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来源:艺术科技 作者:吕沁
发布于:2020-02-27 共3084字
  摘要: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入, 大学校园环境开始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很多学生仍没有建立起坚实心理防线, 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本文将结合积极心理学特点, 讨论突出主体位置、设置障碍情景、建立团队合作、强化师资力量、完善心理档案、专业心理辅导等教学策略, 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课程;
 
  0 引言
 
  心理教育课程能够帮助个人建立起良好的思想品德, 满足新时期背景下社会对全面人才的需求, 保障其身心发展健康。由于大学生仍不具备充分的社会经验所以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 因为各种烦恼而激发心理问题。校园暴力、自残轻生、室友矛盾等事件近几年屡见报端, 需要以科学手段对学生心理给予引导。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
 
  1 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最早起源于20世纪末, 随着经济社会的繁荣, 人们往往会在生产、生活中感受到更大的压力, 在物质欲望得到满足后, 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心理世界, 抑郁、焦虑、强迫症等问题在群众生活中愈演愈烈, 传统心理学已经不能矫正这种问题, 对此相关人员就开始研究积极心理学的作用, 该学科提倡从正面解决问题, 推进个人能够保持健康、活跃、积极地心态, 这与大学生思想教育课程目标十分相似, 所以在开展高校思想教育课程时需要融合积极心理学思想, 从动态角度去看待个体发展, 积极鼓励大学生优点, 使其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优势, 增强学习生活的自信心, 激发主观能动性, 从而更加适应校园生活。[1]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2.1 突出学生主体位置
 
  早在1984年, 世界卫生组织就明确提出, 个体身心健康不仅仅针对患病或缺陷而定义, 而是需要综合社会生存能力与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并且世界卫生组织还提出了关于个体心理健康的7个准则:智商较高, 能够调控自我情感, 具备坚强的意志品格, 和谐人际沟通关系, 心理情况与生理年龄相吻合, 人格健康, 对外界环境有良好适应能力。由此可见, 大学生健康需要保证身体不患病同时还需要做到心理健康。对此高校领导人员要从根本上树立“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等思想意识, 突出学生主体位置, 致力于给其全面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加大社会实践比例, 从实际生活中激发其主观学习意识, 联动情感体验, 融合积极心理学思想, 发挥出个体特长与优势, 用公益活动、主题讲座等方式激发其思想认知, 自动自觉建立起进取精神与社会适应意识, 提高综合素质。[2]
 
  2.2 设置心理障碍情景
 
  上文中提到, 当前大学生由于身心仍处于发展阶段, 所以在面临一些困惑与措施时无法自主进行判断, 很容易受到心灵伤害, 对此就需要教师创设挫折情景, 以实际情况锻炼个人抗挫折能力。目前高校开展的抗挫折教育主要从三个方面出发:第一, 挫折心理认知, 通过结构化课程深化学生对于挫折的了解, 使其能够正确认识到挫折的定义;第二, 挫折情景演练, 在可控范围内锻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 在模拟情境中对其行为作出正确指导;第三, 实际生活反馈, 大学生自我面临挫折, 并将应对预案与心理知识融合在其中, 并给予教师适度反馈, 在实际社会生活中, 真正意义上的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 从而提高心理承受效果与抗挫折水平。
 
  2.3 建立团队合作生活
 
  大学生社团是当前高校常见学生合作组织, 通过共同爱好、兴趣点吸引人群, 从而自动自发地开展活动, 在社团活动中实现良好的沟通协作关系。在心理教育课程中, 相关教师要积极发挥出社团团队合作的思想引导作用, 在学生团队中培养心理素质过硬, 政治意识良好的干部队伍, 使其成为心理辅导课程的线下深入者, 以社团活动为基础, 不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让团队活动成为思想课程的延伸, 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操练品行、提高认知、学会沟通。
 
  2.4 强化师资力量建设
 
  新课程标注下,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引导者需要正视自己的职能与地位, 虽然我国目前开始重视高校心理教育课程, 但是从整体发展形势上来看, 仍慢于发达国家, 无论是师资质量与人员配置都有一定欠缺, 很多心理教师都较为年轻, 仅仅通过了理论考核, 在开展工作时并不具备丰富经验。对此就需要校内管理人员制定专业化的人才培养、考核体系, 树立教师积极心理学思想认知。例如, 每季度或每学期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技能考核, 提高师资队伍综合素质, 关注教师团队心理健康情况, 确保其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辅导, 深化积极心理学理念, 融合激励机制、激发竞争模式, 在维护好教师合法权益的基础上, 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使其能够更加全身心投入工作当中, 为学生输出更优质的服务。
 
  2.5 完善心理档案体系
 
  新时期背景下,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还有很多学校领导部门缺少对积极心理学的认识, 偏向重视专业课程、知识技能的教学, 在平时开展学习活动时也都以考试为主, 在进行心理辅导时比较流于表面, 等到上面检查时才开始做“面子工程”,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周期性相对较长, 需要我们不断检查的过程, 所以需要避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情况的发生, 在初始阶段就要做好心理障碍预防, 重视个体心理发展与人格培养等内容, 构建出完整的心理档案体系, 从整体心理问题衍生形式来看, 大一新生与大四毕业生出现焦虑、紧张情况比较常见, 所以就需要在大一开始定期调查学生心理情况, 集合数据资料, 对于心理出现异动的学生要重点关注, 平时在学生行为评价时, 也要从学科成绩与心理健康两方面入手。例如, 设置乐观量表、积极量表等等, 以积极心理学为出发点, 完善个体评价体系, 不能仅仅关注专业课程的学习, 帮助学生找到自身潜在能力, 不断激发出来, 从而培养健康心理。
 
  2.6 提供专业心理辅导
 
  很多大学生在平时生活中产生困惑, 面临如就业、情感、生活、学习等压力时候, 往往会选择对家人、朋友倾诉, 而并不信任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 发生这种情况与高校内开展的心理辅导课程水平不够专业有一定关系, 如果心里困惑在初期等不到有效纾解, 很容易堆积引发成为严重的心理疾病, 另外很多学生都不能正确认识到心理辅导的作用, 对于相关课程没有一个正确、全面、科学的认知, 导致自我主观性不强, 从心理上抗拒辅导活动, 制约了教育效率的提升。
 
  对此高校教师就需要尽快发挥出自己的引导作用, 致力于给其提供专业化课程辅导。目前常见心理资源主要是通过咨询技术了解个体心理动态, 根据:交流、采访、测试等方法来了解学生心理动向, 从而针对性疏导。学校内开展的心理疏导往往是基于医学案例开展, 从问题研究到疏导措施都比较局限, 而融合了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咨询对个体引导更具有专业性, 深度挖掘每一个人身上的特点, 将其视为独立发展的个体, 保持充分的尊重, 结合学生自身条件解决问题。另外, 在提供专业心理辅导时, 校内管理人员还需要组织教师定期开展:自我认知课程、实践操作活动、抗压训练、人际关系模拟等内容, 构建必修课、选修课、课后作业等一体化模式, 找到积极心理学与心理辅导之间的必然联系, 将心理健康培育课程纳入战略发展计划中, 从而给更多大学生提供较为专业的帮助。[3]
 
  3 结语
 
  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高校教师要重视积极心理学知识的学习, 通过构建专业化课程,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校园生活中, 正视心理情绪等问题, 在平时生活中做好自我反思、自我加工, 以良好的校园环境带动学生感受到爱与被爱的力量, 实现自我情感体验的高度满足。
 
  参考文献
  [1]黄禹龙.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自助教育情况分析[J].中国农村教育, 2019 (02) :14.
  [2]胡敏辉, 涂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上) , 2018 (12) :25-26.
  [3]金鑫, 崔翠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校院 (系) 合作模式研究[J].河南教育 (高教) , 2018 (08) :40-43.
作者单位: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原文出处:吕沁.积极心理学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探究[J].艺术科技,2019,32(03):29+31.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