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特殊教育论文

浅析新形势下聋校学生品德教育改革实践

时间:2014-04-11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本文字数:3123字

论文摘要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听障学生的数量急剧下降,县市级聋校的听障学生需要二至三年才能凑成一个班,导致年龄差距较大,认知水平迥异。新时期聋校的德育工作必须根据听障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认知特点,结合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给聋校校园带来的各种冲击,敲响“因人而异”  “惩罚教育”“与时俱进”三重奏,实施行之有效的针对性教育,是凸显德育实效的关键所在。

  一、德育要“因人而异”,实施个别化教育

  个别化教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它旨在创设有利于每位学生得到最好发展的环境,针对每位学生的个别差异(能力、兴趣、需要、身体状况等方面的不同差异),通过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方案,采取不同的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尽可能的进步。聋校每个班级的听障学生听力损失程度不同,年龄悬殊,智力发展水平不一,道德素养良莠不齐。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只有因人而异设置德育目标,实施个别化教育,才能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如笔者所带的一年级八名学生中,年龄最大的13岁,最小的只有7岁,其中有3人系贵州、安徽等地来海门务工子女,生源组成复杂,个性差异很大。根据班级德育的总体目标,针对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步确立明确的、有层次的阶段性目标,让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获得充分、有效的发展。见下表:

  【表】

  以陈某同学为例,该生年龄偏小,是河南外来务工子女,父母忙于工作,对孩子疏于管理,果皮纸屑随手乱扔,学习用品到处乱放,开学没几天,语数课本不翼而飞。针对这一情况,我为她制定了阶段性目标:能根据课表每天准备好相关的学习用品,并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一年级新生掌握的手语少,不能很好地沟通,笔者就发挥示范作用,每次上课前总把教本、教具整齐地摆放在讲桌上,下课后一个不落地带出教室;看到地上有纸屑就随手捡起丢进垃圾桶内,大课间活动时组织学生到卫生包干区捡垃圾。老师无声的行动,给她做出了榜样。通过一段时间针对性地教育,陈璐璐同学课前准备充分了,课上找不到课本的现象不再发生,也变得爱干净了,座位周围时常保持得干干净净。

  二、德育要“良药苦口”,尝试“惩罚教育”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提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惩罚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中的不良思想品德或思想品德上的退步表现给与否定评价,是学生克服和改正不良品德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

  惩罚应是在关爱的前提下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矫正的强制措施。当然,这种惩罚不包括任何形式的体罚和变相体罚,要选好时机、因人而异、罚之有度,必须在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伤害学生心灵和肉体的基础上实施。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听障学生家庭的经济条件也在不断地提高。很多父母对孩子宠爱有加,孩子的要求无休止的满足,渐渐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蛮横乃至放荡不羁的性格。如果一味地用激励和赏识来教育这样的孩子,只会使他们更加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不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在近几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深刻地领悟到了良药苦口利于行,合理的惩罚在听障孩子成长中必不可少。如李某,他是中途从普通小学转来的,父母认为孩子耳朵听不见,有愧于孩子。于是对李某精心照管,一切事情都由父母包办代替,导致孩子非常任性、骄横,在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对自己的言行不负责任。来校没几天,图书角的书被撕坏了几本,板擦被摔坏了,课桌椅已经坏得不成样子,桌面和桌架彻底分家,上面的螺丝不知跑哪去了……父母知道后,主动买来了新板擦,来校替孩子修补图书、修理桌椅。笔者对他苦口婆心地说服引导,无济于事,没过几天,类似的情况又发生了。桌椅坏了,李某不能正常上课了,笔者不再采用说服教育,而是抓住时机及时联系家长带着李某上街买螺丝,螺丝的费用从李某零用钱中扣除,并让家长指导李某修桌椅,把螺丝拧紧。笔者尝试了让李某亲自“买螺丝、拧螺丝”这一惩罚手段,使其亲身经历了掏钱买螺丝、动手拧螺丝的过程,明白了自己做错了事要自己承担,自己解决,不仅带来了经济损失,还耽误了妈妈上班。也明白了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心灵受到触动,引起自责和愧疚,从此他变得爱护公物了。值得欣慰的是这一过程对其他同学也起到警示作用,班级公物的损坏率较以前大幅度下降,目前几乎为零。

  三、德育要“与时俱进”,紧扣时代脉搏

  (一)让网络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网络正以迅猛的速度介入我们的生活。互联网成了人们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但网络是把双刃剑,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娱乐带来了很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弊端。这就需要我们聋校教师紧跟时代潮流,在工作中切实做好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取其利,去其弊,让网络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在我刚送走的毕业生中,80%的学生喜欢上网聊天、玩游戏。虽然有益的电脑游戏对训练学生的协调能力、判断能力等有一定的帮助,但如果把电脑游戏作为计算机应用的全部,整日沉迷其中,只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害无益。对于学生的上网行为,笔者采取“疏导”的办法,与时俱进,积极创建班级QQ群,经常与学生在自由、轻松、平等的网络环境中交流体会,沟通信息,相互鼓励。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他们认识到,电脑网络是让我们获知最新信息、查找资料、增长见识的学习工具,而不是仅仅用于娱乐和游戏的“玩具”。

  同时对他们的网上活动进行适当的引导:引导他们文明上网、依法上网,做一个合格的网络人;适时向他们推荐一些优秀的网站,如中国少年雏鹰网、聋人在线、中国聋人百科网等,让他们在这些网站上学习多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学习一些听障人士自强自立的优秀事迹;指导他们利用网络提供的免费资源,创建班级博客、建立自己的主页阵地、申请免费邮箱等,让他们减少上网的盲目性。同时从道德的角度引导他们全面地认识网络的性质和作用,增强他们对网络信息的辨析和选择能力。在我密切关注下,孩子们均能文明上网,科学用网,网络潜移默化地成了他们的良师益友。

  (二)防拐骗编织安全防护网

  近年来,听障学生被拐骗出走的事时有发生,给家庭、学校带来诸多不幸。教育部办公厅曾下发《关于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学校部分学生被拐骗情况的通报》,南通地区也曾有学校发生类似事件,我校在校生虽没有被拐骗的现象,但是毕业生中也有几个学生不明原因离家出走,有的甚至至今杳无音讯。究其原因,由于语言的障碍,难以与正常人交往,听障人之间则容易互相沟通,一旦用手语交流,很快就成为朋友。很多时候,连对方的姓名都不知道,就相信他们帮助找工作、安排游玩等“甜言蜜语”,瞒着同学、老师和家长偷偷出走。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制定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定期召开家长会议,提高家长的防范意识,促使其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利用校会、班会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活动,通过网络下载一些拐骗儿童特别是听障儿童的视频资料组织学生观看,让他们了解被拐骗后的生活,有的被卖到偏僻的农村,“嫁”给当地的大龄青年做“老婆”;有的强迫从事盗窃等违法犯罪活动,过着非人的生活,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起防拐骗的心理防线。同时邀请有过被拐卖经历的毕业生来校给学生讲讲亲身经历,教育学生不要轻信那些不法听障人士的花言巧语,说是给介绍工作,工资高,待遇好,其实是骗大家加入盗窃团伙。被拐骗以后若不愿意加入团伙,他们就采用恐吓、刀逼、罚跪等手段促使同意。同学们了解情况后,都非常害怕,十分憎恨那些犯罪分子,有的还向老师保证,以后遇到听障陌生人一定不与他们交谈,更不会跟着他们出走,防护网已在孩子们的心中根深蒂固。

  总之,新时期聋校的德育工作艰巨而复杂,要收到实效性,对于聋教育工作者来说任重而道远。我们应竭尽全力,紧跟时代脉搏,细心观察,耐心引导,不断开创新思路,采取新举措,为将听障学生培养成为残而有为的一代新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图表省略)

参考文献
    论文来源参考:
    相近分类:教育改革论文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