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大学毕业生就业环境研究引言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2-09 共1057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大学生就业环境的分析研究
【第2部分】 大学毕业生就业环境研究引言
【第3部分】大学生就业环境内涵分析
【第4部分】大学生就业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5部分】解决大学生就业环境中问题的对策
【第6部分】大学生就业环境探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引言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1、研究背景

  2013 年被人们称为是“史上最难的就业年”。大学生是青年一代人中的佼佼者,同时也是一个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但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同时还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给国家、社会以及大学生本人和家庭都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因此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社会各界人士普遍思考的问题。从已有研究的实际效果看,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反而愈发严重。这更加激起笔者解决问题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2、问题提出

  研究大学生就业环境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前提和关键所在。因此,要想系统地、全面地和深入地研究大学生就业环境,我们必须得解决什么是大学生就业环境?大学生就业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就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当前大学生就业环境中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如何产生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问题。这些问题激发了笔者研究兴趣。

  (二)研究意义

  1、帮助人们认识什么是大学生就业环境

  当前大学生就业环境的概念仍很模糊,以往研究缺乏对大学生就业环境概念准确、清晰的定义,使研究者们对大学生就业环境这一概念缺乏准确、清晰的认识。本研究对大学生就业环境重新定义,旨在说明什么是大学生就业环境,指出大学生就业环境的构成及其特点,便于学者们后续研究。
  
  2、帮助政府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

  政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政策,然而这些政策不仅存在一定的不足,同时也没有被很好的落实。因此这些政策不仅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反而对大学生的就业起到了阻碍作用。本研究旨在找出当前大学生就业政策之不足和落实不到位之处,帮助政府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相关就业政策。

  3、帮助教育相关部门进行人才结构调整

  当前大学生就业环境存在人才结构性失衡并严重阻碍大学生就业。这一结果的产生主要有两方面:其一,国家教育结构的失衡是导致大学生人才结构失衡的根本原因;其二,高校自身发展与市场脱节是导致大学生人才结构失衡的重要原因。研究将考察我国人才结构的现状,分析我国教育结构失衡产生的原因,论证高效发展与市场脱离的事实,从而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并帮助教育相关部门进行人才结构调整。

  4、帮助大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环境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大学生若想顺利就业,必须在迈出校门之前应认清当前的大学生就业环境。在求学期间,他们根据当前的就业环境和自身求职资本做好职业规划,培养职业所需求的知识和技能。毕业以后,克服就业环境中不利于就业的因素,利用就业环境中有利于就业的因素,从而顺利完成就业。

  二、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

  (一)概念释义

  本研究的核心概念是大学生就业环境。而大学生就业环境的概念主要“大学生”和“就业环境”这两个概念构成。因此,研究在这里首先对这两个概念进行界定,并在此基础上界定本篇论文的核心概念——大学生就业环境。

  1、大学生:

  大学生,即在大学注册入学和接受教育的群体统称。大学生群体,在类别上包括:全日制和在职学习两类,在学业水平上包括: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在学校性质上包括:普通高等学校(包括承担研究生教育的科研机构)、专门学院、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在籍和已经毕业的学生。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大学生分成不同的类别。为了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在本研究中根据大学生是否为全日制、学业水平和学校的性质三个维度将“大学生”的概念界定为:就读于或毕业于普通高等学校但并未就业的全日制本科生。

  这里的大学生一个显着的特点就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摆脱学生身份,其中包括:在校期间已有兼职工作的和未有兼职工作的(或者已实习和未实习的)全日制本科生、毕业之后正在寻找工作的全日制本科生。

  2、就业环境:

  “就业环境”的概念分别由“就业”和“环境”两个概念所组成。它们二者存在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就业”是“环境”的定语,也就是说就业环境是众多环境中的一种特殊的环境。因此要想界定就业环境,必须先分别界定“就业”与“环境”。

  (1)环境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将环境解释为:“1、周围的地方,如:环境优美、环境卫生;2、周围的情况和条件,如:客观环境、工作环境。”[1]

  杨志峰、刘静玲认为:“所谓环境,是指与体系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体系是指被研究的对象,即中心事物。”[2]

  何强、井文涌和王诩亭等人认为:“所谓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作为某一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3]
  
  首先,不论什么环境都是围绕某一中心词展开的,这个中心词称为主词。主词决定着环境的内涵、性质和特点,因此详细界定一种环境首先必须要找出该环境的主词。其次,环境必然存在于时间与空间之中,离开了时间与空间环境则不复存在。环境空间的大小取决于与主词相关的事物有多少,环境存在时间取决于主词存在和发展的时间。主词灭亡,环境也消失。第三,环境不可能由单一事物构成,它必然由众多事物共同组成。这些事物又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联系的桥梁则是环境中的主词,如果与主词无关的事物则不是环境的组成部分。因此,笔者在这里将环境的概念界定为在时间与空间上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2)就业。。

  刘健林认为:“所谓就业,是指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结合,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合法劳动报酬或收入的活动。”[4]张强认为:“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的劳动年龄内,依法从事某种有报酬或收入的社会职业。”[5]

  黄才华认为:“所谓就业,是指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从事合法的社会劳动,创造一定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以满足自己及家庭成员生活需要的经济活动。”[6]

  首先就业活动的主体是劳动者。这里的劳动者必须是受法律保护,并且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其次,就业的目的必须是获得劳动报酬来满足自己和家庭的生活需。第三,就业的活动性质是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就业必须要符合法律法规,并且为社会创造一定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因此这里将“就业”定义为: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的劳动年龄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创造一定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并依法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以满足自己及家庭成员生活需要的社会活动。

  (3)就业环境:

  刘相明,张恩生,李辉等人中将“就业环境”的概念界定为:“就业环境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就业起激励、约束、导向作用的主客观环境和社会发展因素的总和。”[7]曾湘泉认为就业环境是指影响就业的各种因素的变化。[8]
  
  上述定义界定了“就业环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其中概念的内涵是“对就业起作用的主客观环境和社会发展因素的总和”、“各种因素的变化”。概念的外延包括很多的维度,例如,时间、空间、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以及激励、约束、导向作用等。这些都是就业环境的维度。但是也存在不足,其中主要表现为:第一,概念中心词的混乱。任何一个概念都只会有一个中心词,这个中心词决定了概念的内涵、性质和特征。然而已有概念的内涵中我们发现概念的中心词有两个,即“主客观环境”和“社会发展因素”。这就容易给人们造成疑问,“主客观环境”与“社会发展因素”哪个是就业环境的中心词?概念中心词界定的混乱直接导致人们对概念认识不清和盲目使用。第二,概念出现了“用自身解释自身”的毛病。

  界定“就业环境”概念的目的在于解释清楚与就业相关的“环境”到底是什么?

  重点在于解释“环境”是什么。而已有概念中用“主客观环境”来解释“就业环境”,这就产生用“环境”来解释“环境”,出现了概念自身解释自身的死循环中,最终还是不清楚究竟什么是“就业环境”。因此,需要研究者们进一步加以界定。

   基于上面对“就业”和“环境”两概念的界定,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为就业环境的概念作出明确和清晰的定义。首先,“就业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就业”是“就业环境”的主词,决定着就业环境的性质、存在的空间和时间。其次,就业环境是社会环境。一般人们将环境分成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由于就业是一种社会活动,因此就业环境在性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

  第三,就业环境的时间和空间分别取决于就业活动存在的时间和与就业活动有关事物的多少。影响就业活动的事物一般被称为影响就业活动的因素。第四,就业环境是相对于劳动者的外部环境。构成环境的一切要素必须是来自环境中活动主体人自身以外的要素。

  因此,在这里将就业环境的概念定义为: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劳动者就业活动起到影响作用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3、大学生就业环境
  
  界定完“大学生”和“就业环境”两个概念之后,很容的界定出本论文的核心概念——大学生就业环境。大学生就业环境是就业环境的下位概念,是由大学生和就业环境两个概念组成。其中大学生既是就业环境概念的限定语,同时也是就业环境中的活动者。由于就业环境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劳动者就业活动起到影响作用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如果将这里的劳动者专指大学生,那么大学生就业环境的概念就被定义为: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大学生就业这一社会活动造成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二)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本文对国内关于大学生就业环境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全面的把握已有研究的学科背景以及理论基础、研究的内容、方式、水平和不足。

  (1)研究的学科背景以及理论基础

  目前关于大学生就业环境的研究,学者们主要基于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等学科背景。

  基于教育学科背景的学者们主要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角度以及教育与人的成长关系的角度去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环境。他们试图通过大学生就业环境的研究找到在新时期改革我国当前教育政策、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学校管理政策等内容的新思路。他们所使用的理论主要集中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论、教育与人成长关系的理论、学校管理理论、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教育筛选理论以及教育公平理论等。基于这些理论,研究者们研究了大学生就业环境中所出现的:大学扩招与人才供需结构的失衡、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利、教育不公平、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和就业技能不强等问题。

  基于社会学科背景的研究者们主要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结构以及科技等发面研究我国大学生就业环境。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国家的经济发展失衡导致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我国政策性障碍导致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大学生“社会资源”与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以及就业市场中的“就业歧视”问题等。

  基于经济学科背景的研究者们主要利用人力资本理论、劳动力市场理论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环境进行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是大学生人力资本的形成。

  基于心理学科背景的研究者们主要基于心里学相关理论,研究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就业压力、就业观念等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2)研究的方法

  从研究方法的功能或目的层面看主要集中于应用研究,缺乏发展研究和理论研究。研究者们大都只是利用相关的学科理论对大学生就业环境中所出现的问题或现象加以解释,很少能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环境的现状分析找出已有理论中的不足并加以完善的发展研究。关于大学生就业环境的理论研究十分匮乏,缺少完整的大学生就业环境的理论体系。

  从研究水平上看,主要集中在探究问题的水平和直观描述的水平。探究问题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环境的现状进行调查,并找出大学生就业环境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对策。这样的研究优势在于针对大学生就业环境中某一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找出原因,能够提出一个有针对性的建议。另外,现状描述水平的研究能客观的反应大学生的就业环境的真实状况,方便以后的研究者对大学生就业环境的客观把握。

  从研究的方法上看,研究者们主要采用了:调查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

  通过这些研究方法能够有效的研究大学生就业环境并真实的反应大学生就业环境中所存在的问题。

  (3)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大学生供需结构失衡。教育发展水平应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教育学中永恒不变的规律。在当前,大学生之所以就业难就业是因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体系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实际需求相脱节所产生的,具体的表现形式为高校与社会供需关系的结构失衡。研究者们认为在大学生就业环境中,这种结构性失衡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陈啸认为:“就业难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失衡密切相关。”[9]

  谢作诗和杨克瑞认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实质是经济社会大量需要的是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熟悉某项操作与技能的实务型人才,但现实的人力资本供给却与这样的需求结构不相吻合,这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存在的唯一合理的解释了。”[10]
  
  大学扩招就是导致结构失衡的直接原因。罗岩认为:“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受制于多种因素,也包括大学毕业生规模的刚性增加所带来的就业压力,但这决不是问题的本质。”[11]

  他在研究中承认扩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但同时也指出扩招并不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大学扩招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学毕业生的硬性增加,如果在我国的教育系统内部一旦出现了失衡的情况,那么大学扩招就会使这种失衡很快的表漏出来。因此,大学扩招促使结构性失衡。

  第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不力。高校的就业指导对大学生的就业活动在就业观念上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陈啸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仅仅强调毕业生转变观念是难以让大学生接受的;在思想观念层面,其本质是要加强大学生职业理想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的。”[12]

  要帮助大学生完善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强化学校的职业教育工作是不可忽视的。然而很多研究者在研究中指出了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不力现象。朱伟军认为:“部分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机构仍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或者是刚从相关部门分离,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符。”[13]

  他既反应出了目前各大高校职业教育工作的毛病所在,同时也指出学校管理政策的不完善是导致职业教育工作失利的根本原因所在。

  第三、关于校企合作的研究。加强校企间的合作是提高人才质量的有效对策。罗岩指出:“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实践证明,走校企联合、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体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14]

  从他的观点中我们知道校企合作的方式不仅可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方式来间接改变学校原有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第四、“家庭资本”以就业歧视。所谓“家庭资本”,是指大学生所属家庭的经济状况、工作条件以及人际关系的总和。当今社会,“家庭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受到人们的重视。一方面,大学生的就业活动有了家庭资本的介入使得大学生就业顺利了许多。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所属的家庭不同,所具备家庭资本也不同。处于家庭资本弱势群体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竞争活动中会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这会使得大学生就业环境中充斥着不公平的现象。例如,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课题组所进行的 2003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问卷调查显示,家庭背景愈好,毕业的工作落实率与起薪点就愈高,愈容易找到好工作,父亲为公务员的毕业生工作落实率要比农民子弟高出 14 个百分点,起薪点高出 400 多元。[15]这是大学生就业环境中典型的就业不公平现象。

  除此之外,大学生就业环境中还存在就业歧视的问题。柯锦泉指出:“不可回避的一个因素是就业市场还存在着一些严重危害大学生平等就业权的障碍,这些障碍主要包括:性别歧视、健康歧视、相貌体型歧视以及户籍地域歧视等。”[16]因此,如何营造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成为研究者们重要的思考问题。

  (4)未来的研究的发展趋势

  首先,构建大学生就业环境的理论体系。大学生就业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它包括了大学生就业活动的全部。构建一套完整的大学生就业环境理论体系,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要想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我们要从理论的包容性、概念体系精确性、理论结构的严密性、理论内容的完整性以及理论的实用性等方面同事着手。

  大学生就业环境理论应具有广泛的理论基础。我们了解到,研究大学生就业环境可以基于不同的学科背景,利用不同的学科理论。因此,一套完整的大学生就业环境理论体系也应当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在当前大学生就业环境已经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因此众多学科领域的理论都可以作为大学生就业环境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大学生就业环境包容与大学生就业有关的方方面面内容,他并不是某一门学科的专利,同时仅仅依靠一门学科也很难解释清楚大学生就业环境中的问题所在。因此,我们应该敞开大学生就业环境理论体系的大门,让更多的学科都参与进来。在当前,大学生就业环境理论体系也只是处于萌芽阶段,他的发展与完善还需要学者们长时间的探索和努力。

  将研究水平上升到理论研究水平。目前关于大学生就业环境的研究仍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和对问题的阐述,缺乏对大学生就业环境的理论性思考。因此,未来的研究应当加强关于大学生就业环境的理论研究。现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应用研究,缺乏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的优点在于研究问题的针对性强。缺点在于,一方面抓不住问题的本质。研究如果只是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或问题的阐释,很难发现问题背后的本质所在,从而研究者所提出的解决对策往往缺乏力度。另一方面,这些应用性研究只是针对大学生就业环境中所出现的个别问题或现象,因此问题研究的往往不全面,过于强调大学生就业环境中的个别问题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而忽视了大学生就业环境中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为了避免类似现象的发生,我们应当将关于大学生就业环境的研究上升到理论研究水平,增加对大学生就业环境的理论研究,为构建一套完整的大学生就业环境的理论体系做准备。

  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构建完整规范的大学生就业环境理论体系是研究的重中之重。在以往的研究中由于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从而导致研究的模式具有随意性,缺乏科学性;研究内容具有单一性,缺乏系统性。构建完整的大学生就业环境理论体系,在逻辑上,必须要有清晰和完整的概念体系、合理的命题和准确的推理。在内容上应包括概念、研究对象、环境的构成、理论基础等内容。

  其次,拓宽研究的维度。研究大学生就业环境的研究者们在研究时大都使用的维度比较单一。研究者们大都基于教育环境的维度去研究大学生就业环境。首先,教育环境只是大学生就业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次,单从教育环境我们无法看透大学生就业环境中所存在的问题。研究者们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希望寄托于为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其实即便高校再就业指导工作上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只要经济环境中仍存在区域型经济差距,大城市的就业压力仍然会很大。因此,研究大学生就业环境我们必须要尽可能的从各个子环境同时入手研究。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解决问题。

  第三,研究更具有针对性。从已有研究来看,所研究的对象为大学生群体,这里的大学生群体主要包括:普通本科生和普通专科生。例如,我们说 2012 年大学毕业生总数是 624 万人,这里本科生占约 303 万人,专科生占约 320 万人。

  普通本科生与普通专科生是两种不一样的群体。把两种不一样的群体放在一起研究就使得研究的针对性不强,从而导致对问题研究的不够透彻。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当我们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时候就容易出现很大的误差。据统计,2009年全国大学生的就业率为 68%(这里的 68%包含了专科生与本科生)。而同一年,根据麦可思的研究报告,本科生的就业率为 88%,专科生的就业率为 85.2%从这几组数据我们就很容易的比较出来已有研究所说的就业率低下与实际是不符的。

  2、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同样存在大学生就业问题,因此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文献和着作极为丰富,其中不乏关于大学生就业环境问题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我们国家大学生就业环境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的价值。在此笔者对国外关于大学生就业环境问题研究的理论论基础、研究的具体内容以及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综述。

  (1)研究的理论基础

  国外关于大学生就业环境的研究主要基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教育筛选假设理论以及劳动力市场分工理论。这些理论作为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大学生就业环境中所存在的问题能做出相应的解释。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是由美国马丁特罗提出的。马丁特罗认为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毛人学率可以反映这个国家整体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他用以适龄青年中进入高等教育阶段所占比例为指标,把高等教育划分为精英化(毛入学率:15%以下)、大众化(毛入学率:5%—50%)和普及化(毛入学率:50%以上)三个不同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其实质就是关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理论,其理论根基和研究范畴属于教育民主化的理论体系之中。[17]

  随着高等教育不断的普及,其最终结果就是使得社会变成学习型社会。[18]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也存在错误之处,政府马丁特罗所承认的:“在某些方面,特别是我关于欧洲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变化也将沿袭美国的大众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假设性预示,现在被 1973 年以来欧洲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所证明是个明显的错误。”[19]

  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所创立,他把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看做是一种能够创造价值的资本。这种资本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其本身的成本,把劳动者变成资本的任务主要是由教育工作来完成的。因此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使得整个世界开始重视教育的价值。

  教育筛选假设理论。该理论由迈克尔斯宾斯在 20 世纪 70 年代在其发表《筛选假设—就业的市场信号》中所提出的。这一理论认为劳动者所具有的学历与其自身所具有的的能力相等由于这种思想,导致用人单位通过求职者的所具备的能力他们进行筛选。教育筛选假设理论给大学生就业环境带来了很重要的影响。

  (2)研究的主要成果

  首先,市场对教育的发展具有调控作用。我们过度的依赖于高等教育我们过度的由于高等教育发展过快,大学毕业生超出了市场的需求就会给高等教育带来灾难,使得大学生人力资本产生结构性失衡,因此教育受到市场的调控。美国的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之间形成了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在整个教育资源的配置中,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无形中起了很大的作用”。[20]
  
  其次,成熟的就业服务机制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困境。从整体上来看,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介入主体可以分为:相关政府机构、高校、社会组织(就业服务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 4 类,从它们各自在就业市场中的角色与功能来看,高校和高校毕业生属于就业市场中的供给一方,而用人单位则为需求的一方,相关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就业服务中介机构)作为市场机制的监管者与协调者,在整个就业市场机制的运行过程中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
  
  三、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本研究基于研究大学生就业环境,找出大学生就业环境中制约大学生成长和就业活动的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解决对策的研究目的,主要研究了大学生就业环境中的文化环境、政策环境、就业市场环境和企业的用人环境。

  研究在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介绍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综述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就业环境研究的成果,阐述本研究的内容、思路以及方法等内容。

  研究在第二章“大学生就业环境内涵分析”中主要分析大学生就业环境的内涵。研究首先阐述大学生就业活动各个要素,从这些找出影响大学生就业活动环境因素。其次,对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环境因素加以分类,并从中找出本研究的论域并阐述选择的意义所在。第三,阐述大学生就业环境的构成。

  研究在第三章“大学生就业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中分别从历史文化、就业政策、就业市场以及企业用人现状四个维度对大学生就业环境进行调查研究。首先,在文化环境部分分别论述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对大学生就业所造成的影响。其次,研究在就业政策环境中分析现有大学生就业政策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第三,研究在就业市场环境中介绍大学生就业结构失衡的现状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论述就业市场中缺乏大学生就业服务性机构对大学生就业活动带来的不利因素。第四,研究在用人环境中主要论述了用人单位的价值取向对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影响。

  研究在第四章“完善大学生就业环境对策和建议”中根据第三章的论述,就如何完善大学生就业环境的问题分别从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四个层面提出对策和建议。首先,论述政府要不断地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和制定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主导大学生就业环境的改变。另外政府应积极发挥完善大学生就业环境的主导作用,联合高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建立大学生就业服务机制、反就业歧视机制等指导和帮助大学生的就业。各大高校特别是普通高校应当积极调查就业市场,了解就业市场的供需状况,及时调整本学校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来适应就业市场环境的变化,通过职业规划教育和校企合作等方式促进大学生就业。用人单位必须转变用人观念,提供公平、公开的竞争平台,合理吸纳毕业生。最后,论述了大学生自身如何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积极的适应当前的就业环境。

  (二)研究思路
  
  本研究本着是什么?什么样?和怎么办?的思路对大学生就业环境进行研究。论文主要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从理论层面上阐述大学生就业环境是什么。

  这一部分阐述了大学生就业环境的内涵、功能和构成等,旨在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大学生就业环境。

  第二部分从实践调查层面揭示当前大学生就业环境到底怎么样。这一部分分成四个板块分别论述,旨在揭示大学生就业环境的所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就业和成长的影响。

  第三部分基于前两个二部分的分析和论述提出完善大学生就业环境的对策和建议,旨在更好的促进大学生就业和成长。

  (三)研究方法

  本篇论文在研究类型上属于描述性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采用文献法、参与性观察法和访谈法。

  文献法。本篇论文将利用期刊、图书、报纸等文本资料以及中国知网等媒体网络资源,尽量全面的收索关于大学生就业环境相关的资料,从全局把握大学生就环境的现状。

  参与性观察。笔者作为一名求职者进入到求职市场。真实的了解求职的相关流程、中央和地方就业政策的落实情况,以及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要求等。

  访谈法。本研究采用访谈法目的在于找到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以及阻碍大学生就业的原因。对毕业一至两年的毕业生访谈,目的在于了解目前就业情况以及相关就业指导是否起到实质性作用。对在校生进行访谈,目的在于真实了解大学生是如何看待就业和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否到位。对就业指导部门的访谈,目的在于了解就业指导工作是如何开展的,为大学生就业做出了哪些努力。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