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容,实现彼此网络空间内的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的"交流合作共赢观"同样也是"四项原则"之一。

  (二)建章依法治理观。

  我国目前网络治理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对网络治理的建章立制、依法治理已经迫在眉睫。针对我国网络治理缺乏法律法规的现状,***提出了"建章依法治理观"." 要抓紧制定立法规划,完善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等法律法规,依法治理网络空间,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在 2015 年 9 月22 日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的采访中,***也指出了互联网推动了人类的发展,缩小了空间的距离,使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但是网络空间"这块'新疆域'不是'法外之地',同样要讲法治,同样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完善我国网络治理法律,是对我国网络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制度支持。在为网络治理建章立制的同时,也要运用相关法律,依法治理网络安全。依法治网是推动全面进行依法治国总目标的内容之一,我国应当依据***的"建章依法治理观",依法办网、依法上网、依法管网,建立有法律支撑的安全有序网络空间。

  (三)自主创新技术观。

  网络是依托于技术发展的,先进的技术会促进网络安全的发展,为治理网络安全提供技术保障。***也十分重视信息技术的自主创新。他强调:"建设网络强国,要有自己的技术,有过硬的技术;要有丰富全面的信息服务,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化;要有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形成实力雄厚的信息经济。"***强调网络技术在网络安全战略上一定要坚持自主创新,"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但是自主创新不意味着闭门造车,要加强国际网络技术的交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经验,取长补短,深入开发我国网络信息技术。

  (四)高素质的人才观。

  在人才观念上,***强调指出:"建设网络强国,要把人才资源汇聚起来,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强大队伍。'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要培养造就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网络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水平创新团队。"人才是推动我国网络安全技术发展的根本要素,是将我国从网络大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的关键。因此我国应当大力培养创新意识高、创造能力强的相关人才,不仅要注重人才的专业技能培养,也要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和团队合作意识,打造出高素质、专业化的网络治理人才队伍。

  (五)网络宣传清朗观。

  网络宣传思想工作是我国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对网络宣传思想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论断。他指出:"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我看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并且强调了网络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影响,"互联网已经成为今天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我们在这个战场上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网络宣传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国应当依据"网络宣传清朗观"创新网络宣传内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时引导网络舆论,使我国的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第三节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观

  网络意识形态,指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意识形态在网络中的表现形式和传播内容,并非指网络信息交流中所产生的意识形式和价值观念体系。网络意识形态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的内容之一,特别是当今互联网络空间成为了意识形态争夺的主阵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对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流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西方国家的互联网起步发展早于我国,其互联网络技术优于我国当前的网络技术,并且西方网络文化霸权盛行,这就对我国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威胁。

  因此,要树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危机观。网络意识形态不仅仅是网络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它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流地位会造成重大的影响。特别是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技术、网络文化产品输出等多种形式对我国网络空间进行渗透,企图颠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流地位,推广西方"普世"价值观念。所以,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上,我国应当树立危机观念,警惕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消极价值观念的渗透,建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预警机制,对网络上的不良有害信息进行遏制,对舆论热点进行监测、分析和追踪,确保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

  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中的主流地位,不仅要树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危机观,也要建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机遇观。马克思曾提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给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扩大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带来了机遇。尽管西方掌握先进的网络技术,但是网络空间是平等的,它为每一个国家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因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不能一味的消极抵御,在警惕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的同时,积极自主创新我国网络技术,丰富网络意识形态内容,改进网络意识形态传播手段,扩大我国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