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技工学校德育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应用引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3-28 共8748字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之所以选德育教学为题,是想给如今在浮躁的社会风气影响下的技工教育添加一些真正纯朴而又必不可少的东西。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新旧经济体制的更替,致使新的社会矛盾日益显现,在大力倡导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培养有所忽视,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都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直以就业为导向的技工学校教育更是将学生的德育培养放在了次要位置。技工学校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将大量的课时以及教育重点放在了技能培养及实训上。而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分辨是非曲直,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一关键性问题在技工教育中成为了每周一节的“例会”,其内容也成为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那几个先进人物事迹和道德标准口号。德育教学方法实效性差、德育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体系不完善、教师队伍缺乏职业化等等一系列诟病也一直存在。因此,如何能切实提高技工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将教学内容真正变成学生能够接受的东西,并潜移默化的融入学生的心理,并成为其以后的自发的、自觉的行为准则,这个方法的探究成为我们现在每个德育教师所亟待发现的。

  技工院校招生与普通高中是不同,没有择优录取的说法,尤其是近些年在技校招生人数下滑的背景下,为了保证学生的数量,学校在招生方面往往是“来者不拒”,这就注定了技工院校生源质量良莠不齐。通常情况下,学习相对较好的学生都考上了普通高中,走上了高考这条路,而技校的学生基本是初中肄业或是没有考上高中的学生,他们文化基础差,缺乏人生目标、自信心较弱但自尊心却极强;还有一部分学生是长期赋闲在家的孩子,父母强迫将其送到技工学校读书,学校基本就成了这些家长的“托儿所”,这类学生的特点是随意散漫、没有责任心,家庭教育相对较为薄弱。技工院校的生源质量决定了德育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加之技工院校德育课内容又出现脱离社会发展,德育工作的任务更是与社会实践相脱节的情况,致使现在技工院校的“问题学生” 越来越多,校园暴力事件、偷窃行为也屡屡发生。

  1.1.2 研究的意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诸葛瑾 2010)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其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是因为它的自强不息;其之所以能够磨砺至今,是因为它的厚德载物。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看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的终极人文关怀,也看到了“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孟子·滕文公下》)的浩然正气。我们的祖先用自己的生命与智慧创造出了无比灿烂的文化,它应该被我们后辈继承并发扬光大。但是,现在的学生却连最基本的尊老爱幼也要思考后才能做出反应,面对这样的现象作为现代教育者,我们是否应该对自己的教育方式以及内容做反思。

  技工院校的教育体系中,将技能培养作为重点,但是没有德育的养成,智育的培养只是一句空谈,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有着健全人格的高技能人才。所以我们应该先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再去教学生如何学习。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去指导学生、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的人,这些都成了技工院校专业教育并重的德育教育的新课题。这也是我们现今德育教育所追求的最终目的。

  1.2 研究的依据

  1.2.1 理论依据

  一、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主要研究儿童对于行为的认知和道德的判断,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认知心理过程。并提出儿童的道德养成分为三种水平。(1)前习俗水平(pre conventional level)(2)习俗水平(conventional level)(3)后习俗的水平(post conventional level).

  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卡尔.罗杰斯是当代最有影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之一,罗杰斯将其人本主义理论运用到教育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他认为老师应该与学生坦诚相见,用灵活的教育方法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培养出有价值的人。他说:“我深以为传统教育几乎完全无用、无效,其作用在今天这个变化的世界中被过高估计。它最成功之处是让那些不能掌握知识的学生感受失败”(Carl Rogers 1983)。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学习知识不应该是简单的接受、被动的学习,而是应该利用教师为其构建的环境,利用自身的经验去感知。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是简单的知识讲授,而应该为学生建构一个知识环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去体会新知识,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1.2.2 现实依据

  一、国家政策法规对于传统文化融入德育的要求

  1994 年 8 月教育部颁布《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第 7 条提出:“学校要深入持久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坚持与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相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原则”;2008 年 12 月 13 日,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注重学生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的养成”。2009 年 6 月24 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再次提出:“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现代德育的宝贵资源

  首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德育理念。如司马光强调,“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资治通鉴》卷一)从德才方面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其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如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就强调人必须要经历长期的艰苦磨砺,才能担得起大任。最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德育方法。如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就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解释的非常清楚。又如,《礼记.中庸》就提到“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就强调君子不应该在暗处做不道德的事情,这就是一种自觉性较高的自我修养的要求。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内研究动态

  中国人民大学的张立文教授曾在演讲中说过:“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一个无根的民族,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最终是要灭亡的,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如果没有脊梁骨的一个民族,那么这个民族只能是卑躬屈膝、任人指挥的,所以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主题,是脊梁骨,你才能挺立在世界文化之林。”所以中国现代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要建立有效的德育教育体制,绝对不能脱离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国内许多学者也就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教育的关系做了许多研究。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曾长期遥遥领先于世界,究其根源,皆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既具有历史继承性,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当代性,“今日之中国文化,是昨天中国文化的延续,又是明天中国文化的母体”(金元浦 1999)。西方一些社会学界面对当今资本主义社会所面临的社会、环境等各种棘手问题是,提出“21 世纪的发展思路应该到两千年前的中国去寻求答案”。(孙雪冰 1990)英国着名作家格林曾这样热烈赞颂到:我被中国人吸引了“特别是他们那宝贵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钦佩他们远大的历史观,他们固有的彬彬有礼的行为,他们对友谊的特大度量以及他们对培育的忠诚(他们永远不忘记别人做的好事)。我佩服他们民族的无畏精神和他们几乎不惜任何代价维护原则的坚强决心“我欣赏他们深沉而热烈的感情,这种感情常常隐藏在容忍的质量之中”我佩服他们那自然而文推的礼貌,对老年人的尊敬和对年轻人的关切“他们文志博学而又天真无邪,经常使我们感到惊奇和愉快”

  如果我处在一个紧要关头和遇到一个真正的危险时,我情愿要一个中国朋友和我站在一起,而不要其它任何人。(韦政通 1988)在别人如此赞誉我们的文化传统时,我们却对自己的民族文化置若罔闻,真是“只缘身在此山中”了。现代德育的任务就是教导人们为人处世的标准和原则,以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而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所以中国文化中的传统伦理思想、规范和调整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理论,维系和强化着社会统治秩序的规定,指导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历史观形成的内容,成为现代德育教育的宝贵资源。

  吴红兵在《传统道德在中学德育中的渗透研究》一文中提到:中国在漫长的教育发展过程中,德育呈现出弱化的趋势,尤其是“应试教育”的实施,不仅没有强化德育的重要地位,反而使现在的德育教育更成为了一种缺乏时效性的样本学科,没有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大力弘扬传统道德文化,并将其融入现代德育教育中,不仅能有效弥补德育教学内容及方法的缺失,更能完善一个德育教育的评价体系。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追求至善至美人格的培养,并且明确的道德培养层次,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教育不应该以培养有知识的人为终极目标,而更应该注重内在的修养及情感与行为习惯的养成。第三,中国传统文化追求道德行为上的自律,也就是“慎独”。强调自省、自我完善,所以当时的人们对于道德行为准则是非常明确的,根据自己内心的伦理心境便可以对事情做出判断,并被大部分人所接受。最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历史积淀,是它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我们要利用并将其融入到现代的教育中,尤其是德育教育中,弥补由于社会快速发展而引起的社会德育缺失的现状,并完成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将我们民族精神延续下去的使命。

  朱文学在《中学德育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及其运用》中提到:第一,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在的德育教育中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有利于解决当前德育内容的贫瘠、德育教育方式的陈旧以及德育教育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等问题,从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来看,许多国家都十分注重德育教育与本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如欧美国家在道德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对本民族和国家文化的体会与认同。其中美国培养公民坚定的道德可以说是始终的教育追求,而当代美国学校的教育目标之一就是社会、公民和文化的目标其中就包括人与人的相互了解、公民的参与和文化的适应以及道德与伦理的培养。亚洲一些国家也非常注重对本国传统文化在道德教育中的植入,如日本的中学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就非常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及地域传统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各地的博物馆、艺术馆、公民馆等经常会举办一些展览和各类型的活动,让学生不仅了解的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名人事迹也体验了当地的自然风光和风俗礼仪,更加深了对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第二,传统文化对于学生道德观念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如家乡当地的传统习俗、社会态度等都对学生的道德观念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传统文化同时也影响着学生内在的道德观念,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与进一步形成;学校教育中应该强化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将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作为主体,正面影响学生,促进社会优秀的文化传统在青少年身上得到延伸。

  1.3.2 国外研究动态

  一、日本是一个极其重视自己本国传统文化的国家。首先,在 1878 年 10 月,明治天皇就制定了日本最早的德育目标“明仁义忠孝,研知识才艺,克尽人道”(王桂 1990)。

  二十世纪 80 年代的日本对弘扬本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对东方传统道德思想进行现代的诠释和创造。“注意青年人的生活磨炼,设立许多类似富士伦理学校和道德修研所这种专门的德育教育训练基地”(临时教育审议会.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三次咨询报告1987)。其次,日本的传统文化对现代日本的德育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每一个民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形成本民族自己的文化传统,而这些传统的文化又必然要经历外来文化的冲击,在两种或多种文化的冲突下,如何能使自己的传统屹立不倒又可以吸取外来文化的优点,日本却将文化融合做到了极致。这如美国学者赖肖尔所指出的那样:

  “日本人的引人注目之处不在于模仿别人,而是在学习和改造外国文化时不丧失自己的文化个性的那种特性和能力”(埃德温·奥·赖肖恩 1992)。1963 年 7 月,《关于充实学校道德教育的方案》的咨询报告被提出:“希望道德教育能够使学生正确理解和处理经济高速增长政策与技术革新的种种偏差和矛盾;强调要重视日本的文化和传统;培养尊重人的精神等”(梁忠义 1993)。现在的日本的道德教育中,德育课本少之又少,教育的方式以实践为主。学生通过生动体验活动感受的德育教学,了解地区文化、感受劳动的艰辛和传统文化。日本的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于、书道、茶道、雕刻、花道、古典音乐等传统文化及艺术的熏陶,让学生对传统文化进一步了解并尊重,在教育中磨练学生的意志,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二、虽然美国只有短短 200 多年的历史,但是每个美国公民都有近乎傲视世界的民族自豪感。首先,美国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品德教育、宗教教育、历史教育。事实上,宗教文化尤其是基督教是美国的重要精神支柱。而历史教育主要培养青年学生“我是美国公民,我热爱这个国家”的意识是美国大学德育的重要内容。对自己国家和文化的自豪感是爱国主义的精神源泉。而优越感和自豪感的激发主要是通过西方文明史教育和美国历史成就教育来实现的。其次,美国高校德育的目的就是继承传统,着眼未来。

  美国的学者们普遍认为,作为教育者,我们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给学生建造一套道德理论体系指导以后的行为,学生会通过自己现有的知识结构结合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形成自己的道德行为规范,解决当下的道德问题。美国的公民学中要求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须要学习历史,学习技能面对新世纪,公民教育在此基础上自然地提“Civic GlobalEducation For understanding”(Titus,CharleS 1982)进一步要求青少年应该了解本国历史和政治,并着眼于未来,学习技能文化知识,应对挑战。最后,在美国,许多高校教育注重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他们要求学生学习每门主修专科课都要回答:“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要面对那些伦理和道德问题”(郭法奇 1998)这三个问题,从而把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与道德培养结合起来。可见美国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无时不在。

  三、尽管不少英国人认为宗教教育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育,就连宗教教育者也有这样担忧的同时,英国政府给出了权威的说法:1999 年 12 月 7 日,政府官员杰克奎.

  史密斯(Jacqui Smith)在伦敦对 100 多名宗教教育建议小组委员会代表讲话中,强调宗教教育在学校课程的重要性,承诺国家将继续支持宗教教育,否认宗教教育会被公民教育取代。坎特伯雷大主教也曾说过:“自启蒙运动起,人们就生活在对上帝的残留信念之中,但是如果人们彻底离开这些信念,他们将发现为人们应该行为正确找一个代替的基础,是十分困难的”(John Beck 1998)。宗教教育是英国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教育是所有学校基础课中的必修课,集体礼拜是学校法定的活动之一。政府仍然认为宗教教育和集体礼拜是是儿童道德发展和精神养成的重要部分。英国一再强调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地位,遵行以宗教信仰为准则的宗教价值观。另外以人为本、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也是英国的传统文化,在英国的悠久历史长河中个人自治、尊重平等、培养理念经过积淀而流传至今,在当代社会中经过与现实的融合成现在英国德育教育的出发点。1992 年成立的教育标准局(OFSTED)对学校进行督导的重点之一就是,“学生在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发展,包括传授有关道德观念和信仰的知识,以在学生的行动中体现出他们的精神意识和自知之明;教授学生明辨是非的原则;教育学生懂得自己的文化传统并能欣赏丰富多彩的其他文化;鼓励学生积极与人接触、承担责任,参加社区活动,逐步懂得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王桂兰 1998)。

  四、新加坡是 20 年来世界上最大力推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国家之一。这个有着 76%以上华人的移民国家,它的文化主要受到中国和其他东南亚国家历史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对这个国家有着重要的影响。近些年新加坡通过对青少年灌输儒家伦理,提高学生道德素质。新加坡如今所崇尚的“东方价值观”其实就是借鉴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主要以儒家思想中的“八德”即,“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为核心,新加坡将其发展为“仁、孝、家庭和谐、礼、责任感、恕、忠、信、诚、勇、毅力、节俭与慷慨、义、协作精神、睦邻精神。”(辛慧丽 2004)五、韩国传统文化是韩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韩国三-十年级的道德教育课的培养目标是热爱自己的国家、民族和传统文化”([韩]汉城大学道德课教育课程改定研究会.第七次中小学道德课教育课改订研究 1997)。其次,1948 年 12 月,韩国颁布了《教育法》,明确规定了以韩国德育为主的“社会科”的教育目标,“使受教育者认识到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培养道义、责任感、国民意识和合作精神;教育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与现状,培养民族精神、独立自主精神与国际合作精神”(韩国教育课程,教科书研究会 1990)。1968 年,韩国颁布的《国民教育宪章》指出:“用我们的诚实之心与健康之体学习知识、掌握技术,开发个人潜力,脚踏实地,培养创造力和开拓精神。

  以公益和秩序为先,崇尚效率和实质,继承敬爱、信义与相互帮助的文化传统,发扬合作精神”(张云飞 2004)。韩国通过教育法对学生进行教育,深刻的体会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的真谛。我们能够体会韩国从古至今都将道德礼仪作为规范和约束民族言行的重要手段。

  1.3.3 国内外研究的述评

  通过对文献材料的查阅与整理,我们不难发现,诸多学者们都肯定了传统文化对于现代德育教育的积极影响。不仅是我国,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重视对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扬。而德育对象的普遍性、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它是承担这一使命的最佳方式。欧美及东南亚其他国家通过长期的积累与实践已经形成了德育培养的模式,但是在我国,仍存在德育的缺失问题。而国内对于传统文化融入技工院校德育教学过程中的研究比较少,并没有比较系统、全面的方法。

  因为文化是民族的生命,尤其是随着社会功利化的愈演愈烈,“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充斥着我们现在的社会,已经严重动摇中国传统文化在我们现在青年学生中的地位,作为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的青少年却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根本不了解的话,这对民族精神是一种莫大的伤害,所以作为教育者,我们有义务将文化这一生命延续下去。我们应该坚定的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传授给我们的学生,让他们发自内心的去追求真善美,弘扬正气,做一名勤劳、善良、淳朴的人。但是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人格发展尚不健全的技工院校的学生,比较容易受到社会上的者许多片面的、不良的风气所影响,致使许多学生精神空虚、缺乏理想与信念,更有甚者道德缺失,是非不辨,连起码的如何做人都不懂,试想想这样的学生即便他们具有高超的技能水平,将来走向社会也不会被公众所认可,最终将被社会所淘汰,这无疑也会成为我们德育教育的失败。现代社会需要的是集技能与人文素养于一身的人才,需要他们具备顽强的毅力、果敢的判断和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因此我们必须在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德育的新途径、新办法。通过在技工院校的德育教学中积极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奠定学生的文化修养、健全人格;树立良好的风范、高雅的情趣;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价值和技工院校德育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总结出将中国传统文化植入技工院校德育教学中的必要性,然后将传统文化具体应用到教学中去。国家德育课程标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都提出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大纲》中德育课的教学目标要求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正是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契合的地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可以成为技工院校德育教育的资源丰厚,同时也能弥补现在德育教材的空洞与德育教学方法的单调。通过将传统文化植入德育教学中,能大大改善并提高技工院校德育教学的实效性,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将技工院校《德育》教材中的培养目标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在授课时,融入传统文化中相应的关于爱国主义、修身自律、自强不息等精神的讲解。其次,在德育教学中开展实践性课程,如参观博物馆、民俗村等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与民族自豪感。最后,改变原有的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联系教材中引申的传统文化,结合德育教学的素材,设计情景、案例让学生扮演,亲自体验,将书本上的静态的知识变成动态的、易接受的知识形态。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与传统文化和技工院校德育有关的文献,对传统文化植入技工院校德育教学中的方法、意义进行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调查法:通过对技工院校学生德育现状的调查,总结出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并合理的提出解决方法。观察法:通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悉心观察,了解学生对于传统德育课的接受程度,并结合调查法,得出结论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法。

  1.5 本研究创新点

  本文的集中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对技工院校德育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德育教学中,并根据教学的实践经验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技工院校德育教学方法单一、内容空洞、缺乏实效性等问题。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