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沈阳城市交通整治探究引言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4-11 共1003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导致沈阳城市交通拥堵的因素研究
【第一章】 沈阳城市交通整治探究引言
【第二章】交通需求与供给理论
【第三章】沈阳城市交通拥堵现状
【第四章】沈阳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国内外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经验启示
【第六章】沈阳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对策
【结论/参考文献】如何解决沈阳城市交通拥堵现象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 引 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交通是城市社会发展的基础,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是现代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动脉。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来说,它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交通的重要性在社会经济的进步中日益凸显,不仅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城市社会经济的建设与发展也与其息息相关。比照其他世界各大城市的发展情况,不难看出,交通拥堵问题不是沈阳或我国独有,而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如果此问题不得到解决,还会衍生出诸多环境污染、市民幸福感降低等其他相关环保和社会问题。目前,沈阳正朝着国际化大都市的步伐前进,交通拥堵问题不解决,这个愿景很难短期内实现。
  
  沈阳地处辽宁省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重工业基地之一。作为东北地区最大的副省级城市,具有区位、地理和交通等三大优势,沈阳已经成为和“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唐”并列成为第四大核心区。沈阳经过长期的发展,交通运输业飞速发展。而目前,交通拥堵对沈阳城市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一方面它减缓了城市运转的节奏,还会对环保产生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交通拥堵无疑增加了广大市民的出行时间、降低了办事的效率,甚至是影响到了市民每天的心情。无法想象,在一个拥堵的城市里,每天的节奏缓慢、呼吸着尾气和其他污染物,频发的交通事故等等。这些现象都制约了沈阳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功能的发挥,约束了沈阳经济社会平稳、健康、持续发展。
  
  面对交通拥堵带来的负面影响,国内外政府及学者也进行了多种研究和尝试,然而并未改变城市交通拥堵的状况。本文的观点是,单纯从加大道路基础实施建设、提高交通供给的角度看问题是不行的,而是要全盘统筹考虑问题。
  
  不仅要深入涉及到交通的政策法规、规划建设、养护管理、综合协调、运行调控等多层次、多方面内容,这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而且还需要各级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其他相关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彻底加以解决。
  
  本文详细的对沈阳市交通拥堵问题的由来、危害以及公共整治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巧妙地将世界几大城市的先进经验进行了整合,积极探索适合应对沈阳城市交通拥堵的对策,为沈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二、 核心概念界定

        基于沈阳市交通拥挤现象和存在的相关问题,笔者认为首先是要界定概念,然后是在一定的调研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本研究在核心概念的界定方面,主要对城市交通、交通拥堵、交通需求、公共治理等分别作出阐释。
  
  (一)城市交通
  
  交通是指所有通过火车、汽车、摩托车、轮船、飞机等工具,或仅靠人力进行的人流、客流和货流的交流运输。交通业在我国属于第三产业,通常情况下,管道、铁路、水路、航空和公路是交通业最常见的五种形式①。
  
  城市交通的一种解释可以分为公众出行和商品运输,另一种解释则可以分成私人交通、公共交通及商品货物运输三大类。城市交通是城市经济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属于城市基本设施建设范畴,和一个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关系到决定城市交通的因素很多,有地理、环境、城市规模、人口数量、道路情况、交通运载量、公共交通系统等。这些因素互相制约,共同决定了城市交通的优劣。城市交通系统属于城市基础设施往往主要由公交、巴士、地铁、轻轨、私家车、出租车等共同构成。
  
  城市居民出行是城市交通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在城市里,居民会以上下班、外出购物、看病就医、旅游休闲、好友聚会、观看体育比赛、看电影或戏剧以及参加社交活动等多种形式从城市的某一地点迁移到另一个地点。除上下班比较固定时间地点外,其他的活动,均具有不确定因素。也不具备准确的周期性和时间性,因而很难预测。这也给城市交通治理设置了很大的难度。但是可以明确的是,例如早晚上下班高峰、工作日或者有大型活动或者重要集会等时间节点,一定是交通拥堵的高峰。从地理位置看,城市的主要商业街、体育场、歌剧院以及主要交通枢纽,往往是交通负荷最重的地区。这是不容置疑的。
  
  交通流是城市交通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一般是指车流和人流共同组成,也可以粗略理解为是二者的总和。还有一种解释是单纯指道路上不断行驶的车流。交通流量、速度和密度等三个因素共同决定了交通流。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为:交通流量是交通流速度与交通流密度的乘积。根据这个换算关系,可以大致理解为在规定时间和不受岔路影响的前提下,道路上的交通流量可以呈现为连续流的状态,如果考虑到岔路影响因素,倘若管制住路口的信号灯,就会阻断或延缓交通流。公交线网密度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它能反映广大市民与公交线路(含地铁)距离的程度。例如衡量一个城市的公交建设水平,可以看一下该城市的公交线网的密度值。秦志强认为,公交线网密度是衡量公交网系统的主要考察参数和指标。②在国外,人们通常把容易发生交通拥堵的路段成为交通瓶颈。
  
  由此可见介质限定的区域范围内,城市交通是通过相关的交通行为,交通介质并利用多种运输方式和途径而发生的有限的流动和位置移动。
  
  (二)交通拥堵
  
  “交通拥堵”这一概念其实有别于通常所说的“交通堵塞”或“拥挤”.在某种程度上,是这二者的总和。换而言之,交通堵塞和拥挤都属于交通拥堵这个范畴。交通拥堵现象也是目前全世界很多城市面临的通病。交通拥堵对城市的危害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首先,是降低了市民出行的效率。对于出行的市民而言,时间就是效率,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拥堵的车海当中,无意是一种浪费,而且堵车会造成人的压力增大,情绪变坏,不利于人体健康。有的市民,因为害怕堵车,增加出行车本,有时候还放弃上街购物、聚餐的念头,这也对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经济方针相违背。其次,是给环保带来巨大压力。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及其温室效应,都或多或少的和交通拥堵有关。在拥堵的马上或公路上,人们承受着噪声、尾气,内心充满着烦躁和不安。最后,是增加了交通事故发生率。有数据表明,堵车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一个诱因,特别会造成追尾的发生。如果在堵车中发生交通事故,势必会造成堵上加堵的恶性循环。给本来已经频临瘫痪的交通又雪上加霜。
  
  最后,是交通拥堵现象可以直接或间接引发交通事故。来自交通局的一组数据表明,据不完全统计,沈阳的交通事件中有大约有六分之一以上,是因为交通拥堵现象造成的。使本已拥堵的交通陷入瘫痪的状态。从而导致恶性循环的恶果,使本来就已经很严重的交通问题雪上加霜。
  
  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道路上车辆过多,尤其是私家车数量递增,让道路难堪重负。此外,道路交汇处过多也是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因素之一。因为在道路交汇处,交通信号志会暂时阻断车流行进,若车流量过大,就会产生回堵的现象。一些突发事件也是造成交通拥堵的原因,例如交通事故、政治事件、活动集会等等。
  
  交通拥堵按照程度不同可以分为若干级,有学者引入了交通拥堵指数这一参数来界定。它可以比较准确的反映交通网的运转情况。比较能综合化、合理化的对空间、时间和密度等特性进行准确描述。交通拥堵指数采用 0-10 的评分机制来评价区域道路交通状态,其中 0 表示十分畅通,10 表示严重拥堵。中间的数字表示由轻到重的拥堵程度。这种表述形式固然不太准确,但确实对量化拥堵程度提供了一定的数据参考。全市大部分路段拥或是按照频率可以分为习惯型拥堵和间歇型拥堵。有学者认为,习惯型拥堵是指交通流量在一个时间点内突然增大并超出道路设施正常的容量所引起的拥堵。
  
  (三)交通需求
  
  “交通需求”一词最早来源于国外,通常是指对出行者的干预或影响,从而达到减缓交通拥堵现象的发生。原则上说,交通需求可以区分为派生和基本两种需求的类型。而二者在通常情况下是可逆的,或者是可以相互影响的。城市居民因为种种生活压力,往往处于高节奏的状态,时间对于他们来说是第一要素。出行对于每个城市居民来说,都是基本需求。除此之外,居民日常生活中对物质的渴求,供需都属于基本需求范畴。从基本需求派生出来的其他需求方式统称叫做派生需求。另一种区分方式就是,假如存在一种最少消耗交通资源消耗的方式,那么它一定是基本需求。不是最少消耗的交通方式,则可划分为派生需求。通常情况下,派生需求是具有一定弹性的,还有一种比较极端的理解是,派生需求是可有可无的。而基本需求已经是交通资源的最小占有量。是不可取代的。二者在组织结构分配和运输形式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随机性是交通需求具备的特点。道路、设施与各种交通工具都属于城市交通系统范畴。开放性强是交通需求具备的属性之一。全部的个体几乎都可以任意选定交通系统的时间。与此同时,它还具有随机性,而且是很高的随机性;通常情况下,城市居民所活动的范围相对固定,一般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因此可以粗略认为,城市居民出行具有固定的目的性,并且方式大体相同。由此可以推断,交通需求比较稳定,如果加以管理和限定,并采取科学的方式进行控制,是完全可能做到的。
  
  根据上述理论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对基本需求而言,重要的是可控性,而并非随机性;同样,此推测也部分适用于派生需求,虽然派生需求会有更多的其他因素,也是可以通过科学方法加以控制的。这里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就是以行政措施对派生交通需求进行抑制。
  
  (四)公共治理
  
  公共治理一词,最早源于西方。由“治理”来代替原来的统治,是西方一直大力推崇和倡导的。学者威格里·斯托克将之归纳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公共层面,二是新公共管理层面,三是国家管理层面。他的理论是想忽略或者最大限度的削弱行政力对事物的控制和影响,使各个环节都具备高效性、时效性,更好的发挥公共资源的优化作用。
  
  ①而罗伯特·罗茨认为,治理行为与有序条件的统治完全不同,它是采用创新的方式和方法来进行管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层面:最小国家治理,公司管理层面下的新公共治理,善治,控制体系治理,网络组织治理。
  
  ②俞可平认为,政府治理不是循规守矩的规则,而是一种动态协调的活动过程;不是控制和正式的制度,而是协调和持续互动的管理;不是政府机关单方面的管理,而是由政府部门、公民组织、各利益集团等多元主体的协商管理。
  
  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公民需求的提高,政府治理总是根据形势和国情需要而展现出新的内涵,它是政府对各种利益调节和分配的结果,对公共领域和社会事务的治理,是由政府治理理念、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与模式的集合。经过调研,笔者发现,很多城市的交通治理不仅仅是政府监管,而且更多的是百姓自觉维护。综上所述,本文笔者的观点是,公共治理既要求政府的行政管理,更需要群众的配合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因此,将公众参与引入公共治理的全过程,打造公众广泛参与的公共治理模式,以改善目前的交通拥堵现象,具有可行性、必要性。
  
  三、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本文研究目的主要分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总结以往治堵经验和做法的前提下,深层次的从学术理论上论述交通拥堵现实和理论上的关系,探寻沈阳治理交通拥堵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法。其次,是将文献资料、实地调研记录和有关交通法规条例有机的结合起来,对目前沈阳市的交通情况来一次彻头彻尾的摸底调查,掌握第一手数据资料,其中包括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最后是提出适宜沈阳实际发展和未来规划的治堵良策和措施,从而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提供理论支撑。
  
  (二)研究内容
  
  基于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将主要围绕以下四方面内容展开:
  
  一是交通拥堵治理的相关概念及理论理论分析视角。在概念的界定方面,对城市交通、交通拥堵、交通需求、交通供给、公共治理等作出阐释,通过研究,对上述概念作出定义。在理论分析视角方面,对本研究涉城市规划理论、需求与供给理论、经济人假设理论、公共治理理论等进行阐释说明,并分析这些理论与交通拥堵治理之间的紧密联系。二是沈阳城市交通拥堵存在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对沈阳城市交通拥堵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三是国内外城市交通拥堵的现状、治理经验及启示。通过分析美国纽约、英国伦敦、新加坡、北京、深圳、香港等地解决交通拥堵的先进做法,阐释对沈阳交通拥堵治理的借鉴意义。四是沈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出对策。对国内主要一线城市的交通情况进行摸底分析,借鉴成功经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理清基本思路,找到解决办法并建立相关配套措施。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采用多学科结合的方法,应用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概念,深入研究城市规划理论、交通需求与供给理论、治理理论及经济人假设理论,探求上述理论与所研究问题之间的关联,并力求建立系统化思维的模块,探索出一种符合沈阳城市发展规划的理想的交通治理模式,以期达到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目的。
  
  为了找到症结根源,突破学术瓶颈,制定出可持续性的绿色城市交通新模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本文的研究就是对城市交通治理探索的一次大胆的理论尝试。
  
  2.实践意义
  
  本文从实际出发,通过借鉴现代化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和专家们的学术观点,在疏理城市交通拥堵现状、剖析原因的前提下,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比对,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模式,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可以说对目前的交通条例和法规也是一种补充和诠释。目前全国主要城市都不同程度的面临着交通拥堵问题。结合沈阳现有模式,探索出适合沈阳城市交通拥堵的治理办法,为沈阳市经济、社会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同时,通过对沈阳交通拥堵问题的研究,为其他地区解决这一顽疾提供参考素材。希望本文的研究和理论能对缓解交通拥堵问题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四、文献综述
  
  (一) 研究综述
  
  本研究所收集的文献主要有专著类文献、期刊类文献、学位论文类文献、文件报告类文献。国内外专著类文献通过书店定购、电商平台购买、向图书馆及相关人员借阅等渠道获得,检索主题围绕“交通拥堵”、“交通拥挤”、“交通拥堵治理”、 “交通需求”、“交通供给”等关键词。期刊类文献和学位论文类文献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网、方正学位论文库、中国优秀博士硕士论文数据库等网络数据库收集获取,检索围绕“交通拥堵”、“交通拥挤”、“交通拥堵治理”、“交通需求”、“交通供给”等为内容,按照主题、关键词、篇名分别进行搜索。文件报告类文献包括有关“交通拥堵”方面的政策性文件、数据分析报告等,主要通过交通部门及有关网站获得。
  
  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学术成果进行整理、归类和分析,通过对文献的整理与归类,总结经验教训,把握发展趋势动态,筛选相关城市治堵先进经验的理论与实践文章,收藏具有参考或研究价值的文献。
  
  为了更直观地查看文献分类及相关数据,本人综合了各类数据统计及其分布情况,详见表 1.
  
  通过对收集文献进行归类、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外在交通拥堵方面的研究有以下特点:
  
  国外关于交通拥堵的研究文献比较多,研究成果颇为丰富,对于交通拥堵问题的研究也得到了很多专家学者的重视,实践经验丰富,成果成效显著。同时,在部分发达国家中,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但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对于治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己经超越了交通本身的范畴,也涵盖了包括交通供需平衡的经济层面、交通管理等制度层面、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层面以及多种高技术层面的综合运用。因此我们国家在此方面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需要我们更为深入的探讨。
  
  与国外对交通拥堵现象起步于 20 世纪 50 年代相比,国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较晚。一方面是我国一直是农业国,工业化起步较晚,交通拥堵现象是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以后才出现的。近年来,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益突出,矛盾日益尖锐。
  
  也越来越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但是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作为“世界通病”的交通拥堵问题,其解决方法不能一概而论,若是单纯地照搬国外成功的“治堵”经验,不能从中国实际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出发,其治理效果未必会尽如人意。因此,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研究要从中国的发展状况入手,通过不断摸索,探索适合中国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治理方案。
  
  目前,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建立起治理模式并广泛应用到实践中去,是摆在广大学者面前的一大难题。从目前形势分析不难看出,交通拥堵问题势必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社会热议的课题。对目前的城市交通状况进行深入调研,理论联系实践,对城市拥堵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建立起高效的治理模式,是很有必要的。本领域的研究也势必将会对未来的交通系统有指导和借鉴的作用。
  
  (二)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研究比较侧重于时效性,主要从问题的由来及其对策深入探寻。目前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严重,有诸多方面,鉴于此,美国公共交通协会(APTA) 在《发展公共交通的好处》有关于交通拥堵原因的阐述,文中指出,过多的车辆和交通工具穿梭在有限的出行线路上,挤占了绝大部门空间。还有,私家车数量与日俱增,公交系统欠发达,政府投入财政经费少也是主要因素。
  
  安东尼·当斯(Anthony Downs)在其《交通拥堵还可以解决吗》一文中分析了交通拥堵主要有四个原因:第一,早晚高峰时间段拥堵现象严重。第二,私家车价格逐渐降低,买车对于每个家庭而言,都是可以负担的起。这样的情况下,驱使人们将开私家车出行替代了原来的徒步、乘坐公交车、地铁或骑车出行。这就是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元素。此外,天气、意外事件、交通事故等不确定因素,也会导致交通拥堵的发生。安东尼·当斯(Anthony Downs)的观点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是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最根本原因。
  
  美国运输部(USDOT)在出台的《针对减少美国的交通网络拥塞的国家战略》
  
  中指出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是缺乏一种有效的机制来管理对现有交通容量的利用。
  
  ①诸如交通事故、政治事件、商业活动、突发事件、不良天气、交通信号灯损坏等也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交通拥堵。由美国公路使用者联盟(AHUA)的数据可知:导致交通拥堵的几大原因中,交通瓶颈(交通需求超过道路容量)占五成左右;交通事故占 25%;道路施工占 15%;交通信号灯故障占 5%.
  
  ②目前,在国内治理交通拥堵措施方面的文献资料不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学者戴东昌的总结,他成功借鉴了国外的经验将交通拥堵措施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是引导需求。其主要是开展交通需求管理,最大限度防止交通活动的发生,也就是减少出行。二是增加供给。主要的做法是完善配套设施,健全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其服务能力与质量。三是加强管理。其重点是引入国内外先进的智能交通系统来协助疏导交通拥堵现象的发生。
  
  ③外籍学者提出了交通需求管理④(Travel Demand Management,即 TDM)的概念,Peter R. Stopher (彼得 R.斯托弗)根据出行方式情况,对特点进行剖析,针对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又成功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即(TDM 理论)交通需求管理。交通需求管理(TDM)最早诞生在美国。后来逐渐在欧洲和日本等国家加以推广应用,针对综合治理城市交通问题以及 TDM 对策,已经陆续开展广泛的研究和深入的应用。于 1991 年美国制定的综合路上交通效率化法案(ISTEA)已将 TDM 作为重要交通对策纳入其中。美国环境保护厅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制定了《交通管理方法指南:1990 年》。欧洲各国也在其主要大城市,如伦敦、巴黎、罗马等,正在研究或试行 TDM 对策。在日本,在纲领性文件《道路建设的长期构想》中,建设省提出了推进实施 TDM 对策的具体计划。
  
  国外对 TDM 对策的实施结果和不完全的研究结论表明,TDM 对策对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能够取得一定的控制效果。
  
  ①在该理论提出以后,在此基础上,人们又对智能道路交通系统以及拥堵费收取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加拿大学者罗宾(C. Robin Lindsey)在《交通拥堵和拥堵收费》中提出:即最大限度控制私家车拥有量,加大市民出行的成本,是解决交通拥堵现象的一个有效途径。他的观点是,在日常出行中会发生一系列使交通拥堵收费变的更加复杂的概率事件。例如私家车主的不确定性、随机性以及有关部门与其他行政主管部门在相关领域的交互制约等,这些概率事件通常情况下会使简单问题复杂化,你会发现你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和文献资料上写的完全不同。鉴于此,罗宾在学术上的次优解出发探寻出拥堵限价收费模式。14 在这种设计的计费模式里,电子收费模式(DSRC 技术)是加收城市拥堵费的主打模式;其他部分欧洲城市,如都柏林和哥本哈根则试验过了 GPS 和GSM 技术结合的电子收费模式。
  
  (三)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借鉴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学者的理论,针对沈阳目前所处的交通实际情况,笔者主要从交通需求与供给、城市规划、政府治理、人本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在交通需求与供给方面,李晓霞在《沈阳市交通拥堵治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指出,近年来,在整体交通供给量没有改变的前提下,部分城市为了追求发展速度,城市大规模扩建,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其中,而城市面积和道路并未大规模改变或扩大,这就给交通总量带来了巨大压力,于是造成了交通供需矛盾凸显。
  
  ②王宙玥的观点也与李基本一致。
  
  ③城市规划方面,吴生波的观点是,城市的发展类似于一个系统工程,如果对城市规划缺乏长远性、整体性的设计,就会造成城市拥堵现象的发生。也就是说交通拥堵现象是由城市发展的无限性和设计不合理性衍生出来的。
  
  ①而肖开满的观点和吴有异曲同工的地方。肖认为,城市拥堵现象是城市规划不合理性的一个缩影。是因为城市规划没有跟得上市场经济发展的脚步。
  
  ②郭继孚和刘莹的理论则是,城市不断外延,城市吞并了原本是郊区的人口,从而拉长了市民的上下班和日常出行活动的距离,从而使交通超过了其有的负荷载力。
  
  ③上述观点由不同时代的不同学者提出,但都强调和突出了一个共性问题:即交通拥堵现象是城市规划不合理的一个缩影和写照,甚至上升为是复杂的城市规划问题。
  
  在政府治理方面,孙梦浩在《日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及治理研究》中认为,解决该问题可以采用提高交通管理效率的措施。使之早日达到科学智能的状态。
  
  具体做法是,对主要的交通路口安装智能化的电子信号灯并加装网络系统;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他建议由路段和客流量建立配套化服务,从而提高公交系统的覆盖能力并加大服务力度,采取人工智能控制系统加以监控,全方位提高管理水平。
  
  ④李翔宇在《临沂市老城区交通拥堵治理问题研究》中总结,要想治理交通拥堵,要创造“大公交”模式,推行公交一体化结构,达到公交一体化管理,并采用交互化的管理方式,加快各个公共交通系统的整合力度,建立起立体化的三维交通服务模式,从而早日实现公交模式管理的智能化、先进化和人性化。
  
  ⑤在人本管理方面,《交通拥堵问题探究--对公共品问题的反思》的观点是,参考出行的经济成本,出行的市民通常会思考边际成本小于等于边际收益的前提下才愿意出行,此类思维方式会增加社会效用的负担,导致负外部性结果,从而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⑥2011 年,学者王净根据沈阳目前道路交通状况,借鉴了国内外相关成功案例的经验,经过理论分析提出以下论断,城市交通治理过程中,应突出人的因素,通过人人参与治理交通拥堵,从而达到确保每一名市民享受和参与交通的权利,从而构建起顺畅的绿色交通理念,为沈阳及国内其他城市治理交通拥堵现象提供了一定的思路与参考。
  
  五、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时间安排
  
  (一) 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1.收集资料的方法
  
  (1)文献法【本研究所收集的文献主要有专著类文献、期刊类文献、学位论文类文献、文件报告类文献。国内外专著类文献检索主题主要围绕“交通拥堵”、“交通拥挤”、“交通拥堵治理”、“交通需求”、“交通供给”等关键词。期刊类文献和学位论文类文献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网、方正学位论文库等网络数据库收集获取,检索围绕“交通拥堵”、“交通拥挤”、“交通拥堵治理”、“交通需求”、“交通供给”等为内容,按照主题、关键词、篇名分别进行搜索。文件报告类文献包括有关“交通拥堵”方面的政策性文件、数据分析报告等,主要通过交通交警、部门及有关网站获得。
  
  (2)访谈法
  
  通过实地访谈,与交通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交通局工作人员、交警)、出租车司机等进行交流和探讨,获取最新的数据和观点,并把有关材料用于论文相关问题的分析或观点的阐述。
  
  拟访谈提纲大致分为六个方面:
  
  一、目前沈阳的交通现状如何?
  
  二、沈阳的交通管理都由哪些部门参与?各自的职能是什么?他们发挥的作用如何,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目前沈阳出现交通拥堵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四、交通局与其他部门职能之间存在哪些交叉、重叠,在运行过程中给工作人员带来哪些困扰?
  
  五、沈阳交通拥堵问题的解决途径有哪些?
  
  六、要解决沈阳的交通拥堵问题,考虑的因素和注意的事项有哪些?
  
  2.分析资料的方法
  
  分析资料的方法是从事学术研究主要的方法之一,也是开展学术研究的基础。通常可以分为文献分析和比较分析两种。分析资料的方法是指在全面的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对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类和分析。此两种方法大同小异,但也有一定的区别。文献分析是利用前人的理论文献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在此基础上升华自己的学术理论。而比较分析方法是利用特定的客观事物和所研究对象进行比较,找到类似的理论后加以正确的引用,从而达到借鉴、参考和甚至是升华的状态。在本文中,两种方法均有采用。
  
  3.时间安排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