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旅游经济学论文

河南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

来源:旅游纵览(下半月) 作者:吴琳
发布于:2014-10-20 共3034字
论文摘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就是将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是以旅游为依托,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素有中华文化“活”博物馆之称的河南,至今完整保留着包括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中华民族文化基因。3000多年建都史,近7万处文物点,数以千计的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0多万件馆藏文物,默默诉说着历史的辉煌。“人祖”伏羲太昊陵、黄帝故里轩辕丘、周公测景台、函谷关、白马寺、少林寺……都是华夏文明核心地位不可磨灭的文化符号和记忆。古老浓郁的民族文化与颇具震撼力的自然生态相依衬,赋予了河南未来民族旅游的巨大生命力,民族文化资源成为河南旅游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一、河南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依据

  (一)区域优势的发挥与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配置,决定了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依据

  从民族学的发展历史来看,能够被一个民族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间的强大穿透力和影响力。民族文化是一座异彩纷呈的文化资源宝库,它所包涵的内容极其丰富,不仅为研究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生态学等学科提供了宝贵的财富,也为文化产业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并对我们今天的先进文化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文化资源是民族地区的优势,按照“靠山吃山”的原则,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富有活力的民族文化生产经营机制,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二)商品经济的运行方式,决定了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环节

  要发展就离不开商品,而商品经济的运行是离不开作为商品交换场所的市场的,有了商品经济就必须有市场存在,文化产业化,就是借助旅游这块大市场,打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使民族地区在不超越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下加快经济发展。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代表性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一旦丧失就难以复制,因此以种种借口,恪守文化资源或者经济发展以民族文化的毁灭消失为代价,都属于只顾眼前利益,违背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原则的。只有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才能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并能动地调控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

  (三)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是拓宽旅游市场和发展民族经济的需要

  “越是民族的越就是世界的”,民族地区拥有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具有特殊的人文魅力,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物质基础和客观条件。寻求文化和旅游协调发展,就是为了保护、抢救和开发利用民族文化遗产。重构民族文化的传承、传播方式,正基于长期制约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民族地区文化丰富多彩的不可替代性的认识和把握,旨在把握特色文化与特色旅游相结合,发展文化旅游配套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民族文化的神秘性和吉祥性内涵对游人总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的,关键是建设好区域文化旅游目的地,营造出文化和旅游协调发展所必需的环境和氛围。在中华文明进化和发展过程中,中原文化始终引领着华夏文明走向和文化发展方向。都城文化、青铜文化、甲骨文化,儒、道、法、佛等元典思想文化,无不以河南为圆心向外发散;老庄哲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佛教文化、易学文化等,都在中原地区孕育而生。

  二、河南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制约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一是旅游品牌的打造力度不够,文化研究处于纸上谈兵状态;二是旅游商品不丰富、品种单一,很难满足旅游购物的需求;三是决策摇摆不定,一届政府一种决策,长官意志大于专家意见,耽误了发展机遇。

  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都发生了变化,使文化建设面临着许多挑战。因此,如何处理文化传承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及业界关注的焦点。解决好文化传承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矛盾,借助旅游业强劲的发展态势,整合和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旅游民族品牌,发展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是实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根本途径。

  (一)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民族旅游业投资环境

  1、转变政府职能,由政府办文化向政府管文化的方向转移。在大力营造民族文化氛围的同时,要把住科学发展观,由政府统一协调解决民族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等,引导因地制宜经营民族旅游,要有科学的切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规划,杜绝一哄而上。

  2、优化投资环境,坚持招商引资与自筹资金相结合。根据本地文化资源的实际情况,依托本土人力资源与文化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富有活力的民族文化生产经营机制,鼓励、支持各类文化团体和个人拓宽文化市场,将文化资源进行整合、配置,顺应国际国内民族旅游发展趋势,助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的进程。

  3、在坚持保护为重点的前提下,挖掘、整理、开发优秀的文化旅游资源。把民族文化内涵转化成文化创意和项目策划,如民间传说、历史名人、民居建筑、民族风俗以及曾为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历史事件,以文艺的手段借助传媒打造成“旅游名片”。

  (二)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培育旅游购物市场

  1、根据国内外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经验,选准资源“亮点”区域,实施集中开发优势项目,创造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的旅游源开发。“亮点”的选择,既要考虑民族文化的积淀、民俗民风的浓郁,也要考虑对自然景观、其他优势资源的依托。在构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以文化资源作支撑,赋予旅游品牌丰富的文化内涵,提高品牌地位。

  2、以旅游为载体,高起点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研发旅游商品,丰富旅游购物市场,增加购物这一旅游环节的创收、创汇能力。旅游商品不仅可以宣传民族地区的地域文化,而且可以调整一定范围内的消费结构。打造出一批植根于本土的,极具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实现旅游产品的绿色化和精品化,不断增强文化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按照国家文物仿制的相关规定,研发、设计、制作出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文物和民族文化艺术用品,开发雕塑、编织、刺绣等具有纪念意义的民族工艺品等。

  3、加快旅游公路的建设步伐,实施资源整合战略。公路也是民族旅游的基础设施,注重旅游公路建设,有利于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打破区域界限,联合组织策划别具一格的旅游活动,举办推介会、旅游艺术节等形式展现旅游形象,吸引招徕国内外游客,开拓市场,促进市场互动。

  (三)发挥民间优势,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1、认识民俗活动、歌舞艺术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大力开展民族文化艺术形式的演艺展示活动,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和魅力;借助旅游业的流动性优势,向海内外旅行商宣传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和旅游特色,开展多种渠道的宣传促销活动,辐射带动运输、餐饮、娱乐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2、围绕旅游做文章、定规划、搞建设、抓经营。实现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和谐发展,在人口较集中的城镇,依据民族自然村寨的文化特征,“局部复制”的办法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度假村;在有条件的乡村,结合新农村建设,在自然村寨直接建设文化生态村,以保护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使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基本保持原生状态,实现文化生态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3、以民俗节庆活动为依托,加强节日文化与旅游的交融,刺激消费,繁荣经济。民俗节庆具有观赏型与参与性,是民族文化集中对外展示的场合,由于这种活动历史悠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广泛的群众参与基础,因此,虽然持续时间一般不长,但由于媒体的关注报道、外地游人商旅的参与,成为促销民族文化产品的一种重要机会。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