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在技工教育中的价值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3-28 共4960字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在技工教育中的价值分析

  2.1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2.1.1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化”这个词,中国很早就产生了。早在《易经》、《尚书》中就出现过“文”字。《说文解字》说:“文,错画也,象交文。”意思是各式各样交错的纹理。《尚书·舜典》在解释“文明”一词时说“经纬天地曰文”((唐)孔颖达疏)。“化”本意指改易、生成,指事物形态或性质发生改变。如《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后引申为教行迁善。“文化”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西汉,“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这里的“文化”,是与没有雕琢的“自然”、没有教化的“朴实”相对。因此,在汉语中,“文化”表示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品德。现在“文化”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指人类在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总和。

  中国传统文化则是指我国古代沿袭下来的文化。我们现在通常将 1840 年鸦片战争以前的文化定义为传统文化。它无时无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源于中国各族人民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并且吸收了周边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成果,最终汇聚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意识形态,包括民族文明、风俗习惯、思想文化等等的总和,其中思想文化中尤其以诸子百家中的儒家文化影响最为深远。

  2.1.2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我国文明存在上下 5000 年,传播纵横数万里。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过:“在近 6000 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 26 种文化形态,其中包括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体系,但在这些文化形态中,只有一种文化体系长期发展并延续至今,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谌湘蓉 2011)延续不断,经久不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我国传统文化历经了无数次的朝代更替,外族入侵,自然灾害,都未能中断,反而在新鲜元素加入后变得更具有时代特色,这就造就了它的顽强生命力使之延续发展并不断创新适应新环境。历史上有多少个少数民族统治者试图用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统治中华大地,但是都未能中断中国传统文化,反而是被中国传统文化同化、融合,吸取了新鲜元素的中国传统文化反而更富有生机。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以开放的姿态容纳各方文化,并将其汇集其中。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面性。诚如我们所学的辩证法一样,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它茁壮成长,但在这个过程中它也有自己的缺点与局限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两面体。对于几千年的悠久的璀璨的历史文化,我没应给予绝对的肯定;但是对于其中陈旧的,迂腐的部分我们应给予绝对的否定,甚至是抛弃。例如: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人生而不平等;缺乏科学依据,崇尚封建迷信等等。

  2.1.3 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2.1.3.1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是成百上千年来来固定下来的对祖国的深厚的感情,是一种对自己生长的国家和民族的深深的依恋之情,是一种道德力量。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现在的学生受外来不良因素的影响,爱国主义价值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自私自利、金钱至上的等扭曲的价值观充斥着学生们的思想,这些不良观念直接影响着学生们正确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

  纵观历史,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其中涌现了一大批为人敬仰的爱国志士,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感,留下了千古绝唱《离骚》;三国时的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这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奠定了爱国主义传统,形成了中华民族不屈不饶、勇于进取的民族气节。在如今这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技工院校学生在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下,勇于承担自己身上的历史使命,以祖国为荣、以民族为傲,清醒的意识到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休戚相关。应该努力学习,将自己所学知识毫无保留的奉献给祖国,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好青年。

  2.1.3.2 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自身修养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包含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知识。包括文学、艺术、史学典籍、科学技术等等各个方面。其中中国文学是对民族文化心理与基本精神最为直接的反映。在中国古代,文学常被视为文人的基本修养与技能,历史上从帝王将相到普通百姓都以喜好附庸风雅,能诗会文为荣,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下,我国文学史上才会涌现一部部的文学着作。如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中国古代文学追求蕴含美的风格,要求通过具体形象展现优美的意境,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古代的艺术,绚烂多姿,从音乐舞蹈到书法绘画,在世界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古代的艺术色彩纷呈,无论精致、朴实;无论庄重、随意;无论工整、写意,这些看似矛盾,却又和谐相处,互相补充,皆给人带来了无尽之美感,是它们共同造就了我国古代艺术灿烂之光。

  面对如此多的优秀文化知识,面对古人留给我们如此美丽的事物,作为德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积极鼓励学生从中汲取自己成长的养料,丰富自己的知识,通过欣赏传统文化中“美”所反映的生活、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扩宽自己的知识面。

  2.1.3.3 有利于塑造健全人格,刚毅品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对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勇于进取、刚健有为、自强精神的表述,也是这句话一直鼓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百折不饶,勇于进取。中华民族自古便是一个顽强的民族,从不畏惧艰险、在抗争中发展,在隐忍中生存。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泛其身”,所以上天要给人重要任务时,总会先让这个人承受内心上的痛苦、和身体上的劳累,只有经历了这些磨难,才能具备坚毅的品质。梁启超先生曾说过:“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曝十寒之弊,且学者立志,尤须坚韧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若或见利而进,知难而退,非大有为者之事,何足取焉。人之生于世,犹舟之航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风顺而后扬帆,登岸无日矣。”所以刚毅的品质、不屈不饶的精神是成功者所必备的,正是具备这样的精神,中华民族才能自立自强、坚毅不屈的屹立于世界之林。这些无疑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刚毅品质的体现,有利于技工院校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品质的养成。

  2.1.3.4 有利于提供正确的德育教学方法,提高德育实效性

  德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自觉接受外在的社会规范,并使之内化成自己的道德行为规则,升华自己的品格。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教育思想就体现了“内省”、“慎独”,曾子提出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要求人每天都要反省自己帮人做事情尽心了吗?和朋友相处讲究诚信了吗?老师讲授的东西复习了吗?以求在道德上的进步。还有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知”“行”合一的学习方法,《论语·公冶长》中孔子说:“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认为衡量一个人品德的好坏,不但要听言论更要观察实际行动,这些都是德育方法的体现。

  2.2 技工院校德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

  2.2.1 中国传统文化对技工院校德育教学的影响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积淀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体系与评价体系。所有这些传统优秀思想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精神和国家的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华夏民族智慧的凝结,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今的生活,处处有着传统文化的体现,我们自小就在这个大的文化背景下成长,受其熏陶,间接地被其影响。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重视传统文化这个大背景,在这个背景下挖掘其中优秀的、有利于现在德育教学的因素,用这些积极的方面指导自己的工作,增加德育教学的实效性。文化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性,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更是离不开它。文化对于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是脱离了文化而独立存在的,所以传统文化一直对德育具有制约作用,德育也始终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将优秀的、精华的文化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取出来,进行学生的道德培养,使其更具有本民族的特色,继而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毛泽东(1938)同志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要实现德育工作现代化,我们不能抛弃传统文化,要立足于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吸收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为德育工作服务,积极发挥传统文化在德育工作中的基础作用。

  2.2.2 技工院校德育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表达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下的产物,所以它自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它的利用,我们应该赋予其新的活力,而这新的活力正是我们现在的社会生活及文化。没有任何的德育是脱离的民族文化而独立存在的,也没有任何的民族精神与文化是不被继承和发扬的。德育工作并不是简单的传统文化继承,而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所以我们说德育教学是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德育是传统文化发展而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与传递。而传统文化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是有鲜活生命的,并不是展示在柜台里的奢侈品;也不是老人留给我们的物件,我们需要好好保管,完整的交给下一代人。它需要被我们利用,被我们发扬。而德育教学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次表达。所以技工院校的德育教学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2.3 中国传统文化在技工院校德育的价值

  2.3.1 丰富德育教学内容

  传统文化中许多优秀的思想文化精髓,特别是诸子百家留给我们丰厚的精神财富,如儒家的博爱厚生、诚信守信、孝敬父母、“温、良、恭、俭、让”的接人待物的态度等思想;墨家不受等级、亲属远近限制的“兼爱”思想、和平相处的“非攻”思想、“赖其力者生”的崇尚劳动的思想、人的命运由自己掌握的“天志、非命”的思想观;道家的知足寡欲的人生观,主张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等等思想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身心的健康发展都起到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墨家的“非命”思想,更适用于技工院校学生的特点,鼓励技工院校学生努力争取自己的将来,不要因为自己没有走上高中、大学这条学习道路,便主动放弃自己。传统文化中还蕴含有许多陶冶情操、提高个人文化修养的活动,如书法、绘画、茶艺、曲艺等等,这些对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的提高和人文素养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所以传统文化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针对技工院校学生文化基础差,课余活动匮乏、自信心缺失等特点,可以大大丰富了技工院校德育教学的内容。

  2.3.2 明确德育教学目标

  如今社会价值多元,信息化快速发展,网络遍布学生的生活,同时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也充斥着学生的思想,不利于技工院校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古代贤人品格的高尚,体会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魅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健康的心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传统文化为德育教学明确了目标。技工院校学生要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熏陶。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则告诉我们人生要有爱国心和责任感;《易经》中“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告诉我们要勇于进取、坚持不懈;《弟子规》中“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告诉我们要服务大众,勤奋学习;“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则让我们体会到了满溢的亲情与孝心。

  2.3.3 扩展德育教学方式的空间

  技工院校德育教学是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内化教育,心灵上的一种熏陶,现行的纲领或口号式的教育方式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作为技工院校的德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配合学生的需求,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辅以现代社会的新思想赋予德育教学新的生命,为学生创造一个根植于当代,立足于传统的精神家园。不仅因为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因为传统文化为技工院校德育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也扩展了技工院校德育教学的方法空间,《论语》中孔子主张“教”与“学”是相互的过程,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正是对这一过程的描述;《墨子》中墨子对于手工业和农业的肯定及重视,作为老师的墨子,就具有很高的生产技艺,“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鞼、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所以墨子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引导学生从认知走向实践,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极其反对“坐而言义”的空谈。这些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方法都进一步为技工院校德育教学方式扩展了空间。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