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特殊教育论文

分析一年级耳聋新生适应行为变化

时间:2014-04-11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本文字数:2887字

论文摘要

  适应行为(Adaptive behavior)是指个体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有效性,即个体独立处理日常生活和承担社会责任,达到其年龄和所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程度的能力。进入小学是个体生涯发展中的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事件,既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也同时带来了更多挑战。适应行为在入学第一年的发展和养成,对聋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聋校新生的适应行为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与分析一年级聋生入学时与在校一学年后的适应行为特征,探讨其适应行为的发展特征、学校教育在其适应行为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期望为聋校教学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选取乌鲁木齐市聋人学校一年级12名聋生为研究对象,被试在同一班级,其中男生6人、女生6人,汉族5人、少数民族7人,住校10人、走读2人,年龄7-12岁、平均9.33岁、标准差1.92;均非本市户口、家庭经济状况较困难、听力残疾程度重、未接受过专门的学前教育。

  (二)方法

  使用《儿童适应行为量表》评估被试的适应情况。该量表是北京师范大学韦小满教授于1996年编制完成的,经检验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评分者信度,适用年龄范围3-16岁;内容包括一般适应能力和不良适应行为两部分,由动作发展、语言发展、反社会行为等12个分量表组成,合计79题。

  施测时,研究者将量表中的题目逐条念给熟悉被试的家长、班主任或生活老师听,在他们基于日常观察报告有关情况后,对被试的行为表现做出评定。采用纵向追踪的研究方法:2011年9月进行前测,了解被试适应行为在入学时的基线水平;2012年7月进行后测,掌握其入学一学年后适应行为的变化。

  数据录入和分析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解释结果时,研究者将两次施测总分级各领域分数进行比较以探讨被试的适应行为发展情况,差异显着性采用同源配对样本t检验。

  二、结果

  (一)一般适应能力的发展情况

  一般适应能力包含动作发展、言语发展、生活自理能力、居家与工作能力、自我管理、社会化六项评定内容,合计53题、241分。研究发现:12名被试的一般适应能力总分前测平均72.58分、标准差20.47,后测平均145.42分、标准差18.54,后测平均分显着高于前测(P<0.001)且被试之间的分值差异有所减小;六项评定内容的分值均呈现不同程度增长,(图1)其中言语发展、生活自理能力、居家与工作能力、自我管理、社会化的发展具有显着性(P<0.001)。

  【图1】

  在言语发展方面,入学时仅个别被试能“认识十几个字”“叫他名字时,能知道是叫自己”“和他说话时有简单应答”,言语理解和表达能力特别薄弱。经过近一个学年的在校学习,大多数被试“能写出40个不同的字”“理解简单指令”、“会使用礼貌用语”,理解语音、理解复杂指令、阅读、词的使用、书写、自我介绍、交谈能力显着提高,发音清晰度和句子使用还有待进一步训练。(表1)

  【表1】

  生活自理能力包括饮食、大小便、衣着、个人卫生、睡眠、外出、综合自理能力七个维度,各维度的后测平均分与前测相比均显着增长,显示了被试在使用餐具、大小便自理、穿衣脱衣、方向感等方面的能力发展,以及卫生、睡眠等良好习惯的逐步养成,其中个人卫生维度的分值增幅最大。(表2)

  【表2】

  居家与工作能力涉及家务劳动、数与计算、钱的理解与使用、时间概念与利用、就业前工作表现五个维度。入学时,被试数与计算、时间概念与利用能力最为薄弱,平均得分未超过0.50;后测时,被试五个维度的得分显着增长,能自己洗袜子、收拾房间、点数十个以上物品、作简单购买、理解钟点、胜任扫地等简单工作;其中,家务劳动维度的分值增幅最大。(表3)

  【表3】

  自我管理是指个体主动调整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控制不当冲动、克服不利情景、积极寻求发展、取得良好适应的心理品质。

  研究结果显示,被试主动性、坚持性、自制力、保管个人财务、一般责任心、业余时间安排能力的发展具有显着性。(表4)

  【表4】

  社会化指个体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

  学年末期,多数被试能对别人的事情表现出兴趣、主动给别人提供帮助、主动参与集体活动、把自己的东西借给别人,在认识和了解别人、关心别人、帮助别人、与他人交往、参加集体活动、合作与分享六个方面取得显着进步。(表5)

  【表5】

  (二)不良适应行为的变化

  不良适应行为包括攻击行为、反社会行为、对抗行为、不可信赖行为、退缩、刻板与自伤行为、不适当的人际交往方式、不良的说话习惯、不良的口腔习惯、古怪的行为、多动、情绪不稳定、服用药物的情况十三个维度,合计25题、334分,所得分值越高代表该领域存在的问题越多。

  入学时,部分被试存在威胁或实施武力、毁坏自己或他人财物、干扰别人活动、不遵守规章制度、不守时、多动倾向、发脾气等不良适应性为,平均总分31.17、标准差22.79;后测时,攻击行为、反社会行为、对抗行为、不可信赖行为、退缩、不适当人际交往、不良口腔习惯、情绪不稳定状况显着改善,平均总分9.00、标准差8.61;刻板与自伤行为、不良说话习惯、古怪行为、多动等还有待进一步关注。(表6)

  【表6】

  三、讨论与建议

  《儿童适应行为量表》涉及的动作发展、言语发展、社会化、不良适应行为等维度的评估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儿童的入学成熟水平,即“儿童进入小学时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状态是否达到小学新生应该达到的要求”。与健全儿童相比,社会经济地位不利儿童可能在基础动作技能、言语发展方面出现迟滞,情绪与社会化发展中出现更多不良问题,以及获得更低智力分数、认知水平和数学成绩。

  本研究选取的12名被试存在严重的听力残疾、家庭困难,社会地位相对不利,他们刚入学时在言语、生活自理、居家与工作能力、自我管理、社会适应方面的发展表现薄弱,且存在较多攻击、反社会、退缩、多动等不良适应行为,这些方面的问题可能与父母较低的感情投入与成就期望、有限的亲子互动和学习资源、缺失的学前教育等因素有关。

  由于长期住校的被试占大多数,在近一学年时间内,班主任、任课教师、生活老师有针对性地协助他们实现了多个领域能力的显着发展,补偿了他们在言语理解、书写、饮食与衣着自理、数与计算、自制力等方面的不足,减少了攻击、反社会等不良适应行为的发生,显示出学校教育在一年级聋生适应行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虽然如此,被试在理解复杂指令、句子使用、不良说话习惯、多动等方面仍存在诸多困难,尚未做好完全适应学校生活的准备,且出现了刻板与自伤等新的不良适应行为。

  一年级聋生的适应行为与入学成熟水平值得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为了促进聋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业发展、降低之后的补救性教育与社会福利服务成本,基于本研究发现并参考以往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1)加大教育投入、扩大学前教育规模,为聋生提供更多早期教育机会,抓住语言、认知能力的发展关键期;

  (2)及早确定处于学校适应困难中的高危聋童、提早开始干预并持续到二至三年级;

  (3)实施系统的评估与监控,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以聋生为中心的个别化教学计划;

  (4)鼓励和支持家长积极主动、多方面地参与聋生教育;

  (5)提供教学内容、学习资源等广泛的聋生发展服务;

  (6)适当缩小班级规模,提高师/生比;

  (7)对聋校教师和家长提供长期、有效的技能培训。(图标略)

参考文献
    论文来源参考: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