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特殊教育论文

认知缺陷儿童教育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0-19 共3056字

  1. 引言

  地球上的星星,不论是科目全优体育运动广泛体格健壮,在人们眼中闪闪发光的哥哥,还是小个子厚嘴唇有着阅读障碍,却不能被周围人包括父母、老师理解的小伊桑,每个孩子都是地上的星星。

  但是,现实中如伊桑的这些孩子,真的能够像星星一样发出自己的光辉吗?除却自身的因素之外,这些孩子面临着怎样的一个现实的处境?

  2. 原因分析

  不论在中国,还是在印度,学校的教育即智识教育是学校奉行的风向标,单以认知能力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准,在教学内容、教育方式上采取整齐划一的认知步调,对学生的评断也以能够数据化的分数为标准,但实际忽略了认知能力并不是等同于智力,也不等同于学生个人能力,它更多的只是一个评断学生在校学习能力的强弱的工具,智力理应包括复杂的认知和元认知加工过程的统一体,也可能包括几种相关的独立能力。

  影片一开始,有一个场景,伊桑在学校上课的时候,被窗外的小水洼吸引了注意力,老师自然发现了这个“开小差”的学生,点名让伊桑诵读课文,但是书本上的文字对伊桑而言,只是一堆跳动着的符号而已,勃然大怒的老师不由分说的将伊桑撵出了教室。这一情景在时长两个小时的电影中算不上多重要,但是却提出了许多细节问题。

  这里,伊桑处于埃里克森理论中所提到的勤奋对自卑阶段(6~12 岁)。 在这个阶段中,儿童如果能够成功的找到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儿童就会拥有一种掌握感和熟练感,以及能力感,相反如果通过这一阶段有困难,随后可能会在学习和同辈交往之中产生畏惧和自卑心理。这一阶段,他们会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从而评估自己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社会标准,也会开始逐渐通过自尊对自我进行积极或消极的评价。但是关于儿童这一阶段的心理特征变化,不仅片中的老师,很多现实进行教学实践的工作者都忽略了这一现象。儿童在学校中的自尊养成很大程度来自于老师的预期,即老师对儿童高预期时,儿童能够得到更多反馈,并且更多行为和思考能够被“权威”(老师)所认可,就会发展出积极的自尊,具有更多学习动机,从而在课堂上表现更好。抛开伊桑的阅读障碍来看,老师对伊桑上课走神的惩罚以及后来家长来到学校时,对家长的抱怨都体现了老师并没有对伊桑有着较高的预期,对伊桑也没有多少积极的反馈,使得伊桑处于一种消极自尊,而无法阅读,总是低分的考卷等等这些加剧了消极自尊,也让他陷入到了一种无法摆脱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

  在课堂教学上,老师采用的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儿童无法或者说不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体验中去,因为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6~12 岁) , 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来看,思维是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虽然相较于之前的前运算阶段已然出现了逻辑的特征,但是思维仍有局限性,他们脱离不了具体的物理事实,对于真正抽象的概念问题或者是涉及到形式逻辑的问题仍然不能理解, 所在在这样的教学中,儿童充当的只不过是类似于“容器”一般,将老师灌输的知识进行承载,在这种情景下,一方面,儿童对于理解知识有很大的难度,减少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另一方面,儿童的认知能力也得不到适合的训练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除了学校之外,儿童最多的活动场所就是家庭,而在这其中,父母承担着与孩子进行社会交往的角色,因而父母的教养方式就成为了儿童自我认知发展的主要影响源。在片中,伊桑的父亲很明显是处于一个专制型父母的角色之中,对于伊桑的调皮捣蛋和学习上的失败,直接以体罚为手段进行惩戒,对于自己所提出对孩子的期许,也需要孩子无条件的进行服从。这样的情景很熟悉,因为在中国很多家庭,父母基本上都是以这种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去进行儿童家庭教育。受社会文化影响,中国的家庭观念一直深受传统儒学中(尤为宋明理学)的伦理道德规范影响,“子不教,父之过”,父母被视为有责任区培养他们的孩子遵从社会和文化下的适当行为标准,特别是良好甚至优异的学业表现,而儿童对行为标准的接受与认同则是被视为对父母的尊敬,这种纲常分明的社会普遍认知一方面确实可以通过强制性方式强化儿童对相关社会规则的认知与内化,并使儿童的行为得到规范,但是另一方面,这种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很容易扼杀儿童积极自尊的发展,专制型父母通过体罚等手段惩戒儿童的同时,也会使儿童感觉自己是失败的或者是无法满足父母的期许而产生失望、不如别人的情绪。

  3. 教育启示

  对于学校而言,社会既有的制度作为一种“实然”存在,从这个角度去进行改变,必然是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并且制度作为社会系统中的组成部分,也必然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蝴蝶效应,因而,在对现有教育制度无法做出大规模的变革情况下,试着从教育制度内部进行改善,以尽可能的保证儿童在其相适应的阶段里发展出积极的自尊,从而为其以后的成长奠定基础。

  3.1 作为老师要善于利用“皮革马利翁”效应。在学校这个活动发生的场所,教师对于儿童而言,基本上是作为一种价值和能力判断的“权威”而存在,因此,教师对于儿童要尽可能的展现出高预期的姿态,这样被传递的预期就会为儿童指出什么行为是合适的,同时也要对儿童做出积极反馈。

  3.2 在教学方式上,可以参考维果斯基的理论 ,进行交互式教学。根据维果斯基的观点,教育应该是关注与设计和他人交互的活动,儿童 - 成人和儿童 - 儿童的交互都能够为认知发展提供潜能。现在很多教学实践中的“合作教学”“欣赏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等等,都开始逐渐将教学的重点有以前的知识灌输到强调师生互动,从以前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成为儿童进行学习的引导者,在这种转变过程中,儿童学习能力由此可以得到极大提高,尤其是对于有特殊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3.3 采取适当的家庭教养方式以适应儿童及情景的特征。在大多数西方文化下,权威型的教养方式被认为是最有效。这种教养方式强调,父母应该严格一致,对令人满意的行为给出清晰的指导。权威型的训练者提供规则,但是他们用儿童可以理解的语言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要制定这些规则。教养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对于中国的父母而言,西方文化下的最有效教养方式并不一定百分百适合,但是可以通过吸收其中合理的成分以及融合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对调教儿童行为进行调整。

  3.4 采取双语教学环境。在儿童中期发展阶段(6~12 岁)最显着的发展之一便是元语言意识的发展,当信息模糊或者不完整时,元语言意识可以帮助儿童来理解相应的语义,并且去阅读和反复加工反映多重观点的信息,从而提升对语言规则的理解。根据研究也表明,知晓一种语言以上的人具备一些认知优势,当他们在对语境进行判断的时候,他们选择用不同语言进行判断的可能性更多,因而就会表现出较高的认知灵活性。在片中,虽然学校的制度和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但是英语和印地语的双语教学环境,以及渗透到社会日常中的双语生活环境,对于儿童的语言认知发展有极大的提升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裕鼎 .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与机制观辨析 [J]. 湖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1:117-120.
  [2] 陈英和 . 皮亚杰学派与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儿童认知发展观点之比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版),1995,01:91-97+108.
  [3] 李玉馨 .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D]. 中央民族大学 ,2013.
  [4]黄都,李佳。基于“最近发展区”的教与学--理解、应用、发展维果斯基的观点 [J]. 江西教育科研 ,2006,09:13-14+76.
  [5] 贾盼盼 . 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理论对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的启示 [J]. 教育观察 ( 上旬刊 ),2013,12:66-70.
  [6] 刘晶 .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渐成理论及其德育启示 [J]. 现代教育科学 ,2009,02:66-67+7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