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公共事件中村民价值观发展探究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04-19 共500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村庄公共事件中农民利益表达探析
  【第一章】农村公共事件村民价值观念研究导论
  【第二章】农民利益表达与价值观念的理论分析框架与可操作化
  【3.1  3.2】村庄公共事件调查信度与效度分析
  【3.3】村庄公共事件调研描述性统计分析
  【3.4  3.5】农民利益表达与价值观念之间相互作用
  【第四章】公共事件中农民价值观与利益表达的关系与启示
  【参考文献】公共事件中村民价值观发展探究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美]弗雷泽。正义的尺度--全球化世界中政治空间的再认识(中文版序言)[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3 .
  
  [2][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着,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朕世平,公婷,陈峰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179、209、188-202.
  
  [3][美]萨缪尔?P?亨廷顿等。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3.
  
  [4][日]浦岛郁夫。政治参与[M].李建华译,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1998:89
  
  [5]程同顺。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115.
  
  [6]陈依元。价值观念的特质、结构及其变革试探[J].福建学刊1988(6):26-29.
  
  [7]曹杰,杨晓光,汪寿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中的重要科学问题[J].公共管理学报, 2007(14):84-127.
  
  [8]陈建胜。新闻传媒: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渠道[J].新闻大学,2007(3):28-31.
  
  [9]戴茂堂,江畅。传统价值观念与当代中国[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337-339.
  
  [10]高桐杰。我国公民非制度化利益表达的分析[J].科学社会主义,2011(1):70-73.
  
  [11]郭凤志。价值、价值观念、价值观概念辨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41-46.
  
  [12]郭鹏群。豫北村治模式初探:以河南安阳洹村调查为基础[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3、4.
  
  [13]顾杰善。利益综合论[J].理论探讨,1991(4):91-96.
  
  [14]何海兵。从村民选举看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J].社会,2000(3):9-11.
  
  [15]贺雪峰。熟人社会的行动逻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5-7
  
  [16]加加美光行。协调与矛盾--中国的内政外交[C].“现代中国学的课题与展望”国际会议,日本名古屋,2006.
  
  [17]康来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价值观变迁的共性特征[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47-50.
  
  [18]李欣。政治社会学视野下的大众媒介与利益表达[J].新闻大学。2013(1):1-7.
  
  [19]娄成武,钟俊生。公众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及其应对[J].社会科学辑刊。2012(4):50-53.
  
  [20]李德顺。新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286-289.
  
  [21]李德顺。谈谈当前的价值观念变革[J].学习与研究,1993(8):6-8.
  
  [22]李德顺:价值论研究的意义[J].求是学刊,2000(6):5-8.
  
  [23]兰久富。价值观念是对价值的理解和追求[J].社会科学,1993(5):28-31.
  
  [24]兰久富。价值观念冲突的深层意蕴[J].人文杂志,1996(2):42-44.
  
  [25]兰久富。社会转型与价值冲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97-102.
  
  [26]兰久富。价值观念的社会生活根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5):53-60.
  
  [27]刘先义。论价值观念的矢量结构[J].山东社会科学,2012(4):170-173.
  
  [28]李君文。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对比与分析[J].外语研究,2000(1):29-41.
  
  [29]刘玲。和谐社会视阈下农民价值观变迁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8):42-44.
  
  [30]刘建荣。社会转型时期农民价值观念的冲突[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3):28-31.
  
  [31]李蓉蓉。政治效能感研究的学理基础与现实意义[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4):90-94.
  
  [32]马克?沃伦。民主与信任[M].吴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43-44.
  
  [33]欧黎明。朱秦。社会协同治理:信任关系与平台建设[J].中国行政管理,2009(5):119-121.
  
  [34]秦永州。传统农民价值观念的内省[J].中国农村观察,2002(5):55-60.
  
  [35]施雪华。政治科学原理[M].广州:中山人学出版社,2001:577.
  
  [36]上官酒瑞。现代社会的政治信任逻辑[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2:40.
  
  [37]上官酒瑞。中国政治信任的现状及其风险[J].理论与改革,2011:( 5 ):24-27.
  
  [38]李树忠。表达渠道权与民主政治[J].中国法学,2003(5):50-56.
  
  [39]童兵。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公开与传媒的宣泄功能[J].南京社会科学,2009(8):37-44.
  
  [40]王立新。试论我国社会分层中人民利益表达制度的构建[J].社会科学,2003(10):45-50.
  
  [41]魏洪秀。农民利益表达与农村政治发展[J].齐鲁学刊。2012(3):96-99.
  
  [42]王学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健全农民利益表达机制[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5):72-75.
  
  [43]吴春梅、湛亭。村庄公共事件中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分析--基于湘北邵村利益相关者的访谈调查[J].理论导刊2014(3):67-70
  
  [44]吴春梅。石绍成。民主与效率:冲突抑或协调--基于湘西乾村村庄治理实践的实证分析[J].113-23.
  
  [45]王学川。关于“价值观念”范畴的研究[J].哲学动态,1993(1):20-22
  
  [46]王义芳。李伦农民价值观念变迁与新农村社会价值规范建设--以湖北农民和湖北农村为例[J].道德与文明,2008(3):13-16.
  
  [47]王京生。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共产党人价值观念的内在统一[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4(3):27-30
  
  [48]王向民。回归国家:公共事件研究从社会学到政治学的转向[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12-123.
  
  [49]王向民。碎片化政府是公共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J].探索与争鸣,2013(12):57-60.
  
  [50]王平,谢耘耕。突发公共事件中微博意见领袖的实证研究--以“温州动车事故”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3):82-88.
  
  [51]吴沁芳。从“平均”到“公正”的嬗变--中国公正观的价值维度转换[J].道德与文明,2007(4):26-30.
  
  [52]夏菁,姚望。当前我国农民利益表达现状及对策思考[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6):72-75.
  
  [53]项继权,袁方成,吕雁归。农民要的与政府给的差距有多大? --对我国农村社区居民公共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1理论与改革,2010(1):151-155.
  
  [54]姚望。当代中国利益表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 (1)。
  
  [55]姚望。转型期中国农民利益表达链条的断裂与铸合[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6):39-43.
  
  [56]袁金辉。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研究--基于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分析[J].理论探讨,2010(1):28-31.
  
  [57]殷蕾。利益表达:公平正义收入分配制度的基石--以瑞典模式为例[J].经济问题。2013(1):27-35.
  
  [58]于建嵘。当前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J].社会学研究,2004(2):49-55.
  
  [59]于建嵘。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6):114- 120.
  
  [60]殷冬水,周光辉。利益表达平衡:社会正义的内在要求--我国社会不公发生逻辑与社会正义实现方式的政治学分析[J].江汉论坛,2013(1):5-14.
  
  [61]袁金辉。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研究?---基于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分析[J].理论探讨,2010(1):28-31.
  
  [62]杨尚勤、范翔。论当前我国的公民利益表达[J].中国国情国力,2013(7):30-31.
  
  [63]杨正喜,唐鸣。论当代中国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J].中州学刊,2006(3):9-11
  
  [64]杨正喜,唐鸣。论新时期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J].政治学研究,2006(2):61-68.
  
  [65]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379
  
  [66]袁贵仁。价值观念研究与价值学的发展[J].哲学研究,1992(9)24-30
  
  [67]袁贵仁。关于价值与文化问题[J].河北学刊2005 (1):5-10
  
  [68]姚建军。赵 宁宁。价值观念多元背景下的社会整合探析[J].科学 社会主义,2013(6):107-110.
  
  [69]袁银传。中国农民传统价值观浅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2000(1):101-105
  
  [70]袁银传。中国农民传统价值观探析[J]哲学研究,2008(4):118-122
  
  [71]俞可平。社会公平和善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两大基石[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1):10-15.
  
  [72]周志忍。公共性与行政效率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0 (4) :41-45.
  
  [73]张钢。论科学文化的效率观[J].自然辨证法研究,2000(8):34-39.
  
  [74]张贤明。低成本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之道[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2):13-20.
  
  [75]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45
  
  [76]张伦,钟智锦,毛湛文。基于文本挖掘的公共事件分析(2012-2014)--类别、涉事者、地理分布及演化[J].国际新闻界2014(11):24-50.
  
  [77]张大勇。中国社会传统人生价值观与农民价值取向特点[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56-57.
  
  [78]张思宁。价值观念与价值观念评价体系关系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3(5):37-40.
  
  [79] David Easton,Jack Dennis.The child's acquisition of re-gime norms: politicalefficacy[J].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67( 1) : 25-38.
  
  [80] Kenneth  Lieberthal  and  Michel  Oksenberg,Policy  Making  in  China:  Leaders,Structures, and Processes [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8,p.3.
  
  [81] Myron  W.  Lustig.  Value  Differenc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Larry  A.Samovar  and  Richard  E.  Porter(e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  ByWadsworth, Inc.1988.
  
  [82] Neil J. Smelser: Social Change i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London, 1959: 69
  
  [83] Richard Stengel, The Power of Ideas, Time, vol. 171, no. 12, 2008, p. 6.
  
  [84] Shah  J.,  &Higgins  E.T.Expectancyand Values Effects:Regulatory  Focus  as  aDeterminant  of  Magnitude  and  Direction〔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 1997, 73(3):447- 458.
  
  [85] Stoker.G. Public Value Management and Network Governance: A New Resolution ofthe  Democracy/  Efficiency  Trade  off  Manchester[M].UK:  Institute  for  Political  andEconomic Governanc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2004.
  
  [86] Susan  L.  Shirk,The  Political  Logic  of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M], 1993,pp.92-98.
  
  致谢
  
  时间来去匆匆,如风而去,如水而流,留下的只是一声感叹,带走的却是人生岁月。我们或是紧跟着时间的步伐或是被时间赶着向前,无论我们如何选择,时间终究也未曾为谁而停留。过往是哭是笑,是悲是喜,终究已是过往,我们终究来到这里,终究结束三年的研究生生活。
  
  曲终人也散,有些许不舍,些许感慨,更多的是感恩。感恩我的导师吴春梅教授,谆谆如母语,殷殷似友亲。仍记得您怕我第一次调研不敢入户而派高老师偷偷地跟着我;还想起每次调研前您说太阳大注意防晒;更知道您整天给我改稿即使眼睛酸了也不曾眯一下。您深知每个学生的特点,深信每个学生付出,然而,您对我们的付出却如父母一般从未计较回报。在您的指导下,我不仅仅只是成长更是成熟。这份成熟让我拥有了更多的信心、更多的稳重、更强的意志、更高的目标。所以,感谢您,我的导师,吴春梅教授。
  
  落叶尚且会感恩大树的滋润,白云尚且会感恩蓝天的哺育,我更应懂得感恩父母,他们那么呵护我、那么心疼我,却有时不得不责骂我、教育我,最后心痛的也是您们,我要如何才能感谢您们,我的父母。只是这一声谢谢,来的太轻。然后我应感恩石金勇,感谢的支持和鼓励,感谢你让我成长、成熟。
  
  师恩仍未忘,感恩萧洪恩老师、李恺老师、李厚刚老师、雷玉明老师、梁伟军老师、胡丰顺老师、王娟老师和朱清海老师,感谢您们给我指导学习,感谢您们帮我开阔视野;感谢您们教会我做人。再者,感恩梅水燕老师、吴斌老师,为我们提供了生活、学生上的便利。
  
  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研究生的友谊也是我快乐的源泉。感恩我有这么好的师门,感谢有翟军亮师兄、谢迪师兄的指引;感谢有郝苏君师姐、张伟师兄、庄永琪师兄的帮助;感谢有吕英喆、向蓓、席莹的陪伴;感谢有林星、雷定鹏、张贻龙等师妹师弟们的相遇。感恩我有这么好的班级,感谢刘卿卿、张延玲、董虹媛等同学的知心;感谢朱国华、李巨存、肖礼偆等同学的关心。感恩我有这么好的寝室,感谢胡姿姿的一路同行、何云带来的欢声笑语、蔡姗霞的愉悦相处。因为有你们,我如此美好。
  
  感恩我美丽的校园--华中农业大学,既有狮子山的雄伟,有不缺南湖的灵动,不言不语,只是静静的滋养着莘莘学子,陶冶着我们的性情。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