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退休人员管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5-05 共648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乌鲁木齐企业退休人员服务管理问题探究 
【第一章】企业离退休员工管理模式探析绪论 
【第二章】退休人员管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乌鲁木齐市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现状分析 
【第四章】国内外社会化管理实践及其启示 
【第五章】乌鲁木齐市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完善思路 
【总结/参考文献】乌鲁木齐地区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研究总结与参考文献


  二、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经典理论依据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行为科学领域的经典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由美国着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所着《人类激励理论》一文中所提出。马斯洛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即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

  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是生理需求,这也是最原始的需求,包括基本的生活必需品,是人类行为根本的驱动力,当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其他的需求是不可能的。安全需求要求社会环境安全,人们的生命财产得到保护,具有稳定职业和收入。爱和归属感指在交往过程中希望与同事、朋友保持良好关系,并希望在交往中能得到别人的认同、接受和支持,并成为某个组织的成员等。尊重指希望自己被他人尊重,自己所做的劳动得到承认,被他人的表扬自己的工作、能力、人格被他人认可实现自己的荣誉感,体现自身的价值。自我实现是人们的期望,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实现,主要体现在追求卓越,让人有一种能力,即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以马斯洛为主的一部分心理学家认为:一国大部分人的需求的结构和层次同这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科教文卫等各方面发展层次是有着直接关联的。而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社会、健康之类的在生存需求和对安全的需求占主导的人数占比高,对于高级的需求占据主导的人数相对占比小;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

  因此笔者尝试以这一着名的理论来分析企业退休人员的需求及其成因。首先,对于乌鲁木齐市的大多数退休人员来说,其所希望的养老金能够及时足额和并由政府统一(社会化)发放,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养老金水平相应提高,他们的基本生存需求已得到满足,下一步就是强烈的对身心健康的诉求。其次,企业退休人员对于爱和归属感的需求是较为正常的。改制国企退休人员离开原有工作岗位后,逐渐远离原先的人际交往群体而回归社区,他们亟需培养在社区的归属感。第三,退休人员随着年龄的增大,更加期望得到家庭和社会的照料和关心。第四是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才能真正体现养老敬老爱老的最高服务目标。

  2.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社会福利理论对研究公共管理学、公共财政学和社会福利保障政策,包括本文研究的社会化管理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西方一些福利国家陷入了石油危机带来的经济危机,部分学者反对政府过度干预,于是以市场化、私营化、社区化为观察角度的改革社会福利政策逐渐成为主要观点。公共福利的提供者应当为谁?满足确保各类社会福利的有什么途径?对此,新自由主义认为可以运用民间力量和方法来实现公共福利统筹规划,不在仅仅让政府提供社会福利,而是转化只能和角色,成为购买、规范、管理社会福利的主角,并成为提供服务的各种媒介带来经费支持和政策的支撑的主导力量。于是,很多专家和学者提了出新的福利国家实行变革的理论。到了八十年代,福利多元主义(welfarepluralism)理论,亦称混合福利经济(mixed economy of welfare)理论兴起,它是对产生危机的福利国家的批判中出现的。该理论认为国家、政府已经转变为福利服务的主导和支持者,而不再是社会福利的唯一提供者,也就是参与和分权;公共部门、盈利组织、非盈利组织、社区和家庭共同负担社会福利。

  罗斯首先明确福利多元主义理念,他认为家庭福利、市场福利和国家福利之和便是社会的总福利,可表示为该公式:TMS=H+M+S--TMS 表示社会总福利,H 表示家庭福利,M 表示市场福利,S 表示国家福利。

  在此基础上,德国专家伊瓦斯研究出福利四分法理论,即福利具体来源为市场、国家、社区和民间机构,其中民间机构是非常重要的社会福利提供和承担者,它和其他力量一起为公民福利做着贡献。民间组织在各种政治体制之下,都能协调多方利益,一起为公民需求服务。

  吉尔伯特认为福利的提供应当放到两种情形下,即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也即社会市场和经济市场。这两种市场能够补足对方提供福利失灵。在公共领域上是以政府对个人的责任为准则,而私人领域则依靠个人、组织、企业的社会义务、慈善动机为支撑,来提供公民的福利服务。

  3.公共物品供给理论

  在公共经济学的范畴,社会产品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保罗·萨缪尔森所着的《公共支出的纯理论》,把纯粹公共产品或劳务定义为,个体消费该产品或劳务不会减少他人对该产品或劳务的消费。公共物品或者劳务和私人物品或劳务的三个区别为: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受益的非排他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

  因为有“市场失灵”的存在,使得市场机制很难在所有领域特别是公共产品方面实现“帕累托最优”.若是由私人个别通过市场来提供那么很容易产生“免费的搭车者”,无法在全部社会成员中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这是市场机制自身很难能够解决的问题,这时就应当由政府进行公共产品或劳务的提供。因为存在外部效应,私人有效提供的不能同样可能使其供给不足,这也需要政府来填补不足,提供相关公共产品或劳务。政府一方面有必要进行财政投入来直接提供养老服务,;另一方面也有责任积极推动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领域。

  (二)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政府把一些养老服务项目通过运用市场化的手段,例如委托一一代理、合同和购买服务等形式让民间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以及私人部门来负责养老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而政府的主要职责就是对其制定标准规则,进行监督和管理,这样通过鼓励社会化的民营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进一步提高了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增加老年人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西方国家社会福利政策的改革从表面上着像是政府的“退位”,但传统的以人为本、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理念得到了保留,并在改革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一是去国家化。社会化管理是指社会团体、自治组织、集体单位、私营组织等参与社会保险管理,是相对于国家化的管理组织与传统的家庭保障模式而言的,以英国和北欧诸国为代表的“福利国家”,在发展社会保障事业过程中,国家政府行为在整个社会保障范围内广泛介入,奉行“全面而普遍”的原则。这种社会保障国家化的组织管理制度运行存在着从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到具体的业务经办,再到整个社会生产活动,高成本、低效率成为普遍现象。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失灵,使社会保障组织管理的社会化问题,引起了当今世界很多国家的重视。“去国家化”的观点就是对社会保障国家化的组织管理进行反思的结果。

  二是三元分析模式。这是一种“政府部门--营利部门--非营利部门”的分析框架。根据美国学者莱斯特·M 萨拉蒙的三元分析模式,整个大社会分为国家、经济、社会三格局,非政府、非营利部门是有别于政府(国家)、营利部门(经济)的第三部门。“政府部门”对应于“国家”,“营利部门”对应于“经济”,“非营利部门”对应于“市民社会”.在社会领域,非营利组织的主要社会功能是向社会提供非垄断性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其功能在于填补政府功能的空白,实现的是集体利益。

  三是社会利益理论。利益分为个人利益、公共利益与社会利益。个人利益直接涉及个人生活的要求或希望,并被断定为是这种生活的权利。个人利益是从个人生活的角度出发,以个人生活的名义所提出的主张、要求和愿望。公共利益涉及一个政治上有组织的社会的生活的要求或需要或希望,并断定为是这一组织的权利。公共利益是从政治生活的角度出发,而由各个人所提出的主张、要求和愿望。社会利益即以文明社会中社会生活的名义提出的使每个人的自由都能获得保障的主张或要求。社会利益包括了一般安全、个人生活、维护道德、保护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进步方面的利益。

  (三)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待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以西方福利经济学、公共经济学、需求层次理论等等作为理论支撑,以宪法、法律以及各地有关的社保、养老方面政策法规为实践依据。

  我国目前位于社会和经济的重大转型期,社保制度体系首当其冲。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险体系的根本途径是变企业化管理为社会化管即从企业中分离出退休人员。由于之前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企业管理制度的影响,离退休人员与企业在经济上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一些非统筹项目费用目前还没有完全由社会承担起来;社会化管理机构还没有专项资金解决退休人员因重病、突发事件等原因带来的各种困难;很多企业的活动资金难以收取,社会化管理服务还存在不完善之处。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企业之外,必须要同时发挥政府、社区、社会三方面的作用。

  实行企业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要规划其制度,明晰其思路,做好其工作,这对于保障广大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权益,保证他们过一个幸福的晚年,以及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有着极大的意义;而且对于重新配置资源,引导社会资源流动作用重大。我国目前处在国家、社会、企业三者系快速变化的转型期,经历着政社、政企、政事、社事、社企分开的体制转换、社会职能分化的过程,实现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正是这一过程中的关注焦点。

  我国对社会化管理工作目前的概念理解和操作思路主要汇聚在:

  一是去企业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竞争成为市场体制的重点,要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就必须尽快解决长期计划体制遗留下的“企业办社会”的问题;而随着国企改制、改革的深化,以及破产兼并企业的增加,大批退休人员失去原有企业的依托,企业生产经营风险急需社会管理,使企业退休人员安度晚年。该观点更多地出于政府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解决企业办社会问题、减轻企业负担的考虑。

  二是纯粹社会化管理。既然对企业离退休人员实行的是社会化管理服务,就应该由政府和社会提供经费,由社区及其他各类非政府、非企业的组织进行的有关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活动,其承担公益职能,实现集体利益。由之前的国家中心主义向福利多元主义的模式转换是我国福利改革的最重要特征。在政府财力已经远不能满足国民福利需求时,非政府、非企业的第三部门的作用将日益彰显。

  三是政府社会力量对比关系。根据政府机构与社会力量之间的强弱对比的关系,他们对应有四种模式: 强政府与弱社会结合模式;弱政府与弱社会结合模式;强政府与强社会结合模式;弱政府与强社会结合模式。在改革之前我国属于强政府与弱社会结合模式,政府的工作和掌控计划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社会力量很弱,社会机构要么还不发达,要么正在依赖政府。目前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基本现状是,政府的强势推进与社区民间组织弱势的回应并存。从社会化管理工作的需求和退休人员的需要来看,上述情况应当得到迅速改变。涉及到行政和社会领域的繁杂多元的工作内容,不可能也不应该仅由政府唱主角。在当前政府职能转变,小政府、大社会的趋势下,政府缺乏包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能力;政府社区分开这个大方向决定了行政不能够过多涉及社会领域;同时,退休人员的精神和心理需要又必须依靠他们自身的积极参与和组织。

  四是加强社区建设。我国的社区已经比较成熟, 社区文化业已形成,这使得退休人员进入社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社区越来越主要的承担着最基层的社会事务、政治事务的管理和领导工作。社区管理主体为政府、公民自治的组织以及涉及社区相关事务的专业机构。而社区对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可以归类于社区保障工作,这也是社区建设的一个全新内容。徐丹丹在《国有企业养老服务的社会化管理问题研究--基于某国有企业养老服务的统一管理实践》中认为:在明确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目标定位、改革的“三个社会化”(第一,组织机构的社会化。第二,服务人员的社会化。第三, 筹集资金的社会化)路线以及社会化管理工作的内容形式后,社会化管理问题要重点突出“社区产业发展”的模式,充分发挥社区的基本社会事务的管理能力要根据各社区不同情况,充分发挥社区水平,努力提高社区服务能力,这是国有企业养老服务社会化管理的改革大趋势,要重点明确社区管理机构的组织地位,积极引导和努力培养广大退休人员的社区意识,挖掘人力资源优势,建立一定数量的社区发展基金,改变当前资源被分割的社会现状, 总体实现社会资源合并、共享和优化配置。

  于斌在《探析当前退休人员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认为:当前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明显存在如下的不足之处:退休人员思想上认识不一致;经济上有保障但是未完全满足;实现上步子不统一甚至出现一些偏颇的行为。主要原因是:

  有关的咨询缺乏及时高效便利的传播;理论思想的宣教实践不够细致;部分历史问题和旧矛盾没有被妥善彻底的处理和解决,以及一些生活上又困的退休人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重视。鉴于此,应该构建起专门的社会化管理工作机构,切实依据相关法律和政策强化社会化管理工作;积极面对,实事求是,把关系到退休人员基本权益的事项阐述清晰;加强信息交换,加深理解,深入细致去了解退休人员的真实需求。

  夏永新在《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问题初探》中认为:对于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一是采取措施,推动养老保险社会化开展。要调整政策,出台养老保险关系无缝连接的流程,提高养老统筹能力水平。二是体现政府主角作用,细化职能分工,加强组织领导;宣传并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协助。三是有效解决社区社会化管理工作碰到的重大问题,从经费、场地、人员等方面加强社区规范化管理。四是彻底转变退休人员原属企业自身的思想观念,帮助退休人员适应转变,他们在移交社区管理服务后要继续要求企业在一定时段内应承担相应的的责任。

  龚敬在《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研究》一文总结出:比较有代表性是深圳、上海、大连这三个城市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模式。他们相同之处在于,经济发展快,管理体系扎实,因此社会化管理服务的起步水平高,覆盖范围广。就我国多数地区而言,社会化管理工作是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一方面要考虑居民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程度、社会管理的现状,以及辖区财政承受的实力和社会接纳对服务的能力。全部照搬照抄大连、上海、深圳的经验未必可行,就目前的基础和条件,“毕其功于一役”的心理可能会导致举步维艰的结果。在经济水平和基础条件不能和沿海发达地区类比的情况下如何找到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切入点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郭慧在《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实践探索--以山东 AA 社区为例》中认为:加强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一项新举措就是社区服务,在当地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力量的推动下,加强并落实社区服务的工作,让退休人员的身份从原来的单位人向独立的社会人进行转变,从而有效促成社会化管理工作积极健康发展。

  姜海波在《论企业退休人员社区化管理》中认为: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大力支持社区建设,加强服务能力和设施器材的水平,提高退休人员生活质量。优化资源配置,集合全社会的力量支持社区和社会化管理工作,完善退休人员所需场所和设施器材。

  孙志伟在《我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问题研究--以莱芜市为例》中认为:由于企业退休人员身心健康程度、自理能力和收入水平的不同,需要接受的服务因人而异,加上需求的多元化,更加决定了企业退休人员的服务提供模式要走政府投入和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相结合的路子。提倡政府向社会买服务,创新公办养老服务的运行机制,在确保不改变社会化管理用途、不损失国有资产、不变低服务水平的条件下,努力推进养老服务机构的公建民营,提升公办社会化管理的生命力,实施绩效考核,调动各有关部门及基层服务平台的积极性。

  许鉴非在《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模式》概括了四种模式引以借鉴:一是社会化管理服务工社保机构承担管理服务的模式。二是社保经办机构和街道、社区相关机构相结合,一起承担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模式。三是社保经办机构将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部分职能委托远离城镇的企业承担的模式。四是积极探索联办、股份合作、民营公办等多种形式社会养老新模式。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