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对民办高职院校合理战略定位的构想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9-14 共9082字

  7 对民办高职院校合理战略定位的构想

  7.1 民办高职院校战略定位的现实依据

  民办高职的战略定位可分为两种状态,即理论层面的应然状态和实际层面的实然状态。应然状态是一种理想化的最佳状态,是政府、社会和学校三方博弈的结果,在多数情况下属于理论上的构想,较难实现。因此从学校内部的因素和学校外部的社会需求因素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实然状态下的战略定位显得更切合实际,而社会需求和学校自身的办学水平,也就构成了民办高职定位的两大现实依据。有学者精辟地指出:“如果我们把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看作是横坐标,把学校自身优势看作是纵坐标,那么两个坐标的相交之处,就是学校定位的最佳选择。”社会的需求来自方方面面,学校自身的优势也不止一个,因此有必要其进行更为详尽的分析,以明确民办高职院校定位的现实依据。

  从发展的要求看,民办高职院校战略定位一般不能只是对学校现有状态的实际描述,而是对学校应有状态的理想建构;不是侧重于说明学校是怎样的,达到了怎样的状况,而是侧重于表现学校应该是怎样的,应该达到怎样的状况。所以,一个合理的战略定位必定是对现存状态的否定和超越。民办高职院校战略定位不是凭空幻想和虚构的,理想建构必须立足于坚实的现实基础。民办高职院校战略定位主要依据有如下二个方面。

  7.1.1 影响民办高职院校合理战略定位的内部因素

  学校战略定位立足于全局,着眼于长远发展,必须有宽厚的根基,避免孤立发展,才能保证战略意图的最终达成。借用人们熟悉的比喻:两层楼的地基。无法建成摩天大楼。但是,战略定位的根基太窄,没有照顾到学生前后发展的连续性,这样,在一段时间的“繁荣”过后,学校的发展很快进入高原期,失去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决策者们陷入了如何打开局面的苦恼当中。高职院校本来是直接为地方经济和国民生产发展服务的,有些学校却竞相把目标定位在“本科高职院校”或“一流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极少有以“社区学院”为发展目标的,因而重学术成果,轻教学研究,甚至一味向综合性大学看齐,盲目追求发表论文的数量和级别,而忽视技术应用的开展。

  社会需求、确定办学定位的基础,主要体现在专业建设的水平上,因为专业建设是民办高职院校各项工作的重心。所谓专业建设是指一种集专业开发、专业设置、专业调整、专业教学为一体的活动。民办高职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教育,促成求学者的成功就业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而专业建设的水平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求学者就业的成败。应该着重考虑实力较强的学科的发展方向,以及它们在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定位可略高一些,以拓宽发展的空间,从而确立学校的整体地位和形象。对于那些实力较弱、在短期内很难有所提高的学科专业,其定位应该放在“夯实基础、积累能量”的目标上,对不同的学科专业制定不同的定位。

  在传统文化中,高等学校经常被视为“高雅文化”的殿堂,自由、公正研究的中心,训练思想批判的场所。正如法国着名经济学家圣·西门所言,高等学校是“宽宏之人”的创造者,而不是“专业者”的俱乐部。因此,佩鲁称,高等学校应当治理于两大学科:数学和人文学,并由此达到科学的真理和人自身的真理。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知识的剧增,使人们难以把握各专业领域的全貌,社会越来越要求高等学校的学术研究必须转变过去象牙塔式的状况,把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同经济发展相结合。由于传统的惯性,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疑义,“这一思路在利润至上的消费社会里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说这种依赖关系是必然的,那是不能接受的。有必要在经济和社会环境与教育体系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也就是说,在大众化时代,职业和学科就处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结构的两极上,这不仅意味着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学科知识体系和社会需要的职业知识能力之间的直接沟通,而且意味着在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和结构是职业和学科双主导型的。如果说高等教育职业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最鲜明的主题,那么,这种职业和学科双主导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结构,则是高等教育职业化最本质的内涵。职业主导来自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学科主导来自对高等教育的供给,这表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已经使高等教育与这个时代的所有其他产品一样,必须在一个市场供求互相制衡的结构中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这是对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市场化和产业化趋势的最本质和最准确的注释。所以,民办高职院校在服务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处理好“学术型教育”与“职业型教育”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民办高职院校在处理“学术型教育”与“职业型教育”的关系上,应该在注重“技术”的开发与普及同时,更加重视“学术”研究和传授的。

  7.1.2 影响民办高职院校合理战略定位的社会需求因素

  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所培养的各种人才的需求,二是指社会大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两者之间既含共性,又有差异,是民办高职院校办学定位过程中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的两大关键因素。

  民办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是职业性。与职业密切相关的概念是岗位或工种,一个职业往往有一个或几个岗位或工种。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所培养的各种人才的需求,集中体现在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是高校形成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用人单位在人才录用上享有高度自主权,其人才需求是民办高职院校办学定位问题的先决条件和出发点。民办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时,必须与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保持高度一致,确保所培养的人才在技术和能力等方面能够符合用人单位的标准,才不会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要瞄准职业岗位需求变化,使所设置的专业及专业在校生规模与职业岗位及人群规模变化趋势相一致。社会职业岗位需求是不断变化的,而专业设置、学生对所学专业选择以及人才培养周期等因素会导致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需求错位。如电子计算机应用专业、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等曾经是或者在招生时还是需求旺盛的专业,但到学生毕业时社会需求由“热”变“冷”.高职院校应对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客观存在的动态失衡,应赋予专业设置和学生专业选择的灵活性。由于高职院校的办学层次处于我国高等教育金字塔结构的塔基,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在各方面处于相对劣势的民办高职院校要想准确定位,必须科学把握竞争态势,定位于特色,定位于品牌,从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出发,千方百计地在同类院校中脱颖而出,逐渐形成市场竞争力。民办高职院校在定位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来自求学者和用人单位两方面的需求,而这两方面需求在多数情况下无法完全一致,甚至会出现较大分歧。

  比如,一些受到求学者青睐的专业,其就业市场可能已达到相对饱和,而用人单位所急需的专业则可能受到求学者的冷遇。一般情况下,求学者的个人发展需求常带有一些非理性因素,当它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出现矛盾时,高校必须参与进来,从中进行干预和调控。这时,民办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水平作为办学定位的另一个重要现实依据,就会在协调和满足双方需求的过程中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求学者的个人发展需求是高校形成市场吸引力的关键所在。在精英化阶段,高等教育属于稀缺资源,其分配通常忽视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资源的日渐丰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初期,个人对高等教育选择的机会和空间不断增大,求学者的个人发展需求在其择校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越发明显,特别是对民办高职院校来说,更是起着直接的决定性作用。可见,能否满足求学者对高等教育的个人发展需求是民办高职院校办学定位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现阶段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个人发展的需求上出现了多样化趋势,而又主要表现为就业和升学两个方面。就业需求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列第一位的,但与过去情况相比,现在的高职学生更关注就业的质量。如果就业质量低于学生的期望,高校对求学者的吸引力会有所降低,而升学需求的重要性也就凸显出来了。当求学者的就业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时,必须从其他途径来进行弥补,通过满足求学者在升学等方面的各种需求以保持高校的市场吸引力。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