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管理优化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04-26 共596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路口镇乡村居民集中居住问题探析
  【第一章】长沙县乡村居民集中居住模式研究绪论
  【第二章】路口镇农村居民居住的现状分析
  【第三章】村民集中居住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第四章】路口镇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制度
  【第五章】促进路口镇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的主要对策
  【结语/参考文献】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管理优化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于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不断增加,十三五规划也提出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农村居民集中居住推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集聚人口,使更多的农民享有城乡均等化服务,但仍存在各种问题。路口镇作为长沙县推广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的地区之一,在推进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困难,如何对影响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的因素进行分析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集中居住模式,并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成为推进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在对路口镇农民集中居住现状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对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对集中居住模式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通过本文研究,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影响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的因素: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受到自然、行政区划、交通、经济、政策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但是各个因素的作用载体和作用程度各不相同,我们不应割裂各因素之间的联系,而是应全面考虑各个因素发挥的作用,充分利用各因素的优势来选择合适的集中居住模式。
  
  二是农村居民集中居住模式的选择:在考虑到影响因素的前提下,应根据农民的现状来进行选择,对大多数以务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来说,依托自然村落来建设集中居住区最易于接受,对于拆迁安置的农民来说乡镇规划建设的集中居住区适用性相对较强,对于以经商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来说,由于脱离了土地的限制,依托集镇的集中居住模式更为适用。
  
  三是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的政策:不同的集中居住模式其推进的政策也不尽相同,除普遍适用性政策外,对于拆迁安置的农民来说,应侧重于政府政策的扶持、宅基地补偿力度的加大和房屋设计贴合群众实际需求;对于依托集镇居住的农民来说,应侧重于政府服务水平的提高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于依托自然村落居住的农民来说,应侧重于选址的选择、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Ruda,G. Rural buildings and environment[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8,41(2):93-97.
  
  [2]Mc Grath,B.  The  sustainability  of  a  car  dependent  settlement:  an  evaluation  of  new  ruralsettlement in Ireland [J]. The Environmentalist.1998,19(2): 99-107.
  
  [3]  Walters,B.B.et  al.  community  history  and  rural  development:why  some  farmers  participatemore readily than others[J].Agricultural Systems,1999,59(2):193-214.
  
  [4]Vesterby,M.&K.S.Krupa.Rural residential land use: Tracking its grows[J].AgriculturalOutlook.2002 (8): 14-17.
  
  [5]Thorsenl,I.et  al.  Modeling  residential  location  choice  in  an  area  with  spatial barriers [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2002,36(4):613-644.
  
  [6]Polat,H.E.&M.Olgun.  Analysis  of  the  rural  dwellings  at  new  residential  areas  in  theSoutheastern Anatolia, Turkey [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2004,39(12): 1505-1515.
  
  [7]张金明,陈利根。农民集中居住的意愿、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以江苏省江都市为例[J].农村经济。 2009(10):17-20.
  
  [8]赵国玲,杨钢桥。农户移居中心村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湖北二县市的农户调查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 2011(01):6-9.
  
  [9]田珍,秦兴方。基于农民视角的集中居住政策选择--以扬州市为例[J].学海。2011(01):110-114.
  
  [10]阮荣平。农村集中居住:发生机制、发展阶段及拆迁补偿--基于新桥镇的案例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02):112-118.
  
  [11]谢正源,谢拜池,何雯雯,李惚,蔡云飞,李飞。影响农民集中居住意愿因素的调查[J].浙江农业科学。 2012(09):1347-1349.
  
  [12]杜云素,钟涨宝,李飞。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家庭集中居住意愿研究--基于江苏扬州和湖北荆州的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13(11):71-76.
  
  [13]贾燕,李钢,朱新华,王静,李妍。农民集中居住前后福利状况变化研究--基于森的“可行能力”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2009(02):30-36.
  
  [14]朱珊,黄朝禧。湖北鄂州和仙桃两地农民集中居住前后福利测度与变化的实证研究[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4(05):674-680.
  
  [15]杜云素,李偲。农民的集中居住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鄂苏两地的调查[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4(01):112-115.
  
  [16]申秀清,张磊。基于农民视角的农村集中居住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河南省新乡市为例[J].农村经济。 2014(09):21-25.
  
  [17]徐志耀,李亚婷。新时期农民集中居住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洞庭湖区板江乡为例[J].南方农村。 2014(11):14-18.
  
  [18]郭丽丽,蔡曈,陈利根。农民集中居住的动力机制及途径探讨--以江苏省为例[J].资源与产业。 2009(01):63-67.
  
  [19]孔荣,王亚军。农户集中居住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 2010(08):61-64.
  
  [20]惠献波。农户集中居住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结构方程模型(SEM)的估计[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150-155.
  
  [21]吴云青,张再生,蔡为民。农民移居中心村集中居住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基于对天津农民的问卷调查[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3(03):46-55.
  
  [22]谢玲,李孝坤,余婷。基于Logistic模型的农户集中居住意愿分析--以三峡库区(重庆段)部分区县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2):28-34.
  
  [23]孔艳芳,张海鹏,贾庆英。农民集中居住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山东省26个乡镇的调查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 2014(06):27-35.
  
  [24]黄鹂,王付春。农民集中居住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安徽省1121份问卷调查数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47-52.
  
  [25]刘桂峰,王丽红,赵阳。经济发达地区农户集中居住意愿实证研究-基于北京郊区703个农户的调查[J].农村经济问题。2015(4),51-57.
  
  [26] Wasilewski,A.&K.Krukowski. Land conversion for suburban housing: a study of urbanizationaround Varsaw and Olsztyn, Poland [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4,34(2): 291-303.
  
  [27]Hansen,A.J.&D.GBrown.  Land-Use  change  in  rural  America:Rates,Drivers,andConsequences. [J].Ecological Applications ,2005,15( 6): 1849-1850.
  
  [28] Gehl,J. Cities for People[M].Island Press,USA,2010,129.
  
  [29]赵美英,李卫平,陈华东。集中居住农民的就业问题研究--以常州市A村为例[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53-57.
  
  [30]徐持平,刘庆。徐庆国。集中居住对农民生活的影响--基于湖南长沙郊区农村的调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44-49.
  
  [31]郎海如。征地拆迁背景下农民集中居住意愿研究--以南京市高淳县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 2010(18):399-400.
  
  [32]刘秀雪。新农村建设下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思考--以苏州为例[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5):36-38.
  
  [33]张颖举。农民集中居住的利益冲突与协调机制构建[J].理论导刊。2011( 01) :65-68.
  
  [34]郭正模。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的土地产权调整与利益主体协调--以四川省为例[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2(03):102-106.
  
  [35]高岳。关于农民集中居住问题的再思考--以江苏地区为例[J].江苏城市规划。2012(10):37-39.
 
     [36]赵海。农民集中居住模式调查--对江苏省昆山市的调查分析[J].调研世界。2012(11):34-37.
  
  [37]陈克剑,易院。农民集中居住后就业风险控制研究--基于970份调查问卷的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2(15):108-109.
  
  [38]杨成。农民集中居住的困境及其展望--以建设法治中国为视角[J].农村经济。2014(03):19-22.
  
  [39]叶继红。推进农民集中居住与城乡一体化健康发展[J].江淮论坛。2015(3),10-14.
  
  [40]张慧玲。美好乡村建设视域下农民集中居住问题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57-60.
  
  [41]郭占锋,伍广梅。合并与重组:农民集中居住过程中新型社区管理问题调查--以陕西省杨凌区和谐小区为例[J].农村经济。 2015(01):83-86.
  
  [42]于潇,李亚慧。建设农村集中居住区的土地问题分析-以山东省H市A村B村为例[J].陕西农业科学。 2015(04):113-115.
  
  [43]  Nkambwe,M.&W.Arnberg.  Monitoring  land  use  change  in  an  African  tribal  village  on  therural-urban fringe [J]. Applied Geography,1996, 16(4): 305-317.
  
  [44]Maynarda,L.J.et  al.  Rural  migration:  what  attracts  new  residents  to  non-metropolitanareas[J]. Community Development Society,1997,28(1):131-141.
  
  [45]Gobin,Aet  al.  Spatial analysis  of  rural  land ownership [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1,55(3): 185-194.
  
  [46]Haines,A.  An  innovative  tool  for  managing  rural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A  look  atconservation subdivisions[J]. Land Use Tracker, 2002,2(1)。
  
  [47]  Nielsen-Pincus,M.et  al.  Predicted  effects  of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on  a  northern  Idaholandscape under alternative growth  management and land protection policies [J]. Landscapeand Urban Planning, 2010, 94 (3):255-263.
  
  [48]韩俊,秦中春,张云华,王鹏翔。引导农民集中居住的探索与政策思考[J].中国土地。2007(03):35-38.
  
  [49]赵美英。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集中居住研究[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8(02):65-69.
  
  [50]赵海林。农民集中居住的策略分析--基于王村的经验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9(06):31-36.
  
  [51]赵美英,李卫平,陈华东。城市化进程中农民集中居住生活形态转型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0(11):7-11.
  
  [52]邓蓉。农民居住形态改变与生产方式、管理模式的重构--关于都江堰市农民集中居住后相关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10(01):51-55.
  
  [53]李军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集中居住问题探究--以淮北市为实证[J].潍坊学院学报。2011(05):89-93.
  
  [54]张颖举。农民集中居住建设热下的冷思考[J].江苏农业科学。 2011(05):537-540.
  
  [55]李婷婷。1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1(02):33-34.
  
  [56]陈彩霞,李雪梅。关于农村集中居住后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思考[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2(02):84-87.
  
  [57]易小燕,陈印军,刘时东。土地整理政策下集中居住对农户生活负担的影响--基于双重倍差模型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3(10):100-105.
  
  [58]李飞,钟涨宝。欠发达地区农民集中居住实现策略探析[J].经济体制改革。 2013(05):83-86.
  
  [59]赵代娣,谭娟。城镇化进程中推行农民集中居住对策探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4(19):71-72.
  
  [60]郭占锋,张和荣。城市化进程下农民集中居住状况调查--以陕西Y县王家社区为例[J].农业经济。 2014(12):64-65.
  
  [61]杨成。农民土地财产权与农民集中居住的良性推进[J].河北法学。2014(04):70-77.
  
  [62]时亦欢、蔚丹、缪青。论新型城镇化下小城镇农民集中居住[J].中国集体经济。 2015(01):4-5.
  
  [63]阿·德芒戎。人文地理学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64]Hill,M.  Rural  settlement  and  urban  impact  on  the  countryside  [M].Hodder&Stoughton.2003,20-36,58-72.
  
  [65]陈晓华,张小林。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居住集中的途径与驱动机制[J].城市发展研究。2006(01):150-151.
  
  [66]曹恒德,王勇,李广斌。苏南地区农村居住发展及其模式探讨[J].《 规 划师》。2007,23(2):18-21.
  
  [67]韩俊,秦中春等。引导农民集中居住的探索与效果[J].《调查研究报告》。2006 (253):1-23.
  
  [68]杨帆。我国农民集中居住动因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 2011(04):8-9. [69]宋福忠、赵宏彬。引导农村居民相对集中居住模式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709-3714.
  
  [70]章晓佳。农民集中居住研究综述[J].当代社科视野。2012(12):17-21.
  
  [71]贺艳华,唐承丽,周国华,李莉,张洁,曾山山。我国中部地区农村聚居现状及调控模式研究[[J].人文地理,2014(3),95-102.
  
  [72]梁照凤,张坤。1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4(06):135-136.
  
  [73]魏程琳,史源渊。农民集中居住的实践类型、困境与对策-基于江苏P县的实证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5(1),88-95.
  
  [74]贺艳华,唐承丽,周国华,曾山山,李莉,钟婷。论乡村聚居空间结构优化模式-RROD模式[[J].地理研究,2014(9),1716-1727.
  
  [75]周国华,贺艳华,唐承丽,于涛,肖国珍。中国农村聚居演变的驱动机制及态势分析[J].地理学报,2011(4),515-524.
  
  [76]曾山山,周国华,肖国珍,彭佳捷。地理学视角下的国内农村聚居研究综述[J].人文地理,2011(2),68-73.
  
  [77]周国华,贺艳华,唐承丽,屈琼英,郭鹏。论新时期农村聚落模式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0(2),186-192.
  
  [78]王婷,周国华,杨延。衡阳南岳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合理布局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8(6),25-31.
  
  [79]杨亚楠,陈利根,郁晓非。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民集中居住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15(2),8-88.
  
  [80]王筱明。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及区域效应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
  
  致   谢
  
  论文完成之时,不禁感慨万千,三年的时间一晃而过,MPA 求学生涯也即将告一段落。在求学生涯及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太多人给予了我无私的帮助和关怀,在此,要向他们一一道出感谢。
  
  首先,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周国华老师。从论文的选题、大纲的拟定、开题报告的形成、篇章结构的调整、观点的推敲、字句的修改,直到最后定稿,每个环节都倾注了他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心血。恩师严谨的治学风范着实令人折服,在此表示真挚的感谢。
  
  其次,要衷心感谢所有的授课老师,在公管院学习到的公共管理知识让我受益匪浅,在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时受益良多,在资环院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再一次巩固了我大学四年的学习成果,老师们渊博的知识和对教育工作的兢兢业业的态度,为我顺利完成本论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读研与论文写作之连累最多莫过于家人和亲朋。虽然至亲可不言谢,但我深知,如果没有他们全心全意的理解和毫无保留的支持,限期内完成学业和论文之想,恐属非分。
  
  最后还要对所有的同学说一声感谢,虽然无法在这里一一列出你们的名字,但我们一起学习时的相互鼓励,一起开展活动时的欢声笑语,都是深刻而又有意义的纪念和回忆,祝你们一切顺利,也愿我们的友谊长存。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