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网络文化安全的相关概念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7-02-23 共6445字

  第二章 网络文化安全的相关概念。

  第一节 网络文化。

  一、网络文化的定义。

  关于网络文化的定义,学界从不同的方向对其进行了界定。学者丁三青和王希鹏在《网络文化概念及内涵辨析》中指出网络文化是"是人类以信息网络方式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化活动而生成的新兴文化形态,它是网络物质文化、行为文化方式和社会发展图式。"学者冯永泰认为网络文化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基于信息传递所衍生的所有的文化活动及其内涵的文化观念和文化活动形式的综合体。"除了单一界定网络文化的含义,也有学者对网络文化进行更加详细的界定,学者万峰将网络文化分别划分成广义的网络文化和狭义的网络文化。广义的网络文化即为"指借助计算机网络或其他信息产品进行信息沟通、传递等活动而产生形成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现象。也就是信息文化";而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基于互联网络、通讯网络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衍生工具、手段,并以信息传递、资源共享、沟通交流为基本特征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等".

  通过了解各方面对网络文化的界定,本文认为网络文化的定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网络文化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文化。网络作为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成果,它区别了报纸、书籍、电报、广播、电视等传统的传播媒介。网络的传播速度、覆盖范围、承载量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介,是他们所无法比拟的。第二,网络文化是在互联网中生成的文化。网络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播介质,它本身也构成了文化。网络文化是人类传统文化在网络技术、网络环境、网络互动等条件下衍生出来的新型文化。它具有独特的个性,赋予图片、词汇和文字新的意义。

  网络文化的独特优势,使其呈现出一种发展快速、影响范围大、影响面积广的特性。网络文化对当代社会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造成了深刻的影响。网络文化的发展和其影响,应当运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网络文化既有利于本国的政治制度优化、经济快速发展、丰富文化内容和传播范围,促进个人全面发展,但它也会带来消极价值观念传播,不良信息流转,引发网络犯罪,动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流地位等危害。

  二、网络文化的特点。

  网络文化区别于传统文化,它在存在形式、传播方式、管理控制上都有着自己的特点。

  (一)虚拟性。网络文化作为在网络技术发展基础上产生的文化,它不具有现实世界文化存在的物质性,而是具有互联网络所特有的符号性。当人们打开电脑联入网络的时候,所以的一切操作都化为以"0"和"1"来表达的二进制形式。

  在网络这个被称为"赛博空间"的地方,人们所见到的一切都是由二进制转化而来,它只呈现出人们希望他人所见到的一面,只要你不想,没人能够了解到真实的你。

  (二)互动性。网络的发展联通了个人与个人,城市与城市,国家与国家,将地球这个庞大的星球变为了一个沟通方便的村落。网络文化不是单向的传播文化,人们也不是像对传统文化那样被动的接受。对于在网络交往中所产生的文化,人们会对其进行评价、传播、完善,甚至遇见不尽人意的内容会进行抵制。

  (三)跨越时空性。网络文化的存在形式决定了网络文化的传播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只要你有一台电脑或者可以移动上网的手机,随时随地你都可以进入网络空间参与其中。如今世界的网络线路四通八达,网络的传播技术还在不断的改进,网络的传播速度也在不断的提升。相较于传统文化形态的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跨越时空性是网络文化最显著的特征。

  (四)非中心性。由于网络的网状连接结构,网络文化传播的中心消失了。

  每一个服务器都是一个节点,它们通过光缆等网络线路进行连接,每一个节点都可以分散的向其他节点发送信心,无需通过控制中心,由此形成了一个开放平等的传播平台。但是网络文化的非中心性是相对的,从技术角度看,服务器作为节点的存在形式,实际上就是一个潜在的中心;从传播角度看,那些善于运用网络传播技巧、思维敏捷的网民将成为潜在的传播中心;从社会角度看,在国家、阶级、政党的存在下,言论自由应以国家、阶级和政党的利益为前提,所以这时的非中心性也是相对的。

  (五)多变性。作为一种新型文化,网络文化内部存在层次划分,涵盖诸多类别,具有很强的动态性和跳跃性。无论是网络新闻、网络热词、网络热搜等内容,都是即时性的,网络文化所传播的内容每天都在瞬息万变。尤其微博、微信朋友圈、推特等碎片化的内容发布形式,更是推动了网络文化的多变性发展。

  三、网络文化的价值。

  价值是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是表示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间的一种效用、效益或效应关系的哲学范畴。网络文化作为一种不受时空限制,快捷多变的文化传播方式,不但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也对政治治理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网络文化的产生,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崛起,尤其是网络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收益。网络文化产业要求网络技术和制度不断的创新,推动了网络技术的提高,从而进一步的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如此,网络文化还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转型,使传统经济模式向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模式进行转变。网络文化的跨越时空性的特点,可以使我国企业借鉴国外优秀企业的发展经验,学习其新兴技术,推动我国企业的发展,进一步优化我国的整体产业结构。

  (二)网络文化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网络文化的互动性,使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文化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相互交流、相互的融合,从而产生一种新的文化。网络文化丰富世界文化的交流内容,促进了各国借鉴和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推动了各国文化发展的进程。不仅如此,网络文化由于其传播方式的特殊性,大大降低了文化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加快了文化交流的时间,消除了文化交流空间障碍,打破了个人自身的生理屏障,并且网络文化由此导致了交际的大众性、深入性、平等性,极大程度的扩展了文化交流体系。同时,网络文化所产生的文化交流,不仅仅停滞于物质层面,更多的是体现在了精神层面之上。由此可见,网络文化不仅为世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可能,而且使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提升到了信息化、知识化的水平,为世界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和形式。

  (三)网络文化促进了教育方式的改革。网络文化的发展,创新了教育的方式,打破了传统教育方式的藩篱,赋予了教育广泛性、平等性、创新性、科学性、个性化、多样性和国际性等新的特点。网络文化促进了教育过程的民主化,教育的效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网络文化改进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教受不再是传统的物-物模式,而是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育模式,使得师生之间处于平等关系。网络文化的信息多样性和快捷性,将社会上的各种信息传递到学生面前,使得学生有机会得到大量的课外信息,促使师生冲破传统课本的局限,开拓了师生的视野,并促进他们养成关注社会信息的习惯,使得教学空间由封闭走向了开放。

  (四)网络文化推动了民主政治建设。近年来,网络文化的平等和开放,使得公民实现权力的渠道多样化,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民主参与、批评建议、监督举报等各项公民民主权力,从而进一步的推动了我国政府治理监督体系的完善。

  同时,网络文化为政府治理提供了新的方式。政府的网络化办公,如政府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市长信箱等多种网络办公形式日益发展,并且逐步走向制度化,加快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同时,中国人口已经半数进入了网络社会,数亿网民对政府的工作进行关注。政府工作越来越透明化,官员们贪污腐败、滥用职权等丑恶现象变得越来越容易揭发,越来越激烈的受到网民的声讨,这些都给有关政府部门造成了巨大的舆论压力,鞭策政府部门进行改革,使其政府职能更加高效、廉洁。

  第二节 文化安全。

  一、文化安全的定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它不仅包括了民族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价值体系、传统习俗,还包括了人们的生活习惯、道德观念、思想水平等等。可以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文化,那么这个国家就不能称之为是一个国家。而安全,以其内涵而言,指的是"事物生存免于威胁或危险的状态".那么从字面意义上看,文化安全则是指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生存免于威胁或危险的状态。

  这样的定义过于笼统,学界内的学者依据不同的角度纷纷对文化安全进行了界定。从综合角度上,胡惠林定义文化安全为"是关于一个国家以文化生存与发展为基础的集合,一种由这种集合形成的动力结构规定和影响一个国家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全部合法性与合理性的集合体。"她认为文化安全是国家利益、环境、感觉、理想和实践的同一,是主客观因素合而为一的综合概念。从价值论角度上,欣荣认为,文化安全是"一个主权国家的主流文化价值体系,基于这个体系才能使我们的文化免于内部或外部文化的侵蚀而产生文化流失或变质,保持自己完整的文化系统,进行自愿的文化进化,吸收学习对本民族发展传承有利的文化因子。"从功能论角度上,吴满意认为"文化安全应该能够保证其主流价值观不被侵犯,各项文化体制机制正常运行。与此同时,在国家文化主权自主的前提下,国家政权应以文化利益为中心,保证其文化利益与文化主权不受他国的消极文化侵蚀和破坏。"国家安全与国家主权之间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要维护国家安全,就必须要捍卫国家主权。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内容之一,维护文化安全就是保证本国的文化主权的独立性和不可侵犯性。根据《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辞典》,意识形态是"称'社会意识形态'或'观念形态',指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综合。它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是以特定的形式和较为严整的体系反应社会存在,并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在阶级社会里,社会意识具有阶级性,并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由意识形态的定义。

  可以看出,意识形态在国家主权当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维护和巩固一个国家政治基础和价值观念的重要内容。因此,作为包含意识形态内容的文化安全,界定其定义就必须要将国家主权纳入其范围。

  通过分析和总结不同角度的文化安全界定,在这里,本文对文化安全进行了重新的界定。所谓的文化安全,就是指一个国家能够独立自主地维护其意识形态主流地位,抵御外来意识形态的渗透、侵蚀和颠覆,从而更好地维护本国人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和社会制度,保护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增强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并同时利用必要的手段扩大本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

  二、文化安全的主要内容。

  学界不仅对文化安全的界定持有不同的看法,同时对文化安全的主要内容也有不同的概括。刘跃进从国家安全视角上分析,认为文化安全虽然包括了多个方面的内容,但其主要内容还是划分为四个层面:语言文字安全、风俗习惯安全、价值观念安全和生活方式安全。

  石中英在《论国家文化安全》中将文化安全分为狭义的"国家文化的安全"和广义的"国家内的文化安全",前者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国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基本政治制度、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以及国家形象等;后者的主要内容包括了主流文化价值体系以及建立其上的意识形态、社会基本生活制度、语言符号系统、知识传统、宗教信仰等。

  而胡惠林对文化安全的主要内容列举比较全面,他认为文化安全应包括以下方面:文化政治安全、文化经济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民族与宗教文化安全、文化能力安全、文化生态安全、文化信息安全、文化产业安全、文化市场安全、公共文化安全。

  综合学者们对文化安全主要内容的分析,本文将文化安全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政治安全。文化政治安全包括了文化主权安全、文化制度安全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安全。

  文化政治安全是指一个民族国家独立自主地选择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并维护本国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不受外部力量的侵蚀、破坏和颠覆,对本国的文化资源可以独立自主地进行支配,能够制定相应的文化政策和发展战略。

  文化政治安全是文化安全的基本保障,它维护了国家在文化上的主权,其关键部分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安全。

  (二)文化经济安全。文化经济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以经济形态表现和反映文化的生存与发展能力的状态,即指文化安全通过文化产业所生产的各种文化产品来进行表现,等同于文化产业安全。文化经济安全是文化安全的经济基础。

  (三)传统文化安全。传统文化安全是指一个国家在长久的历史中所形成的的民族基本价值、文化特性和文化传统不会逐渐退化或丧失,即本民族的文化资源不会受到威胁或危险。传统文化安全包括了传统文化的安全、风俗习惯的安全、生活方式的安全、民族文化传承安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以及公共文化安全等。

  (四)文化技术安全。文化技术安全主要是指文化传播的载体不受威胁,其实质是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安全。文化传播的载体即包括了传统的文字传播,也包括了新兴的多媒体技术。文化技术安全的内容包括了民族语言文化安全、网络文化安全、传统文字安全等。

  第三节 网络文化安全。

  一、网络文化安全的定义。

  对于网络文化安全的定义,学界目前也是存在颇多争议,还尚未形成定论。

  网络文化安全的定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从信息科学角度,学者李桂平认为"网络文化安全是在发展信息系统网络过程中重视安全问题,在信息系统和网络之间的利用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采取新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建立一个能够适当考虑所以参与者的利益,以及系统、网络和相关服务性质的方法".

  从文化安全角度,学者徐龙福认为"网络文化安全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范畴,是安全在网络文化领域的具体反映".从技术的角度看,北京邮电大学杨义先教授认为:"网络文化安全的主体就是信息内容安全,其内涵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政治性方面,防止来自国内万方数据外反动势力的攻击、诬陷和西方的和平演变图谋;健康性方面,剔除色情、淫秽和暴力内容等;保密性方面,防止国家和企业机密被窃取、泄露和流失;隐私性方面,防止个人隐私被盗取、倒卖、滥用和扩散;产权性方面,防止知识产权被剽窃、盗用等;破环性方面,防止病毒、垃圾邮件、网络蠕虫等恶意信息耗费网络资源。"本文认为,除了以上几个角度对网络文化安全的定义进行界定外,更应该注重意识形态的角度。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对网络文化安全进行界定,可以鲜明地指出网络文化安全意识的重要性,突出网络文化安全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重视西方文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本文将网络文化安全定义为:网络文化安全是一个国家的网络文化系统保持良性持续的运转并且免受不良内容的侵害,在为本国的文化价值体系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的同时在网络层面上维护本国意识形态占据主流地位。

  二、网络文化安全的构成。

  构成网络文化安全的主要部分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网络物质文化安全。网络物质文化安全主要是指支持网络文化进行传输的基本设备,既包括了外显的硬件设备如服务器,也包含了防火墙、杀毒软件、绿坝等软件产品。网络物质文化安全是网络文化安全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构成部分。它保证了网络文化不会受到黑客、木马、病毒等恶意攻击,保证了网络文化的基本运行。

  (二)网络制度文化安全。网络制度文化安全是指各种维护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是更深一层次的文化。网络文化安全体系的构建,健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是关键。只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才能使发生网络文化安全事件时得到有效妥善的处理,才能使网络文化安全得到足够的保障。

  (三)网络精神文化安全。网络精神文化安全是网络文化安全的核心,它包含了人们对网络安全的理论、意识、心理等精神层面的内容。作为网络文化交流过程中的独立个体,人们对网络安全所具有的理论、意识和心理十分的重要。具有充分的理论知识,足够的意识和正确的心理,人们在遭遇网络文化安全问题时,才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抵制网上不良信息侵害,阻止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

  (四)网络行为文化安全。网络行为文化安全指的是网民的行为方式对网络文化安全产生的影响。网民是网络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主体,网民的行为对网络文化安全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要想构建健全的网络文化安全体系,就要重视网络行为文化安全,提升网民的道德意识,从而规范网民的网络行为。

相关标签:安全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