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现当代文学论文

亦舒“故事新编”型小说的影响和启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5-19 共471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亦舒小说的独特思想意识与创新精神
  【绪论】亦舒都市言情小说特征探究绪论
  【1.1】亦舒与“故事新编”创作
  【1.2】亦舒小说内容的显性沿用与拓展
  【1.3】亦舒故事内容的隐性承接与呼应
  【2.1  2.2】建立女性主体意识
  【2.3  2.4】时空背景的现代化与都市化
  【第三章】文体形式的挪用与创新
  【4.1  4.2】“故事新编”书写史中的亦舒小说
  【4.3】亦舒“故事新编”型小说的影响和启示
  【结语/参考文献】亦舒故事新编小说的价值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三节 亦舒"故事新编"型小说的影响和启示

  亦舒的小说因其独特的题材和风格,以及不断推出的作品,在华语世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她曾被冠以"香江都市言情的代言人"、"都市白领的教科书"等称号,不仅她的作品受到大众的喜爱,阅读率高,而且她文中传达的现代都市意识、女性意识和人情世故的观点都受到追捧和模仿,许多作者在文学和艺术创作中带有亦舒的思想意识和行文风格的痕迹。"国内数得出的时尚文学杂志,大页大页地充斥着亦舒腔。老实说,亦舒是不是人生指南另当别论,她至少肯定是一大票写手的创作指南。有时候被称为'小资姑奶奶'的她,对这一派文学体裁的贡献,实在功不可没。"[123]

  本文主要在"故事新编"的语境中考察亦舒小说的独特价值和影响。

  亦舒"故事新编"型小说的创作时间跨度大,在她数量庞大的作品集中显得比重较小。但是,这部分小说的阅读率在她的作品集中是比较高的,读者的接受程度也比较高。小说中的许多价值观念被大量的人群接受和传播,尤其对当下城市白领和年轻过知识分子的人生观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一些亦舒的读者受到亦舒的思想观念影响,在现实中的行为也因之有所改变:

  如婚姻爱情方面的影响:前些日子和一编辑聊天,她坦言自己和一段感情纠缠了八年之久,有日读到亦舒的一则文字,顿然领悟,断然和男友分手,从此解脱。……另见有人冷静留言:"是亦舒令我走出一段痛苦不堪的婚姻。"[124]

  在亦舒的作品中,爱情一直都是可见的变量,当事人能感觉到爱情的来临,也能发现爱情的衰减乃至消亡。亦舒在作品中反复强调时间流逝和现实打磨对爱情的侵蚀,并坦然承认爱情的变化,如《卖火柴的女孩》实际上是使用奇幻的手法描写一场爱情的变故,小说中的幻境其实是比拟女主人公对感情问题勇敢的自我承认。相应的,因为爱情是变量,亦舒往往在文中呼吁放下失败的感情,鼓励她的人物走出痛苦,获得内心的平静,或者改善自己,找到更好的选择,如《我的前半生》经常作为女子改变婚姻爱情际遇的典范被人提及,尤其在前后文本中子君命运对比下,现代的人们更赞同"放下"与"新生"的观念。

  如处世观念方面的影响:也不知是第几次了,常常听见这样的声音:"每当我遇到挫折,买本亦舒小说看,看完便得以释怀。"刚从大学出来做事的朋友,亦在邮件里写:"江湖险恶,内心沮丧,赶紧抓本亦舒散文来读,心门一通,第二天重新出去做人。"我不晓得亦舒写的算不算是爱情小说,但是她文字里的力量,确实是令人超乎想像的。

  那种励志意识是十分隐约而强烈的。

  将文字转为力量,无可否认,那是亦舒的强项。[125]

  不可否认,亦舒作品对现代社会人们尤其是女性的思想意识有着广泛的影响。亦舒喜欢在她的作品中表达她对世界的各种观点,犀利直率,往往有独到之处。而亦舒的文化视野较为开阔,她的作品中大多数的观念在阅读得来的间接经验和实践得来的直接经验的相互作用下产生,具有现实功用价值,因而深受现代社会的人们尤其是女性读者的追捧。在亦舒的"故事新编"型小说中,一些语句被广泛流传,如《我的前半生》中,一句"最佳的报复不是仇恨,而是打心底发出的冷淡,干嘛花力气去恨一个不相干的人,过去的事不必再提"[126],成为当时为爱情生死纠缠的言情模式的一记警示,曾指引不少人走出爱情变故以及其它人际交往的一些困境,也逐渐脱离小说被大众接受为一条行为处事的指导意见。

  另一句"我最崇拜的人,是我自己,只有我才会帮助自己度过一山又一山,克服一次又一次难关"[127]也传播甚广,许多人即使没有读过这本小说,却也把这句话被奉为人生哲学的"新经典",不仅作为鼓舞人们自立自强的强心针,还常被人用做反驳"感谢打击、感谢磨难"等伪哲学鸡汤文的有力话语。亦舒在小说中触及现实的言论多处可见,读者阅读亦舒作品总能获得许多启示,进而转化为现实的指导意见、励志力量。

  在文学以及其他艺术领域,亦舒也对华语世界产生过重要影响。许多从事不同行业(作家、编辑、演员、白领等)的知名人士都曾提及亦舒对自己的影响。

  香港乐坛著名才子林夕曾言对自己改变最大的两个作者,一个是张爱玲,另一个便是亦舒。"常用书是文字有趣的书,没头绪就拿来刺激,如亦舒 200 多个书名,可能会有所联想,而影响风格、做人和写作最深的也是她。"亦舒的"故事新编"型小说也曾对林夕的世界观塑造占有一定的分量。"亦舒对我的影响,是让我提早入世,提早知道人情世故,用务实的角度去看爱情世界。亦舒每本新书我都会看,但我最喜欢的作品,却是她笔下那些琐琐碎碎的爱情小故事,像《我的前半生》《圆舞》《人淡如菊》,主角通常长得不算漂亮,没有什么钱,剧情也不太传奇,但我就是喜欢看。"[128]

  林夕作品中亦舒的影响痕迹太多,他作词的歌曲中,直接借用亦舒作品的书名的就达三十首以上,亦舒的"故事新编"型小说也在其中,《蔷薇泡沫》的书名和文中的情绪被林夕写入歌曲,交给著名歌手演唱,以音乐的形式传播。

  亦舒的一些小说从 20 世纪 80 年代起,已有十几部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如《流金岁月》《玫瑰的故事》《喜宝》《朝花夕拾》等,电影的传播方式让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亦舒的爱情故事,进一步关注亦舒的作品及其流露出的亦舒的爱情观、世界观等意识。其中,"故事新编"型小说中的《玉梨魂》1990 年被改编为电影;2014 年有新闻报道称,《我的前半生》将被改编为电视剧,"从内容提要和剧名来看,这与著名作家亦舒的《我的前半生》如出一辙,讲述了养尊处优的家庭主妇子君,遭医生丈夫抛弃后,在白领好友帮助下,一步步重新站起来并再度寻找到幸福的故事。"[129]

  借助现代影视传媒手段,亦舒的作品在大众中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也将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在文学创作方面,一些作家在思想观念、故事结构、艺术风格等方面受到亦舒的影响,如梁凤仪、安妮宝贝、独木舟葛婉仪、刘贞、辛夷坞、人海中等人,作品中会出现亦舒的痕迹。香港作家梁凤仪很喜欢亦舒作品,她常在小说中写女主人公平时在读一本亦舒的小说,她的爱情故事也受亦舒影响,注重金钱等现实因素对爱情的冲击。大陆作家安妮宝贝曾在小说中多次使用"乔"和"家明"作为小说人物的名字,这两个名字曾经是亦舒早期小说中常见的男女角色的代名词。安妮宝贝笔下的女主人公总是穿着白色棉布长裙,或者白色上衣、粗布裤子、光脚穿球鞋,衣着风格也模仿亦舒笔下常见的白色体恤衫、卡其色裤子和白色球鞋的清新洒脱形象。她的句式受亦舒影响,大量使用短句,文风亦带有亦舒的清冷锐利之感。

  大陆言情作家人海中的代表作《钱多多嫁人记》带有一些亦舒的《我的前半生》和《曾经深爱过》的影子。小说《钱》触及当下社会热议的"剩女"婚姻问题,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出版后颇受关注,被改编为电视剧搬上荧屏。从语言上来说,小说中的一些句子具有亦舒味道,如"到底是开心过的"是对亦舒常用的"到底是……"的句式和"曾经深爱过"的融合与模拟,"女人的命运自己决定,算得好天注定,算不好是迷信"[130]

  则带有亦舒式的独立自强和机智风趣。亦舒总是说婚姻和爱情是分开的两回事,这种论调在《我的前半生》中得到较完整的表述。"结婚与恋爱毫无关系,人们老以为恋爱成熟后便自然而然的结婚,却不知结婚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人人可以结婚,简单得很。爱情……完全是另外一回事。"[131]

  亦舒总是把结婚过程一笔带过,因为只是一个事件,"简单得很".而小说《钱》在故事开始也表达这种论调,"简直是光速。早知结婚是如此简单的事情……男人做得到的,她一定也可以。钱多多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发誓,不就是找个人结婚吗?看她怎么速战速决。"[132]

  但后来的情节特意反这种论调而行,钱多多对安排的相亲对象产生各种不满,抵触"将就"的相处,她最终决定结婚的人选是她爱上的青年才俊。独立自主的都市白领钱多多,即使超过了普通人的适婚年龄,也绝不为了取得婚姻形式而结婚,她想要的到底还是爱情与婚姻的甜蜜结合,而不是分开的两回事;而且小说特意强调结婚这件事"不简单",从结婚对象的选择、两个人的磨合到两个家庭的来往,是对婚姻双方的诚意和意志的巨大磨练,值得大书一笔。人海中的小说行文风格一定程度上受到亦舒的影响,在创作题材上延续探讨都市女性在新的社会现实中的婚姻爱情问题,在思想观念上继续宣扬女性的独立自主精神,但是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她更加乐观,感情基调比亦舒温暖许多,人物大多能得到一个比较美好的结局。

  亦舒的小说一贯以婚姻恋爱故事为切入点,描写现代都市中的世相百态。亦舒的"故事新编"型小说虽然人物和故事框架来源于先在的文本,但新文本内容被改头换面,仍然属于现代都市故事,与亦舒的其他小说一起组成她的"都市言情"序列。亦舒具备其他作者少有的天然而深刻的现代都市性格,她的小说一直执着于描写都市景观,不仅赋予人物现代的勤奋进取、竞争/争夺、顽强的生命力、真诚直爽而又精明算计的都市精神意识,而且在文中蕴含着城市发展变迁的内在能量和繁华包容,生机勃勃。很少有作家把都市中人的生存状况和精神态度写得如此详细、精到和多面,更重要的是很少像亦舒这样把城市视为一个自然而然存在、生长的客体,作者以主体的目光认真观察着它,用欣赏或悲悯的笔触书写生活于城市中人们的悲欢苦乐。在她的文中,城市是完整而流动的时间与空间的结合体,是承载人们生存发展的客观场域,人们在其中上演各种生老病死、爱恨情仇,人们与城市的联系自然而密切,在文中共同形成一个自由生长的世界,亦舒于城市中获得生存与发展,她对城市的观照和书写,更像对自我的一部分的思考与书写。

  亦舒小说从作者到文本都带有天然而浓郁的都市特性,与之相比,国内的城市文学却显得较为缺乏现代城市意识。在当代文坛,由于特殊的历史形势、传统的文学创作观念以及作家的成长教育环境等多方面原因的综合影响,乡土文学创作占据文坛的主导地位,优秀的城市文学作品数量不多。少有作家在现代城市意识的视野中,真实客观地反映城市的存在状态,深入探讨影响城市发展变迁的内在外在因素,对城市中人们的命运和他们的内在精神状况进行深刻的认识和书写。王安忆的《长恨歌》讲述一个女人和一座城市的命运变化,但是这变化是被外部的历史变故裹挟的,作者对王琦瑶的日常小天地的细细描绘,只偶尔把目光投向城市的变迁;卫慧的《上海宝贝》迷失于感官的刺激和消费的狂欢中,看似时尚的生活并不具有真正的时尚意识和时代精神;邱华栋的《蝇眼》从形而上的感受中描写他眼中的城市,把城市视为与人的生存愿望相悖的地方,无法感受到城市的脉搏。与中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相比照,大陆文学一直比较缺乏能够同步叙述城市的优秀作品,而 21 世纪以来,政府加大推进现代化发展的力度,更大规模的城市化势在必行,对城市真实情况的反映和对城市人群生存状态的观照是城市文学的职责,具有现代城市意识的作者和作品则是文坛越来越深切的期待。亦舒的小说可以为后来者创作城市文学提供参考和借鉴文本。但是,遗憾的是,亦舒的小说停留在对都市社会关系和人情冷暖的表层叙述中,为追求阅读的愉悦感,作者坚持轻快的叙事节奏,不肯深入分析现象背后深层的社会或文化原因,也有意避开对人的生存境遇更为深刻的形而上层面的反思,留给读者的是带有现实色彩的都市传奇,和具有励志作用与现实启发意义的功利化精神价值。旧的故事移植到现代语境中,作者亦舒虽然具有鲜明的都市意识,却因为她的关注重点和创作追求,遗憾地把这些特别的故事搁浅在都市快速流动的剪影里。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