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家庭教育论文

我国传统家训的积极意义和不足表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4-14 共256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我国传统家训教育功能探究
【第一章】中国传统家训的传承发展探析绪论 
【第二章】我国传统家训的发展过程与教育途径 
【第三章】我国传统家训的文化蕴意 
【第四章】我国传统家训的积极意义和不足表现 
【第五章】我国传统家训对现代社会的文化价值启示 
【结论/参考文献】中国传统家训思想与价值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4 我国传统家训的积极意义和不足表现

  4.1 传统家训的积极意义

  4.1.1 家庭教育的意义

  从传统家训的历史地位来看,它本身既是教育内容,又包涵着教育方法。同现代教育的发达程度相比,古代社会的教育有很多的局限性。由于受条件的限制,普通的家庭很少会有机会接受学校的教育,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教育充当了很重要的角色。从推动古代社会的安定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封建专制制度严酷,封建专制思想根深蒂固,在一定意义上影响了古代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因此,传统家训在巩固封建等级制度和维护国家统治及社会稳定等意义上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4.1.2 文化传播的意义

  传统家训作为一种文化,也在文化表达和文化传播上起着功能性的作用。本身我国古代的文化大多以儒家经典思想为载体,而且儒家的思想内容深刻,观点缜密,文体语言经典高雅,如果是知识水平有限的话,很多内容普通的百姓难以去读懂和领悟。所以如果想要把这些儒家的这些思想传播给普通百姓,就需要通过改变原有的难懂的形式,而家训恰恰起到了这种作用。传统家训中既蕴含儒家的经典思想,又能以一种通俗易懂的形式把儒家经典表现出来,并且与各个家庭的家规家风融为一体,体现了家训在传播文化和发展文化上的重要意义。

  4.1.3 和谐家庭的意义

  传统家训对每一个家庭来说是治理家庭成员关系和调解家庭内部矛盾的具有约束意义的规章。古代家庭特别重视世代同堂,几代人生活在一起,难免会因为秉性不同,性格不合而产生家庭矛盾。而且因为家庭中人口数目众多,日常生活的家庭事务就会不断,如果再涉及到经济收入支出,财产分配等敏感事务,不采用一种有效规范管理的方式,这么大的家庭很难有序的经营。传统家训在管理家庭事务和调解家庭矛盾等方面都做到十分有序的安排和很严厉的规定,可以说是家庭内部的一部类似具有法律意义的规范。

  4.2 传统家训的不足表现

  我国传统家训在教育子孙忠君爱国、孝亲尊长、志存高远、勤俭治家、诚实守信、等道德树立品德培养方面表现出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时代背景的拘束,很多教育内容在当时无法超越历史的局限性,从而表现出了消极的一面,所以在研究我国传统家训时,我们也要辩证的加以分析研究。

  4.2.1 家族长辈家庭权威的绝对性

  家训是在封建社会长期发展的历史产物,传统家训植根于封建社会的文化中,家训中有许多纲常教条,例如父为子纲,子女要听从长辈的要求和吩咐,约束着人们的方方面面。在这样的纲常制度下,我国传统家训还大力宣扬不孝的严重罪过,在我国封建时期的家庭关系中,缺乏家人之间民主、自由的气氛。在我国古代,家长在家庭地位上有绝对的地位,在处理家庭事务时也是最有发言权和执行权的。体现在对子女的教育手段上,有精神责罚和体罚等,体罚是常见的责罚手段,例如跪罚,禁闭等。如《颜氏家训》

  就主张推行这种家教方式,认为精神惩罚或皮肉之罚是管教子女的有效措施,严厉的责罚能使子女记住教训而下次不敢再犯。这种绝对的家长权利,不但不会收到良性效果,反而会束缚子女们的思想和个性,导致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完全被限制在家长灌输的思想里,失去了自我,也失去了自己的主见,这样的专制式教育对子女是完全不利的。

  4.2.2 家训是上层家族的专属

  虽然传统家训很多教育是来自于日常生产生活的启示,与日常的经历和经验密不可分,但是纵观中国历史中有名的家训,大都是产生和存在于具有较高地位或较强经济基础的家族中,几乎很少有哪个普通百姓的家庭有家训。之所以有这样的现象,是因为一个家庭中如果需要家训,那么首先这个家庭就该有深厚的家庭文化依托。而中国历史上专制制度的严酷统治,从经济和政治上剥夺了普通百姓的追求温饱的权利以及其他各种精神文化的权利。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他们以日常的生产劳动作为生存和生活的主要内容,并且相比于有地位的家庭,家庭教育的内容也相对欠缺。所以大多数普通百姓不去关注家训的问题,即使有,大多数也是局限于口口相传,却很少通过文字去自己创作或学习他人之经典。所以广大流传于社会的家训,大都是又饱读经书的文人所着。换言之,就是社会上层统治者所着的。

  4.2.3 我国传统家训阶级烙印严重

  我国传统家训在我国历史上层出不穷,虽然大多数属于对自己家人的忠告和劝导,但是不免会会受历史局限性的限制,带上凝重的等级色彩。例如很多家训都是为维护着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而切合普通百姓的日常家庭或适合被普通百姓家庭的采用的家训内容却很少。在阶级色彩严重的古代社会,家训中都带有很强的封建等级意味,即便是道德也属于上层阶级才可以有的。而且被上层阶级所用的道德,还存有相当浓重的宗法主义色彩。于是有了上层阶级从自己的阶级环境中借鉴自己的宗法观,上层阶级的宗法观也反过来呼应着这个阶层阶级的利益。

  4.2.4 传统家训过于强调道德教育

  我国古代很重视道德的功能,甚至在古代社会,把愚民的教育用重德的形式进行掩盖,用德育束缚人们的思想,控制人们的言行,传递了一种德育能代替一切的错误理念。

  认为有德就是有了知识,有德对一个人来说就足够了。古代社会不提倡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忽略科学文化的存在和本身具有的宝贵的价值和作用。这种错误的做法影响了几千年人们的思想,只把规范自己的道德修养作为追求目标,没有关于发展科学等方面的意识,这对中国古代以及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落后,造成了直接的消极影响。在我国传统家训教育理念中,道德教育居于首位,在德育的基础上,延伸出的也大多是围绕自律修身和为人处世,比较热衷于对子女不要违背常伦的教育,造成了家训被束缚在德育的框架中。

  在当今社会里,我们将重点放在对科技和创新追求上,并且取得很多的突破,在世界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在道德领域,却松懈了对人们的教育。这种做法跟古代重点而轻知识文化的做法恰恰相反。不论是哪种做法,都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我们应该吸取已经存在的教训,在以后的发展中,平衡道德和知识的内容,利用好它们对人和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