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探讨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高危行为情况、特征及影响因素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7-01 共7059字
论文摘要

  艾滋病是世界各国普遍高度关注的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资料显示,全球范围内,新发生的HIV感染者50%年龄在24岁以下,可见,低龄化是世界各国HIV感染流行的一大趋势。而在该年龄下的风险人口又主要是校外青少年。校外青少年远离学校的教育和约束,过早踏入社会,游离于法律保护和社会关注之外,极易受社会污秽文化和不良行为 的 污染和侵袭,成为艾滋病易感性的特 殊 人群。因此,本研究探讨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高危行为现状、特点及影响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理论参考,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校外青少年是脱离了学校教育的青少年,他们艾滋病高危行为的发生率远远高于在校青少年,是易受伤害且被社会边缘化的弱势群体。本研究以13~24岁年龄段的校外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对校外青少年群体状况、艾滋病知识的了解情况,其生活环境、个人行为爱好等进行描述与分析。

  1.2方法

  1.2.1调查表的设计

  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咨询相关的人口社会学专家确定调查内容,调查表包括校外青少年性别、年龄、心理、职业、收入及流动状况,吸毒、娱乐爱好、艾滋病知识知晓现状、个人卫生、性行为及同龄伙伴现状相关的25个问题以及影响校外青少年走上艾滋病高危行为的4个层面原因。2013年8月~9月展开调查。

  1.2.2定点调查与随机抽样相结合

  研究立足于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随机抽取X社区为调查点。以校外青少年常光顾的网吧、卡拉OK厅、酒吧、夜总会等娱乐场所为主线。由于高危行为的隐蔽性,从夜总会、戒毒所、性病诊所、同性恋街头联络网以及应召女中征集自愿者10名;采取偶遇抽样与雪球抽样的方法来抽取调查对象。采用具有调查敏感问题经验的调查员、对于拒答者做深入的转变工作以及充分财源的物质鼓励。采取自填问卷法、集中填答法、当面访问法发放与回收问卷。共发放156份,回收有效问卷145份,有效回收率为92.95%。其中吸毒人员21人(市戒毒所15个,社区6个)。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15个(市戒毒所10个,社区5个)有代表性或典型性的校外青少年进行深入访谈,从其成长经历入手,描述其走上艾滋病高危行为(吸毒、性服务)的原因,力图从中得到启示。

  1.2.3建立理论分析模型

  采用人口学、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以社会文化视角为切入点,通过构建理论解释模型,从社会、环境、家庭、个人四个层面综合分 析 校外青 少 年 艾 滋病高危行为的具体影响因素。

  1.2.4统计学处理

  所有问卷统一整理和编号,应用EpiData3.02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主要使用的统计功能有描述性分析、频数分析、变量相关分析。单题错答或未答者,则单题不进行分析。

  2结果

  2.1人口社会学特征

  2.1.1性别、年龄构成(见表1)

  由表1可见,非吸毒人员85.52%(124/145),吸毒人员14.48%(21/145)。男性占59.31%(86/145),女性占40.69%(59/145),男性比女性高出18.62个百分点,其性别比约为1.46比1。13~18岁占57.24%(83/145),19~24岁青少年为占42.76%(62/145)。
  调查对象性别、年龄构成表
  2.1.2心理状况(见表2)

  表2可知,校外青少年自我感觉心理正常的占52.41%(76/145),存在各种心理问题占47.59%(69/145)。
  校外青少年心理状况表
  2.1.3职业分布(见表3)

  表3说明:除去15名戒毒所学员和闲散在家或社会的无业人员37人,从93名校外青少年的职业分布来看,职业分布范围广,主要是所需文化水平不高的餐厅服务员、休闲娱乐场所(桑拿房、酒水公关)和高强度体力劳动的煤矿工人为主。
受访者职业分布表
论文摘要
  2.1.4个人月收入(见表4)

  表4关于收入的划分是笔者在实地考察中,根据当地收入水平状况进行划分的。在当地个人月收入低于2000元是贫困的,属于下等生活水平;2000~3000元中等偏下,3000~4000元是中等,4000-5000元中等偏上,5000元以上在当地属于上等水平,是较富有的群体。根据以上划分,在93名有职业收入的校外青少年中,结合表4可以看出,受访者的经济生活不乐观,三成的人生存在贫困状态下,而超过5000元的高收入人员占一成,工作性质主要是坐台(性服务)。
  个人月收入表
  2.1.5流动半径

  校外青少年人口流动状况,也是我们关注的问题,流动的半径和频率影响着其生活和成长。在145名受访者中,只到过六盘水市的人占26.21%(38/145),到过省会城市贵阳的占21.38%(31/145);到 过 其 它 省 市 的 占40%(58/145);有12.41%(18/145)到过周边国家(主要是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2.2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高危行为现状

  2.2.1受访者见过毒品(实物)类型构成(见表5)

  通过对校外青少年接触毒品的情况调查,旨在说明,校外青少年 距 毒 品、艾 滋 病 等 高 危 行 为 有 多 远。调 查 发 现,有47.59%(69/145)的受访者见过毒品实物,而见过现场吸毒的受访者也高达35.86%(52/145)。表5显示,在69位见过毒品实物的校外青少年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海洛因(白粉),其次是摇头丸、冰毒,其他毒品和鸦片。
  受访者见过毒品(实物)类型构成表
  2.2.2 21名吸毒青少年第一次吸毒的年龄构成(见表6)

  从表6可以看出,21名吸毒者第一次吸毒时间在18岁及以下的高达61.90%,在问到“你第一次吸毒是受谁的影响”时,21人 无 一 例 外 地 选 择 了 “朋 友”。在 问 题 “你 为 什 么 吸毒?”,有33.33%(7/21)的吸毒者认为是出于好奇,有47.62%(10/21)的吸毒者则认为受到了同伴的引诱或陷害;另外在缓解病痛、从众和其它选项上都只分别有1人选择,即分别占4.76%。
  21名吸毒者第一次吸毒的年龄构成表
  2.2.3娱乐爱好(见表7)

  表7显示:校外青少年经常光顾的娱乐场所主要是以网吧为主。其次是酒吧,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城市的各种“吧”业发达,而酒吧已成为青少年经常消遣的地方。第三是卡拉OK厅,强烈节奏、昏暗灯光,是青少年喜爱的场所,在那里他们可以尽情地跳、唱,发泄心中的郁闷与不快,卡拉OK厅人员复杂,也是导致艾滋病高危行为、刑事、治安案件的沃土。
  受访者喜欢光顾的场所表
  2.2.4艾滋病知识

  对艾滋病知识的正确了解是避免其感染艾滋病的前提。调查表明:只有24.83%(36/145)的校外青少年在问题“艾滋病的三种传播渠道是?”回答正确。而且“母婴传播”选项的正确率明显低于“性传播”和“血液传播”选项。

  2.2.5个人卫生

  每天都洗澡的占11.03%(16/145),主要是煤矿工人或建筑、装潢类工作的打工者;一周洗澡两三次的占57.24%(83/145);每月洗澡几次者占26.21%(38/145);偶尔洗一次澡者占9.66%(14/145)。每天坚持刷牙者占87.59%(127/145),不是每天都刷牙者占12.41%(18/145)。而与人共用牙刷者竟达16.55%(24/145),即一成以上的受访者曾经与人共用过牙刷。另有19.77%(17/86)人共用过刮胡刀。

  2.2.6性行为(见表8)

  调查显示,看过黄带或黄色小说的人比例高达38.03%(54/142)和26.06%(37/142)。表5显示,53.91%(76/141)的人曾经有过性生活,而多伴侣者(5人以上者)高达17.73%(25/141),占60.53%(46/76)的人第一次性生活是在18岁以前。在76名有过性生活的校外青少年中,在性交时总是使用安全套者为0,占56.58%(43/76)的人偶尔使用或从不使用。
  受访者性生活结构表
  3讨论

  3.1性别、年龄构成分析

  性别构成并不能说明该社区校外青少年男女真实比例,这与我们的调查点主要是娱乐场所男性出入比女性多有密切关系,但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高危行为易感性没有统计差异(P>0.05)。年龄构成说明该区校外青少年18岁及以下的未成年青少年占一半多。调查表明:
  21名吸毒青少年中61.90%(13/21)吸毒时间发生在13~18岁;76名有过性生活的青少年中,60.53%(46/76)第一次性生活是在18岁以前,说明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高 危行 为 易感 性 在 年 龄 结 构 上 有 统 计 差 异 (P <0.01)。

  3.2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高危行为特点

  18岁及以下的校外青少年是最危险的年龄阶段,他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感,分辨能力差,性格叛逆,崇拜的偶像已从父母及老师转向同龄朋友和青春偶像,强烈信仰群体亚文化,渴望独立决定自己的未来,反感家庭和学校教育,极易受到鼓动或诱惑走上艾滋病高危行为的道路,未成年青少年是要重点关注的人口群体。
  校外青少年辍(失)学后社会没有一个合理、有效的分流机制,他们游离在城市的边缘和黑暗角落,因文化素质低,迫于生计或是物质利益的驱使,单靠诚实劳动与合法经历难以满足,非法手段牟取不义之财或出卖肉体与灵魂的行为就会发生,以吸毒贩毒和性服务较为常见。在市戒毒所深入访谈的6名女性戒毒青少年进入戒毒所前从事坐台工作(性服务),以出卖自己身体的交易换取毒资,说明女性吸毒校外青少年最终可能会走上“以淫养吸”的道路。当今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主流价值观受冲击,人们的性爱观逐渐放开,调查中出现男男性服务者这一特殊的人口群体,他们的行为更具有隐蔽性,网络QQ是他们联系客人与性交易的主要渠道。他们精神空虚,生活消极,同时,见不得光的交易与触犯法律的行为使他们长期生活在世人的歧视眼光下。
  校外青少年因受教育程度、家庭背景、职业状况、收入情况等不同,形成不同的社会分层与人口群体。农村女性流动校外青少年迫于家庭经济压力,是从事性服务的主体人群;同性恋者、男男性服务人口逐渐增多;吸毒女性校外青少年“以淫养吸”与多性伴侣相互交织;单身与单亲家庭校外青少年普遍存在性格缺陷与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孤独、自卑、抑郁、愤怒等,易产生心灵扭曲与愤恨社会的心态;13~18岁校外青少年是艾滋病高危行为易受伤害群体;网络是当今社会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高危行为传播与流行的中介。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高危行为进一步向年轻化、组织化、隐蔽化发展。

  3.3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高危行为成因

  在调查中笔者通过深入访谈,发现有心理问题的校外青少年多来自单身和单亲家庭(父母离异或一方去逝),这两类家庭的孩子缺少家庭教育和亲人关爱,行为上约束与监管不到位,易染上艾滋病高危行为,成为社会安全的隐患。在市戒毒所深入访谈的10个个案,6个校外青少年来自父母离异家庭。
  从流动半径来看,在到过其它省市的58人中,半数以上去过昆明,而昆明———六盘水———贵阳,是一条国际毒品流通与交易的主渠道,对校外青少年有潜在的影响。
  游离社会而又经常出入娱乐场所的校外青少年,极容易接触到毒品,这与六盘水市作为国际毒品通道有直接关系。六盘水市毒品市场流通中是以海洛因为主。见过现场吸毒对于定力不强而又善于模仿、具有从众心理和好奇心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诱惑。然而在调查中让笔者吃惊的是,有一部分受访者竟然认为摇头丸不算是一种毒品,因为他们很容易在一些娱乐场所买到,有受访者曾服用过摇头丸,但至今没有其它反应。
  从21名吸毒青少年第一次吸毒的年龄构成比例来看,吸毒年龄向低龄化趋势发展,未成年人在受到外来诱惑的时候,自制能力很差,受同伴影响占首位。同伴中有危险行为的人较同伴中没有危险行为的人更容易发生危险行为。校外青少年同龄伙伴中有人吸毒的,很容易受朋友引诱或鼓动走上吸毒的道路。
  校外青少年对艾滋病三种传播渠道的了解不乐观,尤其是对艾滋病的垂直传播渠道不甚了解。说明我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在青少年生理健康、性及艾滋病知识的宣传、引导、教育上是欠缺的。校外青少年了解艾滋病知识的主要来源不是学校而是网络和电视传媒,宣传资料因受到文化识字程度的限制,所以影响不是很大。值得注意的是,亲戚和家庭成员在关于毒品和艾滋病的引导教育上是不足的,有家长错误地认为关于毒品和艾滋病以及性知识最好不要让孩子知道,如果被孩子知道会对其身心健康有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改变,对“性”的不谨慎态度和随意性在青少年中逐渐流行。网络色情不同程度的满足了青少年生理心理的需求,是当今社会影响青少年正确性爱观的毒瘤。在校外青少年的性生活中,多性伴侣的高比例及安全套使用的低比例构成,是艾滋病向青少年蔓延一个主要原因。
  综合问卷调查与个案资料,归纳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高危行为原因: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高危行为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是个人、家庭、环境、社会某一因素或几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以下以社会文化视角为切入点,通过建立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高危行为成因理论解释框架(见图1)来分析。
  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高危行为成因理论解释模型图
  框架的左边“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高危行为原因”是被解释的变量或我们要分析的变量,我们称为因变量。框架中间是校外青少年走上艾滋病高危行为的四个具体因素,我们称为自变量,自变量与因变量有统计学相关性(P<0.01),即宣传教育、社会救助、监督管理、家庭教育、个人卫生、行为控制是显着负相关;同伴不良、色情文化、父母离异、经济压力、多性伴侣显着正相关。四个具体因素与社会、环境、家庭、个人四个层面的解释因素一一对应,社会、环境、家庭因素是外因,个人因素是内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四个层面因素体现宏观、中观、微观结合分析的视角。框架右边是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校外青少年走上艾滋病高危行为同时也给社会、环境、家庭、个人带来影响。根据以上四个层面因素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假设,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深入访谈个案,归纳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高危行为的影响因素。
  社会因素:政府对校外青少年的教育引导、政策宣传(如性及艾滋病知识宣传)、校外青少年失业或染上高危行为的帮扶与救助机构等社会层面的职能是缺乏的。
  环境因素:同龄伙伴吸毒、性服务等艾滋病高危行为以及网络色情文化和毒品交易监管不力是影响校外青少年走上艾滋病高危行为的客观环境因素。
  家庭因素:父母离异、缺少家庭教育与亲人关爱、家庭经济压力大是校外青少年步上艾滋病高危行为的家庭因素。
  个人因素:个人卫生习惯差、不洁或过早性生活、多性伴侣、控制力差等是校外青少年走上艾滋病高危行为的主观个人因素。
  校外青少年离开学校走入社会,无论最终结果如何。无不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产物。学校教育缺位,家庭、社会教育与监管不力对青少年一生的影响是深刻的。
  13-24岁的青少年是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最重要的阶段。健康的舆论引导和正确的教育方法能塑造青少年良好的人格品质,同时也能使青少年更好、更早的了解自身成长的问题,并能有效的解决。反之,不健康的舆论引导和错误的教育方法会使青少年缺乏对社会的正确认知,甚至有憎恨社会的潜意识,导致严重后果。
  校外青少年在当今社会处于边缘化状态,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校外青少年辍(失)学后合理、有效的分流机制,没有建立校外青少年及其艾滋病高危行为帮扶与救助的福利机制以及一套关怀校外青少年的社会文化体制。营造家庭和谐文化、社会关爱文化氛围是校外青少年避免艾滋病高危行为的根本保障。艾滋病是公共卫生问题,从学科角度来说,需要整合人口、经济、社会、管理、伦理、医学等学科资源,综合交叉研究,社会科学与医学科学应着力探讨社会文化与行为干预如何有机结合在减少这一人口群体艾滋风险上的可行性策略。

  [参考文献]
  [1]UNICEF.Young People and HIV/AIDS Opportunity in Crisis[R].New York,UNICEF,2002:12-14.
  [2] 龙翠芳.贵州校外青少年高危行为与艾滋病易感性调查研究[J].西北人口,2007,28(6):95-98.
  [3] 李青.贵州省艾滋病流行状况及预防与控制的社会学思考———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一个十分沉重的话题[R].贵州艾滋病现状调查总报告,2003.
  [4] 唐卫红.艾滋病高危行为调查中的方法学[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10,11(4):156-158.
  [5] 吴翠平,娄晓民.农村校外青少年艾滋病不同干预方法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12):1477-1478.
  [6] 王萍.中国校外青少年艾滋病易感脆弱性及行为干预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6):740-742.
  [7] 刘志斌.近十年来我国青少年艾滋病相关研究综述[J].西北人口,2010,31(6):76-81.
  [8] 孙霄,朱广荣.流出地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4(3):369-374.
  [9] 朱广荣,季成叶,冯博文.同伴影响在校外青少年感染艾滋病危险行为中的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2):1082-1085.
  [10]敬新苗,刘丰海.农村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策略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0,26(2):121-123.
  [11]Syua FK,Huang MY,Huan JJ.A Successful Intervention to Re-duce Cigarillo Use among Baltimore Youth[J].Sci,2010,2(3):72-84.
  [12]富晓星,Lei Zhang Eric P.F.Chow,马铁成.男男性服务群体的性、性网络、艾滋风险[J].人口研究,2012,36(4):91-102.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