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就业难与延迟退休矛盾调和方案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0-28 共4941字

  结 语

  本选题的研究通过对我国当前推行延迟退休的条件及就业难的严峻情况进行深入分析,透过社会保障制度的改善、新型社会的发展、弹性退休制度的推行,得出以下结论:

  一、解决就业难与推行延迟退休两者之间存在矛盾。

  解决就业难与推行延迟退休是两个矛盾体,就业方面,全国就业总量不断增加,就业总量压力巨大,新劳动力的大量增加,"毕业就等于失业"是现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真实写照;城镇化建设在不断发展,农村需要的劳动力大量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就业的需求量却减少,增长缓慢,如果推行延迟退休会让就业陷入更严峻的局面。而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即"未富先老,"国家还没有积累到足够的资本来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养老金压力很大,个人帐户空账额空破 2 万亿大关,因此,只能选择合适的推迟退休年龄的方案,增加养老金收入,减少支出,使得推迟退休前的养老金积累与推迟退休后的总债务逐步实现相互抵消,并且在此后年度保持盈余,也有足够的资本积累来应对人口老龄化。

  二、解决就业难与延迟退休两者之间的冲突主要体现在就业岗位的减少及产业结构优化速度降低。

  中国人口众多,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背后是庞大的就业压力。在经济增速高达 10%左右的支撑下,每年还有 1400 万人找不到工作。目前,经济还在进一步回落,如果再延迟退休年龄,进一步削弱内需,市场就业岗位供给减少,同时出现老年人占领工作岗位,加剧就业压力。延迟退休对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是大学生,大学生就业渠道主要是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这些部门的岗位变更变得缓慢,大学生更难进入这些部门,其次,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了城市,给社会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给社会不稳定带来潜在的风险,最后,对于企业来说,企业成本上升,企业会选择转型,用资本来代替劳动,企业能够提供给社会上的岗位进一步减少。两者冲突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对产业结构优化的阻碍,延迟退休以后,为了解决我国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继续保留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它对劳动者的技术、文化等要求不高,能增加就业岗位,但是会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同时,延迟退休后的高龄劳动者由于自身知识水平、工作能力等问题,对新技术、新职业的适应比较慢,需要进行再培训。而高龄劳动者,缺少创新精神,生产率和工作效率明显降低,不能适应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

  三、解决就业难与延迟退休的问题,要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就业政策的灵活性、建立创新型社会来实现,一是要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优化参保结构,让不同群体都享有同等的社会保障权力。社会保障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普及性,让所有的公民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保障。要科学有效的规划,平衡各种矛盾,使我国的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加快城镇化的发展。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此来扩大参保的人数,把应该纳入却没有纳入的人群放进去,让每一个社会公民都可以参加社会保险,真正做到"应保尽保".在完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也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建立相应的社保统筹制度,与企业单位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衔接,使新老制度平稳过渡,实现社会保障体系的公平性。二是把我国发展成为创新型社会,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性力量就是科学技术,我们必须要吸取其它国家工作化、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在科技抢新的基础上把我国建设成为小康社会,只有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方式改变,才能使我国经济持续发展;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是我国面向未来的战略选择,它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集群和特色产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三是我国就业政策的完善,科学构建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一方面,高等教育应该发展培养多层次的人才,包括经济社会领域的,科学技术领域的,其它各行各业的人才,为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为储备人才作准备。另一方面,高校应该面向市场需求,随时根据国家产业的调整,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调整自身学科的建设,专业的调整,灵活设定专业方向;推出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解决好困难人群的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等;大力鼓励和引导创业,国家对创业应该给予政策和经济上的优惠,以此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有待深化的问题。

  养老和就业一直是国家最关心的两大难题,如何找到延迟退休与解决就业之间的最佳平衡点,缓解二者之间的负面冲突,这是需要破解的一个难题。由于本人能力、知识水平限制,缺少统计分析的能力,对精算知识了解甚少,专业知识积累的缺乏,文章存在着许多不足,最明显的就是本文只是提出了缓解两者的矛盾可以采取弹性延迟退休的政策,但是对何时开始执行这项政策,对实行弹性退休的标准、政策都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案,还需进一步深化研究。

  参考文献:
  
  [1] 范明、安戈锋:《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结构性原因分析》,载《教育探索》,2009 年第 6 期,第 17 页。
  [2] 严燕飞:《结构性失业的概念界定及类型研究》,载《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 年第 5 期,第 39 页-41 页。
  [3] 蔡芝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及对策》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 2 期,第 81 页。
  [4] 邓大松、刘昌平:《中国养老社会保险基金敏感性实证研究》,载《社会保障制度》,2002 年第 4 期,第 16 页。
  [5] 唐钧:《延迟退休实行条件尚未成熟》,《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 年 05 月06,第 4 版。
  [6] 穆易:《对话: 推迟退休年龄对就业的影响有多大?》,载《中国经济周刊》,2004 年 9 月 27 日,第 22 页。
  [7] 李珍:《关于退休年龄的经济学思考》,载《经济评论》,1997年第1期,第13页。
  [8] 史伯年。《退休年龄与养老金支付》,载《人口与经济》,2001年第2期,第22页。
  [9] 姜向群、陈艳:《对我国当前推迟退休年龄之说的质疑》,载《人口研究》,2004年第5期,第18页。
  [10] 孙玄:《关于退休年龄的思考》,《人口与经济》,2005 年第 3 期,第 10 页。
  [11] 钱敏:《关于延长我国职工退休年龄若干问题的探讨》,载《。经营管理者》,2009 年第 3 期,第 26 页。
  [12] 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下册(曾令先、卞彬、金永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65 页。
  [13] 马玉国:《西方失业理论及其借鉴意义》,载《沿海企业与科技》,200 年第9 期,第 45-46 页。
  [14] FRANKLIN A.MICHELLO & WILLIAM F,Ford,―The Unemployment Effects of Proposed Changes in Social Security's Normal RetirementAge‖,Business Economics,XLI(February2006),pp.2-4.
  [15] 埃斯特勒?詹姆斯:《国有企业、金融市场改革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互动效应 -- - 中国如何解决老年保障》,载《社会保障制度》,2003年第9期,第24页。
  [16] 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抉择》(王奔洲 等译),华夏出版社 ,2010 年版 ,第 120 页。
  [17] 张杰、 殷玉平:《A2--168 大师经典(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学术评介)》,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年出版,第 243 页。
  [18] 陈彦斌:《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摆脱高增长依赖》,载《光明日报》,2014-年 9 月 24 日,第 3 版。
  [19] 张雪花:《新华网。2014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可享哪些―利好‖策?》,新华网
  [20] 王少男:《推进以农民工市民化为核心的城镇化》,《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 年第 3 期,第 34 页。
  [21] 陈彦斌:《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摆脱高增长依赖》,上引报刊,第 3 版。
  [23] 穆光宗、胡哲豪、茆长宝等:《适度老龄化:应对老龄危机的第一战略》,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第 2 期,第 19 页。
  [24] 参见《中国统计年鉴 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年出版,第 125 页。
  [25] 参见《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 年出版,第 3 页
  [26] 蒋云龙、 朱剑红:《延迟退休,早起步、慢速跑》,《人民日报》,2013 年11 月 4 日,第 8 版。
  [27] 中新:《人社部:延迟退休是必然选择 有助于缓解抚养压力》,《信息时报》,2014 年 1 月 25 日,第 A2 版。
  [28] 毛海峰、周蕊、周强、白田田:《破解―老何所依‖的民生之艰》,载《了望》,2014 第 19 期,第 15 页。
  [29] 张茉楠:《养老金―资金池‖亟待做大》,中国证券报,2013 年 8 月 21 日,第 2 版。
  [30] 郑秉文:《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 2012》,载《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年 12月出版,第 101 页。
  [31] 阿瑟·刘易斯:《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载《经济增长理论》,商务印书馆,2002 年出版,第 238-241 页。
  [33] 马涛:《我国已进入老年型社会,劳动人口将从 2015 年起下降》,《郑州晚报》,2010 年 9 月 9 日,第 A38 版
  [34] 余丰慧:《延迟退休应细化操作》,《经济参考报》,2013 年 11 月 20 日,第 2 版。
  [35] 张贵峰:《延迟退休―吃掉‖就业岗位?》,《河南日报》,2013 年 11 月 22日,第 4 版。
  [36] 张福建:《面对―刘易斯转折点‖我国政府的应对》,载《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 3 期,第 34 页
  [38] 马骏:《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载《财经杂志》,2012 年第 15期,第 19 页。
  [39] 参见《2013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年版,第 25 页。
  [40] 斯蒂格利茨:《全球化及其不满》(李杨,章添香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第 172 页。
  [41] 谢茂拾:《当前我国第二产业就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载《广东商学院商报》,2010 年第 5 期,第 31 页。
  [42] 参见《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年鉴(2012)》,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3 年,第 235 页。
  [43]邓大松:《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
  [44]蔡昉:《2002 年: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城乡就业问题与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45]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
  [46] 邵国栋、翟晓静:《人口老龄化挑战中国现行退休年龄规定》,载《未来与发展》,2007年第6期。
  [47]袁霓:《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经济学分析》,载《改革与战略》,2011第4期。
  [48]马金鸽:《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利弊分析》,载《科技创业》,2011年第10期。
  [49]张明丽:《我国退休制度的历史沿革与创新发展研究》,载《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7期。
  [50]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养老保险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版。
  [51]蔡昉:《刘易斯转折点及其政策挑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5版。
  [52]侯文若:《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 年版。
  [53]吕志勇等:《延迟退休年龄对我国就业影响的计量模型研究》,载《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2 年第 3 期。
  [54]林羿:《美国的私有退休金体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4] 陆铭:《劳动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版。
  [55]王思斌:《我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构建》,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科学社会版)》,2009年第3期。
  [56] 张东伟、仲大军等:《中国是否应该推出弹性退休制度》,载《中国经济论坛》,2004 第 2 期。
  [57]丁仁船、杨军昌:《技术进步对中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载《统计与决策》,2002年第10期。
  [58]卢岳:《转型期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化与就业结构变化的关联效应研究》,武汉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版。
  [59]伍海亮:《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非均衡发展的分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版。
  [60]周兵、冉启秀:《产业结构演变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分析》,载《中国流通经济》,2008年第7期。
  [61]易玉梅:《主体性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载《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年第1期。
  [62] 谢相勋、彭巧胤:《试论新媒体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 年第 6 期。
  [63] United Nations:World population Prosoects,The 2002 revision,NewYouk,2003
  [64]]Sara E.Rix.Factors influencing retirement:their implications for Raising Retirement Age[Z].1998(10)
  [65]Andras Simonovits.Designing Benefit Rules For Flexible Retirement With or Without Redistribution[J].2004(1 2)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