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高校德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5-28 共12842字

  第 6 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高校德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今天,我们已经迈出了跨入新世纪的脚步。21 世纪,高等教育将会有更大的发展,校园文化必将更加丰富。通过建设校园文化,强化高校教育中的德育功能,是摆在各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面对机遇和挑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应当努力抓住机遇,主动应对挑战,积极探索创新,根据大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和基本需求,更好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育人的特有功能,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使校园文化成为高校推进德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6.1 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6.1.1 营造环境优美、功能齐备、富有活力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

  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环境不是校园中各种实物的简单组合,它涵盖了教学、科研、生活、环境、设施等方面的物质构件。营造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应努力做到校园规划布局合理,建筑适用美观,环境优美高雅,体现高校校园环境所应具有的学术气息和文化氛围,使之既发挥教育者的积极性,又能发挥受教育者的积极性。高校校园的一切建筑环境应是德育的一种体现,渗透着德育的内容和发挥德育的作用。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营造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

  第一,校园基础设施建设。高校校园建筑是进行教育活动的基本场所,给人以直观的感受,让人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一种情感,并愿意亲近和接受这个环境的文化熏陶。一般说来,高校的建筑设计不像商业建筑设计那样追求高、大和气派,它更侧重于突出文化性和教育性,更多地考虑到高校的特点和民族的特点。恰到好处的高校室内设计可以极大地强化教育效果,如把阅览室设计成一个个相对隔开的区域,再配以良好的照明,大学生在这里可以复习专业知识,浏览专业书籍,消化教师课堂上讲的内容,有利于大学生在这样一个安静的环境中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营造温馨和谐的宿舍文化对于校园文化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大学生校园生活的二分之一以上时间是在寝室度过的。宿舍的功能并不仅仅限于学生休息,它还是学生进行各方面交流的经常性居所,具有娱乐功能、社会交往功能、业余学习功能等。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宿舍文化对大学生素质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大学生的人生观、行为方式的形成和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构建和谐进取的宿舍环境,能够提高整个学生公寓的文明水平,通过净化和美化室内环境,如室内清洁卫生、地面干净无垃圾、物品摆放井然有序,通过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使宿舍里每一个成员都能沐浴在美的感染和熏陶之中,性情上得到陶冶,精神上得到享受。对于高校建筑来说,不仅需要足够的空间,而且建筑风格要有审美特性,体育场馆、会堂报告厅、花草道路、亭榭园圃、山水风景等能够愉悦全校师生心情,它们是陶冶性情、修养品格、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在教学设施的设计,应能充分体现学校文化底蕴、便捷高效的现代化管理特色,如一幢数量达到一定规模,能满足师生阅读和检索需要的图书馆;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教学重点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仪器与办公设备;适应信息时代的校园网络系统;能为大学生提供休闲娱乐或者运动的广播站、宣传栏以及田径场、球场、游泳池、体育器材等。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处处流露着高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精神,规划合理的高校各项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建筑风格,可以达到给全体师生以安定情绪、启迪思想、陶冶情操的目的。

  第二,校园景观文化建设。利用景观文化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大学生感悟文化、享受文化,在充满生机的校园内接受教育和熏陶,从而激发大学生对自身发展的追求。校园景观文化的设计,包括升国旗的广场、造型别致的标语牌、绿地、道路、操场等,要根据其用途作出恰当的设计,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如升国旗的位置设计,应该把旗杆的位置放在突出和醒目的地方,周围有相对宽阔的广场,这样才能适应升国旗时那种庄严肃穆的气氛,才能使大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在高校大学生生活区内设置造型别致的标语牌,不但是高校校园里一道特殊的人文风景线,而且对学生的影响持久而又深远;绿地的设计不仅仅是植上草就可以了,还要讲究一些配返青期与枯黄期的衔接等;青草与花的搭配,要错落有致,科学合理,道路两旁的绿化树木要既讲究遮阴,又讲究造型。这样的校园环境,既减少了污染,降低了噪音,又净化了空气,使师生置身其中顿感一种身心的放松,疲劳的缓解,抑郁的调节。

  高校校园景观文化应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强调对师生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全校师生在校园生活中享受到高雅的景观文化,感受到自然的亲和与人文的魅力。可以集思广益,吸纳学生参与到学校景观文化的设计和创作中来,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激发大学生对学校、对教师和同学的热爱,从而使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真正深入大学生的心中。比如,针对研究性学科专业的大学生,景观建设可以重点突出科研的严谨、内敛与含蓄的特点;对于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则可以强调艺术的张扬、丰富与夸张的特点,重点突出艺术的感染力,进而激发大学生的艺术想像力。另外,在高校校园景观文化建设中充分考虑中国传统文化对思想熏陶的重要影响,必然会对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第三,标志性文化建设。校园标志性建筑作为校园文化的外在集中反映,往往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历史与办学理念,又体现着师生的文化哲学观念和审美追求。如陕西师大的校门,外形设计为翻开的书页,圆形立柱设计成点燃的蜡烛,让人在跨入校门的那一刻起,立即感受到教师职业的神圣和崇高。它犹如燃烧的蜡烛,牺牲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把自己的青春和人生都献给了人民的教育事业,从而教育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清华大学在校园内为杰出的闻一多、朱自清竖立了塑像,又在水木清华命名了闻亭和自清亭,建立了清华大学最早的共产党员施幌烈士的浮雕;建立了纪念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清华烈士的纪念碑。竖立这些校友的标志性建筑,意味着学校对他们事迹的肯定和赞扬,意味着今天清华学子的努力和奋斗方向。如湖南师大的校园内,竖起了孔子、屈原、荀子等塑像,无声的石头在这里成为一种文化载体,向学生们展示出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的音容笑貌,使学生们联想到他们为人类文明做出的非凡贡献,联想到他们为后人留下的哲理名言,从而成为激发自己进取的精神力量。这些无声的建筑物在高校校园内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育人的重要手段。

  6.1.2 营造朝气蓬勃、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

  (1)构建大学精神。当前,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着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而忽视大学精神文化的培育,从本质上看,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各种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学精神缺失的表现,当代高校呼唤大学精神。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精神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化和表现形式,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提炼和升华。

  可以说,大学精神就是一所大学体现出来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整体风貌,是大学内在、本质的东西。高校必须以培育学校精神为长远发展目标,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以大学精神统领校园文化体系,包括建设体现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文化与建设体现科学精神的高校制度文化;以大学精神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应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重点突出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性和深刻的教育意义,注重学校精神与正确价值取向的培育;以大学精神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可通过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来培育特色大学精神。在大学这块圣洁的殿堂里,优美的校园风光、理想精神的浸润、师生之间的交流、富含卓著声望与人格魅力的学术大师,激发了青年大学生潜心向学、报效祖国的热情。

  大学精神最直接表征的“校训”,对全体师生起到一种警示和激励作用,内化为全体师生的行为规范,从而鼓舞着他们形成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荣誉感。因此,构建大学精神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离开了大学精神,校园文化就失去发展的动力。

  (2)培育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首先是校风建设。校风是高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校园生活中经过共同努力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精神状态和作风。①校风是一种道德情操,一种治学精神,一种工作态度的综合反映。从校风的体现形式上看,校风主要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上,比如复旦大学的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大学的校训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而作为我的母校的南昌航空大学的校训则是“日新自强,知行合一”,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风格,在其影响下的大学生也必然具备不同的个性特色。优良的校风一旦形成,能激励着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也鞭策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其次是教风建设。

  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用和风格,是教师教育理念、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学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②教师的言传身教胜于一切,培养良好教风的关键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优良的教风能够引导学校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从而发挥教师对学生德育的影响。最后是学风建设。学风是一所学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一种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具体表现为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等。优良的学风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对学生的行为举止、人格品质起着重要的影响。校风、教风影响和制约着学风,但学风又促进校风、教风的形成。优良的学风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对高校大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能使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振奋精神。首先,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理想是我们每一个人对未来有实现可能的某种奋斗目标的一种向往和追求。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要结合本校德育目标和具体任务,激励学生应胸怀远大理想;要引导学生理性地追求合理的个人理想,引导学生团结起来为共同理想奋斗;要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思想实际,确定不同的教育方法。只有这样,理想信念教育才能深入人心,才能成为推动大学生个人进步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其次,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主要是指一个享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的态度。①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因此,要对大学生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引导学生们认识到,个人的人生价值并不是索取而是奉献,为社会所作贡献的多少是评价个人人生价值观的主要标准。积极投身于现代化建设,为社会多作贡献,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最后,开展艰苦奋斗精神教育,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一种昂扬向上、奋发力强的精神风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仍然要提倡艰苦奋斗的精神。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存在着各种社会问题,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上一些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导致了严重的拜金主义,丧失了艰苦奋斗精神。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明辨荣辱是非,做任何事情要不怕困难、百折不挠,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优良的艰苦奋斗精神是他们走向社会的需要,也是培养他们正确价值观的需要。

  (4)充分认识和利用校园网络文化。互联网正在全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逐渐成为社会舆论最重要的传播载体。网络文化是以互联网为载体、以“人---机”信息互动为沟通半径、以个性化的选择偏好为基础的“价值---行为世界”的构建方式。②当前,大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休闲娱乐和广泛交友,但对于网络中相互撞击的思想观念,辨别分析是非能力不够,极易引起思想上的混乱,加之网络是一种“虚拟世界”,容易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萎缩和淡化,导致心理障碍。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到高校德育的效果。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载体,广泛传播文明,抵御不良影响,占领校园网络阵地。建设一大批有特色、有吸引力、有影响力,有内涵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开发特色校园栏目,开设信箱留言、咨询热线、就业导航、网上学校等频道。通过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网络前沿阵地,极大提高了校园精神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6.1.3 营造民主公正、科学规范、激励自律的校园制度文化环境

  《高等教育法》规定的“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也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标志。高校制度文化在规范全体师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有着其他方式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它为大学生提供善与恶、对与错、好与坏、美与丑的评价标准,并约束大学生的行为,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能使每一位大学生身心愉悦,性情得到陶冶。高校制度文化的建设,将推进“依法治校”进程,为营造公平、公正、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同时建章立制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发挥其德育功能的重要保障。当前,加强高校校园制度文化以推进德育功能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建立完善的高校校园制度文化体系。建立和谐统一的制度体系,意味着从学习、生活、娱乐、工作各个方面,鼓励与校园文化相一致的思想行为,抑制与校园文化相背离的思想行为,使奖励和惩罚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保证,使学校倡导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变成可见的、可感的、现实的因素,时刻发挥着心理强化的作用。①首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校园制度文化在高校中起着维护校园稳定的作用,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的保障。因此,在建设中,它必须坚持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一元化,弘扬主旋律,与时俱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事实上也只有这样,高校培养时代新人才,才有现实可靠的方向保障。其次,构建具有合法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的高校规章制度。高校制定的规章制度一方面不能与法律法规相冲突,另一方面,高校实行依法治校,权威性是高校制定制度文化的重点。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园制度文化,而校园制度文化的主要表现是高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而严密的规章制度是高校管理的最基本手段。其次,充分体现制定与实施校园制度的公平性。高校校园制度文化要表现公平价值不仅在于制度的制定公平,也在于制度的实施公平。高校校园制度文化是否科学、规范、公正,在于其是否尽可能地反映广大师生的利益,是否有广大师生的参与制定。

  因此,高校制定作为刚性制度文化的各种规章制度,应当进行广泛、充分的研究调查,积极鼓励全体师生参与并广纳群言。今天,高校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些规章制度已不适应高校发展的要求,必须及时修改和完善,以促进校园内全体师生员工的发展为最终目标。要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重视学生的权利,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校园规章制度,为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使大学生的德育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

  (2)制度约束与道德约束相互补。道德、法律都是行为规范,只是约束的强度不同。道德规范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而制度、法律则依靠不同程度的强制手段来保证其规则的执行。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由于校园群体成员来自不同的地方,思想、性格、道德水平也表现得千差万别,虽然大学生的自身道德认知水平支配和控制着自己的道德行为,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基础,就不能保证其行为时时处处都能合乎道德规范,而高校制定的制度文化是大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和保障,它有明确的行为规范标准,对全体师生行为可否都是有章可循的,学校的每一个人都有与自己身份和角色相对应的责任和义务。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教学、管理、生活能够顺利进行的保证,约束着全体师生的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和日常生活,它告诉教师与学生哪些行为可以做,哪些行为必须做,哪些行为禁止做,对全体师生发挥着制约作用,使高校校园每一位师生的思想观念能够融合于校园集体之中,对于大学生而言,它还是大学生养成良好行为的重要保障。在高校所有的教育资源中,人是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制度文化建设的基点应该是尊重师生权利,满足师生需要,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除了应多采用奖励性规范,尽量避免惩罚性规范,还应对大学生给予情感需要的关心和人性的关怀,使大学生感受到制度外浓郁的精神氛围,达到激励和教育目的,从而使道德规范从他律性向自律性转换。

  (3)加强对校园规章制度的宣传。高校大学生之间在知识水平和教育程度上的差异悬殊,在某种情况下对于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含义及现象的理解存在着矛盾,甚至出现对立现象,这样校园制度文化就很难为大学生所理解、支持,从而出现与制度文化不相符的行为,制度文化的规范和调节作用也大大削弱。因此,高校校园制度文化要通过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向大学生们进行传播,还要借助学校专门的校园文化传播阵地,如学报、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校园宣传栏、学校和院系主办的各种学术刊物等传播手段,使全体师生员工能全面、及时地了解学校制定和实施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学校师生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必须遵循特定的学校准则,并根据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

  6.2 努力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高校德育环境是由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外部事物总和所构成。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及才能的养成是遗传、教育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高校德育环境始终培养的对象就是大学生,并以影响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为宗旨,德育环境是大学生形成和发展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础,对大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其它因素无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高校应加强德育环境的营造,积极实施德育环境对大学生的有效影响。

  6.2.1 确立重要思想认识

  (1)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新世纪党中央提出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要求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进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和根本,而这正是以人为本在高校德育中的要求和体现。高校进行德育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最终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一方面,要从德育教育的规律出发,深入研究和分析当今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的特点,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德育工作;要培养大学生良好思想品质,必须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性、主体性和自由,帮助大学生解决实实在在的各种学习和生活问题。另一方面,注重以大学生为德育的价值主体,主动满足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高校德育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才能不断增强高校德育的有效性,实现高校德育的价值。

  (2)体现“德育为先”意识。要形成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必须有相应的思想观念予以支持。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认识,那就不可能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为此,高校必须牢固确立“德育为先”意识。学校的目的就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培养人才,知识和才能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能被忽视的,是进行德育的基础,而德育的素质影响着知识和才能的发挥,两者缺一不可。但是,现在许多高校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对德育的真正重视还不够,“德育为先”的理念还未在人们头脑中牢牢扎下根。高校只有秉承“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推进“德育为先”的理念深入人们心中,才能扫除大学生们思想上和行动上的障碍,将德育工作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保证德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3)秉承“服务育人”思想。大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服务的对象,树立“服务育人”的理念是新形势、新任务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中,德育工作者要成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关心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对他们在学习、恋爱、交往、就业等问题上的困惑,及时加以引导,帮助他们排除苦闷与不满情绪。“服务育人”就是要以大学生为核心,针对大学生的思想需求和变化开展德育教育,用人性化的服务帮助大学生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满足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需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校园氛围,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尽可能大的空间和尽可能好的条件,让大学生个性发展在优质服务中得到良性培育和引导,以促进大学生健康、和谐的成长。

  6.2.2 把握德育主线,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

  (1)将道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高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才的使命,大学生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合理的知识结构,更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面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根本目的和任务,只有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加大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具体环境的软硬件建设力度,树立科学的德育观,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大学生的个性需求,才能让大学生在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制度文化中感受到德育影响,如经常举办各种与德育相关的活动,在教师队伍中倡导“以德治教”的教育思想,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等有益于提升大学生思想品德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行之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德育观念的转变,才能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才能推动德育方式的创新,进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2)掌握学生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在高校中,大部分大学生积极进取、勤奋学习、团结友善、热爱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部分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出现了许多诸如道德困惑、道德沦丧、理想消沉等新情况和新问题。因此,正确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对于改进和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可通过对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理想信念等特殊方面的调查研究,了解到当代大学生的基本思想状况,并为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提供依据。如开展大学生对诚信的总体认识和自我诚信评价等方面的调查,通过统计结果并分析研究,发现大学生的诚信状况令人乐观还是令人担忧,从而采取制定德育诚信制度与措施、营造明礼诚信的文化氛围、积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加强班级建设等的手段,以此来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3)加强队伍建设,确保德育工作有一支强有力的力量。德育工作队伍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德育工作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他们的工作理念、工作能力直接影响到德育功能和目标的实现。要推进高校对大学生德育教育影响,迫切需要一支具备广博知识、具备高尚思想道德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需要加强师德建设,重视教师的发展提高。身教重于言教,高校德育工作队伍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心理素质、举止言谈都会对大学生产生耳濡目染的影响。德育工作队伍绝不仅仅是从事学生工作任务,而应该成为所有德育工作者的自觉行为。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要,高校可针对每个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教育、咨询、预警和危机干预及援助体系;开展新生心理普查、健康讲座、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理论学习和指导训练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由专业工作人员、院系辅导员、学生骨干组成的工作体系;构建校、院、学生社团预防体系,有效保证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高校要提高德育效果的基础和前提必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只有心理健康,才会比较顺利地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才会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5)树立学生典型。典型体现的正是理论、主义、道德、情操与行为的完善统一。典型最能震撼人、感化人,一个典型的事迹往往能教育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一般来说,人们心目中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或榜样,都会追随或模仿自己崇拜和喜爱的偶像或榜样。高校在运用社会先进典型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要深入调查,准确定位。选好典型,更要注重发现和培养大学生身边的典型,不拔高不降低。校园师生中的先进典型,对大学生的影响更加直接和具体,找准典型的代表性,体现时代精神的闪光点,利用报纸、广播等媒体,借助演讲等形式大力开展宣传,使典型的先进事迹为师生所了解,从而为营造良好德育环境增添光彩。

  6.2.3 加强德育宣传管理

  加强对高校德育宣传管理是营造良好德育环境的时代要求,是实现高校德育目标的必要保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德育宣传工作就是一个有效可行的方法。高校德育宣传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于大众传播媒介形式多样、内容广泛、覆盖面广,因而传播迅速,影响力巨大。大众传播媒介能将校园里发生的重要事情迅速传遍各个领域并引起反响,使师生能够较自由地获取信息,但也应看到它对德育要求产生了干扰。因此,我们要从三个方面加强德育宣传管理。

  一要把环境育人作为德育宣传理念。高校德育环境是人工所创设,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环境不断地对大学生施加影响,如物质文化环境重在熏陶和陶冶,润物细无声;精神文化环境重在舆论引导,循循善诱。而大学生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德育环境的影响,而是通过自身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积极地对德育环境施以反作用。大学生的这种能动性,如果加以正确的引导和规范,并通过高校德育宣传,就可以使环境成为对大学生德育教育施加积极影响的主要力量。可见,高校应将环境育人作为德育宣传理念,并注意优化周边环境,清除负面文化的传播源,堵塞污染渠道,抑制低级文化渗透,从而达到形成良好的校园道德风尚,环境育人的目的。二要利用德育宣传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德育宣传要摒弃模棱两可的宣传,摒弃不正确的宣传,要考虑大学生不同层次的德育需求,区别对待。例如,高校可以通过报纸、广播、网络等传播媒介,组织各种以德育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明确高校倡导什么,比如在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能够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利益,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也要使大学生明确高校反对什么,比如不欺骗、不偷盗等,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三要建立德育宣传监督机制。加强对德育宣传的管理与监控,着力监控传播渠道,保证高校所倡导的思想和观念得到有效的宣传。建立德育宣传制度,责任到人,重视对各类人员和每项活动的管理。

  6.3 完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体系

  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具特色的东西,既承载和体现着校园文化的内涵,也传承和发展着校园文化的内涵。高校举办的各种校园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最广泛、最活跃,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它还是师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不仅有利于促进高校形成丰富的、和谐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中德育功能的充分发挥,还有利于全面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

  6.3.1 社团活动

  高校社团是大学生自发组织,在共同兴趣和爱好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章程并经学校相关部门批准的一种群众性组织。社团活动不仅是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它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注入了许多新的活力。高校社团活动大致可分为思想政治、学术科技、兴趣爱好、志愿服务等几种类型,多样化的社团活动融入与渗透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倡导了团队精神、竞争精神、开拓精神、科学精神、奉献精神与创新精神等。对于大学生来说,各种类型的社团活动对大学生适应学习环境、提高处理能力、掌握交往技巧、克服心理障碍、培养兴趣爱好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个由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组成的“大家庭”中能获取更多的间接经验。高校通过结合专业以竞赛、讲座等形式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为每一位参加社团活动的大学生创造各种交往的机会,在社团里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让大学生参加团队活动,让每个参与的大学生深刻领悟到,每一项社团活动都凝结了社团成员的心血,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才能出色完成。社团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内涵和外延,而且给高校德育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使大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到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与他人协作,真诚相待,相互支持,社团活动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6.3.2 文体活动

  高校文艺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陶冶大学生情操、提高大学生艺术鉴赏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积极向上的文艺节目所展示的内容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艺活动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愿选择和参加高校举办的文艺活动。高校应多举办校园文化活动,如各种专题文艺晚会,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书法、美术、摄影艺术展,送高雅艺术进校园。反映校园生活和时代特征的小品、相声等艺术形式,内容贴近大学生实际,可以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帮助大学生辨别是与非、善与恶的能力。校园文艺活动离不开大学生的参与,大学生正值青春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喜欢参加丰富的课余文化活动,渴望校园文艺活动能够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因此,校园文艺活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氛围,并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始终贯穿于文艺活动的全过程。体育活动在高校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更能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它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利于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的学习压力。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强身健体,他们希望能在体育活动中得到更多的精神享受。高校每一年都会举办体育运动会,这已经提升为固定的校园文化活动,这些体育活动向大学生弘扬了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了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精神,培养了大学生勇敢顽强的性格和超越自我的品质。

  6.3.3 学术活动

  大学是进行科学研究、学术活动的殿堂,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学术能力。以大学生课外学术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科研素质和水平,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开展大学生学术活动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有针对性开展学术活动,来自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学习任务、特点上存在差异,对于学生的学术活动只有采取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术活动,才能使校园学术活动具有生命力和吸引力。可通过开展不同类型的学术活动,如学术研究、专题报告、学习竞赛等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来适应不同层次大学生的需要。二是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科技学术活动,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类学术竞赛活动。如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等联合主办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很多高校也在研究生和本科生中开展学术节活动,举办科技征文、科技讲座、科技之光文艺汇演以及评选优秀的学术作品。这不但增长了大学生的知识,也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三是创建校园学术平台、课外科研小组。如创立“科学论坛”,由大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并在教师的指导开展课外科研活动,学生之间可以进行更多专业上的交流,并进行优势互补,强强联合。课外科研活动是学生课余活动的重要内容,必然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发挥重要的作用。

  6.3.4 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外,让大学生结合课内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使在校大学生进行服务社会的教育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多样:有志愿者服务、勤工俭学活动;有暑期“三下乡”服务三农活动;有社会调查研究、科技发明活动;有红色景点参观访问活动,还有各种的补习活动等。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生活,感受贫富差距与城乡差异,正确认识到自己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受到活生生典型事例的教育和启发,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得到升华,完善自我。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