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5-05 共2130字

  摘 要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党的十七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党的十八大继续谱写“美丽中国”篇章,引领全社会走向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因此,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进行研究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当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虽得到了初步的认同和重视,国内很多高校也相继开展了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课程和活动,但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整体状态仍不容乐观。对无锡市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现状调查显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水平呈现出:具有环境问题敏感性,但带有明显的“狭隘性”和“表面性”,生态文明价值观整体积极,但具有“利益相关性”,生态文明意识对生态文明行为的指导作用较差,知行不一,生态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不足等。专业、生源地、环境现状等因素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问题的产生不仅源于高校层面上的生态文明教育的缺失,也受到来自家庭、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素质的综合影响。

  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进行培育,应以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中的生态文明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中的生态文明思想为理论基础,明确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内容综合性原则、层次差异性原则、实践参与性原则与创新发展性原则,将生态文明价值意识、文化意识、法治意识、道德意识的内涵和功能贯穿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全过程。

  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对策有:构建“家庭-高校-社会-自身”四位一体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模式。具体是指:高校:强化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主阵地作用。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渗透作用,挖掘生态文明教学资源与建立稳定的师资队伍,构建持续和谐的校园生态文化;家庭:推进家庭生态文明教育的潜化作用。利用家庭单元培养生态文明情感,树立生态文明榜样;配合高校和社会的生态文明教育;社会:营造社会生态文明教育综合性作用。即发挥社会舆论导向机制,营造社会生态氛围,提升政府重视程度,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形成社会生态文明共识,提供良好的公众环境支撑。自身:内化生态文明意识的自我教育,引导价值认同与丰富自我教育形式。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调查;意识培育;对策研究


  目 录
  
  摘 要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选题的主要内容
  1.3.1 主要思想
  1.3.2 研究重点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生态文明意识的内涵与特征
  2.1.1 生态文明意识的内涵
  2.1.2 生态文明意识的特征
  2.2 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理论溯源
  2.2.1 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文明意识
  2.2.2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
  2.2.3 科学发展观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第三章 无锡市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问卷说明
  3.2 生态文明知识水平现状
  3.2.1 生态文明知识的认知度水平
  3.2.2 生态文明知识的接受水平
  3.3 生态文明价值观水平现状
  3.3.1 生态文明价值观水平的整体状态
  3.3.2 生态价值观的“利益相关性”分析
  3.4 生态文明意识水平现状
  3.4.1 生态文明意识水平的整体状态
  3.4.2 生态文明意识水平的特征分析
  3.4.3 生态文明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分析
  3.5 生态文明行为水平现状
  3.5.1 生态文明行为水平的整体状态
  3.5.2 生态文明行为的“导向性”分析
  3.5.3 生态文明行为的“积极性”分析
  3.5.4 生态文明行为的“环境影响性”分析
  3.5.5 生态文明行为的“参与性”分析
  3.6 生态文明“知”“价”“意”“行”四部分关系分析
  3.6.1 生态文明“知”“价”“意”“行”得分比分析
  3.6.2 生态文明“知”“价”“意”“行”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无锡市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现状的成因分析
  
  4. 1 影响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特征因素分析
  4.1.1 生源地的影响
  4.1.2 专业背景的影响
  4.1.3 家庭教育的影响
  4.1.4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影响
  4.1.5 自身内因的影响
  4.2 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边缘化与生态教学资源匮乏
  4.2.2 家庭未能对生态文明意识与行为起到引导作用
  4.2.3 社会公众生态素养不高与国家生态立法欠缺的消极影响
  4.2.4 大学生自身能力的缺陷
  
  第五章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原则和内容
  
  5.1 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原则
  5.1.1 内容综合性原则与层次差异性原则
  5.1.2 实践参与性原则与创新发展性原则
  5.2 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内容
  5.2.1 生态文明价值意识和文化意识
  5.2.2 生态文明法制意识和道德意识
  
  第六章 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方法与对策
  
  6.1 强化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主阵地作用
  6.1.1 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作用
  6.1.2 挖掘生态文明教学资源与建立稳定的师资队伍
  6.1.3 构建持续和谐的校园生态文化
  6.2 推进家庭生态文明教育的潜化作用
  6.2.1 培养生态文明情感,树立生态文明榜样
  6.2.2 配合高校和社会的生态文明教育
  6.3 营造社会生态文明教育综合性作用
  6.3.1 发挥社会舆论导向机制,营造社会生态氛围
  6.3.2 提升政府重视程度,发挥政府职能作用
  6.3.3 形成社会生态共识,提供良好的公众环境支撑
  6.4 内化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自我教育
  6.4.1 引导生态文明意识的价值认同和情感体验
  6.4.2 形成多种形式的生态文明自我教育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