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我国网络文化安全当前存在的问题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7-02-23 共8101字

  第四章 我国网络文化安全问题、危害及其根源分析

  作为新兴的媒介,网络文化的发展除了对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起积极作用外,同时也对原有的社会秩序和体制构成了冲击,产生了很多新的社会文化问题。其中网络文化安全问题是不容忽视的。想要解决网络文化安全问题,首先要对网络文化安全存在着那些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第一节 我国网络文化安全当前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网络文化现有发展与政府管制存在矛盾。

  当今我国网络文化发展快速,网民规模占半数人口,各式网络平台迅速崛起,网络交际多样化,移动网络文化占网络文化比重逐年增加。《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 2015 年 12 月底,我国手机网民 6.2 亿,较 2014 年增加了 6303 万人。手机网民占到了总体网民的 90.1%,手机成为了拉动网民人数上涨的首要设备.移动网络的兴起,使得微博、微信、推特等"自媒体"发展愈加迅速,网络信息呈现碎片化状态。网络文化的即时性、多变性、自由性更高,政府管制愈加困难。

  当前我国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政府处理网络安全突发问题更加困难。

  虚假信息所引起的网络谣言、网络诈骗、淫秽色情信息、网络赌博等网络安全问题,政府还未存在一系列完善健全的网络文化安全管理体系来对其进行处理。网络文化的现有发展,与政府当前的管理体制现状不相匹配。政府管理观念陈旧,以传统处理文化问题的方法进行管理,使得网络文化安全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正确、妥善的处理。

  二、网络过度自由损害个人现实自由。

  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使得人们可以随心所欲,畅所欲言。但就是这种自由性,往往会侵害个人隐私权,更严重的会引发网络暴力。随着各种各样的网络平台出现,人们发表言论的渠道越来越多,但同时个人的隐私权也受到了威胁。尤其掌握黑客技术手段的网民增多,他们在受到某些舆论引导的情况下,采用黑客手段搜集并公开某些特定对象的个人隐私,使其不仅遭受到网络上的舆论压力,更会遭受到现实社会的压力。这些对象不但个人工作生活会受到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到周围的亲戚朋友同事,甚至个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也会受到威胁。这些对象有的是一些不道德行为或违法行为的实施者,所以网民们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其进行网络暴力的私刑。但有的对象则未必会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行为,他们大部分都是受到无良媒体的恶意诽谤,如 2015 年 10 月某香港记者报道的"中国老太太在日本碰瓷"新闻,引起微博的广泛关注,针对这位老太太网络上掀起了一片骂声,对其家人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影响,然而经过后来的调查发现这实际上是一个不实新闻。由此可见,网络暴力对公民隐私权产生了十分严重的侵害,网络上的自由损害了个人的现实自由。

  除了网络暴力对个人现实产生消极影响外,网络文化安全的缺失同样会对知识产权造成危害。网络文化由于其自身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对于网络上的资源大部分实行"免费共享".即使有需要购买版权的唱片或者电影,网民们大部分会在网络上寻找免费的盗版资源,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网民会购买正版。除了电影唱片的盗版猖獗外,网络文学的抄袭也是知识产权遭到危害的一个方面。由于网络技术的提高,网络文学也在不断的快速发展,尤其近些年来大部分网络文学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和游戏等其他媒体形成,网络文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成一体的文化产业。但同时,有关网络文学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完善,网络文学侵权现象屡见不鲜。尽管作者发现侵权现象并进行维权,但因为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支持,维权行动困难,其个人权利利益遭到损害。

  三、网络文化信息质量标准缺失。

  网络文化信息质量标准缺失所带来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标准缺失导致的甄别成本上升;二是不良信息和有害信息的流转。

  尽管网络文化的发展使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成本降低,但同时也模糊了传统信息质量的标准。代表精英文化的专家权威被削弱,业余者的话语权不断扩大,由此会导致各种信息斑杂,难以辨认。因此,人们要想要从众多的信息当中辨别出自己所需要的正确信息,就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甄别,于是看似免费的信息实际上耗费了人们同样非常宝贵的资源--时间。不仅如此,信息标准的缺失也使人们承担了被错误信息误导的压力,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不良信息和有害信息主要是指网络谣言、网络诈骗、淫秽色情信息、迷信信息、血腥暴力信息等。这些不良有害信息的流转所导致的网络文化安全问题,对社会文化所造成的危害更加严重。这些不良有害信息不仅对社会文化造成危害,也会对网民的精神生活造成消极影响,威胁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传播消极有害的道德思想。大部分不良有害信息皆来自于虚假信息,如何有效的破除虚假信息,阻止不良有害信息的流转,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打击网络犯罪,是解决网络文化安全问题的重点。

  四、网络自由选择信息导致"群体极化"风险。

  网络上的信息交流具有随意性和即时性的特点。网民们选择信息多是依据个人偏好随意选择,这样没有一定约束的网络信息选择会带来"群体极化"的风险。

  所谓的"群体极化",即人们在网络上依据自己的偏好,只愿意相信自己想要看到的信息,主动屏蔽其他信息,使不同观点、不同思想、不同信息无法在同一平台上进行交流,阻碍了公共讨论的进行,由此导致了不同的群体只会在各自的偏好上越走越远,甚至形成了极端的观点。"群体极化"会阻碍民主政治的建设,更严重时会导致社会的分裂。例如 2011 年,阿拉伯世界一些国家的年轻民众纷纷走上街头,举行了要求推翻本国专制政体的"和平抵抗运动"的"阿拉伯之春"事件。此次事件不仅仅是简单的游行,它所产生影响十分巨大,使得阿拉伯世界产生了严重的动荡,其影响至今尚未结束。由此可见,网络文化信息的自由选择所造成的"群体极化"风险很大,如同美国学者安德鲁·基恩所说:"我们丧失了开展对话和争论的共同事实基础,我们坚持自己的偏见,共同的社会正在分裂为各持己见的狭小领域。"民主社会的根基也会遭到侵蚀。

  第二节 网络文化安全问题的危害。

  一、网络文化安全问题对信息安全产生危害。

  网络物质文化安全是网络文化安全划分层次中最基本、最显见的内容。网络物质文化安全包括网络文化传播过程中服务器、控制器、中央处理器等网络硬件设备的正常运行,也包括了防火墙、杀毒软件等软件系统保证网络文化在传输过程中免受黑客、木马、电脑病毒等网络袭击而造成个人信息泄露。网络物质文化安全保证了网络精神文化安全、网络制度文化安全和网络行为文化安全的正常运作,在网络文化安全问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信息安全是信息系统(包括硬件、软件、数据、人、物理环境及其基础设施)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最终实现业务连续性。

  信息安全与网络文化安全是交叉集合的关系。信息安全不仅仅包含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安全操作系统、各种安全协议、安全机制(数字签名、消息认证、数据加密等),以及网络安全系统,如 UniNAC、DLP 等,它也包括了传统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安全保障,如埃及人在石碑上镌刻了令人费解的象形文字、斯巴达人使用一种称为密码棒的工具传达军事计划、罗马时代的凯撒大帝用来保护重要军情的加密系统--"凯撒密码"以及近代十分著名的"莫斯密码".

  网络文化安全问题是信息安全问题的内容之一,***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要完善国家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就要"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网络文化安全问题尤其网络物质文化安全问题对我国的信息安全会产生危害,特别当网络物质文化安全中的防火墙等防范体系过于脆弱,会导致网络信息泄露。不仅个人隐私信息泄露会损害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会降低政府公信力,对互联网企业的发展造成损害。尤其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各种数据海量增长,互联网与政务、医疗、金融、教育等各行各业加快融合,各个企业在得到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各项网络技术所带来的利益同时,信息安全的保障要得到更高的重视。确保网络物质文化问题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才能使信息安全得到进一步的保障,因此网络文化安全问题对信息安全所带来的危害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二、网络文化安全问题侵害国家政经安全。

  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界定,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指出:"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将物质生产过程及其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的市民社会划分为社会存在,并且将宗教、哲学、道德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划分为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决定性作用。"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但同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也具有一定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产生,是为了适应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要求,因此社会意识必然具有满足这些要求的功能和价值,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为物质力量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反应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消极的社会意识则与社会发展规律背道而驰,从而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网络文化属于文化内容的一个分支,是社会意识的内容之一。因此,网络文化的出现使得我国的政府治理方式呈现多样化状态,同时由网络文化产生的一系列网络技术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这是作为网络文化的社会意识对我国社会发展起到了促进发展的作用。但对于网络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应当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念来进行看待,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要意识到网络文化不仅仅包涵有益先进的内容,同时消极有害的网络文化也会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阻碍。

  在我国政治治理方面,网络文化在推动我国的民主化进程,促进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同时,也威胁了我国政府信息发布的权威地位。人们在通过网络渠道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的同时,也容易受到敌对势力的有心蛊惑对政府工作进行质疑和攻击。特别是我国网络技术的相对落后,使得政府网站易受到西方敌对势力的网络攻击。没有完善的网络信息防范体系,使得国家政治机密信息容易遭到泄露,从而危害我国政治安全。

  同样因为没有完善的网络信息防范体系,我国的企业信息容易遭到泄露,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特别是 2015 年 10 月发生的网易过亿信息数据泄露事件,使得网易集团在网民中间的公众信任感大幅下降,甚至影响其股价。在当今这个"互联网+"时代,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互联网,尤其是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网络等技术,为企业带来大量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风险。尤其网络文化安全体系的缺失,缺乏完善的网络信息防范系统,会增大企业信息泄露的风险。企业信息的泄露不但使得企业荣誉受损,公众信任感下降,减少潜在客户,影响企业外部竞争力,严重时会损害经济利益,将企业推到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由此可见,网络文化安全问题同样会威胁到我国的经济安全,应当引起政府重视。

  三、网络文化安全问题威胁传统文化教育。

  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文化形式,尤其它的即时性导致了网络文化是一种快捷文化。网络文化的快捷性不仅在于它的传播方式,同时也在于它的传播内容。

  网络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会产生新的文化内容,它的这种文化内容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即有积极方面的影响,也有消极方面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本文第二章第二节中提到,网络文化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它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广泛的传播,在扩大我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同时,也吸收了国外先进的文化成果,丰富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网络文化也创新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它使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加的快速、更加的便捷,促进了人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和学习我国传统文化,接受和发扬我国传统优秀文化,摒弃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但网络文化的影响不仅仅对我国传统文化有积极的一面,同时它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威胁。首先,网络文化会对传统语言文字造成威胁。网络文化身为一种快捷文化,为了方便信息的快速传输,每年在网络上都会出现形形色色的新型文字和网络语言。例如"囧"字,它在传统新华字典里并不存在,而是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诞生的。它以自己的字形来赋予字义,表示了一个人窘迫、无语的心理状态。除了单个文字外,词语和短句也在网络文化中层出不穷,每年都会有网络热词的评选。如"人艰不拆"、"累觉不爱"、"然并卵"等一系列网络词语,都对传统的词语造成冲击。许多年轻的网民对中国传统成语知之甚少,而对网络词语却了如指掌。

  其次,网络文化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内容也造成威胁。网络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常见的自媒体式传播,如微博、朋友圈状态、推特、FACEBOOK等,还有网络小说、网络游戏、网络动漫、手机游戏等形式。各种网络文化的表现形式对传统的文化内容进行改编,有些符合历史的内容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然而有些歪曲历史的内容则危害我国的传统文化。例如,网络小说是网络文化内容的重要形式之一,它题材内容多样,不仅包括了传统小说的题材内容如历史小说、写实小说、传记小说等,同时开创了各式各样的新型题材如修真小说、玄幻小说、穿越小说、重生小说、快穿小说、无限流小说等等。除了在题材上的创新,许多网络小说对我国的历史和传统名著进行了各式各样的改编。有些基于史实的改编利于中国历史的普及,引起人们对中国历史的兴趣,而有些却随意篡改历史,造成年轻网民对历史和传统名著的误解。同时,一些网络游戏、网络小说和网络文章的内容涵盖一些消极有害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推行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否定抨击奉献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这些网络内容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危害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最后,网络文化也对传统文化传播方式造成威胁。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快捷文化,使得文化内容的传播方式更加便捷迅速,但同时这样的传播方式也造成的人心浮动。曾经有美国科学研究机构进行调查研究,网民在浏览网页习惯由一个链接点向另一个链接,然而在点开的链接当中很少从头至尾完全阅读,对网页当中的长文章十分不耐烦。特别是微博这种以 140 字内容来进行概括的网络文化传播方式,更是助长了人们碎片化的阅读方式。这种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使人们在阅读上的耐心越来越少,更多的依赖于电脑、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的阅读方式,逐渐摒弃了书籍、报纸、杂志等传统的纸张阅读。

  (二)网络文化对传统教育的影响。

  网络文化对我国传统教育带来了广泛的影响。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和平等性,打破了传统教育授课模式藩篱,产生了新型的多媒体授课方式,促进了教育内容的开放性,推动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平等地位。网络文化使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接触社会上各个方面的信息,使他们产生关注社会信息的主动性;同时也使教师更好的发挥主导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丰富课堂教育内容,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

  尽管网络文化在各个方面对传统教育有着积极促进的影响,但也不能忽视网络文化对传统教育消极的影响。一方面,网络文化会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造成阻碍。网络文化的传播是一种快捷的、即时的、超文本的传播。它的传播方式使网络文化的传播内容体现出直接的,形象化的特征,这种特征使学生可以更好的、更为直接的接受教育内容之外,它也使学生容易产生一定的惰性,偏向于直接从网络中吸取现成的文化知识,运用搜索引擎来达到得出结论的目的。这样使学生尽管依据网络文化的内容使其形象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却阻碍了想象和逻辑能力的发展,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产生了阻碍的作用。

  另一方面,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网络文化促进了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提高,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式进行优化,同时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推动了学生道德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但网络文化内容的传播缺少监管,使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校园文化进行渗透,危害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弱化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的控制能力,同时改变了学生人际交往的方式和思维观念,容易形成现实人际交往淡漠,造成道德人格的缺失。

  四、网络文化安全问题冲击既有道德观念和意识形态。

  网络文化不仅扩宽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但也对我国既有的道德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造成了冲击。这种冲击不仅会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空虚迷茫,甚至会威胁到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不可听之任之。

  (一)网络文化对既有道德观念的冲击。

  网络文化的传播主体主要是个人。单个网民在网络上进行内容发布、浏览、交际,不受他人干扰,这种文化传播的个体独立性使网络更容易盛行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是把个人的需要和幸福放到了首位,一切行为都是从个人利益出发,将个人的价值凌驾于社会价值之上。极端的个人主义为了个人的利益甚至不择手段的损害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因此个人主义是一种有害的道德价值观念。网络文化崇尚个性,这种个性滋长了个人主义的泛滥。因为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在网络的言论行为不受他人约束,没有法律监督,使得人们抛弃集体主义道德价值观念,奉行个人主义道德价值观念,在网络世界里随心所欲,不顾社会和他人利益。

  网络文化不仅奉行个人主义,同样也滋长了享乐主义的盛行。网络文化泥沙俱下,人们比起接受中国优秀的道德价值观念如奉献主义等,更容易接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这些有害的道德价值观念。网络文化内容呈现的开放性、多样性、海量性,使人们更加容易被各种奢华物品、奢侈的生活方式所迷惑,从而追求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特别是网络上的各种有害信息,以淫秽色情信息和网络赌博为代表,人们易受到这些有害信息的蛊惑,从事网络卖淫、网络赌博、网络诈骗等违法行为。网络可以称为享乐主义泛滥的催化剂,网络让享乐主义变得更加的普遍,也让享乐主义变得更加的容易实现。

  (二)网络文化对意识形态的冲击。

  网络的兴起,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的构建带来新的机遇,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但也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特别是网络文化的渗透功能,为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条件。

  网络文化的跨时空性和开放性,将世界各国的文化内容、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并列在了一处,它使人们可以自由地对这些文化内容、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行了解、比较、评论,人们也可以自由的选择接受和传播。

  这种自由性使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受到了严重威胁,因为人们可以自由地进行交流、评论、传播,没有监督、没有管理、没有法律、没有限制。这种自由随意的氛围,使人们不再单一的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更容易受到西方敌对势力的刻意引导,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抵触。

  在网络文化中,不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会受到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权威性也会遭到削弱。如今网络文化的传播方式是多向传播,而不是像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等传播方式的单项传播。从前传统的传播形式,使人们在观看新闻、阅读报纸、收听广播的过程中,被动的接受报道。而网络文化的传播方式赋予人们接受信息的主动性和选择信息的自由性,人们在接受报道的过程中占据了主动地位。这就为政府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控制加大了难度,特别是人们对权威主流媒体的抵触,网民们更多的愿意相信业余的、民间的声音。

  现在大多数新闻的发布呈现内容碎片化,注重关键词,这使许多为了提高曝光度的不良媒体刻意用模凌两可甚至误导群众误会政府的词语和内容来作为新闻的提要,严重时会使人们对政府产生抵触心理。特别是网络上对新闻评论的自由,使人们更加容易忽视政府的主流声音,更加容易受到西方道德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渗透,从而严重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权威性。

相关标签:安全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