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特殊教育论文

“天才儿童难以成为天才”的原因与应对策略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0-19 共8519字

  一、“天才儿童难以成为天才”的现象

  天才儿童与天才是两个不同的学术概念。天才儿童也往往被称为神童或超常儿童,是指智商超常、学业成就突出的早慧儿童,表现为较早或较快掌握既定领域的知识; 天才则专指特殊领域能力强、创造成就突出、学术地位显着的人,表现为推动既定领域发展或开拓新领域。

  ①粗略划分,天才儿童的发展路径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类: 一些天才儿童的发展只能用“泯然众人”来形容,如中国的方仲永、西方的塞得兹等等; 另一些天才儿童成年后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丝毫没有做出杰出创造的倾向; 而真正成为天才的天才儿童则是凤毛麟角、寥若晨星。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从天才儿童到天才之间确实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路易斯·推孟 ( Lewis Terman) 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他因一项长达 50 年的天才儿童研究而享有盛誉。从 1921 年开始,推孟跟踪观察了1000 多名智商在 140 分以上的加里福尼亚学生的全部在校生活及成年生活。学校对这些儿童多采取了加速升级、缩短学制等较快的学习进度,这是当时用来教育天才儿童的标准做法。推孟的研究表明,这些智力超群的人,尽管一生都很富足、事业顺利、婚姻幸福,但他们当中却没有一个人取得过突出的成就或表现出了不起的创造力。然而,同时期的被推孟排斥在天才儿童之外的一些孩子长大后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无独有偶,从中国开始天才儿童研究的 1978年至今,学者们对大量天才儿童进行了追踪调查,结果却不无遗憾地发现,这些在童年和少年期表现出非分之才的天才儿童们,当其成人之后,与那些通过常规途径读大学、读研究生出来的普通同龄人相比,已经显不出什么区别了。他们当年的天分之才,也归于平淡。不论是名噪一时的小诗人,还是那一个个“数学家”、“画家”,没有哪个有成为真正国际大师的迹象。他们唯一与众不同之处也许仅仅是,他们比同龄人早几年成功,像莫扎特、歌德那样的顶尖天才,根本无法企及。这不能不使我们对天才儿童的意义重新进行估价。

  ①2004 年,中国科技大学校方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 中国科大少年班创办 27 年来,共招收 1134 名少年大学生,在已毕业的 942 人中,85%以上的应届毕业生考取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生,300 多人获得博士学位,并涌现出如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张亚勤、被授予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的卢征天、被誉为“纳米博士”的秦禄昌、世界上第一位认知学博士张家杰等国际知名的杰出人才。这组数据虽然说明少年班的成才率和成才度都是很高的,但似乎没有哪个天才儿童有成为真正国际大师和顶尖天才的迹象。

  二、“天才儿童难以成为天才”的原因

  王安石在《临川先生文集·伤仲永》中说,方仲永拥有如此高的天赋却最终“泯然众人矣”,是因为“受于人者不至也”.“天才儿童难以成长为天才”虽有客观因素的影响,但后天教育的失误却要负相当的责任。

  ( 一) 一些所谓的天才儿童是“被天才”的常态儿童

  是否每个正常儿童经过早期教育的智力开发都能成为天才儿童? 天才儿童的形成取决于先天因素还是后天因素? 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对此持有不同的观点。一些广为流传的早期教育名着如《卡尔·威特的教育》《俗物与天才》《早期教育与天才》多持有这样的观点: 人脑拥有巨大的潜力,只要按照合适的方法进行早期智力开发,每个正常的孩子都可以成为天才儿童。儿童潜能的开发最好在生命的早期,越早越好,越早越有效。家长不能坐等时机失去,要尽早教会孩子说话、阅读、计算等。心理学家如洛克( John Locke) 、华生( Watson,John Broadus ) 等都持有教育万能论的观点,詹姆斯 ( William James) 、布鲁姆( BenjaminS. Bloom) 等也强调人类的潜能只有通过尽早的教育才能得到充分挖掘。而另一些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如卢梭( Jean-Jacques Rousseau) 、格塞尔( Gesell,Arnold Lucius) 等则坚持相反的论调,他们认为教育应顺应孩子心理成熟的自然规律。卢梭认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而格塞尔则用他着名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得出了一个结论: 天才儿童不成熟到一定程度最好不要超前学习他难以掌握的东西。做父母的要学会等待,不要抓紧每一分钟去“教育”孩子。着名的天才儿童教育专家美国波士顿学院心理学教授埃伦·温纳( Ellen Winner) 也是一个先天论者,她在《天才儿童: 神话与现实》一书中以科学的研究批驳了“儿童都是天才儿童”、“天才儿童是父母逼出来的”等错误论点。任何教育都需要建立在儿童的神经、心理发展基础之上,不顾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盲目进行后天智力开发的做法不但不会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还会对其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损害,甚至造成孩子学习兴趣消失殆尽、视知识学问如洪水猛兽的现象。如一个男孩 3 岁就已经认得 2000 多字,还会背上百首唐诗,但却患上了这个年龄罕见的斑秃病,后经专家测试发现他智力并无任何出奇之处,其斑秃病是其家长超负荷教育的结果。

  ②这些“被天才”的儿童,不仅不会成为天才,而且其以后的发展还会被蒙上无法磨灭的阴影。

  ( 二) 成为天才儿童与成为天才所需的条件不尽相同

  耶鲁大学才干、能力和专长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罗伯特·斯坦伯格( Robert Steinberg) 博士认为,使一个儿童成为天才儿童的东西不一定与使一个儿童成为杰出成年人的东西相似。

  ①天才儿童多是学业成就好、智商较高的儿童( 艺术类天才儿童除外) ,智商高的儿童在幼时多有聪异的表现,但随着年龄增长,智商与其学业成就的相关性越来越小。胡林( Hulin) 发现,智力测验可有效预测个体在低年级所能取得的学业成就,但随着年级的增高其预测性逐渐降低,其对个体未来所能取得的最终成就无预测作用。

  ②相反,天才多是突破传统、在新事物开拓与创造上做出杰出贡献的成年人,与天才儿童相比,天才需要更高、更突出的创造能力。“从聪明中区分出天才的关键点是假设天才与创造力的关系更为密切,而智力与信息保持及适应能力有关。”

  ③创造能力与家庭教养方式、性格的相关远远高于与智商的相关。根据格兹尔斯( Getzls) 、杰克生( Jackson) 1962 年的研究,高创造力儿童家庭倾向于强调内部品质,如价值观、对某一事物的兴趣、开放性等,而不太强调外部品质,如好家庭、好方式、小心谨慎等。创造性儿童家庭的模式是提倡冒险和独立性,而高智力儿童的家庭强调适应学校中的行为规范、取得好成绩的方式方法等。由此可见,高创造力儿童与高智力儿童的区别可能源自不同的价值观点,而并不来自不同的遗传潜能。有的研究也表明,创造力与性格的相关高于与智力的相关。

  ④因此,只有那些创造力突出的天才儿童才最有发展成为天才的可能。

  同时,天才的杰出成就更多与坚持性、责任心和献身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相关。天才成功的背后是辛勤的付出。因此,埃伦·温纳( Ellen Winner)说: “性格特征比儿童天赋程度的高低更能可靠地预测天才儿童长大成人后的状况。”

  ⑤中科院心理科学研究所通过对百余名超常儿童从幼年→童年→少年→青年的整个发展过程的追踪研究,将超常儿童的成长过程概括为四种不同的类型: 跃进式、后起式、波浪式和滑落式。一个儿童要能得到超常发展,除了必备的遗传素质的物质基础外,还有两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适合的环境和教育因素( 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以及教育) ,儿童本身的个性心理特征。这两个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制约,决定着超常儿童是否能超常发展以及发展过程的起伏。天才儿童的研究表明,儿童本人已形成的个性倾向和特征是他们超常发展的重要内部条件。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