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心理健康论文

研究生新生入学时可能出现的几种心理问题及发展策略

来源:知识经济 作者:刘晓庆
发布于:2020-02-27 共4901字
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最新研究范文10篇之第四篇:研究生新生入学时可能出现的几种心理问题及发展策略
 
  摘要:研究生新生入学心理健康学教育是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入学教育的质量, 本文分析了研究生入学时可能出现的几种心理问题, 提出解决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策略, 帮助研究生顺利通过过渡期, 提升研究生的心理素养。
 
  关键词:研究生; 入学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生群体是现代社会的精英群体, 近年来, 随着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增加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研究生培养质量越来越高的同时, 研究生在学业、经济、情感、就业等方面的压力逐渐增大,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有的学生因为无法应对心理问题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因此, 关注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正在变成越来越重要的命题, 特别是在研究生入学之初, 对学生进行及时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 提醒研究生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 对研究生心理问题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将会为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打下坚实基础, 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环节。
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现状
 
  (一) 陌生环境带来的失落与抵触
 
  研究生的构成比较多元化, 既有一直在学校读书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也有从事工作之后再选择深造的社会人员, 年龄结构跨度也比较大, 主要年龄阶段从22 岁到 30 岁都有分布。学习的形式除了固守书本, 也呈现多样化的方式, 学习环境陌生, 自主学习较多, 环境不适应给刚入学的研究生带来非常大的挑战。面对着新的学习生活环境, 有的同学还没完全适应角色的转变, 从本科生过渡到研究生, 从基础知识的学习到研究能力的培养, 这时心理上容易产生失落的情绪。再者, 研究生群体来自不同的地域, 不同的高校, 曾经的“凤毛麟角”在研究生来变成“平庸之辈”, 往日的优越感烟消云散, 心理的落差极大, 甚至开始抵触、后悔、放弃。
 
  (二) 学习科研带来的迷茫与困顿
 
  学习科研是研究生的首要任务, 也是研究生最希望提升的能力。全日制研究生一般有一到两年专业课学习的时间, 除了修满学分, 部分高校对研究生学位授予还有一定的科研要求, 特别是对博士生, 要求公开发表一定级别的论文是普遍现象。部分研究生有着较高的学术兴趣, 学习积极性高, 求知欲强, 但对于今时今日的研究生授课及培养方式或奖励竞争机制不适应, 往往会对之后的学习道路产生迷茫与困顿;另一方面, 现在就业竞争压力大, 部分研究生是迫于就业压力不得已来继续深造, 入学后, 学习上往往比较被动, 还未从本科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上转变过来, 仍寄希望于老师的安排灌输, 缺乏创新思维, 批判性思考, 不会主动与导师探讨, 不积极参与学术实践, 未能完全进入研究状态, 对学习与科研往往感到迷茫;还有一些研究生, 因为工作家庭等外部因素, 不能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矛盾, 由此往往亦产生迷茫心理;研究生专业更加细化, 不同专业之间有着不同的课程设置与学习模式, 不同专业之间的壁垒加之繁重的学业压力, 研究生群体之间交流沟通往往较少, 埋头苦学式情况居多, 久而久之, 往往亦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闭塞与焦躁。
 
  (三) 工作生活带来的焦虑与烦躁
 
  研究生群体结构多元化, 各个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模式也不尽相同。一方面, 研究生除了完成培养方案中课程学习, 许多导师也会安排额外的研究、实践工作, 在此之外, 部分导师还有社会服务工作, 对于繁重的课程研究压力, 以及繁多的社会任务, 刚入学的研究生往往不能平衡, 常常处于焦虑忙碌的状态。另一方面, 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年龄偏大, 但经济上还未完全独立, 完成学业有时候还需要家庭经济支持, 特别是贫困家庭的学子, 相比于其他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同龄人, 感觉自己不仅不能为家庭增加经济收入, 反而给家庭带来了负担, 心理上有压力。有的学生为了缓解自己和家庭的经济压力, 在外从事多项兼职, 加之繁重的学业压力, 时间、精力上应接不暇, 心理上容易出现焦虑、压抑的情绪, 如果不能及时疏解, 很容易产生心理疾病。
 
  二、高校研究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探析
 
  (一) 运行机制有缺陷, 形式化倾向严重
 
  研究生群体近年来因心理问题造成的遗憾或损失的新闻频频出现, 引起了大众对研究生心理安全的关注。目前, 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监控的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 主管研究生工作的领导或者部门比较强调研究生培养单位或者导师在专业领域上的培养能力, 对研究生心理素养的建立关注不多, 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许多二级院系没有负责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人员, 从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生辅导员有的是兼职, 有的专职辅导员兼任很多事务, 比如党务工作、人事工作等等, 加上研究生辅导员和学生人数比例往往超过1:200, 所带人数比较多, 容易遗漏部分心理问题学生。特别是研究生群体来自全国不同的高校, 不同的本科院校对于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程度不同, 有些学生在入学前没有接触过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 在遇到困难时缺乏基本的自我调节能力, 因为适应性的问题, 学生在入学时所发生心理问题的几率更大, 更需要专业的心理教育人员的疏导。研究生教育部门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 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研究生完善人格, 发挥潜能的重要作用, 忽视了心理健康对于专业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作用, 没有将入学时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出现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的倾向。
 
  (二) 预防功能滞后, 孤立化倾向明显
 
  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 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 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优化心理品质,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把解决研究生心理问题的方式狭隘的理解为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忽略研究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的提高。其次, 由于研究生本人对心理健康安全认知不足, 忽略了心理健康对自身学习生活的影响。对于心理健康的教育方式也是零碎流于表面, 收效甚微, 各个专业与心理健康之间孤立互不衔接。在入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上, 往往停留在心理状况与引发的因素分析上, 许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往往孤军作战, 在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力不从心。研究生只有在学校里打好坚实的心理健康基础, 才能够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研究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
 
  研究生群体是国家培养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一名优秀的研究生不仅应具有过硬的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 更应该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相当大的作用。一方面, 优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研究生的心理调节能力, 使学生善于调控自我情绪;另一方面, 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充分发掘研究生的内在潜能也有积极作用。因此, 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体到研究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首先, 必须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其心理健康意识, 在觉察到心理危机时, 懂得自助和求助。其次, 需要在总结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的基础上, 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性的健康教育体系, 及时干预和引导学生的心理危机。
 
  (一) 预防为主, 采取多样形式, 丰富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传统的研究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以枯燥的灌输方式进行, 并且教育形式比较单一, 整个过程缺乏互动与沟通, 忽视了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 往往收效甚微。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更应该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展。在研究生新生入学之初, 可以举办新老生交流会和专题教育讲座, 结合新生入学期间常出现的迷茫焦虑问题, 邀请研究生导师、学院书记和辅导员有针对性地进行现场答疑和学业规划指导, 请高年级的学长学姐对新生进行关怀和引导, 还可以邀请心理专家对新生进行团体辅导;广泛开展各类文体活动, 寓教于乐。此外, 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向学生推介有趣、有内涵的心理健康网络课程和相关影视作品。多样化的方式看似独立却又互相促进, 贴近研究生实际生活, 增强交流感, 增加共同参与的机会, 营造温暖轻松的校园氛围, 从而缓解新生在陌生环境初期的不适应感。
 
  (二) 后盾坚实, 调动多种资源, 加强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队伍建设
 
  研究生入学心理教育的扎实开展, 有赖于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因此, 必须着力加强专兼职人员队伍建设, 推动其形成后盾坚实、多管齐下的工作格局。从学院层面来讲, 可以设立心理健康联络员, 负责定期组织心理工作会议, 并积极对接和联络学校心理健康中心。除此之外, 这支队伍还应包括分管研究生工作的院领导、研究生导师、研究生辅导员和研究生干部等, 通过这样的沟通和交流机制, 能够及时反馈问题和达成共识。这里特别需要指出,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可以说是处在迷茫期的研究生的“引路人”。因此要贯彻落实导师责任制, 着重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责任定位。此外, 可以由学生干部作为主要的工作桥梁, 研究生会、研究生党支部、专业负责人“三方合力”, 上传下达, 来具体落实和策划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考虑到研究生入学初的心理特点, 应打破专业壁垒, 推进跨专业的交流互动。学生干部的作用也十分重要, 要精选学生干部, 推荐素质高能力强的研究生担任学生干部职务, 充分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 积极带动一般同学, 从而能够更好地加强专业建设, 形成积极向上的专业氛围, 消除新生在学习生活上的迷茫无助感。
 
  (三) 长效运转, 贯彻“以生为本”理念, 完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与本科新生丰富的教育内容相比, 不少人在研究生教育问题上存在着认识误区, 以为研究生心智已经足够成熟, 因此教育工作重心应放在学术规范和科研能力上, 不需要开展其他针对性教育。这种认识忽视了对研究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事实上, 研究生群体来源广泛, 个体差异大, 自我意识强, 在面对巨大的科研、学业和情感压力时, 往往更容易产生焦虑感和紧张感, 诱发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 因此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依然很重要。为此, 应该贯彻“以生为本”理念, 将心理健康作为研究生发展和评价的重要内容, 建立研究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将入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中之重, 从一开始就种下心理教育的种子, 充分激发研究生的心理健康自觉和自省意识。基于此, 要在学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 齐抓并管, 专兼职队伍结合, 三方合力, 建立研究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体制。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专业知识教育中去, 统一部署, 多样化实施, 针对性评估, 结合本专业研究生特点, 制定适合本专业研究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帮助研究生实现真正的心理健康。这也要求我们对“入学”的概念进行延长式理解, 不仅要在新生入学前期开展相关教育工作, 还应将此项工作持续到之后的每一个学期里。心理健康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 将阶段性教育与连续性教育相结合, 持续性有层次分阶段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在前期帮助新生适应环境, 而后帮助其逐渐熟悉本专业相关课程。通过对每个阶段进行合理设计、科学评估与效果反馈, 从而形成长效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为研究生获得更好的学习生活体验, 产出更优的科研成果而助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 积极探索研究生入学期间的心理状况, 分析问题原因, 从而采取各项措施, 对加强研究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学生层面看, 可以强化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提升综合素质;从学校层面看, 则可以预防研究生的心理问题, 及时干预心理危机, 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 构建防治结合、长效运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是我们面对研究生培养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盘芝明, 杨光.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与对策的探讨 [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1998 (1)
  [2]陈正学.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研究[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
  [3]汪瑞军.大学生入学教育[M].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1
  [4]毛富强, 毛光民, 李洁.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初步评价[J].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0 (1)
  [5]李娜.研究生入学教育中积极心理学应用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报, 2013 (10)
点击查看>>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优秀范文10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原文出处:刘晓庆.研究生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知识经济,2019(16):177-17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