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特殊教育论文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对残疾学生出走的预防意义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9-05 共5802字
论文摘要

  近年来,全国各地特殊教育学校不断出现学生离校出走情况,湖北、山西、山东、吉林等地一次性集体出走几名聋哑学生的现象,今年中央新闻报道贵州等地一次解救 60 多名残疾儿童,更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孩子为什么要出走? 他们去了那里? 他们在外面的生活安全吗……,无不叫人忧心忡忡。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值得引起特殊教育学校的重视,同时也应该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学校、社会都应该力所能及的去努力杜绝和扭转这种局面的再次发生。本文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在避免残疾学生出走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探究,把云南省 11 所特殊教育学校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帮助特殊教育学校杜绝学生出走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云南省发展比较成熟的 9 个地市州 11 所特殊教育学校 ( 三类残疾儿童) 的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和残疾学生为研究对象。

  ( 二) 研究内容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及代表队训练对避免残疾学生出走是否有作用? 通过访谈及问卷调查法,对云南省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育在预防和避免残疾学生出走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研究。

  ( 三) 研究方法

  第一,问卷调查法。为了更好地了解云南省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出走情况,体育教育在预防或避免残疾学生出走中是否有作用,我们设计了问题: 你校的学生有出走情况吗? 开展体育活动和代表队训练对预防学生出走是否有益?

  第二,访谈法。用事先拟定的访谈提纲对11 所学校的领导和部分体育教师进行座谈交流。对云南省特殊教育专家及获得特殊贡献的特殊教育教师进行专访。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 学生出走的原因分析

  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贫困山区或者贫困家庭,特殊学校的性质 ( 盲、聋)全国多数都是以封闭教学和生活为主,云南特殊教育学校也不例外。学生长期在与社会脱节的环境下生存,对学校以外的事物充满好奇,加之社会不法分子、残疾人团伙等不良因素的引诱,自身没有判断能力,残疾学生出走成了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为了更好地了解云南省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出走情况和体育教育在预防或避免残疾学生出走中是否有作用,我们设计了问题: 你校的学生有出走情况吗? 开展体育活动和代表队训练对预防学生出走是否有益? 11 所特殊教育学校领导发放问卷,发放问卷 11 份,回收问卷 11份,回收率 100 ﹪,有效问卷 11 份,有效率回收率 100 ﹪。结果有 8 所学校曾经有学生出走情况,占受调查学校的 73 ﹪,为了增加问卷的可信度,同时对各所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师也增加了这个问题的选项,结果收回的 11 所学校的问卷中同样是这 8 所学校有学生出走情况,体育教师的问卷与领导问卷一致,两种问卷对比结果是吻合的,而在问及开展体育活动和代表队训练对预防学生出走是否有益,有 8 所学校的领导和29 位体育教师认为很有好处; 有 3 所学校的领导和 12 位体育教师认为一般,有一位体育教师认为没有意义。具体情况见表 1,这就说明了云南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出走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是一个应该引起社会、教育部门、残联和各特殊教育学校高度重视的、急需解决的严重的问题,残疾学生为什么会出走,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从中可以看出体育教育在特殊教育学校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与探索,通过各种体育教育渠道,帮助特殊学校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非观,帮助他们打开正确接触社会的通道。做到预防为主,事前杜绝,让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做到心理健康、胸怀大志、道德规范、行为文明。【表1】
论文摘要
  
  第一,来自于社会的原因。我国特殊教育起步较晚,关于残疾人的法律知识、受教育权利等的知识得不到普及,造成了正常人与残疾人打交道中交流很困难,他们常常会感到健全人从生理上对他们有歧视,所以和健全人有隔膜,甚至产生敌视心理,不敢和健全人说真话,长期的孤立无援,甚至发展到对父母和老师都不信任。但在聋哑残疾人之间,他们很容易产生互相依赖、互相信任的依存心理 ( 内聚力) ,这样就给社会上的聋哑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客观上,生活上的障碍确实使残疾儿童容易受到他人的歧视和虐待,在学校以外,他们更多感到的是无奈与委屈。残疾孩子往往具有比健全儿童更加敏感的心灵,周围人的冷漠和友善都会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不法分子的伪装表面现象使孩子们错误地认为 “带自己出去的是好人”,与此相反的是 “父母老师管得太严,学校管理像监狱”,其他社会上的很多人 “不把自己当人看”。在这样的情况下,跟 “好人”走,显然是 “明智之举”。聋哑学校的学生都属于未成年人,本身又是残疾人,即使被抓,警察由于交流困难,在展开侦破、审讯工作时感到非常麻烦,只要事情不是特别严重,也就睁一眼闭一眼,很快放人。违法很难追究法律责任,不法分子正是利用了这一便利条件,到学校中寻找、诱骗聋哑学生,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聋哑人对法律有恃无恐的态度,认为即使被抓也不会怎么样。这种 “经验”在聋哑人中流传,让本来思维就不正常的在校未成年聋哑学生缺乏应有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

  第二,来自于学校和家庭原因。由于学生身体残疾的特殊性,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基本上都是封闭式的,由于生理上的不便,绝大多数学生周末都不能回家和外出,他们长期处在与世隔绝,脱离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生活、学习、娱乐中都是和自己一样的残疾儿童。加之许多残疾学生家庭困难,很多父母认为残疾儿童只能给家庭造成困难,他们把有限的精力、爱和财力均给了家庭中其他生理正常的子女,他们认为残疾孩子成不了大器。于是,一部分家长干脆不让残疾儿童入学,有的把残疾的孩子交给学校就万事大吉,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不闻不问,缺乏必要的关心和交流,残疾孩子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而另一种家长却觉得孩子残疾是自己的过错,觉得是自己亏欠子女,就有一种补偿心理,凡事都不放心,处处包办代替,让孩子失去自我,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学生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较少,对纷繁复杂的外界社会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社会上一些从事不法活动的聋哑人常以安排工作、免费旅游或能挣大钱为诱饵,把聋哑学生从学校诱骗到外地,然后再利用他们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家长、班主任、生活教师、门卫工作的连接盲点也为这些孩子的出走创造了有利条件,让离开学校变成了一件不是很困难的事。根据以往聋哑学生出走情况的分析,他们的出走形式几乎完全一致: 在校生与流失生、原校生及社会聋哑人相互勾结,由在校生引诱学生离校出走,然后再交给社会聋哑人,负责介绍和引诱的在校生从中赚取好处费。这个过程中总是会有一些蛛丝马迹显露,但没有引起老师的注意,一些平时就品行恶劣的学生在这种时候也没有引起校方足够的重视,因此,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疏忽是让学生得以出走的重要原因。

  第三,来自于学生本身的原因。聋哑学生口语和听力的障碍,导致智力发育相对迟缓,思维有很大的局限性。他们不能正确、全面地接受各种信息,思维模式简单而片面。这一特点在年纪较低或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聋哑人中尤其明显。仔细分析各地聋哑学生出走情况后不难发现,出走的大部分是初中以下的低年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很容易轻信别人。据了解,出走的学生中,几乎没有人是被强行掠走的,均是受到别人的怂恿、轻信坏人欺骗而自愿出走的 ( 内聚力的作用) ; 有些聋哑学生家庭比较困难,他们过早地尝到生活的艰辛,对金钱和物质的向往让他们无心学习,天真地认为外面的世界挣钱很容易,若有人稍加引诱,就极易走上歧路。

  三、特殊学校体育教育在预防和减少残疾学生出走中的作用

  ( 一) 体育可以帮助特殊学生内聚力的形成

  由于身体的残疾,他们长期生活在自我封闭的状态下,加之与常人的交流不方便,缺乏与社会沟通的渠道,形成了无法与社会进行正常的交往,不能正确的正视社会的偏见和歧视。不正常的环境和心态,让他们的自信心慢慢地化为自卑,疑虑慢慢的转为悲观,甚至有的同学产生了自暴自弃。所以,培养特殊儿童与人交往和与人合作比交给他们固定的知识更有价值。体育教育是培养残疾儿童道德品质、意志力、自信心的最佳培养场所,也是发挥残疾学生内聚力的最佳场所,在绝大多数的体育运动中都需要集体的配合,从训练到比赛的各个环节,教练员或体育教师都要从生活上关心他们,安全上教导或保护他们,技术、战术环节和待人接物上培养他们,通过参加体育运动,他们会真正地体会到被关爱、被需要、被重视,同时学会与同伴配合,遵守规则,规范行为等,这样就会形成带有正能量的残疾人全体中的内聚力。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云南盲人足球队就很好的全释了这一点,盲人足球队的好几名队员都是已经有工作的,其中不乏按摩院的老板,每月收入几千元至上万元不等,但是为了爱好、为了证明自己身残志坚、为了云南省的残疾人体育运动发展,他们放弃了工作,关闭了按摩院,把个人得失放在一边,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自己所钟爱的盲人足球运动中来,拿着每人每天 15 元的训练补助,在他们不懈的努力下,取得了全运会盲人足球男子冠军,当记者采访他们时问道: 关闭按摩院不可惜吗? 他们回答: “不可惜,按摩院可以再开,但是参加比赛的机会不是随时都有的,我们是为了爱好喜欢踢球,职业球员为钱踢球,所以感觉不同。健全人会听从父母改变自己的喜好,选择有前途的职业,我们残疾人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已经很幸福了”。就为了满足个人的爱好,没有任何的功利性,这就是体育给残疾同学的诱惑,也是我们需要的正能量,残疾儿童的内聚力。

  ( 二) 体育是特殊学生融入社会的通道

  增强体质、康复身心,丰富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文化体育权益。依托特殊教育学校,择优布局,加大对有体育特长残疾人的选拔、培养力度,有条件的周、市要建立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中指出体育的主要任务: 加强残疾人群众体育工作,促进残疾人康复健身,提高社会参与能力和提高残疾人竞技体育水平,在重大残疾人国际赛事中争取优异成绩。通过课外活动可以让每一个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得到康复,同时可以发现有体育专长的学生,然后进入代表队训练,为国家残疾人体育培养后备人才。曲靖市特殊教育学校把体育活动作为学校的窗口,成为学校与社会各界广泛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保山市关爱学校成立了学生体育俱乐部,与部队、武警和友邻单位开展共建活动; 临沧市特殊教育学校利用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体育专长; 文山州特殊教育学校利用社会捐助资金为学生建立体育活动场地; 各校都积极认真的组织学生参加省、市残疾人运动会,学生通过参加体育活动、比赛或者表演,使残疾儿童平等享有体育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通过体育活动,学生走出校门,参与到社会实践等活动中,获得更多的与外面世界接触的机会,在各种残疾人比赛中他们可以感受到来自裁判、志愿者、宾馆服务员、厨师、餐厅服务等对他们的关怀、帮助和照顾。有时他们还可以与正常人同场竞技。学校体育是特殊学生锻炼意志品质的最好方法,也是找回自信的手段。培养体育尖子生参加大型的体育赛事。从 1984 至今,云南省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残疾人运动员,学生多次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取得骄人战绩,1985 盲人运动员李米祥由于在重大体育比赛中成绩突出,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新长征突击手”荣誉称号,同年被昆明市团委命名为 “新长征突击手”; 体育比赛让残疾人与正常人可以同场竞技,是让残疾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重要渠道,1977 年昆明市恢复中学生运动会,昆明市盲哑学校学生获得女子手榴弹第 1 名,到了 1981 年,62 支队伍参加的比赛 ( 61 支是普通学校) ,该校获得团体总分第 4名。2007 年云南省聋人篮球甚至参加了云南省省运会,并且获得第 4 名的好成绩。国家盲人足球教练乐建昆在昆明市盲哑学校 32 名盲人学生中作了盲生胆量、自信、交流测试差异分析,盲人足球队队员 12 人成功 10 人,其他活动 20 人成功 8 人,其中 9 人是过马路时放弃的,这就说明参加体育运动对锻炼学生的胆量、自信和提高交流能力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 三) 体育教育可以帮助特殊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残疾人的 “残疾”和社会对残疾人的偏见、歧视态度,造成了残疾人的自卑意识,让他们的自信心慢慢地化为自卑,疑虑慢慢的转为悲观,产生了自暴自弃,这些情绪和行为被不法分子利用就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有的被引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近年来全国各地先后发生了多起残疾学生出走和参与违法犯罪的情况。究其原因就是缺少关爱和长期脱离外界环境所造成的。关注每一个学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做到的事情,在一个人获得尊重之前,首先必须认识到他的存在,一个没有被人们认识到的人根本不可能参与正常的生活。体育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倾注着体育教师、教练员或其他组织者对参与其中的每个人的关注,其中包括耐心地指导、安全的保护、行为规范的引导、关心、鼓励、帮助等等。来自特教一线的体育教师赵映康认为: 体育教学活动有利于残疾学生意志品质的形成,有利于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通过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利用体育课独有的形式和体育运动竞赛规则的约束,可以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制力,使他们的不良行为得到了有效地抑制。这样长此以往,就会让学生觉得自己被尊重,从而获得自信和满足,等他们越来越感到被关注、被爱、被需要时他们就会自觉地注意自己的言行。而残疾人的励志在增强自信心的同时又可以转化为正能量激励许多正常人,最佳演说家参赛选手陈周,就是一个开始被正常人看不起的流浪歌手,当他萌发想要登山时,许多人不是给予帮助,而是笑话他痴人说梦,经过不懈努力,他用双手 10 次登顶泰山,而当他让自己强大时,他的行为不仅仅是让自己找到自信,同时他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动了中国。

  参考文献:

  [1] 金 鹏: 《对聋哑学生出走的思考》,载云南省昆明市盲哑学校 《云岭特教》。
  [2] 方俊明: 《特殊教育学》,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
  [3] 张 卫: 《黑暗中的舞者》,《全体育》2006 年。
  [4]《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云发 [2009] 18 号,2009 年 12月 18 日。
  [5]《国务院关于转批中国残疾人事业 “十二五”发展纲要的通知》,国务院 2011 年 5 月 16 日。
  [6] 乐建昆: 《盲人足球项目在盲校开展的必要性浅析》,《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研究》2013 第 11 期。
  [7] 黄志诚: 《全纳教育》,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年。
  [8] 丁启文: 《建构新文明———人道原则与新残疾人观》,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1 年。
  [9] 赵映康: 《体育教学活动对特校学生行为的影响》,《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研究》2013 第 11 期。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