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小学开展慈善教育的机制问题缘起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1-18 共549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小学生慈善心理意识培养研究
【第2部分】 小学开展慈善教育的机制问题缘起
【第3部分】慈善心和慈善教育的思想探源
【第4部分】小学生慈善教育的现状调查
【第5部分】影响小学生慈善心形成的多元分析
【第6部分】小学生慈善教育的建构
【第7部分】小学阶段实施慈善教育的反思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 问题缘起。

  1.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乃至世界,各种自然灾害、特大事故频频发生,给人们带了了惨痛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但正是在面对这些灾难的时候,许多的慈善义举纷纷涌现,各类企业、学校、民间自发的捐款、捐物给施以援手,彰显了人间大爱无处不在。灾难中的各种慈善义举说明了社会有慈善之光在闪烁,人们有慈悲之心、怜悯之心,社会有日渐浓厚的慈善氛围。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不断深入,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由于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各阶层之间的分化日益明显,社会成员间的贫富差距也在逐渐扩大,多种原因造成的贫困人口、老弱病残和社会弱势群体,都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救援和帮扶,慈善救助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除了政府的政策制度,也需要更多的公民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对弱势群体施以援手,怀有关怀仁爱之心帮助他们。这是一个公益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投身于慈善公益,为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慈善之心是人之本性,也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程度的一个重要的衡量尺度。在中华民族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重大转折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各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从各自学说的角度,阐述了对慈善问题的认知。先哲关于慈善问题的观点汇入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历史实践中,慈善思想的传承和演变成为中华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古代传统慈善牺牲不仅培育出淳朴、善良、富有爱心的中华民族魂,而且为中华民族慈善思想的形成与丰富增添了绚丽风采。

  熊希龄先生指出:“吾国立国最古,文化最先,五千年来养成良善风俗者,莫不由于儒、释、道之学说所熏陶。”①虽然各理论流派对慈善问题的表述不同,但是在救人济世、扶危济困和人道理念、道德准则的认识上都是相同的,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慈善文化思想的来源。

  “慈善”,指的是对人关怀而有同情心,仁慈而善良。出自《魏书崔光传》:“光宽和慈善,不忤於物,进退沉浮,自得而已。”慈善应该是在慈悲的心理驱动下的善举。

  它有两层意思,一是慈悲的心理,二是善举。外国词义的翻译则是:慈善是出于对人类的热爱,为了增进人类的福利所做的努力,捐款是其手段之一。慈善事业的发达程度是社会现代化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标志,在美国、欧洲、中国香港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慈善事业已成为社会财富再分配的第三种手段,人人拥有关爱互助之心,怀有感恩之意,普通民众积极参与慈善救助,共同抵御防范风险等观念和行为就是现代人所具有的慈善素养的具体表现。在现代慈善概念中,一个人之所以行善,不是简单地出于个人做好事的动机,而是个人承担对他人的社会责任。慈善文化是一个社会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厚的慈善文化是社会良性运行的润滑剂,是弱化和柔化社会矛盾的减震器,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添加剂,慈善文化建设对建设和谐社会有现实意义。

  现代人的经济条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有更多的人愿意奉献爱心,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其他人,参与到慈善事业中去,发扬慈善精神。但是这也只是部分现象,怎么样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怎样从小培养学生的慈善意识,普及慈善知识,开展慈善教育,这成为我们所需要研究的课题。慈善是一个道德的范畴,是仁德和善行的统一。

  慈善教育属于学校道德教育的范畴,是以提高学生的慈善意识为目的,在学校开展弘扬慈善文化,旨在树立学生的慈善理念,培养学生的慈善品德,引导慈善行为,形成学校慈善文化的体系。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于迅速增长知识,形成个人品格和基本素养的关键时期,正处在形成自我意识和主义意识的过程中,担负着学习和传播社会文明的责任。把小学生作为慈善教育的研究对象,激发他们的慈善意识,让他们通过了解慈善、参与慈善活动,来培养他们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慈善教育也是一个引导价值观和净化心灵的过程,在社会氛围如此浮躁的当下,让小学生能够用爱心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并懂得如何去帮助他们,让他们形成良好的慈善价值观有助于健全其人格。

  通过鼓励小学生参加社会慈善公益活动,增强他们为社会奉献的精神,也加强了服务社会的意识,使他们从小就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心和道德素养。如果不重视对小学生的慈善教育,不激发他们的慈善心和利他心,就难以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心怀感恩和仁爱之心,不懂得感恩父母、长辈、老师和社会对他们的付出,难以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那么长久以往,对社会和国家是毫无益处的。所以,对小学生实施慈善教育,培养他们的慈善心和慈善意识,塑造他们良好的人格和品德,也让他们成为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通过本文的研究,唤起人们的慈善之心,对小学生开展慈善教育,让他们知道慈善是一种美德,人人都可以做慈善。做慈善早已不再是富者所专属的行为,慈善它是一种道德习惯,一种道德品质,一种道德境界,更是自我价值的体现。从小培养学生的慈善意识,让他们对任何人都能怀有慈善仁爱之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慈善活动中去。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民族是一个热情仁爱、乐善好施的民族,历史上关于慈善的阐述源远流长。当中国进入阶级社会后,传统慈善仁爱的风尚任被后世传承。20 世纪 90 年代后,我国由于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社会大众开始关注慈善事业,学者们也慢慢开始研究慈善理论和慈善事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健全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②2005 年,首届“中华慈善大会”顺利召开,设立了“中华慈善奖”,温家宝总理也在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支持发展慈善事业,这些都预示着我过慈善事业进入了重要发展时期。关于社会慈善、慈善救助、教育救助等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专家学者们关于慈善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

  当前国内关于慈善的研究,主要从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角度,阐述慈善思想的起源,分析不同的思想来源,分析近代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情况,探讨如何可以促进中国慈善业的发展以及为社会保障事业提供借鉴。主要研究的范围是:慈善史的研究,对早期慈善家如熊希龄的研究,中外慈善事业的发展对比,慈善的伦理价值研究,慈善思想及慈善文化建设,公益慈善组织的建构机制,慈善立法,慈善救助与政府的关系,慈善与志愿行为的研究,慈善事业的国际间交流等等。主要的书籍有有:周秋光的《慈善理论简史》,杨道波的《公益性社会组织约束机制研究》,莫文秀、邹平、宋立英的《中华慈善事业思想、实践与演进》,王俊秋的《中国慈善与救济》等等。

  但是对于慈善教育的研究,尤其以小学生为对象的慈善教育的研究就比较少。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研究。

  一是慈善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在我国现阶段的学校道德教育中,很少涉及有关慈善的教育内容。国内学者对于慈善教育和德育的研究主要有上海师范大学的周之中教授,在《慈善伦理教育:德育新的生长点》中,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贫富差距、公民精神匮乏等阐述了慈善教育是符合我国当前时代需要的德育新内容。①通过对青少年的慈善教育,可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慈善观,推动各种慈善实践活动,促进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的发展。石开斌、宁亚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与社会和谐的内在关系》,武晓峰的《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大学生慈善意识的培养》等文章中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慈善教育、设立课程体系、创造校园氛围等内容来阐述了慈善教育的作用及培养途径,激发学生的慈善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慈善公益事业,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

  二是影响慈善教育的因素分析。慈善素养是当今青少年缺乏的一种道德素养,开衫慈善教育,培养慈善意识鼓励慈善行为是学校和社会所需要的做的。当前,青少年的素质教育攒在着不少问题,普遍缺乏责任意识和道德观念,缺少感恩和爱心,缺少对他人的关爱,这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人格和心理发展。所以学校应该开设一系列的慈善教育课程,普及慈善知识,让学生全面了解慈善活动。傅祖平的《中小学应认真开展慈善教育》,郑恩同、邱开金等的《慈善与中小学慈善教育--以温州为例》等文章中都阐述了开展慈善教育对于青少年的重要性。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慈善教育,推广慈善活动,对于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赵宝爱、龚晓洁在《教师在慈善教育中的角色》一文中也讲到了学校慈善教育中老师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国外一些学者则认为家长在孩子的慈善教育中也肩负着重要责任。亚瑟?布鲁克认为慷慨的家长更能培养出慷慨的孩子,有子女的父母比没有子女的父母更为慷慨,这都说明了家长言传身教的作用,家庭教育时刻影响着对孩子的慈善教育。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