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特殊教育论文

聋童教育的社会支持现状及多元支持体系构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0-19 共7694字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关注儿童的教育和成长。与正常儿童相比,聋童常会受到听力水平和言语能力的限制[1].我国的聋童占同龄残疾儿童总数的 10.6%,居五大残疾之首[2].受教育权作为聋童的一项基本权利,应从立法上支持对聋童实施早期融合教育。要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则非常需要正式支持系统和非正式支持系统的密切配合。

  1 聋童社会支持网络的概念建构

  20 世纪 70 年代初,精神病学文献中引入了“社会支持”这一概念,研究者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身心健康,一方面对处于压力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即对压力起缓冲作用,另一方面可以维持一般的良好情绪体验[3].90 年代的美国心理学家 Cohen 认为社会支持包括社会支持网络、主观感受到的社会支持和支持行为[4].国内关于社会支持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不断增多,主要的研究对象集中在妇女、学生、灾民、农民工、老年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上,但对特殊儿童的关注相对较少。苏霞等人的研究发现聋生的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的得分都显着低于健听学生[5].聋童自身的先天性缺陷已使其在生活和学习上滞后于健听儿童,倘若他们无法得到相应的社会支持,则与健听儿童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严重时会产生心理问题。

  从理论方面来看,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是指政府、社会正式组织或非正式组织、亲友、邻里、家庭等运用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6].它反映了一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密切程度。[7]

  社会支持网络即指个人能藉以获得各种资源支持(金钱、情感、友谊等)的社会网络,人们通过社会支持网络的帮助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危机,并维持日常生活的正常运行[8].邱观建把“残疾人的社会支持网络”界定为,残疾人在社会网络结构中所拥有的网络位置,并且在这个位置上所能获得稀缺资源的程度[9].由此可见,社会支持网络在特殊儿童康复与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可直接帮助特殊儿童[10].同时,张友琴(2002)将社会支持网络分为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通过将社会支持网络介入到聋童的教育实践中,以期帮助聋童联结所需资源,化解生活、学习和心理上的危机,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长远发展。

  2 聋童教育的社会支持现状及问题

  2.1 正式支持在聋童教育中的现状及问题

  聋童教育实践的正式支持是指:来自政府、社会正式组织的各种制度性支持,主要是由政府行政部门,如各级社会保障和民政部门,及准行政部门的社会团体,具体地除政府外,还指残联和学校[11].

  2.1.1 政府对聋童教育的支持情况

  为保障聋童的受教育权,近年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自 1994 年《残疾人教育条例》的颁布至2014 年“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的出台[12],这些法规条例都明确地表明:普通学校不可拒绝接受具有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近两年需不断推进全纳教育的实施进程,以使每一个残疾儿童都能接受合适的教育,争取到 2016 年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

  相关政策本应对聋童的受教育权起到保障性作用,但各部门在实际操作中时常会遇到各种问题,使部分聋童在教育资源上受到隐形的不平等。如对聋哑儿童家庭及教育事业的财政投入不足;聋童的受教育权很有必要进一步在法律法规中得到强化;政府的引领作用并未得到落实,政府与学校、社会、民间大众的合作度不够等。其中,相关法律法规的实践中存在大量问题,除由当地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低下、资源协调功能弱造成之外,从根本上来看则与我国聋童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缺乏明确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密切相关[13].

  2.1.2 学校对聋童教育的支持情况

  学校是对一个人进行社会化的重要场所,聋童除在学校学习知识外,还应学会如何融入群体及得到他人的认同与接纳。这里的学校不仅指聋哑儿童教育学校,也指聋童随班就读的普通学校,但这些学校的往往存在各种问题,如工作态度消极,缺乏爱心等。造成部分聋教育工作者存在消极态度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怕班级内聋童人数的增多会形成无形的负担致使班级难以管理;二是受自身能力的限制,无论在聋童知识还是教学技能方面都感到不足。

  据相关资料显示,聋童群体中学习成绩优异者较少,大部分处于中下等水平[14].聋童因对学校、教师和同学缺乏心理上的认同感而使其不喜欢学校生活,缺乏学习动机并导致成绩低下。这一特殊群体大多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往往得不到老师们的重视、尊重和引导,有时还会遭受个别教师的歧视和排斥,从而给这些儿童的心灵带来难以弥补的损伤,加剧他们厌学和排斥学校生活的负面情绪,阻碍他们的身心发展。

  总体看来,学校在对聋童的教育支持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5]:

  第一,教育经费不足,致使有些地区还没有聋校。即使已设立的设施条件也不够完善,满足不了聋童的教育需求,不能符合他们的身心发展需要。缺乏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备,教育水平不高。

  第二,无论是聋校还是普通学校,师资力量都有待提升,相互间的联系有待加强。聋校真正专业性的特教人才还比较少;获得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会较少。聋童所在的普通学校则主要表现为缺乏专业化的特教老师和资源教师,满足不了聋童的教育需求。

  第三,课程设置不合理。虽然聋校及随班就读学校的课程标准、课程门类同义务教育的课程设置方案是一致的,但真正实施起来的课程设计、课程计划则相差太大。

  2.2 非正式支持在聋童教育中的现状及问题

  非正式支持是指亲人、邻居、朋友等初级群体提供的非制度性支持[16].这里主要是指非政府组织、社区、聋童家庭和同辈群体的力量。非正式支持作为正式支持的坚强后盾,能够弥补正式支持存在的缺陷,如因系统庞杂、行政效率低下、工作人员素质有限等问题而导致的社会支持不足,它能为受助者提供最直接、最人性化的服务。

  2.2.1 非政府组织对聋哑儿童教育的支持情况

  非政府组织(NGO)是独立于政府体系之外的具有一定程度公共性质并承担一定公共职能的社会组织,它活跃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形式、规模、功能千差万别,且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公益性、志愿性四个方面的基本属性[17].该类组织的涉及面非常广泛,教育则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欧美国家的教育机构和非政府组织成长得都很迅速,几年来更是实现了它们两者间的结合即“非政府教育组织”[18].因此,非政府组织可为教育的发展提供更丰厚的资金、科学方法和技术支撑。

  非政府组织在处理聋童教育方面也有其局限性[19]:第一,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对聋童的支持还处于探索阶段,对教育这个具体模块的关注较欠缺。教育改革的推行,急需非政府组织这支鲜活的社会力量加入,为聋童教育甚至整个特殊教育的进步做出贡献。第二,非政府组织内部成员繁杂,在面对聋童的教育问题时未能形成一整套严密的运行和管理模式,主要表现为没有制定统一、合理的规则或程序,参与聋童教育活动的人员分工不明确。第三,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义务性的心理咨询师等,这些对聋哑儿童的教育来说至关重要的人员间配合不密切。他们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对聋童的教育仅仅关注其单方面成长,反而忽视了教育发展的整体性和全面性。

  2.2.2 社区对聋童教育的支持情况

  社区或邻里是聋童在除家庭外接触最紧密的社会活动单元,社区能够为聋童提供仅次于家庭的最直接、最紧密的社会支持[20].这种支持不止有物质上的帮助,更多的是精神或情感上的关怀,使聋童能在长期生活的社区中得到足够的尊重和心理满足。

  社区为促进聋童教育发展进行了许多努力,部分社区通过举办声乐类活动,以感受音乐的节奏等方式来帮助聋童康复,鼓励其发展自身的兴趣爱好;部分社区居民通过向大学生志愿者学习手语,并利用闲暇时间主动、积极地与聋童进行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疑问,每当其有所进步时,会给予他们极大的鼓励与表扬。当然,社区也会给予这些积极人士一定的嘉奖,授予他们“优秀居民”的称号。这样便会使正能量在整个社区内传播开来,社区居民投入聋童教育的行动力将会更加强大。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