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中职实施德育教育职业化的探讨导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3-30 共902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西安航天技工学校德育教育职业化研究
【第2部分】 中职实施德育教育职业化的探讨导论
【第3部分】中职德育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第4部分】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的内涵和要求
【第5部分】制约和影响职业化德育教育实现的因素
【第6部分】实施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的思路
【第7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职业化分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是指在中职德育教育中以职业化导向为根本要求,以培养职业道德为核心,以塑造职业人格为根本目标,从而最大程度实现中职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而职业化是为了达到职业要求具备的素质和追求成为优秀职业人士的动态过程,是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也可以看做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甚至是一套行为准则。

  1.1.1 选题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职学校德育课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改革。2008 年 12 月 10 日,教育部针对中职德育教育出台了新的建议《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以及新的大纲《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和以往不同,此次建议和大纲要求将职业教育放在教学中,着重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从而促进中职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

  从中职德育教育的新课改中可以看出,德育教育与职业教育应该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德育教育中要突出和反映职业教育的目标和要求。然而,在现实的中职德育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方面,“拔高”中职德育教育的教育目标,忽视了中职学生的现实特点,一味强调“高尚”和精英道德教育,从而导致广大学生对德育教育“敬而远之”;另一方面,无视德育教育的根本要求,将德育教育变成了知识、技能和一般的素质教育,丢弃了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从而导致道德教育的虚化。

  1.1.2 选题的目的

  从选题背景可以看出中职德育教育的新课改中,德育教育与职业教育更加紧密的结合,在德育课上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同时基于德育教育的教学实践,本研究将结合中职德育教育的根本要求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提出以职业化为核心理念的中职德育教育创新,研究将结合相关实证调查,通过分析中职德育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教育的必要性,分析影响德育教育职业化的主要因素,提出德育教育职业化的思路,以进一步丰富中职德育教育理论,更好指导中职德育教育实践。

  1.1.3 选题的意义

  1.1.3.1 理论意义目前社会对于就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其道德因素被提上新的台阶,这已不同于在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些传统且可行的德育教育内容已不符合现实所需,同时社会也对于从业者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结合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各个要素,研究新时代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的内容、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本文中不仅对中职德育职业化进行定义,而且对影响职业化德育因素进行分析,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对这些问题的理论研究能够使我国中职德育教育理论体系得到深化,同时使中职德育教育理论研究的视野得到拓宽。进一步更好地指导中职德育教育,充分发挥德育教育在中职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1.1.3.2 实践意义本文将联系我校德育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将对我校中职德育教育实践产生重要意义,具体如下:

  第一,将职业教育引入德育课堂,能够将学生自己的德育学习兴趣爱好与自己选择的专业相结合,在学习专业的同时学习好德育,在一定程度上为其今后的职业发展明确方向,使其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第二,当今企业所需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除了技能之外,主要强调品德素养,因此,在具体工作中品德高低直接影响着工作效率和质量。在未来工作中能过提高其工作效率和质量。

  第三,从实际出发,转变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德育文化,发展德育学校社团,为德育职业化创造好的管理环境和校园环境。

  总之,职业化的中职德育课,结合企业和职业化的要求,不仅对德育课也对专业课进行转变,从而增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的职业道德以及职业能力得到很好的提升,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符合企业需求的“软实力”。使中职学生在学习职业技能的同时,更好的掌握“软实力”,使其软硬实力两手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段提高其竞争力,成为高素质的新型人才。

  1.2 选题理论依据

  20 世纪 60 年代末到 70 年代末,英、美等主要发达国家出现大量关于道德理论的研究,最重要的是这些理论研究为后期以及现在的职业德育教育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尤尼斯的青少年道德发展理论为基础,作为理论依据进行研究。

  1.2.1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该理论主要以柯尔伯格和皮亚杰为代表,认为儿童成熟的标志是其是否具有道德判断能力。提出运用道德认知冲突的自我抉择来实现自身道德水平的发展。评定学生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和阶段时使用 “两难故事法”和“三水平六阶段”建议学生在学校良好的、公正的群体氛围下,参与活动、表达意见,并促进和同伴间的互动,通过相互影响,来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这一道德教育理论确立了道德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道德决策,能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的发展。要积极运用学校环境,加强对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

  1.2.2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一种学习理论,是西方当代较有影响的教育心理学流派之一,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强调人类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重在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并进而形成和发展其个性的,具体理论包括观察学习理论、自我调节理论、自我效能理论及三元交互决定论。

  社会学习理论虽未提出明晰而具体的德育观点和方法,但其核心思想却为学校德育提供了一种新思维和新模式。例如:重视榜样示范的引导作用,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上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强调行为目标的动力作用,启示我们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将中职学生规定好了的行为目标进行分解, 细化为一个个向总目标接近的子目标, 这对保持学生德育学习的行为动机源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分析和研究社会学习理论蕴涵的丰富而独特的德育价值,对于中职德育教育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3 尤尼斯的青少年道德发展理论

  尤尼斯在继承和批判道德认知理论、自我同一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德发展的实践活动理论。提出人的道德行为主要不是道德认识决定的,而是由对生命、对他人的尊重决定的。他认为人的尊重态度与人的认知推理能力无关,而是由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与他人建立的依赖关系而产生的对同类共情之本能。

  尤尼斯主要通过调查法和文献法进行研究。从 1990 年开始,尤尼斯与他的学生一方面考察青少年参加社区服务和其他各种实践活动对其公民政治意识和 道德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整理青少年实践活动的相关文献,将青少年的实践活动充分融入道德发展的研究中。该理论强调了青少年的社会活动经验对 其政治、道德同一性和公民同一性(或公民身份感)形成的意义。

  尤尼斯的青少年道德发展理论,联系中职德育教育的实际,为其提供与社会参与的机会,在职业学习同时,能够为其道德自我的形成提供很好的机会和平台。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内研究概况

  1.3.1.1 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模式研究关于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的相关研究不断出现,有的学者以职业化为导向,提出具体的职业化的教学模式,有的学者从整体出发,综合各方面明确提出建议。具体内容如下:刘合群等人提出以合格职业人为导向的中职德育立体模式(刘合群,黄成忠等 2010)。

  合格职业人为导向的中职德育立体模式以多元智力理论、德育双主体论等理论为依据,结合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及中职教育的要求,螺旋式的培养具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敬业合作、有职业理想和创新精神的职业人。包括三个层次目标:第一层次在于熏陶,职业素养以及职业理想的熏陶;第二层次巩固内化阶段,重点在于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素养的内化以及职业理想的形成和确定;第三个层次是实践,将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理想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指导自我实践,为工作做准备。具体措施有:以时间为主线,组织纵向深入的德育内容;横向贯通,建立多部门统筹协作的组织机构;采用四元互通途径,实施快乐的德育;以情景化为途径,进行多元化的综合性德育评价。

  杨放提出以“优秀职业人”为导向的中职德育教育模式。建构以“优秀职业人”为导向的中职德育教育模式,要求教育者以走向社会并且服务社会为教育的出发点,依据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遵循道德品质的形成规律,最终通过在与社会实践的积极互动中,形成、发展和巩固其良好品德的活动过程。具体包括:以生涯规划提升职业意识、以企业要求养成职业规范、以行业标准促成职业素养、以校企文化强化职业道德、以园区保障确立职业理想、以社会评价优化评价体系。以企业要求养成职业规范包括:强化行为准则、 落实管理措施、 多样实施策略。以行业标准促成职业素养包括:提高协作能力、提高沟通能力、增强责任意识。强调要追踪落实毕业生就业信息,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更好地反馈,以改善优秀职业人体系。

  刘雪贝以职业规划为方向提出中职德育教育措施。文中提出德育教育应结合中职学校的现实情况,从职业规划入手,量化德育目标,拓宽工作渠道,从时代发展要求出发,丰富教学内容,改善评价方式,努力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具体应做到改变教学模式、合理引导职业规划开展快乐德育,提升学生就业信心,引入社会化的德育评价标准,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以及就业前瞻意识。

  姚向永明确提出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在文中明确指出中职学校德育课堂必须实现职业化。所谓的职业化教学是一种以职业化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学模式、课堂管理、专业实习等各个方面以职业化为标准实现角色转换。要求为学生的专业服务,弱化德育理论,增加德育教育职业化,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突出德育教学的职业性和专业性。从以下角度提出德育教育职业化的途径:从结合特色专业实现德育职业化;开发校本教材,实现德育职业化;根据不同年级具体情况实现德育职业化;结合实践性教学实现德育职业化;结合校企联合实现德育职业化;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德育职业化(姚向永 2011)。

  从国内学者对于德育教育职业化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学者的研究思路均是在德育现存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理论基础,提出相关建议。研究共性包括以下:第一,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尤其是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改善德育教育;第二,强调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尤其是要树立职业理想,并且将此贯彻中职德育教育的始终;第三,强调德育教育需要多部门的配合,不只是德育课的事情;第四,结合自己学校具体的特点,塑造德育文化。第五,试着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方面与职业化相结合,改善德育课堂。

  1.3.1.2 中职非德育课的职业化研究叶杰英在中职语文职业化文中指出目前语文存在教师和学生缺乏思考、课堂缺乏活力、教学缺乏针对性、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脱离职业化的目标、职业化教学观念得不到落实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以职业化的角度从调整教学目标,培养浓郁的职业意识;变换教学角色,塑造感性的职业形象;创新教学载体,提升隐性的职业技能;丰富教学内容,积淀必需的职业文化等三个方面提出中职语文职业化的建议和方法,目的在于将职业化能够渗透到语文课,在提高语文成绩的同时,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学生就业提供好的基础(郭邦福 2011)。郭邦福在中职数学教育职业化中指在中职数学教育中,将中职数学教育与学生的职业课程和职业能力紧密相连,服务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能力培养。本文从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政策的要求,中职教育实际需求、数学学科中职教育的发展三点出发,进行中职数学教育职业化的探讨。提出具体的建议有:从以学生的知识基础特点为着眼点,选择能有效促进学生能力形成的教学内容;以中职生思维特点为导向,开展情境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以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为目标,实施多元化的数学教育评价目标三个方面提出中职数学职业化的建议和方法(叶杰英2010)。

  从其他学科的职业化途径和方法来看,主要是从本学科的课堂实践出发,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育评价方法的调整,增加整个课堂的职业化文化和氛围来实现其学科的职业化,同时对教师和学校提出高的要求,并以此提高职业化的评价标准,这些学科的职业化研究为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的研究提供了借鉴。给德育教育职业化的借鉴有:第一,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要结合德育教育课程自身特点;第二,德育教育职业化要考虑教学中的各个要素,从整体推动德育教育职业化。第三,要将职业文化很好的融入教学中。

  1.3.2 国外研究概况

  1.3.2.1 中职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西方关于职业教育理论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孕育期、第二阶段萌芽期、第三阶段形成期、最后一个阶段是其发展期。

  第一,对于职业教育任务及其功能研究。凯兴斯泰纳认为职业教育有性格训练和职业训练两个主要任务。怀特海,英国着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提出 “专门教育可以形成人的独特风格” 是职业教育的主要功能(朱益明 1999)。杜威提倡“民主主义”,则认为职业教育不等于“狭隘的职业训练”(杜威 1990)。20 世纪 70 年代,Chris Zirkle 提出职业教育功能:使技术工人的质量不断提高;教学内容更加实用;学校和企业的联系不断加强(杨绪利 2000)。

  第二,关于职业教育未来发展趋势研究。PeterE.Doohttle 等认为在过去超过四分之三个世纪里,均遵循行为导向指导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以及相关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在未来的职业教育中将会结合构建理论进行职业教育。Sheppeck 针对职业教育提出,要拓宽职业教育通往高等教育的路径,增强教育机构、学生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使雇主更多、更好的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联邦德国的职业教育一个终身教育的完整体系。

  STW(School to Work)职业教育理念成为西方各国职业教育关注的焦点。现在 STC(Schoolto Caree)职业教育理念逐渐被大众讨论,也正在被实践。

  职业教育的功能以及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的发展影响着中职教育的各个学科。随着发展所谓的职业教育也不仅仅是单纯的职业技能,要将学生在学校的技能与整个职业生涯和企业需求相结合。这些都理论说明中职的德育教育同样要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同时德育教育是对职业技能更好的补充,尤其技能需与学生的职业生涯和企业需求相结合,这点正是德育教育未来的发展要求,也是德育教育和职业教育两者自身的发展需求。

  1.3.2.2 中职德育教育发展趋势研究国外德育教育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内容:

  首先,道德教育目标以爱国主义为中心。新加坡道德教育以‘国家至上,社会为先;社会关怀,尊重个人;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协同共识,避免冲突’为全体国民的道德标准,也作为学校教育的德育教育标准。爱国教育、价值观教育、心理教育等内容构成了美国德育教育目标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树立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第二,道德教育理念以人本主义为核心。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德育学派的代表人提出了“以人为中心” 的德育理念,主张在学校里实施人本教育,形成互相尊重、互相依赖、互相信任的教学关系。

  第三,道德教育实践以道德体验为途径。以尤尼斯的青少年道德发展理论为基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中,培养自己的道德,形成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比如,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活动,参与自愿者服务活动,在活动中感受道德,判断事物,形成自己的道德标准。

  第四,道德教育方法以隐性德育为趋势。此学派以杜威为代表,强调“开放的”道德,不是说教式的灌输,而是运用各种手段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道德判断及道德行为中。美国学者乔伊斯·亚亨斯建议将道德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在其他课程中体现道德要求,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道德,避免说教式德育形式带来的不好影响(张金顺 2006)。

  第五,道德教育理论以科学化为发展趋势。道德理论的研究更多是建立在心理学量表的测量以及个案的跟踪研究中,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将道德行为进行量化,从而从更科学的角度进行德育教育,对道德行为进行判断,指导教学实践。

  第六,道德教育理论派以走向融合为趋势。德国着名社会学家埃利亚斯指出:道德教育如果由一门学科来探讨,既是有限的、也是危险的,它需要多个学科共同研究(鲁洁,王逢贤 1994)。道德理论的研究已经涉及到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等各个学科,将对德育理论的发展起到促进和丰富的作用。关于道德理论的研究为职业德育教育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理论方向,也为本文德育教育的研究提供思路和理论基础。同时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国外对于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理论的研究也在不断的发展。 “社会行动模式”、“体谅模式”、 “价值分析模式”、“理论基础构建模式”、“道德认知模式”、 “价值澄清模式”,还有流行的 STW 、STC 为美国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流行德育模式。在构建过程中注意科学理论指导与德育课程实验探索的相关性,是这些模式的共同的特点,与具体的职业特色相联系,是德育教育具有可操作性(2012)。

  而具体的德育教学工作表现出以下特征:首先,站在国家层面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国家干预并进行管理,使德育课程连续化;第二, “轻理论,重行为;轻说理,重管理”,重视其与企业实践的结合,不仅仅是理论学习,即使是理论学习也非常注意理论的实用性,不是脱离实践的课本虚无注意;第三,教学内容来源于实践,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强调德育课程内容的多样性与层次性,在于通过社会活动体验道德,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对于道德的影响,将社会实践引入课堂,加入教学,启发学生,提高道德;第四,德育课程实施方式的灵活性与渗透性。不仅在学校进行授课,会将课堂带入学校外。不仅是单纯授课,互动性更强;不仅是教师在讲座,学生也是教师,从自己的实践出发,发现道德问题,提出道德想法进行课堂讨论。

  国外关于德育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研究对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拓宽研究思路,起到借鉴作用,然而理论的提出是依据其每个国家具体的情况提出的,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学习西方理论的同时,必须对照我国的具体情况,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符合实际的德育理论,为我国中职德育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服务。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本研究着眼于试图找出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的途径和思路,在探寻途径和方法的同时,对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的定义、影响因素及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因为只有充分、全面地了解了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才能找到具体的方法指导教学实践。本文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实际到理论的研究思路,从理论结合实际角度去探讨中职德育教育教育职业化,具体研究思路:

  首先,从理论的视角,通过文献、相关资料及书籍宏观地了解中职德育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了解职业化的定义及构成要素,了解政府对中职教育的政策,目前国内外对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的研究现状。一方面从整体对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进行了解,把握中职德育教育研究的趋势和政府对于中职教育的指导方向,另一方面为本文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定义分析、德育教育职业化构成要素和德育教学职业化的提出提供理论基础。

  其次,从实践角度,结合主要问题的研究,把研究重点转移到中职德育具体教学实践中,通过了解具体的教学实践以及企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从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德育课程设置、教学形式等具体的教学实践和管理实践深入剖析日常德育实践的困境。

  最后,本研究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做一个综合性的分析。在对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进行定义和剖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的影响因素提出具体的途径和方法。包括:转变德育教学理念;转变学校管理形式,加强与企业合作;丰富校园文化,加强德育社团组织建设;丰富德育课堂,发展第二课堂活动;创新课堂形式,将职业化融入德育课与专业课。

  1.4.2 研究方法

  1.4.2.1 文献研究法根据本课题的相关需要,通过中国知网以及各类期刊网和政府官方网收集查阅相关文献、专着、网页信息等,了解中职德育教育发展现状,把握研究趋势和发展趋势,对中职职业教育、职业化相关理论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熟悉现有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理论和政府政策等,为本课题的设计及构思提供理论参考和事实依据。

  1.4.2.2 实证调查法本文的研究即借助相关理论的阐释,通过访谈、个案考察等方法,以实证的研究方式增强本研究的学术性,提高研究成果的信度和效度。本论文主要采用访谈调查法,试图对中职德育受教者的德育经历的访谈,与德育文件以及相关研究形成对比或者互证的分析。通过访谈,获得大量资料,试图通过鲜活的、客观的访谈资料来描绘真实的中职德育教育,了解德育教育现状,试图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进行分析,深入了解潜在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得出相应的结论。

  1.5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根据选题的依据和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内容以“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的思路”为研究目的,围绕如何实现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进行探讨,具体内容包含一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实证调查法,分析中职德育教育的现状和原因。具体来说,中职德育现状主要体现在学生、教师和教学环境三个方面。中职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有:教学内容脱离职业化、枯燥;教学方法老套、单一;教学评价趋于形式,体现不了学生道德水平。结合现状和问题,在理论的基础上,从家长、社会、学校和德育课自身分析造成现状的原因。

  第二部分,结合现状和问题,提出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说明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的原因和要求。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是中职德育教育自身发展和学校持续发展要求,是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更是我国目前政策指导趋向。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的基本要求包括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与人格的形成相结合的教学目标、有效促进学生德育能力形成的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第三部分,通过实证调查,重点分析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的制约因素。制约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的因素有:学校管理理念、学校管理体系、教师自身素养等。

  第四部分,理论与实践相结提出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的思路。第一,从学校管理角度来说,要转变管理体系重视德育,重视德育转变与企业合作;第二,创新德育教学模式,包括转变德育教学理念,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逐步将职业引入教学内容,以中职学生特点和职业化转变教学方法;第三,强化德育教育的实践性,发展德育校园社团,改善德育课以及专业课的教学。

  1.5.2 研究创新点

  研究视角的创新:在国内学术领域内,关于中职德育教育的研究内容丰富,但依据中职的特点明确具体提出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的较少,本文针对此作出新尝试。

  研究内容的创新:本文主要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找出中职德育教育职业化的途径和方法,作为理论创新,丰富中职德育课教学研究理论。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