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化工机械校企衔接教工学整体教学模式的探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6-03 共3453字
论文摘要

  1 背 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阶段技术工人严重缺乏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意识到完全封闭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正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向“校企对接、教工学一体化模式”靠拢。

  2 校企对接教工学一体化的阐述

  所谓校企对接、教工学一体化,指的是学校与企业以双方的优势资源相互合作,在教师精心教育、企业提供工作实践机会以及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相结合的前提下,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一流技术型人才的教学模式。校企对接、教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部分企业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促进校企双方互聘,企业工程师走进学校给学生授课,同时学校教师给企业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校企合作可以将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安放在学校,给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种模式既可以解决企业场地不足的问题,又可解决学校实习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得到人才,学生得到技能,学校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学生、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三赢结果。

  3 校企对接教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3.1 校企对接、教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依据

  目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职教育院校应当以培养就业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先进技术人才为宗旨。为了达到此目的,首先必须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岗位的影响,以及企业对技术职业人员的要求。通过调研发现,企业单位需要具有先进的技术、符合国内一流公司要求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并且具备良好的基础素质。同时,社会对化工机械类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并且对化工机械类技术型人才的职业能力和基础素质要求更高。这为校企对接、教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一定的现实依据。其次,国家教育部在 2006 年,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这份文件意味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思想发生了改变,从以规模扩张为重转向以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为重。此文件提到了校企对接、教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改革的两点重要内容:第一,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第二,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为校企对接、教工学一体化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另外,高职教育课程中永恒的问题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能否与实践相结合是一种教学模式优劣的衡量标准,同时,是研究难点。校企对接、教工学相结合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难度,这为校企对接、教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3.2 校企对接、教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校企对接、教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产物,此模式与传统的普通教育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3.2.1 构建主体的多样性

  校企对接、教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由企业、学校与政府联合构建,政府主要负责调控,企业与学校通过共同管理教学,建设完善的教学制度、管理制度及运行制度,达到互利互荣、共同发展、合作双赢的效果。校企对接、教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多种成分相结合,如要求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相结合,课程体系的设置与企业的需求相结合,专业技能培训与企业岗位需求相结合,学校培养人才方式与企业用人标准相结合,服务企业、拓展学校发展空间与企业发展相结合。

  3.2.2 教学计划的全面性

  校企对接、教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下,企业的知名专家或者专业技能人才也会与学校联合制定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通过企业参与制定教学计划,使课程更加符合实践的需求,促使学校借助企业的优势,培养更具特色的专业技能人才。因此,即使是同年度同专业的学生也会由于与不同的企业合作而导致所学的内容不同,这体现了教学计划的全面性。

  3.2.3 管理过程的开放性

  校企对接、教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校园管理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多方面的监督,也会接收到多方的意见。校企对接、教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一般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制。因此,鉴于董事会不同的意见,学校会整合出更适合学校自身发展的管理方案。在此模式办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授、企业的工作实习及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相互结合,相互弥补,相互发展,真正做到三赢效果。

  3.3 校企对接、教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措施

  3.3.1 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校企对接、教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校企合作基础上构建教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学校在制定教学模式时需精心设计,应当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计划制定的结构上采用开放式教学。根据企业所需人才的条件及学校发展规模,构建了基础素养课程、基础专业课程、理论实践课程及顶岗实习。针对岗位技能要求的变化,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开发《化工机械安装修理》、《化工机械测试实训》等课程,并与相关的化工机械类企业合作开发相配套的实训设备。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组织教师建立实训题库,改进实践操作锻炼形式,突出学生技能考核,建设完成一套符合高职院校实际的考核系统。

  3.3.2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所有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构建校企对接、教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离不开“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壮大,师资力量的强大是学校优质的保证。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同时具备高超的教育教学能力与一流的专业技术能力的教师。“双师型”教师要求必须同时具有职业教师资格证与职业技能证书以及技术等级证书,不能片面地理解为获取证书,而是一定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中级技工及以上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对教师多方面的培养。
  教师应当到企业兼职顶岗,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到企业顶岗要做到按专业课程有计划地分工,确定主攻方向与实践目标,不能盲目随从。同时,在学校和教师自己的努力下,找到适合自己专业的企业,分期分配专业教师在合适的时间去相应的岗位上顶岗实习,向企业里专业的管理及技术人员请教与学习,真正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师应当积极参与企业科研项目。专业教师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科研开发能力,应当主动走进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服务、承担科研项目,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开发产品及转换科研成果,使教师得到更深的锻炼,有效地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与创新能力。通过开发实用技术及实际产品等科研合作项目,使教师们适应一流的技术,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有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3.3.3 课程体系的设置

  校企对接、教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要把专业教学融入到企业中,同时将企业的职业素养引进学校,建立密切合作的关系。经过充分调研,要明确了解企业需求的人才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及能力素养,从而确定学校的教学目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素教育为基础”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以企业合作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构建一套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力争做到“在工中学、在学中工”,实现教、工、学三者的结合(见表 1)。
  课程体系表
  在校企合作、教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实践锻炼是可行且必要的。按照企业一流的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标准,制定一套适合学生们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见表 2)。
  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表
  3.4 校企对接、教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意义

  校企对接、教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与相应的企业合作办学,以学生为主体,企业为学校提供一定的实训设备及经费,而学校为企业培养具有一流技术、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技能人才。校企对接、教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教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又有利于造就学生高超的专业能力,为以后的工作生活提供有利的资本。其次,校企对接,引进了许多实训设备以及高级技术人才,非常有利于学校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从而使学校的招生情况也随之改善,使学校培养的学生具有一流的技术能力,符合企业的需求,加之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促使毕业生的就业率提升。最后,对企业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校的教师走进企业,为企业的技术员工上课,充实了技术人员的理论知识,同时提高了技术员工的基本素质。学校为企业培养了具有良好的基础素质、一流的技术能力且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赵燕萍,杨彩卿. 校企合作、特色办学的深度研究与探索[J]. 科技与企业,2012(17):150-151.
  [2] 张建. 浅谈对“校企合作,工学一体化”的几点认识[J]. 职业技术,2011(9):132-13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