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7-19 共430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黑龙江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系统构建 
【第一章】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研究引言 
【第二章】农村文化服务相关概念及理论 
【第三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制问题的原因 
【第五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建设的对策 
【结论/参考文献】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优化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3 章 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3.1.1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不断完善

  连续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导向,今后将势必迎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新高潮,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势必产生积极的影响。近年来,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把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服务农村、农业、农民的根本,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配置资源要素、改善民生等领域的优先地位愈发突出,作为粮食大省、畜牧大省,积极争取了很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和项目。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双轮驱动、打造了“农家书屋”、“龙江讲坛”等知名文化服务品牌,提出了统筹城乡文化综合配套改革等战略举措,农民精神文化素质得到较大提升,农村文化改革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为进一步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赢得了主动、抢占了先机、奠定了优势。

  3.1.2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有所改善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是政府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载体,“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文化活动场所、设施建设水平和覆盖程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日益高涨。各地市国际会展中心、影城影院等项目全面建设完工,现已投入使用;中俄文化交流中心、地志博物馆、中共六大纪念馆等文化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使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硬件条件日渐好转,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能动性日益增强。

  同时,各地市以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全面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批综合文化站、文化阵地建设提档升级。努力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全覆盖的建设目标,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网络逐步形成。一座座乡镇综合文化站正在激活乡村“文化细胞”,学习、休闲、娱乐等精彩纷呈的乡村文化活动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3.1.3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初露端倪

  近年来,国家加大力度发展农村文化服务市场,鼓励各地积极发展文化服务产业的优势项目,农村公共文化市场相互交流、互通有无的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黑龙江省立足长远,把开拓农村文化服务市场纳入到全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到城乡改革总体方案,在资金上给予保证,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全省文化企业的硬件与软件建设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培育形成了以黑龙江省广电网络集团、黑龙江出版集团、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黑龙江歌舞剧院集团、黑龙江省影视剧制作集团、黑龙江动漫集团为代表的7个省属文化企业集团的发展布局,骨干企业上市工作加快推进。目前,黑龙江省有音像制品经营单位578家,表演团体56家,演出场所13家,书报刊销售792家,印刷企业2295家,文化从业人员15万人,2013年文化产业销售额达300多亿元。

  3.2 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杠杆作用发挥不够

  黑龙江省各个地市的产业结构不同,经济发展速度也各不相同,受经济实力的影响,各地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在经济较发达的省会哈尔滨市、大庆市,公共文化管理体制比较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也在全省领先。在双鸭山、大兴安岭等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管理体制存在很多不太完善的地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则相对落后。一方面,在一些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缺少系统的规划,顶层设计不够明确,市、县、乡、村四级管理体制职能相互交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全责不清,在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都是为了实现自身部门利益的最大化,缺乏统一的全局规划和引领,越位、越权管理等现象屡屡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导致行政效率过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推进不可避免的出现延误。另一方面,管理落实的执行力度不够。“唯 GDP”思想在很多地区仍然根深蒂固,地方政府的决策更多的关注的是本地的经济指标,文化指标不做硬性要求,由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本地经济发展的作用发挥不明显,造成很多政府部门只是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做“面子工程”,容易形成形式主义。此外,在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评估考核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完备的考核评估机制,是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过程中亟需解决的一大问题。很多地方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考核只遵循硬件设施的达标程度,对农民的文化素质、农村的精神文明程度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这种只重视硬件、忽视“软件”的考核方式势必会造成考核结果的不全面、不公正。考核评估体制的不完善,会造成很多政府职能部门在具体工作的方向上出现偏颇,也不会起到鼓励先进、惩戒落后的作用,影响政府职能部门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工作的积极性。

  3.2.2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差距较大

  一方面,资金投入有限,发展不平衡。从黑龙江省 2013 年、2014 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投入来看,一部分是对于工程建设和设备购置的投入,一部分是对重大文化活动的投入,并没有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转经费纳入预算。很多基层地区由于没有专项经费,公共文化活动场所、活动设备严重缺乏,导致基层的公共文化活动很难开展。同时,对现有的公共文化活动基本设施,受财力的制约,缺乏必要的维护和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现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不高,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另一方面,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体系十分薄弱。黑龙江省农村县、乡、村级文化基础设施与城市比较十分薄弱,陈旧落后,农村公共文化资金投入与建设水平与全国各省份相比居于后列(见表 3-1)从表中我们看到,黑龙江省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水平、农村公共文化实施水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在全国各省份比较中,仅比边远的西藏要强一些。在黑龙江省农村,政府的投入大多只有“建”的投入,而没有日常维护即“管”的投入。一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往往只是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很多地方出现了文化服务站、农村图书馆闭门紧锁的情况。文化设施建成后,其性质定位、由谁管理、由谁监督、考核评估、配套经费等一系列问题都没有明确规定。同时,对文化阵地建设不够重视,个别基层领导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重物质利益,轻社会效益。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经费紧张,文化室、文化广场硬件设备配置不够完善,有些设备安装了却未能充分发挥作用;专用的文化广场及健身器材设施不多,难以满足广大群众需要。由于受经费影响,有些偏远村屯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严重缺乏,非常简陋和落后。

  3.2.3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市场体系尚不健全

  黑龙江省受气候条件影响,农闲时间较长,由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可提供的文化产品有限,大部分留守农民在农闲时间更多的选择打麻将、打扑克等消磨时间,文化活动内容相对陈旧粗糙,缺乏吸引力,形式单调,农民参与度和热情都不高。传统的单纯依靠政府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资源的互通共享,社会组织、企业等非政府组织在有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也非常愿意提供相应的公共文化产品。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加快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应全面放开,鼓励那些愿意参与的社会组织、企业参与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来。目前,黑龙江省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中的多元供给主体还没有完全形成,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还过度的依赖政府部门,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文化工作只能采取“一事一请”制度,依靠财政拨款,没有专项资金。各乡镇办事处受财力限制等因素影响,对文化工作重视不够,文化宣传经费投入不足,不能提供有力保障。文化建设设施后期的维护、运转受到影响。此外,黑龙江省基层文化产品缺乏创新,文化产业项目包装创意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市场的发展。当前,黑龙江省文化产业的创意能力与拓展能力较弱,文化产业队伍的科技、素质、能力、职业化程度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要求,文化工作者项目化理念尚未树立,积极性也未真正调动起来,创造的精神文化产品更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有着较大差距,文化产业顺势借力发展的力度不够,仍然缺乏系统性谋划和实质性动作。

  3.2.4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服务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服务队伍建设总体薄弱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一是机构设置不合理,领导干部力量不足。黑龙江省群众文化从业人员数量在全国各省份中排在第 22 位,个别地区一部分领导职位出现空缺。干部人才匮乏的问题十分突出。全省各个乡镇中,虽配有文化站长或宣传委员,但大部分为兼职。这与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二是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文化人才匮乏。专业结构不合理。从事行政管理类的人才多,搞文艺创作的人才少;具备初级职称的人才多,中高级职称人才少;工程技术类专业的人才多,文化艺术类专业人才少。行业分布不合理。

  全省群众文化从业干部人才多分布于党委宣传部门和广播电视部门,而文化部门人才偏少,尤以文艺创作人才奇缺。区域分布不合理,现有人才大多数集中在市直各党委、部门、单位,乡镇人才十分缺乏,与“两个面向”和“三贴近”的要求不相适应。三是基层工作力量薄弱,缺乏规范管理,文化程度偏低。黑龙江省群众文化从业人员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占比不高。目前,黑龙江省群众文化从业人员人才多为“半路出家”,年龄偏大,专业知识缺乏。部分干部人才知识更新慢,知识老化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导致专业水平偏低,很难适应文化发展繁荣的要求。四是高层次、复合型干部人才紧缺。目前,黑龙江省具有市级领先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具备各学科领域领先水平的优秀后备人才还很欠缺,与“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的要求差距甚远。懂专业、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缺乏。这两类急需人才的不足,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将制约黑龙江省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进度。五是农村文化干部人才引进难、培养难、使用难、难留住。

  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财政收入薄弱,难以用较优厚的政策待遇吸引人,干部人才出多入少。由于宣传文化系统专业性强,要求高,培训费用大,干部个人和单位均难以承受,因此培训学习的机会少,主要靠自己在工作进行琢磨,成长缓慢。宣传文化系统的干部人才得到提拔使用的机会较少。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