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家庭教育论文

我国传统家训对现代社会的文化价值启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4-14 共1091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我国传统家训教育功能探究
【第一章】中国传统家训的传承发展探析绪论 
【第二章】我国传统家训的发展过程与教育途径 
【第三章】我国传统家训的文化蕴意 
【第四章】我国传统家训的积极意义和不足表现 
【第五章】我国传统家训对现代社会的文化价值启示 
【结论/参考文献】中国传统家训思想与价值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5 我国传统家训对现代社会的文化价值启示

  5.1 文化价值的涵义

  研究我国传统家训对现代社会的文化价值启示,首先需要对文化价值这个概念有一定的认识。文化价值是属于社会演变及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文化价值和人不可分割,因此也具有人的属性。不同的领域有它们各自不同的文化性质,文化从理论意义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表现形式上也有有形和无形的区别。所以对文化价值做出概括,就要对不同文化内容有一个共同的把握,最后将重点落在对价值的研究上。文化价值需要有主体客体来构成,客体的存在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而主体也意识到了这种需要并且占有和利用客体。文化和人必须要联系在一起,只有具有人的属性才可以是文化,所以这里所说的满足主体是满足人的需要。某一种事物的出现或者存在被人认识到是有意义的,该事物能够将自己的存在价值发挥出来,并且该事物对人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那么价值就是在这种认识的前提下,被追求、利用并且遵循的。所以笔者对文化价值的理解是,文化价值是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出能够有利于自己发展的人化了的事物,而反过来这种事物对人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

  文化价值也是文化功能,具有价值意义,探讨事物的价值,最基本的要从它的文化价值着手,因为文化价值具有揭示事物本原的特点。人的生存方式是通过自己的亲自实践开展的,文化也就是可以说是人化,事物的价值研究从人化的角度入手,才能够回归本原。从现实的角度,文化价值也是一个具有“中立”意义的概念,出于对文化价值需要的不同,并不是所有的社会主体都对文化价值有一致的看法,一种文化价值对一个领域或一部分主体是有意义的,但是不一定被其它领域或主体接纳。特别是当经济、科学等方面的介入,相互之间发展和竞争的势头使我们将重点放到了经济和技术的领域,科学的不断进步也潜移默化的触及到了关于人性和伦理的问题。特别是多元文化在现代化的社会显现的尤为突出,不同文化价值相互碰撞,打乱了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的质朴与宁静。综上所述,传统家训的文化价值需要我们去研究,也值得我们从文化的角度去追寻其价值启示。

  5.2 对公民道德建设的文化价值启示

  公民道德建设不同于其他建设,这是一种长久的过程,对于个体来说要关乎终身,对于社会来说,具有永久性的意义。当前,我国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社会的转型所面临的是新旧事物的交织和摩擦,国家除通过大力构建法治社会来加强规范以外,道德建设也是备受关注的焦点。公民道德建设是关于全体社会公民的道德建设,从主体的层次来看具有广泛性,不仅涉及不同的职业领域,也涉及每一个家庭;从道德建设角度的多样性来看,包括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等。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离不开道德文化、道德舆论的保障,更需要公民有内在的觉悟意识和约束意识。现实中很多违背社会道德事件的发生,对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2.1 对公民素质的培养

  在整个传统家训的教育理念中,教育内容延伸到精神、文化、生活、生产等方方面面,但是德育是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个家训都特别重视的教育内容,以我们现代的理解就是素质教育和人格教育备受关注。我国的传统家训对家庭成员及子孙后代最基本的教育内容就是关于品德的修养,具体指的是如何修身自律,如何以德待人,如何以德处世。虽然在当代社会,德育也是我们一直努力推崇和实施的,但是从现实反映出来的情况来看,还并没有达到期望的标准,很多关于德的教育仅仅停留在提倡和呼吁阶段。

  关于公民德育,不管在古代的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上层建筑都认识到了其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只不过出于各自的利益不同,不同时代的上层建筑在追求的目的上各有侧重。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重视德育,除了是为了有利于国家的治理和统治之外,也渗透着控制人们的思想的内容。出于这种目的,封建时代的德育不免有糟粕的参杂,是我们当今应该摒弃的。

  虽然古代的德育思想中有其糟粕的东西,但是大部分内容是值得我们现在借鉴的,特别是在家庭教育方面,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特别重注对子女的智力、才艺的培养,这种注重具体体现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有利于增长儿童智力以及增加营养的食品,到有利于智力开发的电子产品,再到具备更多的才艺技能等等,但是却很少看到有哪一个家庭把追求智力、才能的迫切心放到关于子女品德教育的内容上。古人在这方面却并非如此,我国古代注重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更注重德育,这在传统家训中有很明显的教育表现。

  还有一个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我国古代很重视对臣民的教化,我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也有关于对家人子女教化的内容,而且将这种教化普及到了同治国一样的高度,因此有了家国同一的思想。现代社会提倡人权,久而久之,有一种以己为先的不良思想混入其中,曲解了人们追求合法权益、平等、自由的意义,以人为本逐渐演变成以己为本,社会公德被漠视,更缺少将自己的素质跟国家联系在一起的意识,社会呼吁人人要有奉献的精神,但是从事实上看却总是事与愿违。当然,关于对事物是否符合时代需要的分析研究,我们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很多古人的救国救民思想在我们和平发展的今天也有不能完全符合当今时代特性的一面,传统的精髓只是给予我们启示,并不是用来套用。

  为规范和提高公民素质,国家通过制度的颁布来进行规范,内容涵盖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但是家庭还没有认识到把国家事业作为己任,国家制定的规范不仅仅是执行遵守,也应该有自觉加强提高自身素质的觉悟,为我国现阶段的公民道德建设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5.2.2 对培养方式的引导

  公民道德建设可以跟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将道德建设普及到日常的生活中,使培养的方式具体化、有效化。我国传统家训比较注重的培养方式有很多方面,营造良好家风,家族长辈以身作则、亲情感化以及从幼小子女就开始的蒙以养正教育,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做法。经历了世代繁居、繁衍生息的过程,每一个家庭或这家族都自己的家风,家风展现的是不同的家庭或家族的生活习惯、处事作风和道德面貌。由于家风是在某一个家庭家族内部长期形成的,大部分还是为了符合家族内部发展的需要。由于个人性格的不同、利益不同,家风也有好坏优差之分,所以良好的家风是有一定标准的。良好的家风要做到站在社会的角度,要符合社会的规范,处在家庭的环境中,要能和家庭融为一体。传统家训是对家风的具体表现,因此要营造好的家风,就要遵循好的家训。许多优秀的传统家训都在对家人及子孙继承和营造良好家风的方面提出了要求,比如说良好的家庭环境,积极健康的家庭氛围,有书香气息的家庭教育等。

  蒙以养正,是我国传统家训很鲜明的一个教育内容,“正”指的是优秀的品质和卓越的能力。传统家训十分注重家庭中关于幼年青年的教育方式,推崇先从自身的角度去养成,外在引导次之。但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却把“养”演化成了强加,对于儿童而言,他们的天性是好的,对善恶是非没有客观判断的能力,所以对子女的教育要遵循他们的本心。现在的家庭教育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要么是缺失关于道德品质的教育,要么就是强制性的施加和灌输,把补救缺失当成了现在教育追求的目的,“养正”在于以“养”

  前提,而不是没有做好“养”这件事再去补救。另一方面,现在的家庭教育总希望子女能听从自己的安排,认为这样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但是却忽视了子女的成长不是以到达目的地为唯一的追求。传统家训中有很多关于子女的教育理念,对我们当今的教育很有指导意义,所以我们要挖掘这些优秀的思想,从源头认识,指导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实践。

  家庭日常生活中关于“养德”的教育,家庭长辈的以身作则起到关键的作用, 如果说长辈的言传从某种意义上讲有灌输的色彩,那么身教是对子女教育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身教要求以身作则,要做到对子女起榜样的作用,颜之推将家长通过以身作则达到对子女的教育称之为“风化”,这是长辈对子女自然的熏陶,也是子女对长辈自然的效仿。所以,在家庭中,父母首先要做到严格要求自己。在人生态度上,要有积极的人生观;对待事业要爱岗敬业,有责任感;日常生活上,要为人正直诚信,言行一致。认识到并且同时做到,不仅对子女做出了榜样,对自身而言也因为严格的要求,到达了修身的效果。

  5.3 对和睦家庭的文化价值启示

  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家庭关系也暗示着社会中人与人的相关状况。要发挥家庭对社会的作用,就要明确构成家庭的各种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关系,家庭文化,家庭条件等,这些因素不仅承担着有利于家庭的和谐的责任,也为社会的和谐稳定铺垫基础。另外,这些因素也相互作用,家庭关系的和睦,才能产生优秀的家庭文化,而家庭关系和家庭文化的共同发展,也离不开家庭条件的物质基础做保障。家庭对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对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然而,当前也出现了很多有关家庭道德的问题。比如夫妻之间,特别是年青夫妻之间离婚率的升高,兄弟姐妹之间因为家庭财产问题闹得断绝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因为赡养义务变得相互有隔阂等等。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如何解决家庭道德的问题,是很值得我们当前重新认识的。我国古代有优良的家庭文化,而且这些传统家庭文化长期在优良的社会风俗和思想文化中孕育和成长,其中对传统家庭道德的表现最深刻、最突出、最有意义的就是家训。同时家训作为家庭文化和社会文明范畴的组成部分,对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代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传统家训同过规范形式和意识形式,给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以能动的调节作用。因此,深刻挖掘传统家训对和睦家庭的文化价值很有意义。

  5.3.1 夫妻关系的平等和睦

  当生产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紧接着社会的各方面得到了功能上的进步,不知不觉中,家庭对社会和对国家的功能也发生了改变。特别是家庭主体关系重心的改变,从以前的以注重父母同子女之间的关系转变为夫妻关系作为家庭关系的重点。夫妻之间的地位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关爱,成为保障现代家庭和谐而应该具备的基本前提。在我国的古代,尽管家庭中关于夫妻的关系存在着深刻的男尊女卑的封建等级观念和封建时代的烙印,但是这不能说古代的家庭就没有夫妻关系要互相平等互相尊重的内容,反而我们还能从中找到现在对夫妻关系要求的原型,古代的家庭教育中虽然有男尊女卑的等级观念,但是我们应该从时代性去看待那时的家庭关系。古代的家庭生活实行男耕女织,家庭的主要重担都落在了男子的身上,也就是说男子是一个家庭的支撑,所以,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也反映了男子对于家庭稳定的重要性,男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应该受到尊重。

  前文中已经说到,现代社会对夫妻关系的要求,从古代社会能够找到借鉴的原型,例如在《礼记·哀公问》中就记录说“妻也者,亲之主也。敢不敬乎”①,这句话能够说明古代也有不同于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强调妻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不比丈夫低,妻子能尊重丈夫,同样丈夫对妻子也应该以敬重的态度对待。儒家对夫妻的相处之道也有同样的观点,认为夫妻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在《颜氏家训》中也有这样的教育观点,“夫不义则妇不顺”.②夫妻应该做到相互尊重对方,夫妻之间不存在任何一方地位的高低。而且古代家训除了有男女平等的思想以外,更有关于夫妻如何认识相互之间关系的教育,夫妻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结合,不但要有情,还要有义。男女之间不是为了组成一个家庭而结合,也不仅仅是为了给自己的感情找到一个归宿那么简单,出于对自己的负责,应该是为了有共同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是为了能结识到一个能共同扶持一生的伴侣后而共同生活的负责。有了这个前提,夫妻共同生活在一起,各自付出自己的一切为了这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从这个角度,不论是哪一方都要被得到敬重。并且也只有这样,夫妻关系才能体现出真正的意义,对以后的子女的成长和家庭发展也铺垫良好的基础。

  姚舜牧在《药言》也有关于夫妻关系的正确教育,“一夫一妻是正理”③,强调夫妻之间除了有地位相互平等的前提条件以外,还规定了组成家庭的夫妻关系,要做到对婚姻关系和对对方的忠贞,更强调了对女性的保护。在《蒋氏家训》中甚至对女子在家庭中的保护上升了更高的高度,女子在封建社会的家庭中还是属于弱势群体,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还是对女子在家庭中的权利有着束缚,所以在该家训中,作者认识到了这一点,并提出了新的思想主张,女子可以有自己的权利,不提倡甚至女子“从一而终”,甚至对从一而终提出了反对,并且在实施细则上并教诫家人做到“妇人三十岁以内,大故者,令其母择配改适,亲属不许阻挠。”④今天的社会,男女平等早已不是人们还经常挂在嘴边的观念,男尊女卑的思想也早已只字不提,但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几千年历史已经对家庭关系中的夫妻关系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古代提倡的夫妻平等相爱也对我们今天的夫妻关系有很多相同的地方,这也表明任何事物在不同的时代都有其优越性,也有它的局限性。重新认识古代家庭关系中的夫妻关系,并且相比古代的家庭关系,我们认识到不管是封建社会的纲常制度,还是男女平等制度,夫妻关系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不同的时代有同的状况。事实上,相比我国封建社会的夫妻关系,现在我们国家的婚姻状况情况更不容乐观,夫妇之间将感情看的重要是好的一面,但是却缺失了义的成分。因而在很多现实面前,夫妻之间的关系经不住考验。因此,为了促进现代家庭关系,我们将视野回归到原点,探究起源,这对促进现代夫妻关系和谐很有现实意义。

  5.3.2 赡养义务的履行

  赡养父母,善待老人,不仅是我们的传统美德,而且是《宪法》和《婚姻法》等法律强制力所保护的内容。不管从社会道德规范还是法律规定,尊老和养老是每一个人必须的义务和责任,这种义务和责任深入人心,可以说人人都懂,但是现实生活中却还是经常出现与之相违背的思想和现象。在我国传统家训中,尊老的教育思想内容很多,每个家庭的家训都有关于尊老的教育内容。范质在《戒从子诗》的开头部分就有关于教育家人尊敬老人的内容。尊老是所有人都明白的道理,在我国的古代家训也有非常详细的做法。比如有的家训告诉家人子孙尊重老人和赡养老人,要有物质方面的支持和精神方面的付出,特别是精神给予应该放在第一位。当今的社会啃老现象严重,而且老龄化结构加快,老人在社会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加之人们将“幼者本位”看为重点,忽视了老人在社会中本该应有的地位。这种种的思想观念表现出来的与现实情况是极不相符状况,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要从新摆正我们的思想,看清现状,认清问题。

  5.3.3 抚养义务的履行

  对父母和家庭而言,抚养和教育子女是最基本的义务,也是最基本的职责,因为养育子女是最基本的伦理道德的体现。父母和家庭培养出优秀的下一代,对社会和国家而言,有着更高的发展意义,因为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新一代的不断延续。

  不管是古代社会的家庭还是现代社会的家庭,父母抚养教育子女都是家庭伦理道德中的最基本要求。在我国古代父系社会中,家庭关系以父辈为长,并且父亲与子女的关系是各种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儒家思想中的关于人伦道德的关系有五种,而父子关系是居于首位的,父与子的关系有相应的规范准则,即父子有亲。解释其中的含义就是父亲要对儿女慈爱,子女要孝顺父亲。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以“父子之严,不可押;骨肉之爱,不可简,简则慈孝不接,押则怠慢生焉。”①这是在说如何处理好父子之间的关系,父亲要以正确的方式对待子女,不能过于溺爱,也不能太过严苛,要调整好严和慈之间的关系,做到严慈相继。

  5.4 对和谐社会的文化价值启示

  当前的社会形势不论对老中青任何一代而言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即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优胜劣汰严重,竞争无处不在。很多人不甘于被落到后面,希望给自己和家人一个美好的生活的这种信念让人们不得不拼搏奋斗。这是一种好的社会风尚和积极的个人精神,但是同时也会造成另外一种结果的出现,都埋头于自己的事情,使得人际关系变得淡化。当竞争的意识潜入每一个人的内心时,很容易让人与人之间因为一些事或物而产生矛盾,有了矛盾便会有了争执,当整个社会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时,这些竞争的矛盾和争执久而久之会对社会风气与产生一定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不再信任,利和义的舍取问题摆在人们的面前,人们变得不知道如何抉择。所以,如何纠正这种竞争的歪曲意识,营造一个良性循环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对每一个人和每一家庭及整个社会都是有利的。传统家训中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不计其数,这些优秀的文化可以拿来给予我们启示。这些优秀的思想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挖掘和利用它们,对推动当代家庭道德文化的建设,丰富家庭对社会的教化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希望回归淳朴的心灵,通过家训的启示去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社会风气。

  5.4.1 优化社会风气

  端正家庭的思想风貌和优化社会的风气是联系在一起的,要将这两方面做好,应该有标准来做指引,以古代圣人们的思想来做示范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从古到今,圣贤之人的卓越思想影响着我们,对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发展都有过卓越的贡献。古代家庭,特别是世家家族,很看重家风的作用,对于有地位的家庭来说,没有正气的家风,会受到人们的非议,有良好的家风,就会被人们称颂和效仿。对现代社会而言,如果我们的家庭要在立家和治家上做到有道可言,有义可信,树立良好的家风是非常必要的。社会的整体风貌和每个家庭的良好家风建设是离不开的,家风是社会风气的一部分表现,社会良好的风尚也源自于普遍家庭家风的传递和渲染,社会风气和家风是相通的,好的家风传递给社会的也是正面积极的能量,而坏的家风不仅对自己家庭的发展是不利的,而且对社会已经存在正能量也会造成负面的影响。拥有良好家风的家庭给社会及他人不仅留下的是正面的印象,同时也会带动感召着社会和他人,对整个社会良好风气的营造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家庭和社会的关系密不可分,当前我们国家的家庭,从结构上转变了很多,传统社会常见的世代同堂的家族几乎很少见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小家庭的建立,并且是当今社会家庭创建的一种典型的表现,小家庭的出现造成了家庭结构的变化,亲属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的距离拉大,有血缘关系的相互独立,家教没有用武之地,家风也逐渐淡化消失。家庭结构的变化对社会也造成一定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淡漠,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变为一种试探,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干扰着社会的正能量的发挥。因此,重新重视家风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社会除了家庭的构成以外,也蕴藏着不同地域乡土人情的特色,这些乡土人情的特色深深植根于家庭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内容中,传统家训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地域乡土气息,体现了人们认同和尊重传统风情的意识,从这个角度也能加深人们对社会风情的归宿心理和爱国的民族情感。所以,良好社会风气的养成和发扬是需要各种精神和文化相结合的,传统家训影响着家庭风气,家风也和社会风气相融共通。

  5.4.2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人们往往对人际关系的认识都是建立在现实社会条件的基础上,因为除亲情以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的社会生存发展作为依存条件。事实上,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家庭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家庭教育关于人际关系的影响起到一定的作用。

  在对子女与人相处的教育中,大部分的传统家训将个人的与人为善摆在第一位,《药言》中说“智术仁术不可无,权谋术数不可有。”①与人相处首先要端正自己,在对待他人时要与人为善,心怀善念。对待他人的问题上,传统家训还提倡自谦和自严,自谦就是与人相处要谦虚低调,尊敬他人,“自严”指的是与他人相处不要高傲自负,这是古代家庭教育中关于人际交往的美德,做到了这些,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一份真诚,而少一份冷漠。传统家训关于人际关系的建立提出了很多的处事原则和见解,人际关系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基础上,选择与什么样的人相处交往,就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传统家训中体现了父母对子女谨慎择友的关注重视,当人在幼年阶段,心智品性都不成熟,很容易受到自身以外的人和物的影响,子女的成长和他们周围的环境是紧密相关的,特别是关于如何择友的问题,《颜氏家训》中体现了长辈对子女择友这件事的重视。“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①除了家庭和家人以外,子女们接触最多的就是社会环境中的人,他人的言行举止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到子女的行为举止中去,所以在对待子女的成长时,除了提供给他们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以外,还要对他们如何择友给予提醒。在传统家训中,体现的是关于“慎交”的问题,传统家训认识到了这方面的作用,任何人的生活和事业都不能没有朋友的存在,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是每个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相处到品行好的朋友,自己的品德秉性也会有好的发展,结交到错误的朋友,轻则会使人落后,重则会影响自己的发展前景。所以这部分教育内容不仅体现在家训中,也是我们当代的家庭中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

  5.4.3 和睦邻里关系

  邻里关系的重要性在我国古代的社会生活中就很受重视。在古人看来,邻里和家族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邻里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有关家庭关系的外部延伸,因为邻里关系是通过不同的家庭相互交往而建立起来的。在古代社会,邻里关系对维护家庭和社会的稳定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这么认为,邻里关系的地位仅次于家庭关系。基于邻里关系的重要地位,传统家庭中关于和睦邻里的教育就不在少数,而且邻里关系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最广泛常见的一种关系,也是需要通过道德来维护的。传统家训中关于和睦邻里关系的教育思想,可以说是对亲情关系的一种延伸,提携家人要做到亲邻善仁,大度容让,相扶互助,日常的交往相处时,要用亲善友好的心态去互相对待;出现摩擦和矛盾时,用宽容相让的态度来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遇到日常困难时,要热心相待,互相帮助。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邻里关系是社会的一种最普遍的关系,但是现在社会中,除了农村还是很热衷于邻里之间的交往以外,重视邻里关系的意识对于城市的家庭来说逐渐变得淡化。特别是对当代社会来说,不管在家庭内部结构上,还是家庭以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独生子女的家庭居多,父母出于本能对子女的疼爱和保护让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受到了影响,生活节奏的加快更让人们只顾自己的生活,而无暇顾及周遭他人的生活。亲邻在我国古代就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轨迹,我国古代的圣贤之人对此也有十分深刻的认识,而且将这种理念收纳到对家人的家庭教育中,是家训思想关于家人及子孙后辈处世思想的一部分,对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对这方面的欠缺,很有启发意义。

  5.5 对执政为民的文化价值启示

  传统家训中关于政治思想的启示,主要是对家人子孙为官从政的教育,告诫子孙为官要以天下为公。这种大义的教育思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在家训教育熏陶下的子孙后代们为官清廉,克己奉公。虽然关于这方面的教育在整个家训教育史上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因为为官者还是占为少数,只靠家训教育达到的效果也不能惠及全社会的整体利益,而且受历史局限性的影响,它们的政治思想、为官思想中也有不少落后的内容,特别是宗法观念和尊卑观念,虽然在现在社会,我们早已把这些糟粕的思想和行为摒弃,但是不免在现实中的行政道德还会出现类似的问题,所以重新认识这些思想的局限性,对我们现在的行政道德也有警示作用。虽然古代的家庭教育在行政道德方面有消极的内容,但是仅从古代社会对家庭规范和训诫的内容延伸到行政道德领域来看,就很有进步意义,而且同我们当前家庭教育关于这方面则较为缺失相比较,这些值得我们现在家庭多加学习。

  从总体上把握传统家训的思想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多数家训作者在教育子孙时,强调要以公为先,以民为本,将归宿点落到对具体的行政事情上,要求抛弃个人的自私自利,要有“胸怀天下”的思想和风范,这些教育内容不管对古代社会还是对我们当今时代来说都是人民道德教育和行政道德教育的优良文化,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5.5.1 改善行政道德失范现状

  社会的转型影响了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并且也导致社会各种矛盾显现,社会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朝多样化、多元化发展。社会的转型对行政道德体制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的行政道德已经出现了弊端,新的行政道德却还没有得到完善。行政主体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同样受到影响,有一部分负面的风气也随着这种转型趋势混入了行政道德领域,表现出了个人利益优先,漠视人民权益,行政主体受利益的诱惑等等现象。部分行政主体的行政道德天平偏向个人私利的一端,而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原则,行政主体出现了道德失范的现象。

  行政主体不同于一般的社会个体,行政主体除了是社会的一份子和家庭的一份子以外,还肩负着行政事务的责任,除了要树立和培养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人格以外,还要把个人道德同行政职责联系在一起,把行政道德同个人道德联系在一起。但是现实中的许多情况却同这种正确的意识相违背,部分行政主体把自己的道德观只运用在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上,只把意识停留在维护好自己的权利或履行好自己的义务上,而把个人道德同行政道德区分对待,甚至在职务之便的情况下,忽略了自己的道德底线,忘记了自己应该坚定的行政道德立场。行政道德失范除了受社会转型的影响以外,也受我国长期的传统道德文化的影响。

  封建社会家族宗法制度不仅对人的思想灌输了严格的尊卑观念,对人的等级思想严格规范,而且还将这种教育延伸到了行政道德思想里面。从家庭教育来看,传统家训在教育子女树立人生目标时,大部分重在灌输读书和为官的人生观,教育子女要读书的目的就是从政为官,关于等级观念的教育甚至盖过了人格的教育,认为人格的尊重是以等级为前提的,尊重人格换句话说也就是尊重等级权力。

  5.5.2 培育行政道德意识

  传统家训对人的道德教育,从教育方式和教育结果上看,具有比社会关于道德教育更大的优势。社会的规范除了需要对社会的主体提出道德要求以外,对社会中具有社会管理和组织的行政主体有着更深层的要求。同样,传统家训对社会道德的积极作用也可以应用到对行政主体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中来。行政道德虽然对行政主体的人格、思想和行为有许多规范和要求,例如忠于职守,不以权谋私,以人民和国家的利益为重,甘于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但是这些道德意识终归还是取决于行政主体自身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自律,仅仅通过行政道德的规范也只是起到了职业道德的外在约束作用,并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之所在。行政主体的道德意识还是要靠家庭这个源头的教育来实现,传统家训作为家庭规范,它从道德的角度培养的是家庭中的子孙后辈们的修身自律,在职业规划上又有浓重的行政为官倾向,因此以现在社会的视角来分析,这是关于对子孙后辈成长发展的整个过程的良好塑造,这样的教育能提高行政主体的行政道德修养,有利于把行政道德规范内化成道德良心。尽管为官教育相对而言有偏失,但是从整体而言对我们当代行政道德很有借鉴意义。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