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成长中心理自我觉醒的作用及促进思路

来源:未知 作者:何新刚
发布于:2021-03-25 共4658字

  摘要:个体自我觉醒是每个人对自我内在心理品质的把握。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迅速发展,逐步实现主动、自觉、科学觉醒的关键时期。作为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内容,心理自我觉醒通过自我意识中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三个层面发挥作用,促进大学生积极了解自我,深刻体验自我,并自觉主动地确立适合于自身状况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最终实现成长。鉴于大学生群体自我意识发展不均衡,部分大学生存在心理自我觉醒水平较低等状况,影响心理成长的当事主体都应采取积极措施,以期实现唤醒沉睡的心理自我,激励大学生自主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 学生管理; 教育评价;

  一、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节点:心理自我觉醒

  心理自我觉醒,是指个体对自己及身处环境的关系建立起一种主动的自觉的认知态度,并由此得到相应的认知体验,进而积极自主地确立自我发展的目标与方向,以实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心理自我的觉醒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大学生心理自我觉醒体现在自我意识发展的三个不同层面。

  (一)自我认知层面

  对自我认知是个体在产生意识后的自觉行为,个体对自我认知主要来自对自身行为的把握、反思以及对环境反馈信息分析两个方面。在一般的认知行为之中,个体得到的信息是粗糙而庞杂的,处理这样巨大数量的信息对于个体来说无疑是困难的,如果勉强为之,则常常会因为能力有限而导致信息提取出现偏差或者错误,影响个体对社会的认知。当处在心理自我觉醒状态下时,个体便可以在自我意识指导下自主地进行信息采集和认知,根据个人需要对认知对象所表现出来的信息主动进行筛选和处理,取己所需,以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视角确立科学的自我认知成果。

  (二)自我体验层面

  积极地进行自我体验是大学生个体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自我体验是大学生个体在获取信息后,利用自己的行动来校验信息和取得更深层的认识的一个手段。对于不同的个体来说,自我体验的深度和广度是明显不同的,自我体验的目标和效果更是不同的。实现心理自我觉醒后的大学生可以获得更为明确的目标和有效的行动来指导自我体验的进行,获得更为理想的体验成果,帮助自我成长。

  (三)自我调控层面

  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发展到最后阶段的必然要求,大学生理想自我的实现有赖于科学的自我调控。心理自我觉醒状态下的大学生个体会按照自身的发展需要,进行合理地自我调控,寻求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二、大学生心理自我觉醒与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冲突

  大学时期是个体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大学生经历着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多种矛盾冲突。一方面,心理自我觉醒水平低是造成诸多冲突与矛盾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自我心理觉醒更是大学生有效地消除成长过程中的矛盾,解决冲突,实现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理想我”和“现实我”的冲突

  “理想我”是指大学生个体在自我意识发展以后,根据自己的认识情况在内心树立的一个关于自我发展方向的目标,是大学生思想中认为自我可以成长为的形象。“现实我”则是指现实生活中的大学生个体目前的生存状况和根据其现在的能力水平推断出其有未来可能成长的形象。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理想我”和“现实我”往往存在着差异甚至互相冲突。大学生常常被称作“天之娇子”,一方面,这一群体有着较高的智商、能力和素质,也对未来生活充满期望;而另一方面,由于多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少有接触社会的机会,使得他们缺乏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交际群落和范围的局限性,导致学生认知的片面性。“理想我”的模型建立往往脱离实际,与个体发展诉求之间存在较大的现实距离,基于此种情状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二者之间的显性冲突。

  (二)独立诉求和依赖心理的冲突

  大学阶段学生独立自主意识迅速发展,基本独立生活的个体渴望摆脱管教和束缚,此时期的大学生对于自身生活、思想能力有较高的估判,对于自主处理可能遇到问题预判过高,有强烈地追求独立自主生活的心理诉求。同时,处于心理成长期的大学生,因其特殊的心理状态又不能完全脱离成人帮扶,此时期大学生并不能完全从对成人的依赖惯性中脱离,心理定势选择又牵引着他们在心理上依赖成人,完全的人格独立在此时期无法真正实现。

  (三)自我锁闭与交际需要的冲突

  大学生有主动交际、扩大朋友圈、确立交际安全区的心理诉求,在相对陌生的环境里寻求获得心理安全的归属。加之新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下,高校学生对陌生世界的猎奇和窥探心理,势必强化交际的需求。但与之相悖的是,此时期大学生在心理上又有自我空间的诉求,不允许相对陌生或者主观认定为不安全的窥视或了解他们的心理领地,戒备心理,安全距离的存在总是有意无意地与外界隔离。此时期,二者并行存在,是心理成长阶段大学生必然存在的困惑。

  处于自我意识成长期而产生的意识分化性矛盾,是大学生在自我意识成长阶段的正常现象,亦是大学生心理自我觉醒开始并逐步走向成熟的表现。在诸多相互冲突的诉求下,意识主体是焦虑、苦恼、迷惘、困惑等多种消极心理存在的,可能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但另一方面也会激发意识主体,促使他们激发心理自我,设法积极解决矛盾,来实现“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协调一致。此时期,疏导、激励、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自我觉醒水平,有助于其更好地解决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促进自我意识积极生长。

  三、心理自我觉醒对大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

  大学生心理自我觉醒可以使其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积极主动地完成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抉择这一系列的自我意识活动,实现个体快速成长为自我预判下的状态。然而,如果大学生个体不能顺利完成心理自我的觉醒,其自我意识在成长过程中就会出现偏差,影响大学生理想自我的建立,不利于大学生成长。

  心理自我觉醒对大学生成长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高校学生全面认知自我

  自我认识过程是个体对自己诸多方面属性,进行综合审视得以推演、判断,并用以指导行动的全面过程,整个过程行进中,高校学生个体在不同阶段、不同程度、不同的心理条件下,自我指导所得到的判断结论是有差异的。在心理自我觉醒的前提下,大学生可以相对全面地认识自己的各种实际情况以及这些情况所表达出来的信息,从而做出合理判断,形成有利成长的正确自我认识。然而一旦失去了科学心理自我指导,大学生个体做出的判断、反应,就会出现偏颇甚至是失误,导致自身成长之路出现方向性错误。

  (二)有利于大学生完善正确的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个体自身成长过程中自我评价的范畴,是自我意识中情感的部分,根植于自我意识,映射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其内容涵盖自我感知、自尊、自爱、自信、自卑、自豪感、成就感、自我效能感等层级变化。在自我体验的诸多层次中,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单独的某一层次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讲不会有太直观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但是当大学生拥有不同的理想自我时却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理想自我预期状态高于现实自我状态,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可以很好地统一时,自我体验中的较为积极的因素如自爱、自尊就会促进大学生个人形成健康的人格,促进其成长,而较为消极的因素如自卑,也可以被当作是促进大学生个体成长的动力,在反向激励大学生个体,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加刻苦努力地进行弥补。而当理想自我高于现实自我,且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不能积极统一时,自爱、自尊、自信等体验就会转变成自高、自大等情绪,而自卑、内疚等消极情绪则会被放大,阻碍大学生个体顺利成长。

  (三)心理自我觉醒有利于大学生客观地评价自我

  自我评价作为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有着重要意义。自我评价是在经历了自我认识和自我体验后所形成,是进行自我抉择、自我设计、自我调控和自我塑造的主要依据。也就是说,没有自我评价的存在接下来的行动将变成无目的性的混乱行动。只有做出了恰当的自我评价,大学生个体才能根据这些评价制定适合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计划,帮助自己成长。而倘若自我评价失真,个体所采取的其他行动都将是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判断基础之上,这不但不会促进大学生成长,反而会对其成长产生阻碍作用。

  (四)心理自我觉醒有利于大学生进行正确地自我抉择

  自我抉择既是大学生个体对自己学习和生活所做出的主观抉择,同时也是一个伴随个体进行理性思考的过程。在自我抉择过程中,大学生个体积极主动地进行综合考虑,在认识到自己的实际情况的同时,也要建立起一个比较符合个人发展规律和方向的理想自我并努力实现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积极统一。这一过程的实现也需要心理自我觉醒的支持,因为只有在心理自我觉醒的状态下,大学生个体才会主动进行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评价,然后进行自己人生道路的规划和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养成,并取得最为理想的成果。

  四、促进大学生心理自我觉醒的思路

  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教育参与主体都应积极采取措施,创造有利条件,对大学生心理自我觉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引导,培养他们健康的自我意识,使之成为全面发展、奉献社会的有用人才。大学生个体自身也应认真审视自己,努力作为,不断提高心理自我觉醒水平。

  (一)强调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觉醒水平的重要性

  首先,扎实充分地发挥高校教育优势,整合优势资源,充分发挥高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对观念形成期的大学生智商、情商发展是关键性的,居于主导地位的,应充分发挥高校在大学生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和优势资源,促进大学生良好自我意识的形成。其次,要充分重视客观环境作为外部影响因素的地位和影响。随着大学生独立成长,家庭环境对其影响力正逐步削弱,但处于存续期的家庭文化及家庭习惯等,在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中扔发挥着重要作用,“家校共建”协调一致才是更好的辅助、引导高校学生完成自我心理觉醒的方式;逐渐接触社会的大学生,其成长过程中必然在社会活动上成增量化发展,伴随着大学生与社会接触的增加,社会文化对青年的影响力逐步增强,接触到社会后的个人成长,变量增加,发展方向愈加多变。因此,要充分正视家庭、社会在大学生自我意识成长中的重要地位,并以学生健康成长为协同一致的前提,形成合力,促使各方因素正向推动力的强化,保障和巩固高校教学成果。

  (二)把大学生心理自我觉醒的培养融入到大学有关学科教学中

  通过德育、心理等科目的学习,让学生们从自己的性格、能力、气质、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不同层面对自己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认识自我,更加客观地评价自我。同时通过这种课堂学习,学生之间相互比较,使学生意识到评价自己绝非易事,自己仍有许多不足,也有许多潜能,在大学时代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塑造自己,主动唤醒沉睡的心理自我。

  (三)创设良好的心理自我觉醒环境

  心理自我觉醒不仅是从书本上、课堂上学来的,更重要的是在实际生活中养成的。所以学校应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创建一个最佳的接受引导并能付诸行动的学校环境,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社区文明文化网建设、学校学生会活动等,积极为大学生心理自我觉醒搭建平台,创设和提供多种多样的机会。同时应重视对学生活动的管理和引导,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与他人交往,与他人联系,从而了解社会,了解他人,激励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我潜能,施展自我才华,真正认识自我、体验自我。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傅安球.学校心理咨询若干倾向性问题的思考[J].心理科学,2000,(03).

  [3]马剑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

  [4]周海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透析与实施策略[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2,(02).

作者单位:山东管理学院文化产业管理教研室
原文出处:何新刚.高校学生心理自我觉醒与成长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8(24):76-78.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