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心理学论文

预防军人职务犯罪心理形成的对策和方法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3-31 共3656字
论文摘要

  近年来,我国职务犯罪案件逐年增多,并逐渐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军队职务犯罪现象也日趋严重,受到了军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因为职务犯罪具有严重危害性,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以切实预防公职人员职务犯罪,已成为现代国家理论和政治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研究军人职务犯罪发生的心理因素,提出有效对策,从根本上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已成为广大心理学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本研究运用卡特尔 16 项个性因素量表(16PF),研究军人职务犯罪心理形成和变化的原因、过程、规律,尝试探索出预防军人职务犯罪心理形成的对策和方法,进而有效预防和消除军人职务犯罪心理产生的主、客观因素,对我军健康、稳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也为职务犯罪的研究和预防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对 2 所军事监狱犯有职务犯罪性质的罪犯施测,共发放问卷 88 份,最后获得有效问卷74 份。抽取与军事监狱职务罪犯基本情况相似的在职军人施测,收回有效问卷 112 份。

  1.2 方法:采用 16PF 对军人职务犯罪人员进行调查。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进行团体测量,无记名,统一组织,统一指导语。将测量结果与在职军人和普通犯人进行比较,评估军人职务犯罪人员的个性特征。

  深度访谈:抽取 15 名犯人进行一对一式的单独访谈,访谈的主要内容包括:①个人的基本情况,包括童年成长经历和家庭情况;②到部队后的发展经历,包括工作任职情况和工作态度;③人际关系,包括工作和生活上为人处事的态度和方式;④曾任职的工作单位的管理情况,包括存在哪些管理漏洞、如何导致访谈对象走上犯罪道路等。

  1.3 统计学处理:使用惠诚心理测试软件和 SPSS13.0 进行统计分析。采用 t 检验和回归分析,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军人职务罪犯个性因素差异分析:①对服刑 3年以上和服刑 3 年以下的军人职务罪犯在 16PF 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各项因素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②将军人职务罪犯在 16PF 的测试结果同普通服刑人员、在职军人进行比较,见表2。表 2 结果显示,用方差分析,与普通犯人比较,军人职务罪犯被试在乐群性等 5 项个性因素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恃强性、紧张性 2 项个性因素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稳定性等 6 项个性因素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在职军人比较,在聪慧性 1 项个性因素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乐群性等 5 项个性因素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

  2.2 军人职务罪犯 16PF 个性因素与客观因素的回归分析:为了得到更科学、更具体的军人职务罪犯个性特征,笔者以学历、年龄、(非)独生子女、成长环境、家庭结构、母亲职业、父亲职业、职务级别等客观因素为自变量,军人职务罪犯 16PF 个性因素特征为因变量,分别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聪慧性等 11 个因素的回归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3。

  3 讨 论

  根据 16PF 统计结果所知,军人职务罪犯在个性上有特殊性。在本次研究中,设置了服刑 3 年以下和3 年以上两个因素。研究前曾假设:服刑 3 年以上的罪犯同服刑 3 年以下的罪犯相比,个性特征会有所不同。但是,本研究中并没有出现这种结果,罪犯特征的得分并没有随着服刑时间的变化表现出显着性差异。这说明个性特征一经形成就比较稳定,受监狱环境的影响不大。军人职务罪犯同普通犯人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共有 13 项因素差异显着,其中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怀疑性、幻想性、独立性、自律性等 11 项因素得分高于普通犯人,在忧虑性、紧张性 2 项得分低于普通犯人,军人职务罪犯都曾经经历了 2 年以上的军队集体生活,在军事监狱关押期间也接受严格的军事管理,在训练、技能、智能、体能和意志等个体素质方面都得到一定的培养。与普通服刑人员相比,他们的思维较为敏捷,环境适应能力强,独立积极,较为活泼,有敢做敢为的精神,多以客观、坚强、独立的态度处理问题,较为乐观。同在职军人的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共有 6 项因素差异显着,其中乐群性、稳定性、兴奋性、敢为性得分高于在职军人,聪慧性和忧虑性低于在职军人。在我国以往关于男性军人个性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男性军人个性表现为稳定合群,个性外倾,有较强的坚持精神,专业成就性较高,但有较高的紧张性和忧虑性,个性中有一定的幻想性[2]。军人职务罪犯同在职军人的差异性检验结果也完全符合上述结论。军人职务罪犯虽然已经入狱,但同样也具有军人的个性特征:外向、稳定、有敬业精神,有一定的幻想性。但同在职军人所不同的是军人职务罪犯在乐群性、稳定性、兴奋性、敢为性等方面得分更高,这类人的特征表现为外向合群,爱讲哥们儿义气,冒险敢为,狂放不羁,忽视细节,情绪激动,对事物缺少判断能力,学习和理解能力差,缺乏社会责任感。可能由于军人职务罪犯没有了工作的压力,在紧张性和忧虑性方面低于在职军人。总结军人职务罪犯的基本个性特征为:外向合群,性格开朗,爱讲哥们儿义气;易兴奋,过分好动;学识浅薄,较为呆板,想象力缺乏,社会认知能力低;对自身要求高,上进心强,自律严谨;喜猜疑,时刻提防别人;精明世故,为人处事十分老练,有计谋,有打算,很狡猾,善于伪装自己,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处事武断、自以为是;独立性较低,依赖性强。

  回归分析统计结果证明客观因素确实对个性特征有一定的预测性。在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幻想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等 9 项个性特性均与客观因素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说明军人职务罪犯的个性特征并非一朝形成,它总是在行为人的日常生活、工作过程中通过内在因素的固化,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犯罪心理模式,并在受到外界因素刺激的情况下发展成为职务犯罪行为[3]。

  分析军人职务罪犯个性特征形成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被试中绝大部分人自幼家庭生活贫苦,好强的性格和现实的反差致使他们改变现状、出人头地愿望极其强烈。成长过程中,他们自我要求严格,在各个方面力争做到最好,通常是家里表现最好的孩子。这种极其好强的性格也表现在他们的部队工作生活当中,据笔者了解,这些犯人在部队任职初期往往表现优秀,经常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与肯定,多次获得各种嘉奖。可是这种好强的性格也致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出现偏激,任何事情都想争第一,什么都要比别人好,做事武断,自作主张。②长期的部队生活赋予了军人较为良好的集体生活能力,良好的群众基础和人际关系是在部队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所以,军人职务罪犯普遍乐群性突出。

  军人职务罪犯一般都信奉“权力+关系=利益”的信条,坚信手中权力要通过广泛而坚固的关系网才能够实现最大利益,并且良好的人际关系被他们认为是实施犯罪行为最好的保护伞。所以在平时工作、生活中通常会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广结人情网,努力“搭天线”,称兄道弟、吃喝送礼,大搞庸俗关系[4]。

  ③军人职务罪犯大多深受中国“官场文化”的毒害,“特权思想”严重,认为当领导只要抓好权、管好人就行了,根本不需要学习,业务方面的事情只要听听汇报,其他的事情自然会有人去做,导致自身学识浅薄,思维较为呆板,想象力简单贫乏,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思想修养、道德品质、社会认知能力等的发展,这就导致军人职务犯罪者在遇到不正风气时无法坚持原则;由于对新事物缺乏理解,害怕影响到自身利益,所以保守特征明显,具体体现在对传统观念、行为标准等判断力低,易受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而又对各种新思潮、新观念和新的改革措施持激烈反对的态度。④军人职务罪犯的个性特征与其特殊的工作岗位有着直接的联系。军人职务罪犯的“官本位”思想较为严重,并由此产生自我膨胀,找不准个人价值定位。有的人甚至觉得党和军队赋予自己的权力就是让自己谋取利益的,坚持认为“当厨子被饿死”是最大的愚蠢,因此对手中的权力抓的很紧,对职权范围内的人、财、事体现出极强的占有欲,并因为热衷权力从而不择手段寻找上升空间,体现出较强的侵略性[5]。⑤军人职务罪犯有着很强的自信心,但内心空虚,容易表现出焦虑、沉思,对自身不满。这与职务犯罪者的特殊工作岗位有着直接的联系,在拥有了一定的位置和权力后,他们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开始发生了变化,对自身的能力产生了很强的信心;在尝到权力带来的“好处”之后,贪欲会随之膨胀,人生理想逐渐被物质利益等特权“享受”所代替,一方面他们会力保自己的既得利益,另一方面也会对更大利益充满向往、钻营争取。

  参 考 文 献
  
  [1] 顾波,张连鄂. 军校合训学员心理健康调查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 海军医学杂志,2013,34(5):207-299.
  [2] 杨国愉,张大均. 卡特尔 16 种人格因素问卷中国军人常模的建立[J]. 第四军医大学报,2007,28(8):750-753.
  [3] 栾清明,刘立芬,王玉兰. 在监罪犯心理状态和个性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59.
  [4] 苏宗荣,汪广健,仲爱芳,等. 军人罪犯人格特征及心理状态调查分析[J]. 临床军医杂志,2004,32(2):92-93.
  [5] 陈道明. 青少年罪犯的心理特质与犯罪心理[J]. 中国司法,2007,26(8):33.

相关标签:犯罪心理学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