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意识自由的多重规定性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3-24 共533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马克思自我意识理论的扩展研究 
【第一章】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文本解读绪论 
【第二章】自我意识的生成语境 
【第三章】原子偏斜运动中的自由意识 
【第四章】意识自由的多重规定性 
【第五章】意识自由的能动性及其实现 
【第六章】意识自由与客观现实的矛盾 
【结束语/参考文献】自我意识的自由向度张力分析结束语与参考文献


  4意识自由的多重规定性

  关于意识自由的阐释,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并没有明确提到,似乎原子的自由是不证自明的,似乎原子偏斜本身就说明了原子的自由本性,原子能脱离直线的定在就是原子自主性的很好说明。前面我们已经证实了这种可能性,即原子的自由是不证自明的,原子之所以自由是因为原子的自由本性。回归文本,我们只能在一些侧面描述中考察意识自由,并发现意识自由的内在规定性:一、意识自由的存在与其抽象可能性密不可分,抽象可能性是意识自由的内在规定之一;二、原子偏斜运动所表现出的抽象个别性是意识自由的内在规定之二,个体意识自由的产生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抽象个别性的特点;三、个体的感性知觉将事物的变化与对时间的感知联系起来,同时,个体在感知对象的过程中形成感性的自我意识,于是时间与自我意识也关联起来,抽象时间成为个体抽象意识自由的纯粹形式。

  4.1意识自由的抽象可能性

  马克思非常赞同伊壁鸠鲁哲学中对原子所作的偏斜设定,认为它“解决了一个希腊哲学史上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1.正是由于偏斜,才有了原子的否定与排斥,才有了个别性和偶然性,才有了摆脱束缚的自由,才有了多彩的世界。正是由于偏斜运动,原子概念才得以实现其物质性与形式性的统一。正是由于偏斜运动,才有了对一切都在因果链条中的机械必然性即决定论的否定,才有了对偶然性即非决定论的肯定。正是由于偏斜运动,才有了自我意识的觉醒,才有了对神是万物的主宰的否定,才有了对命运的抗争。因为自我意识的存在,人才不至于生活在对神的崇拜与恐惧等封建迷信的奴役之下,这时,自由对人来说才是存在的,人才有自由。同时,这种以抽象可能性为基础的意识自由,注定了具有抽象、虚幻的性质,注定了只有自由的形式,不能在定在中“发光”.这和马克思所主张的精神的发展要与自然、社会相统一是背道而驰的,也是马克思所批判的。

  关于可能性的划分有两种:一种是科学意义上的可能性,另一种是哲学意义上的可能性。科学意义上的可能性“从实在的可能性中推演出来……存在着一系列的条件、原因、根据等等”1,这一可能性主要用来说明自然界的因果联系。哲学意义上的可能性指“抽象的可能性”2,表现为个体可以不受限制的想象。“所谓抽象的可能性是说,可能的东西也可能以别的方式出现;也可能出现可能的东西的对立面”3,在抽象的可能性中,个体可以无限制、无边界地任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寻找合乎自己心灵的解释,其目的只为获得作为有自我意识的个体的心灵宁静。“抽象的可能性”的提出,意味着哲学的解释重心从对象即客体上转移到了主体上,这正是马克思重视伊壁鸠鲁的原因之一。因为希腊哲学在这里实现了由物质的实体精神转向人的自我意识的自由精神这一重要转折。抽象可能性不仅为原子的结合与分解以及偏斜提供了可能性,而且也提供给个体意识自由以存在方式。

  出于对原子偏斜运动所表现出的原子精神特性的偏好,马克思更赞同伊壁鸠鲁的哲学观点。

  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也对这两种可能性作了比较,“实在的可能性就像悟性那样被限制在严格的限度里;而抽象的可能性却像幻想那样是没有限制的;实在的可能性力求证明它的客体的必然性和现实性;而抽象的可能性感兴趣的不是被说明的客体,而是作出说明的主体;它只要求这对象是可能的,是可以想像的;凡是抽象地可能的东西,凡是可以想像的东西,它就不会妨碍思维着的主体,也不会成为这个主体的界限,不会成为障碍物;至于这个可能性是否要成为现实,是无关紧要的,因为这里感兴趣的不是对象本身”4.抽象的可能性作为一种不需要现实条件的可能,个体可以随意的想象甚至是编造,其本质是人的一种创造活动。抽象的可能性强调主体,主体只有很好的处理好自己在面对社会现实时的种种制约,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意识自由作为人的一种创造活动,也具有抽象性、偶然性和任意性,与抽象的可能性有相同的活动范围。故而,抽象的可能性是意识自由的存在方式。这里的意识自由是本体论范围内的自由,即自由自觉的活动,不同于认识论对自由的规定。

  4.2意识自由的抽象个别性

  直线是原子的相对定在,原子若想凸显自我就必须脱离直线运动这一相对定在。“这一运动的直接否定是另一种运动,因此,即使从空间的角度来看,也是脱离直线的偏斜”1,原子正是通过偏斜运动脱离了直线,脱离了自己的相对定在,以获取自身的自由。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原子也展现了自身的抽象个别性这一真实的灵魂。原子的直线运动对原子所作的物质规定性属于决定论范围,此时的原子仅作为一个点在直线中运动,并消失在直线中,没有体现出原子自己的特点,是没有完成的原子。原子脱离直线的偏斜运动使自己从这种决定论中摆脱出来,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性和偶然性的抽象个别性概念。原子的抽象形式性与抽象物质性的统一,才是原子自身的真正完成。关于抽象个别性与自我意识的关系论述主要出现在《博士论文》的《原子脱离直线而偏斜》和《天象》两章。

  马克思在考察了原子运动后,以原子偏斜运动为切入口,从中析出原子的自我意识。“原子的灵魂只是一句空话,而偏斜却表述了原子的真实的灵魂,即抽象个别性的概念……抽象的个别性只有从那个与它相对立的定在中抽象出来,才能实现它的概念--它的形式规定、纯粹的自为存在、不依赖于直接定在的独立性、一切相对性的扬弃”2.马克思认为原子在其沿直线下落的过程中,只是单纯的作为一个点而存在着,甚至不能称其为严格意义上的原子。这里,马克思借亚里士多德的“质料”和“形式”范畴来完成对原子两方面的辩证规定。正如卢克莱修所说,“偏斜正是它胸中能进行斗争和对抗的某种东西”1,是他打破了“命运的束缚”.所以,马克思把原子通过偏斜运动体现出的“形式”方面放在了主导地位,也正是这一规定,使原子获得了内容上的真实意义。

  然而,“抽象的个别性就是抽象的自身等同”2,就这一层面的原子来说,原子只有抽象的形式,而没有具体的物质形式。“在原子世界里,形式同物质进行斗争;一个规定取消另一个规定,正是在这种矛盾中,抽象的个别的自我意识感觉到它的本性对象化了;那在物质的形态下同抽象的物质作斗争的抽象形式,就是自我意识本身”3.也就是说,原子世界里的抽象的质料与形式之间的斗争,就是自我意识的外在表现。但此时的自我意识还是“抽象的个别意识”,仅仅存在于观念领域,很难与现实直接发生联系。

  在《天象》一章里,原子概念中的形式即抽象个别性和物质两方面的矛盾在天体中得以消解,因为“物质把个别性、形式纳入它自身之中,像在天体中的情况那样,物质就不再是抽象的个别性了;它成为具体的个别性、普遍性了”4.天体在获得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之后,作为自然独立的个体而存在,不再仅仅是抽象的个别性的代表了。这一过程很好的实现了原子从抽象个别性向经验个别性的过渡,从只有形式的本质世界过渡为现象世界的一员。本质世界的形式和现象世界的物质在天体中融合后,成为现象界的一个自然物。同时,伊壁鸠鲁认为“人的心灵最大的迷乱起源于人们把天体看作是有福祉的和不可毁灭的”5.这种不究其因的盲目认识会扰乱人们的心灵宁静。出于对自己哲学原则的维护--获得自我意识的心灵宁静--的考虑,所以他不得不违心的说出“天体……不是永恒的”1.此时,伊壁鸠鲁将天体当作了自己体系的天敌。正如马克思所说,“伊壁鸠鲁的真实原则,抽象的、个别的自我意识,已经不再隐蔽了。……力求通过按照抽象的可能性所作的解释,来消灭那已经独立的自然的现实性”2.这里,显露了伊壁鸠鲁作为独立的个体对自己个人的自我意识的肆意运用,这也是我在后面对自我意识的非绝对性一节中所反对的。

  因为伊壁鸠鲁认为把可见的东西永恒化是迷信和拜物教的根源,只有不可见的原子世界才具有永恒性,而且一意味着必然,会扰乱心灵的宁静。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当原子的个别自我意识的规定在天体中实现,而伊壁鸠鲁又不能承认自我意识以外的任何一种永恒性时,他的哲学体系在此崩塌了。为了维护自己哲学体系之尊严,他不惜通过自欺的方式,赋予个别自我意识以世界中心的地位,进而否认了天体的永恒性。伊壁鸠鲁的这种为了不使自己的解释原则受到冲击,以获取自己心灵的宁静,而力求按照抽象可能性对客观存在进行失真甚至歪曲的解释,是对抽象个别性自我意识的滥用,这种过分夸大意识自由的能动作用做法是不可取的,后面我们会详细讨论。

  因此,在生活中,伊壁鸠鲁强烈的鼓励人们多角度、多方法、多形式的解释事物之因,以打破对一的崇拜,并主张任何解释都可以接受,只是神话应该予以排除。伊壁鸠鲁提倡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感性知觉,提出种种说明天体现象的理由,这样才能从根源上消除恐惧,使自己得到心灵的宁静和幸福。显然,伊壁鸠鲁在积极发挥个体自我意识的能动作用以打破封建迷信的同时,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是否个体可以为了获得自己心灵的宁静,过分发挥自我意识的能动作用,进而提出各种滑稽可笑的假说呢?我认为这种没有理性指导的解释原则无疑就像小儿呓语一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相反的会让各种神话故事遍地流传、谣言四起,结果人心惶惶更是不可避免。这样只会让我们距离真理越来越远。

  4.3意识自由的抽象时间性

  如果说从原子偏斜运动所表述的抽象个别性到排斥运动所表述的经验个别性,使得自我意识的形象越来越明朗,那么通过时间所表述的自我意识将会更加感性具体。

  关于时间的问题,对于作为自然哲学范畴的原子论来说无法避而不谈。因为时间标识事物的起始与终结,有时间限定的事物必定是非永恒的,而作为本原的原子却必定是永恒的,这一矛盾使得时间必须远离原子概念。于是,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都把时间从原子世界中排出,但是两者在把时间归于何处上持不同观点。德谟克利特把时间置于主体的自我意识中而与现实世界相脱离,伊壁鸠鲁则把时间置于感性知觉中,并最终与自我意识联系起来。

  在《时间》一章,马克思首先批评了德谟克利特把时间规定实体化、绝对化的不当,因为这一做法实际上是取消了时间。因为“当它把实体当作时间的东西时,它同时即把时间实体化了,因而也就取消了时间的概念;因为绝对化了的时间已经不复是时间性的东西了”1.这种把简单的时间归于纯粹主观领域的做法,引起了马克思的不满,因为“那从本质世界排除掉的时间被移置到进行哲学思考的主体的自我意识之内去,而与世界本身毫不相涉了”2.在伊壁鸠鲁那里,时间被规定为--“当被感官所感知的物体的偶性被设想为偶性时,就产生了时间”3.伊壁鸠鲁把时间从本质世界中加以排除,是因为他把时间看作现象世界的变化形式,人在感知事物变化的过程中,也感觉到了时间的流逝。伊壁鸠鲁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把时间看作是现象世界的纯粹形式。

  也就是说,现象世界的发展与变化主要通过人的感知反映来进行,同时现象世界的发展与变化又由时间来标记。于是,伊壁鸠鲁通过感性知觉这一中介把时间置于现象界之中。因此,“人的感性就是形体化的时间,就是感性世界的存在着的自身反映”1.换句话说,时间来源于人的感性知觉,是对变化着的现象的反映。

  那么时间与人的自我意识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首先,从时间感的形成上来看。“感性和时间的联系表现在:事物的时间性和事物对感官的显现,被设定为事物本身的同一个东西”2.也就是说,感性知觉作为主体性的感知活动,在感知客观对象的过程中,感知到事物的变化和消逝,这样就形成了对时间的感受。同时,人在通过感性知觉认识对象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进而形成自我意识。

  这样,时间与自我意识就通过共同的媒介--感性知觉而被联系起来。在伊壁鸠鲁这里,时间与外界现实被人的感性联系起来。我们感知事物的变化,其实就是在感知时间。于是,马克思得出结论说,“正如原子不外是抽象的、个别的自我意识的自然形式一样,感性的自然也只是对象化了的、经验的、个别的自我意识,而这就是感性的自我意识”3.我们由此可以得出,对时间的感知就是自我意识的外现过程。即在对外界进行感知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感知到时间的变化,而且表现了自我意识。

  抽象可能性、抽象个别性和抽象时间性作为意识自由的内在规定,很好的从意识自由的产生--人类大脑的机能的角度,规定了意识自由作为个体大脑活动的产物所具有的可能性、个别性和感性知觉性等主体性性质,从而更加确定了意识自由的活动范围,只能在认识论中进行。这也决定了意识自由不能简单的植入现象界,更不等同于现实自由。然而,意识自由作为一种精神性指导,却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实现现实自由。这将在第五章中讨论。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意识自由的获得以自我意识的存在为基础。自我意识以感性经验为基础,以对自身及与自身相关的事物的认识或反思为特征。而自我意识的存在有两个特征:首先,个体只有意识到我是我,而不是别人,是一个不同于同类中的他者的独立个体,即意识到自我存在的自我,简称客我;其次,个体要意识到正在意识自我的那个自我,简称主我。个体只有有了自我意识,才可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意识到自己在精神上或者现实中是否自由,并决定是否要为自由而奋斗,以及怎样奋斗的问题。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