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旅游经济学论文

乡村旅游建设促进邢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来源:邢台学院学报 作者:韩冰
发布于:2014-07-07 共3505字
论文摘要

  一、邢台市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分析
  
  (一)具有区位优势,交通便捷
  邢台市位于河北省南部,西依太行山,东临华北平原,距北京380 km,距天津430 km,距石家庄120 km,距济南、郑州、太原均在300 km以内,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京广、京九铁路,京珠、大广高速,106、107国道纵贯南北,邢和铁路、青银、邢临、邢汾高速横穿东西,京武高铁的运营使邢台到北京的时间缩短到1小时20分。以邢台为中心的400 km半径内,有北京、天津、郑州、济南、石家庄、邯郸六大机场和天津港、黄骅港两大港口,邢台机场即将开通,公路、铁路、航空综合运输体系即将构成,“三小时出海、一小时进京、半小时上天”的交通格局正在变为现实。

  (二)具有资源优势,类型多样
  邢台是河北省第一座城市,是中华文明的早期发源地之一,被誉为“商旅之源,祖乙之都,邢侯之国”,是四朝古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涌现了郭守敬、僧一行、宋璟、刘秉忠、张角、赵三多等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政治家和民族英雄,具有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白瓷生产地,人文旅游景观丰富。自然旅游资源类型齐全,综合了地文景观(如:太行奇峡群)、水域风光(如:七里河)、生物景观(如:三万亩松林)、天象与气候景观(如:小西天观日出)、遗址遗迹(如: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旧址)、古建筑景观(如:开元寺)、节庆文化景观(如:民间花会)、特色旅游商品(如:富岗苹果)。

  (三)具有政策优势,发展良好
  目前邢台市共有国家A级以上景区24家,其中4A级景区7家,3A级景区3家,2A级景区13家,A级景区1家,省以上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4家,已开发景区(点)83处,旅行社48家,星级宾馆23家,食、住、行、游、购、娱要素齐全。全市旅游业总资产达120亿,从业人员2万多人,呈现出良好的快速发展态势。2012年市政府提出了“还邢台青山绿水,走生态发展之路”的发展理念和打造“山水泉城,魅力邢襄”的发展目标,对邢台旅游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截止2011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854.30万人次,同比增长13.3%,旅游总收入51.45亿元,同比增长24.11%,入境游1.997万人次,同比增长15.45%,综合效益更加突显。

  二、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邢台市的农村人口多,如表1所示,占全市总人口的82.5%,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9.4%,人均耕地低于河北省人均耕地水平(1.62亩),农民依靠土地增加收入有限,因此必须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民的剩余劳动时间予以开发利用,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闲置的问题。

论文摘要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异地转移是目前我国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进城务工”,这种转移方式促进了城乡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各种负面效应:(1)从业方式发生改变,从传统农业转变成服务业、建筑业、制造业等,务工人员文化技术水平普遍偏低,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低的工作,收入低。(2)金融风暴使得城市和中小企业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下降,造成大量农民工返乡,增加了农民外出打工的风险性和不稳定性。(3)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造成了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歧视和排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问题难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突出。(4)异地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社会保障普遍缺乏、工作环境恶劣,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同时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削弱了农村的劳动生产力,不利于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因此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至关重要,乡村旅游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一)具有包容性和高转移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强

  旅游业对劳动力具有强大的容纳能力,旅游业每提供一个就业岗位,可以间接带动4.3人就业,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是乡村,离不开农村环境和农村居民的参与,能够有效地将旅游服务业与农业种、养、加工业结合起来,而且旅游业的关联性强,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包括住宿、饮食、交通、有机农业、高科技农业、特色种植养殖业、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的发展,吸纳大批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改变异地转移的无序流动带来的交通运输、城市管理的压力,降低劳动力转移的社会成本,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乡村旅游的形式多样,涵盖了三种产业类型,第一产业包括种养殖业、林业、渔业、畜牧业等,通过采取先进科学技术将传统农业升级,开展农产品特种种植、观光果园、苗圃、垂钓、捕捞等活动项目,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移,向游客展示现代有机农业和高科技农业的生产过程,为游客提供参与农事活动的机会。第二产业包括土特产品生产、工艺品制作、农产品包装与深加工、酿造业等,进行旅游纪念品、土特产、民间工艺品销售,农产品保鲜、风干、包装,酒业、果饮酿造等项目。同时乡村旅游的前期开发中,需要进行水、电、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开辟外围就业渠道。第三产业包括交通、餐饮、住宿、接待、导游、娱乐、景点等服务类型,开展农家乐、餐馆、民俗风情表演等活动项目,为游客提供旅游商业服务。乡村旅游从业并不需要很高的技术,就业门槛较低,对于农村劳动力普遍文化技术水平偏低具有包容性,通过简单培训,大部分村民就可以从事与旅游相关的行业,这在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教育不发达的状况下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具有重大意义。

  (二)乡村旅游的特点使得旅游业和农业同步发展

  乡村旅游具有乡村性,开展地域是乡村地区,因此与农业紧密结合,乡村旅游又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形成了旅游淡旺季,这些特点与农业生产方式互补,促使乡村旅游业和农业同步发展。乡村旅游从三个层次上都可以吸纳劳动力,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在向第一产业的纵深转移中,现代高科技农业生产活动依靠具有农业生产经验的农民在技术指导下从事,农村劳动力从事的仍然是农业生产,是本行职业,不存在转行的风险,驾轻就熟,并能将当地的农业资源充分利用。农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和土特产、工艺品生产,这类职业也没有脱离乡村本色,可以吸引老年人和妇女人群的充分就业,经过简单的培训和指导,很容易就业,扩大就业范围。农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民劳动的剩余时间得以充分利用,带来附加效益。乡村旅游与农业的紧密结合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提供了保障,使得旅游业和农业同步发展并促进传统农业的升级和纵深发展。乡村旅游的季节性加强了旅游业和农业的契合,从业农民在旅游的旺季从事服务接待等工作,淡季也不会失业,可以从新回归到传统农业或者其他第二、三产业,因此农村劳动力在向乡村旅游转移过程中具有可逆性。乡村旅游业还具有就业灵活的特点,部分用工岗位采用日工、月工形式,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间灵活选择,这对于农业生产是有益的补充。

  三、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邢台市乡村旅游发展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吸纳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限制因素,如经济因素、劳动力素质因素、观念因素等等,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科学、有序、有效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由于农村地区发展条件的限制,农民自发经营的乡村旅游起点较低,只能解决少量人员就业问题,因此必须实施政府主导,引导农民由分散的个体经营向规模经营发展,促进剩余劳动力成规模地向乡村旅游服务业转移,使劳动力转移更富成效。通过政府间的协作, 协调乡村旅游发展事宜, 制定统一发展规划, 对旅游开发给予引导和支持,带动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从政策、资金等多方面进行帮扶,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定可行的措施和方案,鼓励农民以多种方式从事旅游产业。

  (二)提高乡村旅游中的社区参与水平

    乡村旅游为旅游者提供的是农村区域景观、自然环境和文化资源,因此必然与乡村社区紧密相连。农村社区居民是乡村旅游的利益相关者,他们对待乡村旅游发展的态度的变化,热心支持或者消极对抗,对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影响重大。在乡村旅游开发中,鼓励村民参与,保障当地居民利益,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可以起到规避旅游开发的风险、完善旅游的产业链、促进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有利于拓展农村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缩小城乡差距。只有缩小城乡差距才有可能推动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才能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

  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一个大问题,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好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无论是对农村的发展还是对城市的建设都是有利而无害的,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助推器,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邢台市加强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在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重大突破。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