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家庭教育论文

中国传统家训的传承发展探析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4-14 共573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我国传统家训教育功能探究
【第一章】中国传统家训的传承发展探析绪论 
【第二章】我国传统家训的发展过程与教育途径 
【第三章】我国传统家训的文化蕴意 
【第四章】我国传统家训的积极意义和不足表现 
【第五章】我国传统家训对现代社会的文化价值启示 
【结论/参考文献】中国传统家训思想与价值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社会道德问题

  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发展的特殊阶段,社会结构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文化等都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社会的转型是社会发展过程的一个表现,社会在转型的整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未知情况,同时很多潜在的矛盾也会突显出来。市场经济在飞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在效率和利益的不断追求过程中,本该与之相适应的社会规范制度却存在着滞后性,没有做到“与时俱进”.特别是当多元文化渗入到中国以后,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受到了影响,对新的价值观也没有一个正确和理性的认识,对新价值观的盲目追求变成了当今人们标新自己和张扬个性的方式。

  在这个新旧事物交替的时期,道德也受到影响,社会中关于道德的标准变得多样化,致使很多人对社会中发生的事件无法辨别是非对错,甚至是原来根深蒂固的道德标准也发生动摇,人们心中的道德天平不知道该往哪边倾斜。种种的社会现象反映出了我国当前道德失衡,社会的道德气氛显得萧条,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权力主义的气息弥漫。

  有专家指出,相比我们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应的道德体系却还没有跟上,加之优胜劣汰的影响,竞争成了人们潜在的意识,扭曲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和精神文化都逐渐显现出短板。

  1.1.2 家庭关系问题

  当前,家庭关系和家庭结构也正在发生着重大变革。我国从七十年代末期开始到现在已经实行了很长一段时期的独生子女政策。虽然对国家来说,具有长期发展的战略性意义,但是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却在久而久之中产生了很多不利因素。

  关于子女们的成长环境问题,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从表面上看只是缺少了兄弟姐妹的陪伴,但是从亲情关系的缺少引发出来的更多的是子女们在心智、性格、思想等方面的不完整。很多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应有的环境,导致在与他人相处时不懂得分享,没有长幼谦让的意识。然而后天的家庭教育也是问题重重,一些父母及长辈对孩子的溺爱逐渐造成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本该遵守的长者为先逐渐转变成了幼者为先。

  还有一些父母在对待关于子女的如何选择人生道路的问题上,规划好了各种他们自认为可以少走弯路的捷径,子女本该自己面对的事情,父母们却替他们安排好一切。还有文2化多元引发人们价值观错位,许多家长只顾注重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忘记了自己身上所承担的教育子女的职责,把本来应当承担的关爱教育子女的责任,以各种理由推给学校或社会。再加上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造成孩子和父母之间的距离疏远。许多家长在管教子女的方式上也有很多欠妥的地方,要么放任不管,要么过分苛责,这些方式很不利于子女的成长。

  近些年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的常有发生,这是本不应该有的反常状态,我们必须对这些反常的现状引起高度的重视,从同子女成长发展有关系的各个方面分析研究,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我国传统家训是古代家庭教育的经典,其中包括了很多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对我们当今的家庭教育有很多启发。

  1.1.3 文化继承的问题

  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存续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国家和民族历史的累积实际上也是文化内容的积累,文化是促进不同时代社会发展的根本。文化同国家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国家的强大需要有经济实力保障,但是绝对不能没有文化软实力的支撑。一个拥有博大精深文化的国家,才能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中站稳脚跟。促进文化的发展需要以文化的继承作为基本前提,对文化的继承是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有效方法。

  文化本身具有国家性和民族性,当前社会转型,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文化渗入,带来了很多“快速文化”被人们热力追捧,使很多人无视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特别是青年人群,只顾追求国外文化的新潮,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却不了解。如果我们忽视自己的传统文化,长期以往,就会造成没有了自我,逐渐也找不到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国家与国家在世界上的竞争,是综合实力的竞争,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重视文化的意识也逐渐显现出来,文化也是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受到众国追捧的,如果本该属于自己的文化却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保护,那么就会遭到其他国家的侵占和窃取,因此,维护国家传统文化也对我们的文化继承提出了要求。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财富,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需要更多多彩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被拿来使用,这就需要我们将传统文化重视起来,深入的学习和研究。继承传统文化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但是文化的继承不能只是对传统文化的保存或延续,也需要对传统文化中原有的内容加以筛选、甄别。现在人们生活的态度和方式发生了很多的转变,逐渐人们意识到现代生活中出现了许多不适合自己的内容,这引发了人们从新找回传统的情结,现代社会开始了一股重新向往传统和开发传统文化的势潮,人们的这种心态被商业市场找到了可乘之机,文化继承在人为的控制下逐渐变了味道,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继承问题值得我们深刻认识和反思。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传统家训从产生到现在具有久远的历史,但是关于传统家训的研究却时间较短。民国初期,家训只是作为研究家族历史发展的一部分内容出现,例如潘光旦《中国家庭之问题》,正式关于家训的研究是从二十世纪末期开始。

  关于古代家训的研究,大体分为专着类和论文类,专着类有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博士徐梓的《中国文化通志·家范志》,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马镛的《中国家庭教育史》,研究家庭教育方向的研究生导师赵忠心编的《中国家庭教育》、《中国家教之道》等等。关于对我国家训研究的论文大概可以分为通论的研究和个案的研究,从数量上看要比专着相对多些。

  无论从出版的书籍读物还是期刊的论文,都能看到传统家训正逐步被很多学者关注,但是总体来看,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为今后的重视程度做了铺垫。首先在专着类,大部分只是将重点集中在对家训名篇的总结或发展史的研究上,如《中国家训经典》、《千古家训》等,主要是对古代家训名篇的汇编或节选。大学教授徐少锦和博士生导师陈延斌编着的 62 万字的专着《中国家训史》,在整个学术界都很有影响,他们的研究可以说是揭开了研究传统家训的序幕,使家训在现代能够得到很好的展现。它对我国传统家训的整个发展历史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研究,是其它有关学习和研究这块内容很值得参考的作品。纵观不同的研究作品,大部分只是将重点放在对我国传统家训的发生、发展情况等方面,而缺少对传统家训的现实挖掘和实用性的延伸。其次在学术论文方面,从研究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传统家训整体宏观的研究,也有对某一家训着作的分析研究,但是大部分研究内容缺乏深度,缺少关于对传统家训专业化的多方面的研究,大部分主要集中在对家训发展历史过程的梳理和总结,因此,在这里简要叙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除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深的日本、朝鲜、韩国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重视家风、家训传承,注意保留和发扬家风、家训传统以外,西方绝大部分国家由于教育体制和价值观念的差异,虽然也讲家庭教育和父母对子女成长成人的规范要求,但与我国历来一贯重视和强化家训的优良传统相比较还有一定的不同之处。特别是西方的大多4数国家,由于人们的终极信仰是上帝,不论是孩子还是成人,也不论身处哪个家庭,人人一律平等,都是上帝的孩子,因而对个体的教育普遍选择以理性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国家或社会教育范式。正是基于这种教育理念,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目的多元化特征十分明显,虽然所有的家长都表示对子女很关心,但西方国家的家长在教育中特别注意子女独立生存能力的养成,尊重子女的意愿,鼓励子女自我选择,加上中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相互排斥与冲突,因而围绕中国传统家风、家训对个体、家庭道德培育和对社会建设进行的研究尚未见到。

  我国的家训文化影响到的地域范围在亚洲地区,特别是对日本的影响,日本最早的家训是吉备真备撰写的《私教类聚》,这部家训作品,内容十分全面,是日本比较早的家训文献,很有历史价值,值得一提的是在《私教类聚》内容中,有许多是对我国《颜氏家训》做的参考和采纳,关于这方面已被很多学者认可。另外,日本家训在古代还受我国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对女训的研究中,很多内容参考了儒家理论思想,甚至有些女训着述都是对我儒家思想中关于女子教育的直接翻译,到近代以后,日本关于传统家训的研究氛围逐渐减弱。

  1.3 我国传统家训现代文化价值的研究意义与方法

  1.3.1 我国传统家训现代文化价值的研究意义

  当前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越来越引起国家和世界的关注,站在国家的高度来说,文化软实力对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提升具有战略性的意义。我国在促进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上取得了一些进步,振兴传统文化就是其中的一个表现内容。但是从我国软实力在国内和国际的发展现状来看,重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只在国家总体战略意义上较为突出,社会的普及方面还有所欠缺,这使得文化的发展在意义、手段和结果上表现出了不健全的特点,甚至是扭曲的状态。

  当前我国一些社会道德滑坡现象频发,社会不稳定问题、不安全问题接连不断。受生产发展和经济发展浪潮的感染,人们容易产生习惯性的超前意识,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已经潜移默化发生了改变,社会呈现出了不同以往的风气。另外,由于整个社会处于转型和改善时期,社会体系中的各种机制都不太完善,对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也造成影响。在教育方面,家庭教育的作用逐渐变得滞后,家长对子女成才的期望值过高,社会也过分的渲染各种竞争,导致了家庭和社会只将注意力放在孩子的成绩上,却顾及不到能力的培养和品德的教育,家长在子女的生活和精神上要么干涉过多,要么不闻不问放纵不管。夫妻之间, “闪婚”“闪离”变得司空见惯,很多人都见怪不怪,这种对待婚姻的草率态度,给家庭道德和社会风气造成的是消极的负面的效果。社会交际方面,诚信缺失,互相猜测,使得无论是朋友之间还是邻里之间的关系都变得冷淡和疏远。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重新学习古代家训中的道德伦理精髓是我们值得选择的一个对策。重拾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们回归淳朴本性,重新重视伦理道德和遵守道德秩序,更有助于家庭和社会改变不合理的风气。虽然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起到的作用不可能尽善尽美,但是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循序渐进,逐渐改善。在各种道德教育中,我国古代的家庭教育有十分深刻和长远的影响,谈到古代的家庭教育,传统家训是典型的代表,它的产生和发展是来源于历史实践,又反过来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多方面的帮助。

  1.3.2 我国传统家训现代文化价值的研究方法

  我国传统家训着作数量繁多,仅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家庭文化的重视。这种重视也归根于家训作为文化的一个标志,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家训中有关于生产活动,人文关系,思想文化等十分广泛的内容。继承和弘扬传统家训,挖掘传统家训的现代文化价值既需要有合乎规律性的方法,也要符合关于追求达到什么目的的要求。合规律性就是要求我们在挖掘传统家训的现代文化价值时应符合传统家训发展的规律,符合不同时代发展的规律,既不能超越也不能落后社会的发展。而合目的性就是要求我们在挖掘传统家训的现代文化价值时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家庭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做到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1)批判性的继承我国传统家训文化

  研究传统家训的现代文化价值,首先要深入学习和研究传统家训的历史发展过程,既然是有关于历史,就要从整体把握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传统家训也不例外。时代变迁,道德建设处于新阶段,传统家训体现出来的关于教化的内容、目的和方法在现实运用中也会显现出它的局限性,从时代需要的角度,传统家训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的会被它所处的那个时代所束缚。所以重新挖掘和研究传统家训就要求我们有辩证的态度,注重结合历史去了解,批判性的继承,同时还要联系我们今天的社会以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它们进行理论性的研究 ,这是我们进行传统家训研究时要实行的第一个步骤,也是最基本的方法。

  (2)继承精华并且合理创新我国传统家训文化

  如果将继承传统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继承并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保留经典的传统文化是为能使社会的发展有前进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文化底蕴的支持。传统家训中的关于“治家”、“治国”的思想对我们当今如何立身社会和治理家庭仍然有很大的启发,但是我们现在社会的家庭与古代社会的家庭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传统家训展示给我们的思想内容,我们要借鉴也要分析,因为家训文化毕竟是在封建宗法社会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思想不免带有时代的局限性,所以在对待家训文化时,我们还需要做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在对传统家训的继承中,要做到实事求是,符合时代的要求,这样才能创新出新的属于时代需要的文化,为我们当代社会、家庭及个人的发展做出贡献。

  (3)突破陈规和贯通应用我国传统家训文化

  经济和文化不可分割,经济的发展也必然需要文化领域和道德领域同时跟进。我国传统家训作为我国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和家庭教育的积极引导,迫切需要跟随时代的要求进行创新。要做到对传统家训的创新,就要立足实际,结合传统,并且将两者融合贯通,突破陈规,发展创新与现代社会适应的新内容,为多元化的价值观做出指导,对社会现实化和人们思想个性化给予规范。因此,在对传统家训进行创新的同时,还需要使家训文化突破性的融合于现代社会并进行应用,反过来这也是对我国传统家训的发展和改进。

  以上是关于对传统家训研究方法的综合论述,具体的问题需要有具体对待的精神态度。理论是用来支持实践的,在对中国传统家训的蕴意和文化价值做详细研究时,还要通过掌握归纳,分类,比较,等科学具体的方法进行研究,要发扬传统家训的合理内涵,去除传统家训的腐朽观点,就要注重在正确原则指导下对上述方法的应用。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