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心理健康论文

探究三全育人视角下的新生心理育人模式

来源:现代交际 作者:任思璇
发布于:2020-02-27 共3860字
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最新研究范文10篇之第五篇:探究三全育人视角下的新生心理育人模式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大学生活、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新生心理普查数据的整理、总结, 探究在三全育人视角下的心理育人模式, 引导学生培育健康心理。
 
  关键词:三全育人; 新生; 心理健康;
 
  一、研究背景
 
  我国教育部2011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 (试行) 》中提到, 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坚持预防为主, 通过新生心理普查、心理危机定期排查等途径和方式, 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情况。而在2018年《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 要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 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因此, 通过新生心理普查, 了解新生常见适应问题, 包括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行为方式、个性特点、心理健康状况、职业倾向等[1], 并将普查结果进行梳理, 协同思政教育, 坚持育德和育心相结合, 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 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研究基础
 
  我校在新生入学后一个月后开展新生心理普查, 收集、整理相关数据和研究, 我们进行认真的分析, 现以2018年的心理普查数据为例, 探究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打下基础。
 
  应参加心理普查对象是2018级本专科学生共4101人, 采用scl-90量表和UPI量表对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研。UPI筛选出来一类和二类关注学生名单, scl-90总分超过160分, 或阳性项目超过43项, 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 可以考虑筛选阳性。结合UPI筛选出来的两类关注名单, 由心理中心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对筛选出来学生 (共计390人) 进行回访。并对这部分学生回访数据进行整理, 将新生常见心理问题分为:一般心理问题 (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与性问题、家庭问题、新生适应问题、生理相关问题、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等) 、自我相关问题、健康行为问题、疑似心理障碍、确诊精神障碍以及其他问题, 并根据关注等级, 将心理问题学生分为一类、二类和无须关注, 对关注学生进行跟踪、关注、咨询等。
 
  三、新生心理适应育人新模式
 
  (一) “校、院、园、班”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所有教职工共同参与, 校心理中心定期开展交流、学习与培训。学生的心理成长受到学校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的影响, 因此必须充分动员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构建一个学生心理成长的支持系统。[2]学校领导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一方面, 心理中心专职心理教师加强学生心理危机排查、心理危机预防、干预以及心理问题学生的处理, 每周定期交流, 每学期组织学习、培训, 并与医院相关部门建立合作, 便于需要就医同学及时诊治与治疗;另一方面, 学校利用育人考核, 以学工教师为主体、全体教职工为主力军, 动员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理性、平和、积极乐观的生活、学习心态。
 
  学院辅导员积极关注, 根据所带学生特点, 开设二级心理辅导站。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性别、专业不同而有差异[3],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 女生的关注人数明显多于男生, 文科、艺术类学生的关注人数多于理工科。因此, 各个专业学院辅导员根据总结所带学生专业特点, 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根据学生的家庭经济、成长环境、性格特点等情况, 例如:健管学院根据女生多的特点, 开展“恋爱与性”心理调适讲座;信息科技学院为定期走访、了解家庭经济困难、中西部生源学生的适应情况。
 
  园区辅导员定期走访, 了解关注学生生活、健康状况。宿舍环境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两者呈正相关, 这表明宿舍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 即宿舍环境越好, 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越高。[4]学校依托园区化育人模式, 园区教师从宿舍文化、宿舍环境、宿舍人际三个方面对新生心理健康适应进行调适, 如:增加园区活动室,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开展园区文化活动, 增进学生之间互动;组织朋辈心理团体活动沙龙,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班级心理委员同辈辅导, 每月汇报班级同学心理动向。班级心理委员生活在学生之中, 能及时了解同学的情绪状态与行为表现。一方面有相似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经历, 使班级心理委员更容易与同学产生共鸣, 得到同学的认可与接纳, 同时也可以避免因年龄身份悬殊而导致的疏离感, 避免因此而产生的阻抗心理。[5]为了更好地发挥心理委员的作用, 心理中心每个月对心理委员进行培训, 班级心理委员每月报送“班级学生心理状态信息表”, 心理中心专职心理教师, 根据心理委员报送信息有针对性地对新生心理适应提供相关指导。同时, 心理委员通过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微信公众号、心理沙龙、朋辈督导等活动, 不断提高个人心理专业知识能力, 加强对班级危机的敏锐度, 通过同辈辅导、同辈谈心等方式积极构建和谐校园。
 
  (二) “考、分、假、季”全程关注心理健康教育
 
  重要考试节点, 班主任、辅导员及任课老师对学业问题学生积极关注。对于大一新生, 因为学习方式的变化会在学习上产生适应性问题。根据关注学生问题分类, 班主任、辅导员及任课教师在重要考试节点前后对这部分同学谈心谈话, 了解他们的需求, 并及时给予帮扶。
 
  专业分流期间, 各级教师对生涯规划问题积极引导。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是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大一学年下半学期, 专业学院组织对大一新生进行专业分流选择。这是学生在大学里第一次面临的自我选择, 各级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职业能力和职业发展意向合理选择专业, 激发学习动机。通过专业分流的规划指导与分析,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 学会初步的自我探索, 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
 
  学生假期回家期间, 辅导员对家庭问题学生积极关注。在心理健康回访过程中, 了解部分关注同学的心理冲突主要来源于原生家庭亲子关系问题。对于这些同学, 积极开展家校联系, 提醒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 还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发展。对于就医服药的学生, 辅导员或班主任应积极联系家长, 了解学生的健康情况。
 
  季节交替时节, 班主任、辅导员对关注学生回访了解。在季节交替前后, 往往会导致同学们情绪波动较大。在4~5月, 部分同学的躯体反应症状较为明显, 如:焦虑、失眠等;在12月左右, 行为较为懒散, 情绪较为低落, 容易失去对生活的积极性。在这段期间, 学工教师、任课老师以及其他教职工, 积极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和生活学习习惯, 对于问题学生, 早干预、多帮扶。
 
  (三) “教、践、咨、防”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活动, 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通过心理健康教育通识课程讲授, 增强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 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特点, 学会自我调节、自我成长,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此外, 根据大一新生心理特点, 积极开展各类团体活动课程, 如人际关系团体辅导课, 通过团辅活动课程开展, 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我心理调适, 学习人际沟通、压力管理以及自我管理等技能。
 
  积极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 营造和谐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和环境是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 对大学生具有多重的教育功能, 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2]根据新生心理特点, 学校开展清新校园建设。引导学生创建和谐、美丽、干净的寝室环境, 使同学在美丽的校园环境中享受劳动带来的幸福、快乐, 获得身心的愉悦。大力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娱活动, 如:有氧瑜伽、心理书籍读书沙龙等活动, 帮助学生提高自信, 理解面对冲突, 积极自我成长。
 
  积极开展各类咨询服务, 提升学生心理素质。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较多的是面向一些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 即较多地停留在障碍性咨询方面上, 偏重防治性服务。[6]本学期, 心理中心教师根据“00”后新生特点, 在坚持防治性服务咨询的同时, 积极开展发展性咨询服务。同时, 创办微信平台咨询预约等服务, 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阵地, 主动将学生“请进来”, 做到防患于未然, 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严重心理危机个案的发生。
 
  积极构建预防干预机制, 减少心理危机事件。根据新生入学适应情况、新生心理普查数据, 把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氛围三个等级:正常心理、轻度失调心理、病态心理。[7]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 开展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于普查中一类关注的学生 (部分病态心理) ,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实施动态监测, 完善干预机制, 对需要就医服药同学及时送诊, 并和家里保持联系;对于普查中二类关注学生 (部分轻度失调心理) , 辅导员、班主任了解关注, 完善预警机制, 引导其多参加校园文化活动, 感受生命、生活的美好, 出现异常情况时, 及时联系心理中心;对于普查中无须关注学生 (正常心理) , 积极开展积极心理学教育, 帮助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 树立理性、平和的生活态度, 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马建青, 王东莉.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建档工作的理性思考[J].应用心理学, 2009, 15 (1) .
  [2]蔡迎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三全育人”体系中的构建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2 (7) :116-118.
  [3]耿艳, 李梅.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述评——江苏师范大学新生心理普测数据分析[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6, 42 (6) :134-136.
  [4]张晨青.宿舍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 2018, 26, 638 (12) :97-98.
  [5]姚小燕.高校设置班级心理委员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 26 (11) :59-61.
  [6]林贵福, 吴文哲.谈高校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J].龙岩学院学报, 2000 (2) :111-115.
  [7] 彭再如, 何新民.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17.
点击查看>>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优秀范文10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浙江树人大学
原文出处:任思璇.基于三全育人视角的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J].现代交际,2019(10):124-12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