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特殊教育论文

律动教学法在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8-07 共2314字
摘要

  特殊儿童是指在智力、感官、情绪、身体、行为或沟通能力上与正常情况有明显差异的儿童,其中也包括超常儿童、有行为问题的儿童。本文所指的特殊儿童局限于学习障碍、情绪障碍、语言障碍以及智力障碍这几类的儿童。 普通学校的课堂,教师主要是通过讲授法来衔接教学的内容,从而使学生学习知识。 但对于这类特殊儿童来说,一般的语言交流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正是因为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上述的障碍就产生了。

  一、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 ”特殊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普及义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6-14 岁义务教育学龄阶段的残疾儿童约 246 万, 其中有六成多残疾儿童正在普通教育或特殊教育学习接受义务教育。在我国实施特殊教育的对象主要是盲、聋、哑、智力落后以及有其他身心缺陷的儿童和青少年,设有盲聋哑学校、低能儿学校或低常儿童班、弱智儿童班。

  二、律动教学法在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一)达尔克罗兹的音乐教育思想

  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兹(1865-1950),瑞士音乐教育家。 他认为:音乐本身离不开律动,而律动和人体本身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他提出将人体本身作为乐器,通过各种形体动作、体态、姿势等,将音乐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象的动作,能更直观的启发学生进入音乐的世界里, 唤醒学生的本能,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音乐审美以及身体协调等能力。 针对这一点,达尔克罗兹提出了“体态律动学”的教学方法。

  (二)达尔克罗兹的音乐教学内容

  达尔克罗兹的音乐教学内容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1.体态律动:借助节奏来引起大脑与身体之间迅速而有规律的交流。 例如:教师播放一段音乐,学生听后本能的走动或着跑、跳、滑、蹦等行为动作,也可以是随着音乐拍掌、摇摆、转动、哼唱等表现。

  2.视唱练耳:一方面是训练学生的内心听觉。例如:教师弹一个音高,学生听后不唱,在内心想象该音符的音高,然后唱出, 最后用钢琴弹出该音符, 检验是否正确;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例如:在视唱中, 即兴根据自己对该旋律的感悟,运用丰富的表情术语表现这段旋律。

  3.即兴训练:在律动课和视唱练耳中都会用到很多,即兴不仅在唱歌或欣赏中体现,最初的即兴课可以把一个故事改编为律动或者音乐。

  (三)律动教学的方法

  律动是指用身体的各个部分,随着音乐做各种有规律协调的动作。律动可以分为创造性律动和模仿性律动。律动提倡身体各个部分的积极参与,是一种将音乐与舞蹈、体操、表演等形式相结合的综合形式。 体态律动不同于舞蹈,它将身体作为乐器, 通过身体动作体验音乐节奏的速度、力度、时值变化,以培养学生利用听觉获得轻松、协调自如得节奏感为目的。 律动教学法就是指导学生运用律动来学习音乐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类:

  1.引发律动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自身的运动体验,可以引发他们对律动学习的热情,也正因为是在实际经验中引发出来的律动,更能使学生自然有效并积极的表现出来。

  2.示范模仿的方法。 在本能的基础上,教师做出规范性的动作, 学生模仿完成。但教师谨记,提供这种示范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的理解某种新的创造性反应的要求。

  3.引导探索、创造的方法。 教师示范模仿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引申创造其他的动作,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运用自己设计的动作也能增加他们的积极性,提升自信心。

  4.游戏的方法。 学生通过玩游戏,体验音乐中不同的音高、节奏变化。 不仅趣味,加强了学生上音乐课的积极性,在玩的过程中也更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在设计选择游戏时要注意技巧与方法。

  在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中,根据教学对象的特殊性,通常教师更青睐律动教学中游戏的方法。 在音乐游戏中,特殊儿童感受快乐,人在轻松快乐的状态下,更愿意去了解外界的事物。达尔克罗兹强调音乐中的运动,通过动作更能直观的表达体验音乐。 不需要太多的言语,在律动中感受音乐的美。

  在南宁市儿童康复中心,笔者给 7 岁左右的特殊儿童们上了一节音乐体验课,课上笔者带着孩子们做了几个音乐游戏。

  例如:找朋友。 教师用钢琴弹奏《找朋友》儿歌, 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本能律动,当听到“找到一个好朋友”的时候,随机选择身边的一位小朋友面对面,“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们好朋友。 ”歌曲循环播放几遍。要注意的是,由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教师弹奏的速度一定要慢!在衔接每一遍的间奏,要加入一段旋律,以便学生更好的在律动中寻找小伙伴。 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不仅在音乐中玩的很开心,而且对他们审美、注意力、身体协调、与人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结语

  音乐是抽象而非语义性的,根据音乐的这种特征,恰好能帮助教师解决这类特殊儿童在教学中沟通障碍的问题。教师通过音乐与学生交流, 在趣味的音乐游戏中,培养学生协同合作、反应的能力;在优美的音乐赏析中, 培养学生情感表达、审美的能力;在愉快的音乐模仿中,培养学生身体协调的能力,从而达到提升智力的效果。 教师在愉快音乐的学习中,使学生潜移默化提升各方面的能力, 可想而知,音乐的作用并不仅仅只发挥于它的本体作用,音乐能唤醒人们心中的潜能,对特殊儿童也具有治疗和康复的作用。 我国应加大对特殊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的关注度,重视特殊儿童的早期教育,儿童年龄愈小可塑性愈大,及早保护残疾儿童的残余视力和听力,促使他们过上接近正常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 [M].上 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2]华国栋。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蔡 觉 民,杨立梅。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相关标签:音乐教育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