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心理健康论文

网络多媒体教学在心理健康课中运用现状及策略

来源:实验教学与仪器 作者:廖兵.
发布于:2020-02-27 共3203字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基础课程之一。网络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独特且高效的教学方法,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能对大学生心理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其优势体现在:有效整合知识, 增加课堂容量;形成开放且交互的教学环境;适合开展个性化教育。将精神分析理论与网络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可获得“应重视学生自我的建立和发展, 应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网络多媒体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精神分析; 人格; 大学生;
 
  目前, 大学生心理问题层出不穷, 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并受到高校的高度重视[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大学阶段的基础课程之一, 对大学生心理成长和人格健全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从教学实践看, 网络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独特且有效的教学手段, 将其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 很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这是因为它具有直观、多元、交互等特点, 所以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2]。笔者以“多媒体教学”和“心理健康”为主题词, 在中国知网上共检索出相关文献21篇, 其内容大多偏向于对不同学生群体的研究, 而鲜见基于某一心理学理论 (如精神分析) 探讨多媒体教学的文章。以笔者视角观之, 这种结合的研究恰恰有助于促进多媒体教学理论的发展, 且能拓展多媒体教学应用的深度和广度。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
 
  1 网络多媒体教学在心理健康课中运用的现状
 
  随着高校教学环境的逐年优化, 网络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教学手段已被广泛运用到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随着新的教学手段的运用, 必然相应产生与之对应的教学模式, 其优势和不足也愈发明显。下面, 笔者对此进行简要的梳理。
 
  1.1 网络多媒体教学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优势
 
  (1) 有效整合知识, 增加课堂容量。
 
  运用网络多媒体教学手段, 可以有效整合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 可以使知识有逻辑、有条理地展现出来, 能很好地突破时空限制, 系统地展现难以表述的知识点和理论, 并将干涩的理论和教学难点以生动、真实的影像、声音及图片等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3]。这就极大地拓展了教学容量, 提升了教学效率。
 
  (2) 形成开放且交互的教学环境。
 
  在网络多媒体教学背景下, 学生与网络多媒体设备可进行双向交流, 从而实现交互式学习。这种交互式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与多媒体之间、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广泛且及时的交流, 有利于形成开放且交互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环境, 必然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4]。
 
  (3) 适合开展个性化教育。
 
  网络多媒体教学可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评估, 能提供适应学生不同知识水平和难度系数的教学方式[5]。进一步说,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各方面水平的差异, 并结合各班学生的实际心理动态以及认知方式等, 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1.2 网络多媒体教学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不足
 
  (1) 使用多媒体过度, 忽略教师的主动性。
 
  网络多媒体技术手段固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学生很容易被课堂上丰富的音频、视频、文字等材料所吸引, 即过多的使用会使学生只注重教学表象, 而难有机会探究知识的本质。与此同时, 教师在其中的引导作用也未能体现出来, 常常让学生厌烦, 从而降低了教学效率。
 
  (2) 忽略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网络多媒体教学需要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 仍存在内容过于丰富或者过分单一、呆板的呈现方式, 这些倾向都是忽略学生心理特点的结果。教师应深刻认识到,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发展的时期, 面临着学业、交友、恋爱、自我发展等多重主题阶段。相应地,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教学的主体性作用。
 
  (3) 学生缺乏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伴随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许多教师开始照“屏”宣科, 基本是照搬老一套教学模式[6]。这充分说明, 教师完全没有考虑学生需要的是自我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而网络多媒体技术恰恰是一个探索的极好媒介。
 
  2 基于精神分析理论, 获得网络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启示
 
  精神分析 (psychoanalysis) 是弗洛伊德创立的学说及其心理治疗的体系。精神分析关注人的无意识, 并提出了人格的三元结构:本我、自我、超我。精神分析对人类本性具有独特、全面且透彻的解析, 以及对教育、艺术、哲学等多方面都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7]。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 从自我发展、非智力因素培养和人格教育3个方面谈谈相关启示。
 
  2.1 应重视学生自我的建立和发展
 
  弗洛伊德人格三结构理论认为, 自我处于核心位置, 自我就是理性, 它从本我中分化出来, 有了自我, 才有了我, 才有了我们意识到的自己[8]。这一理论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知道, 大学生大多处于“自我同一性”的发展阶段, 自我的建立和发展对他们来说是该阶段最为重要的发展主题。因此,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 教师需要运用好网络多媒体这一良好的媒介, 为学生与多媒体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及生生之间创造良好的互动关系, 既促进师生和生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建立, 又有助于学生在人际关系中发展自我。
 
  2.2 应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即不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 包括情绪、兴趣、意志等因素。这部分因素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但在传统课堂教学上, 许多教师却重视不够。然而, 当融合了网络多媒体技术后, 就为教师提供了培养上述能力的方法[9]。例如, 在讲授大学生学业倦怠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需要呈现这部分主题的概念、特点以及应对方法, 更应借助网络多媒体教学生动、直接、互动的特点, 帮助大学生叙述自身对于学业倦怠的理解和困惑, 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 助其了解自身情绪或释放不良情绪, 并在情绪中实现自我反思。可见, 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知识, 还能促其自身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2.3 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 个人对知识的学习和使用, 无不以人格为中介而发挥效用。也就是说, 一个人若人格健全, 那他就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的本质, 并且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相反, 人格发展不健全甚至具有人格障碍, 则会严重影响个人的学习和成长。笔者认为,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一般知识的学习和人格发展相契合, 充分运用网络多媒体教学这一良好的中介, 帮助学生在这一平台上体验和感受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从而形成自身的人格。例如, 在讲授“压力和压力应对”这一主题时, 教师一方面可以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 人为创设不同的挫折情境, 另一方面当学生应对挫折时, 教师可进行合理指导, 帮助其掌握良好的应对方式, 以促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综上所述,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中, 教师在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时, 应更多地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 以便对其进行富有个性化的人格健全教育。同时要注意, 应尽量避免滥用、乱用网络多媒体技术, 方能更好地让好的技术与方法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
 
  参考文献
  [1]马喜亭, 刘立新.《精神卫生法》规制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J].思想理论教育, 2017 (12) :107~110.
  [2]侯梦华.心理健康教学与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整合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 2015 (10) :165~166.
  [3]陈庆.多媒体教学在心理学课程中的制约及应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 2015 (2) :68~71.
  [4]麻超, 吴春艳, 张澜, 等.网络多媒体技术结合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13 (2) :42~45.
  [5]矫宇.浅谈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07 (4) :58~60.
  [6]林娜, 王少峰.多媒体教学模式下如何构建良好课堂心理环境[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4) :42~43.
  [7]王敏慧.精神分析学派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影响及启示[J].课程教育研究, 2018 (21) :225~226.
  [8]段好宁, 童欢欢.“心理健康”是可以“教育”的吗?——以精神分析视角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些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 2017 (20) :139~141.
  [9]宋颖.基于多媒体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情境创设[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 2011.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电教中心
原文出处:廖兵.网络多媒体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的应用[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9,36(04):46-47.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