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小学生慈善教育的建构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1-18 共1364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小学生慈善心理意识培养研究
【第2部分】小学开展慈善教育的机制问题缘起
【第3部分】慈善心和慈善教育的思想探源
【第4部分】小学生慈善教育的现状调查
【第5部分】影响小学生慈善心形成的多元分析
【第6部分】 小学生慈善教育的建构
【第7部分】小学阶段实施慈善教育的反思与参考文献

  第五章 小学生慈善教育的建构。

  慈善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和学生自我的共同配合才能完成,构建出多方位一体的慈善教育的体系。只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做到相互连接、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才能达到教育的真正效果。

  5.1 发挥家庭在小学生慈善心培育中的作用。

  案例 1:

    2012 年 2 月,南京丁家桥小学五(1)班的李云轩同学今年 12 岁,当家长提出要给他买一根压岁金条时,李云轩却提出要把打算买金条的 3 万元捐出去,给需要帮助的人。

  在学校举行的一场名为“丁小义工在行动,善爱浇灌幸福花”的活动上,李云轩发出了奉献爱心的倡议。随后,李云轩在妈妈的带领下在南京慈善总会注册了自己的个人慈善基金----李云轩慈善基金。在采访中,孩子这样说道:“我想帮助身边那些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虽然我的能力很有限,但是能尽到自己的努力,就很满足了。”在记者的采访中得知,李云轩母子两人都是“义工达人”.在李妈妈眼中,慈善绝不是捐钱这么简单,平时她经常会带着小云轩参加义工活动,像社区、福利院、医院等,都是他们经常去的地方。“我的出发点很简单,就是想让孩子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体验到无穷的快乐,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①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个学校,也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家长担负的教育更多是关于道德品质的教育,并引导孩子正确、规范的行为。但由于现在社会家庭结构的特点,多数为独生子女的小学生们理所当然地接受家长、老师的关心和爱护,把他人对自己的关心当做天经地义的事情,缺乏和他人的互相帮助的内心体验,也缺少积极的合作意识。

  因此,慈善教育需要从小做起,从日常的家庭生活中灌输起来。“培养孩子的慈善意识,促进其社会化和责任感的形成”.

  上述案例中李云轩的母亲并不是带着孩子做“一次性”的慈善,从新闻中也可以知道,母子两个一直都是义工达人,李妈妈经常带着孩子参加慈善活动,作为家长,她有着正确的慈善观,认为慈善并不只局限于物质上的捐助,更是和小云轩一起参加各种义工、志愿者的活动,同时自己也投入到活动中去,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因此发挥家庭、父母在慈善心培养的作用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5.1.1 普及正确的慈善观念。

  古人云“欲求人成才,先求人成人”.成才的基础是做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由于现在的社会大环境现状,家长们更重视的学生的学业成绩,重视分数和名次。很多孩子在已进入小学之后,就被父母送去各种补习班或者兴趣班进行学习或进修,完全忽视了孩子们的内心真正的意愿和需求,也很少会关注他们的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在刚刚进入学龄期的时候,小学生们的一些行为习惯、性格特征以及价值观念尚未稳定和成型,这时候他们需要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智育,德育更是迫在眉睫。刚进去学校的学生,需要学习的是尊敬师长、热爱劳动、乐于助人、关心集体等良好的品德。所以,对于家长,需要自身先树立一种慈善意识。许多家长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孩子们的智育方面,缺乏对他们进行慈善意识的培养。慈善的概念很广泛,涉及的慈善活动形式也很多样,在对孩子进行慈善教育的时候,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物质的捐助,更重要的是从内心深处培养孩子的感恩、仁爱、关怀他人的这种心理。常见的慈善行为有很多,像用事物、金钱帮助困难的人,对他人的友善、宽容和关怀等等,心灵上的慈善才是根本的慈善。

  小学生自身的条件有限,如果家长意识到慈善教育的重要性,却停留在表面,思想被束缚在物质上,反而教育的效果不好,对于小学生来说,大数目的捐款也不切实际,家长可以适当地普及正确的慈善观,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帮助有需要的人、和人相处时友善、对他人宽容等等这些都是慈善行为。家长首先要树立对的慈善观,才能付诸于实际行动,从而引导、影响孩子也具有这样的慈善之心和慈善行为。

  案例中的李妈妈就有着正确的慈善观念,家长自己有了正确的慈善观,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灌输正确的教育观念,在李云轩小的时候,她就重视对孩子的慈善教育,告诉她平时也要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同时慈善并不局限于捐钱,同时也鼓励孩子多参加义工、志愿者这样的实践活动,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自我成长的一个过程。

  5.1.2 改变教养方式。

  虽然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但是家长也不能无限制地娇惯、纵容小孩。对于孩子的合理需要予以满足。物质上太过富足,难免不利于孩子们产生珍惜之心;让孩子在适当辛苦的条件下生活,反而能激发他们的感恩之心,才会珍惜当下所拥有的,并能看到别人的困境,去帮助他人。父母虽然生下了养育了孩子,但孩子并不是家长的附属品,家长应该充分尊重孩子们的人格,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用平等的方式和他们进行沟通,对他们进行教育,减少过分的依赖心理。正常的亲子关系应该是友好、平等和亲密的,在孩子们进了学校,生活方式有所变化后,家长应该重视和孩子们心理层面上的互动交流,保持良性的情感交流,这对孩子慈善心的逐步形成和发展也是有好处的。

  另外,慈善教育并不是光靠嘴巴说的,通过说教方式的进行的教育说不定还会适得其反,因此,家长需要在时刻的生活中,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就变现出应有的关怀他人的慈善之心。年轻的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不太注重品行和道德方面的教育,比如如何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如何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如何用自己有限的能力去为社会献出自己的力量和贡献。重视学业成绩无可厚非,但是正确的教育观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想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正常的、心理健康的人,就应该让他们多方面综合发展,.一个人拥有高的学历、丰富的学识,却没有好的品德,没有一颗仁爱、慈善之心,这样的教育也是失败的,甚至可能剑走偏锋,成为一个对社会有危害的人,所以作为父母,还是要先教会子女做人,在面对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的时候,正确而客观地帮助分析这些现象,教他们“做人”的道理,给予正确的引导,重视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集体精神和责任意识、慈善意识。

  5.1.3 以身作则参与慈善。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痛儿童谈话,或教育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你们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家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议论别人,怎样欢乐和发愁,怎样对待敌人和朋友,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都对儿童有着重要的意义。”①所以,家长的言教与身教必须统一,家长的一系列言行举止,都会被孩子看在眼里,家长对于周围人事物的关心和帮助会被学生内化作为自己评判是非的标准。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心智还不成熟,往往缺乏对周遭事物的是非判断,也不懂如何和周围人友好、和谐地相处,因此对于父母的言行举止会照单全收,盲目地模仿。比如,如果家隔壁住了独居老人,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家长表现出的是漠不关心和冷漠,那么孩子也会像父母一样对待处于弱势中的长辈;但相反地,父母经常主动关心独居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老人带来生活上的便利,孩子自然也会看在眼里,知道对于需要帮助的人是应该伸出援助之手,根据自己的有限能力去帮助、关怀他人的,这样孩子才会在心里怀有仁爱至之心、慈善之心。

  案例中李云轩的妈妈在鼓励孩子参加慈善活动的同时,自己也自身作则,参加过许多义工活动。就是在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小云轩也渐渐变成了“义工大人”,生活中,也懂的去帮助别人,用自己的善心来回报社会。所以说,家长的自我修养是非常重要的,自身要具备成熟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时刻关注、反省自己的行为,给子女树立一个良好的慈善榜样。慈善不需要他们用金钱或物质进行捐助,能够有帮助别人。关心他人的这种意识就是好的慈善榜样,家长可以适当带孩子参与到学校或社会上的一些慈善、公益活动中去,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成就感。适当的这种活动并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业,反而可以化解他们的课业压力,在其中得到满足感,这种实践的教育方式也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参与慈善活动的时候,对于他人的关心体贴,乐于助人,拥有一副热心肠,都会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受到教育,这种影响更是长远的、持久的。

  5.2 发挥学校对小学生慈善教育的主导作用。

  进入学校后,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渡过的,因此,学校对于小学生的慈善教育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学校应当发挥其主阵地作用。通过学习的慈善教育,让小学生们获得系统的慈善知识,接受慈善理念教育,形成慈善品德。

  5.2.1 重视慈善认知教育。

  案例 2:

  1 月 8 日,无锡市育英融创小学联合无锡市灵山慈善基金会、无锡市申新社区举办了一场名为“传承爱、梦童年”--玩具漂流进校园的慈善公益活动。“传承爱、梦童年”玩具交流公益项目孙昌华总监和大家分享了他的公益历程以及对公益慈善的理解,引导学生实际从“心”做起,宣扬志愿者精神。他用一个亲身经历的爱心故事向大家传播这样一种理念:做慈善公益不在于你的年龄有多大、地位有多高,在别人困难的时候,一个微笑、一个握手、一份鼓励、几句吉祥的话语,都是一种爱心,都是一种公益;只要你愿意参与,你就能帮助到身边很多的人。

  随后,全校同学在灵山慈善基金会志愿者的引领下,有秩序的将自己的旧玩具、旧书籍、旧衣物等物品进行了捐赠。灵山慈善基金会的志愿者表示:本次捐赠的所有物品将统一组织清洗、修复,然后后送达贫因家庭和地区,传递小朋友们的爱心。①慈善认知是学生形成慈善价值观的基础,如果没有正确的慈善认知,就无法引导学生产生慈善行为。所谓慈善认知教育,就是向小传授相关的慈善理念,让他们从内心对慈善产生认可,没有这种认知,即便会因为受到环境的影响所表现出慈善行为,也是比较短暂的,不是系统而稳定的。在小学的道德教育内容中,可以加入有关慈善的理论概念,提高小学生的慈善认知水平。不然,连慈善是什么都不了解,便不会有慈善之心,有慈善行为。这是建构学校慈善教育的提前。案例中的这所小学举办的这个公益活动中,让慈善项目的组织者把自己的公益历程和对慈善的理解分享给学生,宣传志愿者的精神,就是从认知上启发学生,让学生在参加慈善活动之前对慈善、对公益有大体的认识,更是传播“微慈善”的理念,让学生们了解在别人困难时自己的一个微笑、一份鼓励都是有爱心的表现,都是一种慈善。

  慈善认知教育,首先可以从慈善事业的定义和慈善活动的类型用比较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这其中,要考虑到小学生不同年级的接受能力。通过宣传慈善知识,加强学生们对于慈善的理解,让他们懂得慈善并不是对低的施舍,而是一种关心他人、同情他人的情感,也是一份社会责任,是有内心深处表现出来的情感。慈善不仅仅意味着给了别人多少物质上的捐助,而在于自己有没有一颗善良和仁爱的心,慈善是建立在尊重而平等的基础上的。学校传统的道德教育很少会包含慈善教育的内容,因此,在开展德育课程的时候,可以把慈善知识同传统的中华美德、集体教育等囊括在内,教师采用课堂讲授的方法,向学生宣传有关慈善的知识,开阔学生眼界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于慈善的认知水平。

  慈善认知还可以包括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慈善思想的论述和国外一些优秀的慈善文化或事例。中国关于慈善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事情儒家关于“仁爱”的阐述,墨家是“兼爱”,佛教讲究“慈悲之心”等等,虽然各个流派关于慈善的表述不同,但其内涵都是乐善好施、尊老爱幼、帮扶济贫的思想。现在社会上有的小学会开设国学课,其实就可以把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入到课程中去,把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起来,弘扬慈善文化。西方文化中,慈善的核心是爱与责任,以及利他主义价值观。西方的慈善概念是建立在人道主义的基础上的,不带有功利性,不期许对方回报的利他行为。美国教育家尼尔诺丁斯认为,关怀是人的基本需求,每个人都需要他人的理解、接纳、尊重和认同。学生之友学会关怀他人、理解他人,懂的别人的利益和所需,才能得到来自他人的关怀和帮助。吸收中西方合理的关于慈善的概念,让学生更了解慈善的含义,才能更有利于他们产生慈善之心,引发慈善行为。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