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建设

来源:学术堂 作者:刘老师
发布于:2014-05-30 共3505字

论文摘要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2013 年工作要点中谈到推动中高职衔接取得实质进展工作,总结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执行情况,启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中高职衔接,加强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是研究的要点.本文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剖析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

    一、延边州旅游发展状况.

    旅游业的大发展带来了人才的大需求,加快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提高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足旅游业日益增长的中高级人才需要势在必行.“十二五”时期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旅游产业的主要规划是以长白山自然风光、朝鲜族民俗风情、中朝俄边境风貌和冰雪等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为重点,以“梨花节”、“民俗节”、“冰雪节”等特色节庆活动为载体,以“休闲度假、健康养生”为主题,合理配置和有序开发旅游资源,创新和打造延边旅游精品,加快景区(点)的开发和建设,全方位开展民俗、边境、生态、冰雪和红色等多种形式的旅游.充分利用图门江地区独特的旅游资源,建设中朝俄边境国际观光旅游合作区,打造游客一次游三国、走多地的图门江区域一体化黄金旅游圈.与此同同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 2020 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的衔接,有利于培养一大批素质高、能力强、视野开阔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目前我州旅游业飞速发展的需求.

    二、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这个规划的前景下为职业院校旅游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提升延边大旅游产业服务能力指名方向.然而在实践教学中感到,由于各县市教学资源参差不齐,在中高职课程体系开发中,各有思路,各成体系;课程、教学内容设置重复;课程评价缺乏层次性和区分度.

    1.招生衔接问题.中国高职院校以招收普通高中学生为主,对口升学招生指标限定在 5%以内,并且文化课占总成绩60%的比例,考试几乎等同于普通大学的入学考试,没有突出职业教育中的“职业”二字.这样的政策导致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接受高职教育的机会很少.改革招生政策,使中职学生既可以选择就业,也可以升入高职高专学习,更多的中职毕业生可以升入高职继续学习,才能建立中职与高职的衔接的有效路径.

    2.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衔接问题.中等职业教育是为了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培养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级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目的是为了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各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高等职业学校应该在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中级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上,培养出高级应型人才,这就使培养目标得到衔接.然而,在现实中却是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旅游行业培养服务型初中级人才,因此,中职学校注重对学生导游、餐厅服务、客房服务等技能的传授,整个教学围绕学生就业而进行,不同程度存在着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倾向,有时候只是培养某一具体职业岗位的就业技能或单项服务能力;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等专门人才,专业设置更多的是针对岗位群,人才培养的面相对较宽,因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导致了课程等支撑体系的不衔接.

    这两者的不匹配对职业人才的培养影响很大.

    3.教学过程和课程的衔接问题.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最重要载体,但目前从国家到地方均未对如何构建中高职贯通的专业课程体系提出明确的要求.而且在实践中也未解决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专业课内容重复.国家和地方都没有具体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缺乏中高职贯通的统一教材,特别是专业课教材.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各自确定自己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造成一些专业课程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的现象.如中高职同时开设《导游概论》《导游基础》、《政策与法规》、《吉林导游》、《导游实务》、《旅游心理》等课程重复率达到 60%.第二,公共基础课脱节.中职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后,对文化课的学习普遍感到比较困难,尤其是数学、计算机、英语等课程,这显然与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存在“重技能轻文化,重操作轻理论”的倾向有关,这实际上反映出中高职在课程结构设计指导思想上的差异.

    这些问题导致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不畅,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了办学效益,阻碍了我州旅游产业人才建设的发展.

    三、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解决思路.

    1.突出“旅游职业”招生特色,构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改革对口招生选拔制度,调整考试科目权重,适当降低文化课分值,提高专业课分值,突出对技能水平的考试权重,要给予中职毕业生自主选择高职院的权利,且高职招生计划要逐年增加到当年中职毕业生总数的 30%~50%左右.例如,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在《导游实务》、《导游基础知识》、《政策与法规》和《吉林导游》等课程中有选择地进行考核,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加试导游模拟现场口试的内容,全方位考核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最后,将文化课识考试、专业理论考试、专业技能测试的成绩按照一定比例计入总成绩,并进行录取.

    2.培养目标和规格的传递性.培养目标和规格是反映某类教育本质特征的两个不同方面.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有许多共性,例如,两者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特点.培养目标都主要从行业的职业岗位不同要求及相应规范中去确定,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学校应该在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中级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上,培养出高级应型人才,这就使培养目标得到衔接.如中职学校培养临时导游员(地导)或全国导游员,高职学校培养中级导游员.

    3.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在旅游行业指导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聘请中职校的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全程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1)课程体系的衔接: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由浅入深: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2)课程内容的衔接:与中职合作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文化基础课程注意中、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高职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全面培养,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3)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进行初级培训,获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进行中级、高级培训,获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4)教学模式的衔接.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模式上都应突出操作性、实践性的职业教育特色.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双证书”毕业要求、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等等,都是共性特点,哪个阶段缺少哪个环节都会使衔接出现故障.(5)改变传统的评价办法,健全质量评价机制.转变以课堂、专业知识考试分数为唯一衡量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教育质量观,树立以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为标准的教育质量观.将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纪律、实操技能与大型考试有机结合起来,采用更灵活的评价机制,为不同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学生升入高职院校深造创造条件.

    总之,只要有效实施中高职衔接,充分发挥中职教育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蓄水池的作用,搭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才能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旅游业日益增长的中高级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08]8 号文件.

    [2]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Z].教职成[2009]2 号文件.

    [3] 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Z].教高[2000]2 号文件.

    [4] 刘育锋.中澳两国中高职衔接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2,(25).

    [5] 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6] 高原.中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5).

    [7] 芦京昌.浅谈中高职衔接工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7).

    [8]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 号文件.

    [9] 朱孔山.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6).

    [10] 王雪芳.浅论高校旅游管理课程体系改革构想[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11).

    [11] 马艳平.旅游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7,(7).

    [12] 舒晶.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构想[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7,(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