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家庭教育论文

阿德勒家庭教育内涵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0-17 共331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阿德勒的家庭教育理念探究
【第一章】阿德勒家庭教育思想的研究绪论
【第二章】阿德勒的家庭教育的理论
【第三章】家庭教育的任务与特征
【第四章】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
【第五章】阿德勒家庭教育观的主要内容
【第六章】阿德勒家庭教育观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结语/参考文献】 阿德勒家庭教育内涵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 语
  
  阿德勒是奥地利着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本文通过研究阿德勒的各项着作来探讨阿德勒的家庭教育观及其现实意义。本文依次介绍了阿德勒的家庭教育的理论基础、家庭教育的任务与特征、家庭教育的路径、阿德勒的家庭教育观的特色、阿德勒的家庭教育观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通过研究阿德勒的家庭教育观,对我国家庭教育中一些易犯的错误可以尽量避免,同时呼吁家庭重视儿童的人格教育,引导儿童超越自卑、追求卓越。
  
  研究阿德勒家庭教育观的着作较丰富,但笔者在研读他人的研究成果时发现对阿德勒的家庭教育观的阐述往往不够全面。比如在写阿德勒的家庭教育观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时,一些文章只写了三四项启示,但在本文的写作中,笔者尽量综合各项研究成果,加之自己的研究成果汇总为本文,希望能较全面地为读者展示出阿德勒的家庭教育观的全部内容。但由于笔者水平所限,本文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遗漏和失误,比如本文中对阿德勒的家庭教育观的特色的探讨稍显不足,这就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中文资料
  
  [1]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3-46.
  
  [2]阿德勒。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M].周郎,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45-47.
  
  [3]阿德勒。理解人性[M].陈太胜,陈文颖,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67-69.
  
  [4]郭本禹。西方心理学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1-74.
  
  [5]阿德勒。儿童的人格教育[M].彭正梅,彭莉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4-26.
  
  [6]人格理论。[M].高峰强,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6-58.
  
  [7]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89-91.
  
  [8]贺新宇,黄远春。心理学[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45-47.
  
  [9]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台北:台北志文, 2007:67-69.
  
  [10]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4-35.
  
  [11]阿德勒。超越自卑[M].刘泗编,译。北京: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45-47.
  
  [12]高觉敷。西方近代心理学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1882:56-58.
  
  [13]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心理与生活[M].叶颂姿,刘乐群,译。上海:三联书店,2010:56-58.
  
  [14]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M].韦启昌,译。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89-92.
  
  [15]叶浩生。心理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45-47.
  
  [16]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破解孩子的心理密码[M].刘杰,译。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12:67-69.
  
  [17]吴奇程,袁元。家庭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5-47.
  
  [18]黄伟合。积极家教,[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23-24.
  
  [19]李明德,金锵。教育名着评价[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56-57.
  
  [20]李文奎,王立功。外国教育名着述评[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33-35.
  
  [21]任钟印。西方近代教育论着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5-46.
  
  [22]汪伯英,皇甫鸿昌。家庭教育新趋势和对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23-25.
  
  [23]郑其龙。家庭教育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2-14.
  
  [24]郑希付。现代西方人格心理学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34-36.
  
  [25]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5-47.
  
  [26]刘金花,万云英。独生子女的心理与教养[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3-24.
  
  [27]吴熹,马静,郭莎莉。家庭教育[M].北京:北京知识出版社,2007:15-18.
  
  [28]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8-79.
  
  [29]J·罗斯·埃什尔曼。家庭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99-102.
  
  [30]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45-149.
  
  [31]马和民,高旭平。教育社会学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31-239.
  
  [32]黄济。教育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56-59.
  
  [33]郭齐家。中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103-108.
  
  [34]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121-125.
  
  [35]劳凯声。教育学[M].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256-249.
  
  [36]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45-149.
  
  [37]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21-125.
  
  [38]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99-101.
  
  [39]金一鸣。教育社会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45-47.
  
  [40]黄济。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67-69.
  
  [41]陈鹤琴。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8-79.
  
  [42]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45-48.
  
  [43]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90-91.
  
  [44]刘红。阿德勒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借鉴意义[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3):23-25.
  
  [45]霍利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对家庭教育的启示意义[J].基础教育,2008(8):3-7.
  
  [46]田印红。创造性自我与生活风格-论阿德勒的人格发展观[J].铜仁学院学报,2007(5):23-24.
  
  [47]杨远波。论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在儿童教育上的应用[J].四川教育学报 2009(5):12-14.
  
  [48]吕翠风。自卑与驱动力--关于阿德勒自卑与补偿理论的评述[J].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23-25.
  
  [49]汪新建。一种特定的生活风格--阿德勒关于神经症的解释和治疗[J].医学与哲学,2001(1):15-18.
  
  [50]王枬,王彦。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北京)2005(2):15-19.
  
  [51]王彦,王枬。教育叙事:从文学世界到教育世界[J].全球教育展望 2005(4):34-35.
  
  [52]王益文,侯逾璋,张文新。母亲行为与儿童行为问题的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4):13-14.
  
  [53]刘爱书,吴万森。11 一 12 岁儿童家庭环境与行为问题的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4):11-13.
  
  [54]曾凡林,张玮,张增修。31 名行为问题学生的人格与智力测评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5):23-25.
  
  [55]胡苏平。行为问题儿童的心理教育与治疗[J].江西社会科学,1997(12):22-24

    [56]庞丽娟。幼儿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J].幼儿教育,1999(9):24-26.
  
  [57]桑青松。阿德勒的人格理论对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4):25-27.
  
  [58]冯芳,刘晶波。 阿德勒社会性教育理论对我国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启示[J].长沙师范学校学报,2010(3):33-35.
  
  [59]阮学勇。阿德勒人格理论对培养儿童健全人格的启示[J].前沿,2012(1):33-36.
  
  [60]满忠坤,赵鹏程。阿德勒自卑与超越理论的早期教育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10(5):12-14.
  
  外文资料
  
  [1]Progress Possible through Science&Technology[N].KOREA IT TIMES ,2005-3-11(3)。
  
  [2]V.J.Drapela&D.C.Washington ,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AroundWorld[M].Universitypress of America,1979:56-58.
  
  [3]HeinzL.Ansbacher.Theconceptofsocialin-terest[J].Individual Psychology,1991(3):12-14.
  
  [4]D.E.SuperA Theory of Vocational Development[J].American Psychologist,1953:23-25.
  
  [5]The World Conference on Higher Education﹒World Declaration and Frameworkfor Priority Action for Change and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R]WorldConference on Higher Education,9 October,1998:34-37.


  致 谢
  
  在论文即将完成的时刻,心中感慨万千。回顾读研这三年自己的点滴进步,这与师长、同学、亲人的帮助和关心是分不开的,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在这里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刘黎明老师,学位论文是在刘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从论文题目的选题到论文框架的搭建以及论文内容的反复修改, 刘老师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刘老师严谨的治学精神、广博的学术成就、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以及崇高的人格魅力都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并将使我受益终生。在论文完成之际,请让我向我的导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感谢教科院所有来给我们上课的教师,他们不畏酷暑和严寒,他们用他们丰富的知识和高超的教学水平把我们带入到知识的海洋中。感谢我亲爱的同学们,在这艰难的岁月里,我们互相鼓励、互相帮助,这一次将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感谢家人对我的帮助,他们一直默默地支持鼓励着我。最后,由衷地感谢各位专家、教授在百忙之中评阅论文和参加答辩,文中不妥之处希望能在后继研究中予以完善。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