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研究引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7-19 共545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黑龙江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系统构建 
【第一章】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研究引言 
【第二章】农村文化服务相关概念及理论 
【第三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制问题的原因 
【第五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建设的对策 
【结论/参考文献】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优化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1 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党的十八大指出,“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

  特别是,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意见》中指出:要“以基层为重点,构建体现时代发展趋势、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市场经济要求、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①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这些论断是未来文化建设的重要指针,同时也对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更加明确的具体的要求。

  但是在当前的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供给公共文化产的动力不足,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导致农村文化生活不够丰富,建设全面覆盖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任重而道远。黑龙江省全省共有3800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将近一半,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对于农业大省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民是重点,小康社会是每个老百姓的小康,不仅仅是城里人的小康。因此,对黑龙江省来说,搞好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全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推进农村文明迈上崭新台阶,是黑龙江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黑龙江省农业、农民、农村这“三农”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其中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年加大投入力度,有线电视、互联网等工程在近几年也积极发展,农民的精神文明生活也逐渐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一定成绩。但总体看,目前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总体上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总体投入不足、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为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提高农民的精神文化层次,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任重道远。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迈上崭新台阶,是黑龙江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当下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很突出,尤其是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依然很严重,本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主要是针对黑龙江省,但可以对全国其他省份、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起到借鉴作用。从理论上,本研究的侧重点主要集中在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公共服务供给理论,希望从这些理论中能为黑龙江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本研究通过横向分析和纵向分析,对比了其他国家和我国其他省份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先进经验,以现有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理论及政策为依据,结合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实际,重点分析影响和制约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原因。在借鉴国内外和省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和对策建议。总体来看,目前在理论学界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还在摸索阶段,还没有公认的权威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成果。本研究将为丰富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提供有益的帮助。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直接研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论文不多,而更多的国外学者直接关注普遍意义上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文化民主、文化平等等概念在一些福利国家开始提倡,西方政府逐渐加大力度支持建立文化艺术的参与机制。例如法国文化部长马尔罗提出全人类的文化每个法国人都应该接触,应该让文化触及每个群众,①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法国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涉及如下三个问题:第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模式。国外的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与模式大致形成以法国和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模式”、以加拿大、美国、瑞士为典型代表的“民间主导模式”、及以英国、澳大利亚为典型代表的“政府与民众组织的分权化模式”.第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均等化问题。托宾(James R.Tobin)认为,诸如教育、法律、医疗等这些公共的稀缺资源应当与他们的供给主体一起平均分配。第三,提出“新公共服务理论”.如登哈特提出,新的公共管理实践理论应该着重探讨民主价值的相关内容,更契合公共利益的诉求。第四,十分重视公共文化发展的政策及供给现状的研究。

  国外学者认为农村公共文化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精神产品,对农村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国外学者基于对本国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把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各国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的政策及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现状,各国政府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以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政府与各参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问题的研究上。

  1.2.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涉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要素、建设主体、建设指标等基本问题。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要素,刘玉堂、黄南珊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要素包括农村公共文化政策、理论体系;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体系;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体系;农村公共文化生产、运营体系;农村公共文化资金保障体系;农村公共文化人才体系;考评监督体系(2007)。郭翔宇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框架主要包括政策法规体系、资金投入体系、人力资源体系、农村文化考评体系、农村文化创新体系(2010)。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廉永生认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核心主体是政府部门和文化事业单位,企业、社会组织是可以与政府部门和文化事业单位在公共文化服务具体建设中进行合作与竞争的重要主体(2013)。李景源,陈威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建设者应该是政府部门和相关文化事业单位,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各项指标纳入各级政府部门年度考核的指标体系内,与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并行。(2007)。黄金鹏认为,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主体主要是政府部门,随着市场化在资源配置中越来越发挥其决定性作用,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主体主将由传统的政府部门转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配置的多元供给主体并存(2013)。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指标,杨玲彦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指标主要包括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指标、农村公共文化资金投入指标、农村公共文化人才服务指标。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指标包括农村文化数量、农村图书馆藏书书册、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农村互联网信息普及率等。村公共文化资金投入指标包括政府部门用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资金及社会各界对农村公共文化的投入资金。农村公共文化人才服务指标包括农村文化生产和运营的相关主体和部门数量、服务于农村公共文化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2013)。邵杰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指标除了基础设施、人才服务等硬性指标外,还应包括社会参与指标,如社会办非营利文化机构数、农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满意程度等(2014)。二是涉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原因的研究。肖荣莲认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从事文化服务工作的专职人员偏少,没有宣传干事,而在村居社区中文化服务工作更是人单力薄,文体工作人员素质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存在年龄结构老化,能力有限等问题。村级文化能人比例小、特长单一,农村文化队伍不够壮大、人才匮乏,缺少术业专攻的文化能人,导致文化资源还未深入挖掘,未能形成品牌特色和带动作用(2013)。逯秀弘、杨德军认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的机制不完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城乡公共文化资源的巨大差距,政府给城市提供了大量的文化资源,而对农村往往重视程度不够,与城市相比,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的内容空洞、形式单调,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的机制问题需要重点解决(2009)。王爱民认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认识不足,部分基层干部存在着“重经济工作,轻文化建设”、“重文化产业,轻文化事业”的观念,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工作中的“配角”,是花钱的事业,产生不了经济效益,导致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资金匹配不到位,重大工程建设进展缓慢(2008)。李兰、蒙婷怡认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是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较为落后。镇、村文化财政投入明显不足、投入方式单一、缺乏相应的绩效评价机制,资金困难导致不能有效发挥指导、组织农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2013)。卢翔认为,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决策过程过度的依靠政府主导,农民主动的参与性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决策过程没有很好地依靠农民,农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决策权还没有真正落实到位。以人为核心应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2010)。王富军认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管理体制存在很多不太完善的地方,在一些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缺少系统的规划,顶层设计不够明确,市、县、乡、村四级管理体制职能相互交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全责不清,在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都是为了实现自身部门利益的最大化,缺乏统一的全局规划和引领,越位、越权管理等现象屡屡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导致行政效率过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推进不可避免的出现延误(2012)。三是关于改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研究。

  王永明,国蕊认为,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是要解决公共文化供给主体的失衡问题,要改变目前公共文化供给主体过度依赖政府的现象,应该充分发挥企业、文化事业单位、公民个人的主体作用,只有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建立长效的供给机制,保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不断档,维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供给平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才能蓬勃健康发展(2015)。王悦认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需要产业的支撑,应该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以市场机制为主体,积极培育和发展相关文化产业,开发农村文化产品、丰富农村文化市场,让文化产业支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长远发展(2014)。张云峰,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着重整合资源,构建“大文化”格局。宣传文化工作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宣传思想文化部门主要负责,党政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要整合宣传、文化、广电、教育、文化事业单位等部门业务管理,加强阵地与队伍的统一,消除工作中的“孤立化”、“随意化”、“形式化”的现象,形成统一口径,集中建设、优质服务的格局。要整合经贸、科技、文化、旅游等行业文化宣传资源,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大宣传”教育网络,把宣传思想工作渗透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形成强大宣传合力。主动加强与组织、发展改革、财政、人事、社保、税务、工商、公安等部门联系,使这些部门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财力、物力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2010)。

  周丽萍认为,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搞好文化资源的优化配制,实现文化公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公共文化特色品牌,创作出更多符合群众需求的文化(2013)。

  国内外学者关于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与实践,特别是,国外学者提出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理论、国内学者对中国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分析等,均成为本文研究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理论资源。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本文以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为基础,调查研究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水平进行客观评价,找出制约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建设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长效机制和具体对策,为保障黑龙江省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推进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参考。具体来说,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以实地调研为基础,深入研究分析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得出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对策。

  1.4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采用文献分析法。广泛搜集相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文献及案例, 研究相关文献及案例。

  (2)采用历史分析、现状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分析研究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其他省份和发达地区的实践经验,对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问题进行研究。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