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心理学论文

银行员工犯罪心理的成因与预防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3-31 共6451字
论文摘要

  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只有近百年的历史,但是对犯罪心理的探讨却由来已久。我国古代的史书上早就有探讨犯罪心理问题的记载。任何犯罪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而犯罪心理的产生又总有一定的规律和机制。从犯罪心理的生成过程看,需要是根源和基础。当需要与具体的满足对象、工具和手段结合时,即成为动机推动个体去实施满足需要的行为; 当个体的行为方式经常、反复、稳定地出现时,即构成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在需要基础上生成的犯罪动机和形成的犯罪人格即是犯罪心理的具体表现。

  一、强化员工犯罪心理研究是形势所迫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深入,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不良的思潮意识同步进入国内,银行员工一方面面临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受到一些不健康心理思想的影响,加之有些人本身思想、心理“先天带病”,导致金融系统案发频繁,社会关注,声誉受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员工,防范案件成为大势所趋。

  1、市场的激烈竞争加速了员工的心理分化。现代商业银行为取得和保持市场的竞争优势,对员工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某些员工因能力等原因面临着无法胜任工作; 同事之间的竞争、工作气氛的紧张、不进则退的压力,角色的模糊与冲突等等形成持续性的紧张情绪状态; 特别是任务与职务、收入、荣誉紧密挂钩,导致部分员工为完成任务,在制度与违法之间徘徊。意志坚定、综合素质较高的员工能够自我调整而适应,但意志薄弱、综合素质较差的员工则缺乏自我调整的能力,不能适应竞争要求,其心理加快分化、恶化,如不加以研究掌握,采取对策并及时加以引导,必然导致案发率的升高。

  2、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增加了制度监管难度。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其过程中将会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难题。虽然我们可以预测、预见、预先制定相关的监管制度,但相关的监管制度不可能覆盖所有事情的方方面面,实际的执行过程中,肯定会存在无法预测的问题和漏洞,而这些问题和漏洞只有在开始运行和运行过后才能表现出来。这时,制度规范的滞后性就表露无遗,作为银行的管理层,应力求从机制、制度、监管、心理与行为研究等方机入手,建立一套全面的案件风险管控体系,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农业银行应注重对从人的心理源头入手研究,加强员工犯罪心理研究和预防,则可有效防范对事前无法预测的问题和漏洞所产生的风险,或是减轻风险产生所造成的严重的损失。

  二、银行员工犯罪心理的成因分析犯罪心理成因包括内因与外因两部分,内因是由于犯罪员工知识的缺乏、认识的错误、不合理需求以及严重的性格缺陷构成,外因是由自身需求未得到满足、工作生活压力以及各种紧急形势所迫等因素构成。

  ( 一) 员工犯罪心理的内因分析

  1、因法律知识匮乏而导致的愚昧心理。银行员工对法律知识的匮乏主要的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受知识结构单一、专业岗位相对固定的局限,银行员工自身先天性地存在法律意识的淡薄。在平时工作和生活中,如没有遭遇相关需要法律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银行员工一般不会产生学习法律、认识法律的冲动和积极性,至于对法律如何具体规范以及触犯法律的后果的认识更是一片空白。另一方面是我们虽然将法律引入了日常业务,但只是将法律作为避免业务操作风险的主要手段,仅仅注重运用法律对业务的合规性审查,普遍忽略了对银行员工进行常规性的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导致员工在法律知识先天性缺乏的同时,后天性的学习和普及也十分不够,使得员工在自身缺乏主动学习法律积极性的情况下,又缺乏在银行管理层的引导下开展学习、更多地接触法律,所以从员工自身和银行管理层来看,两方面都存在责任。

  2、自认为内部犯罪被发现的风险小而导致的侥幸心理。大部分银行内部犯罪员工认为自己对业务、操作程序、内部监管情况很熟悉,实施犯罪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便利,而且在实施犯罪后,只要在内部检查中逃避了监管,自己就拥有相当时期的安全,过程中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弥补犯罪后果,其隐蔽性和欺骗性使其产生了侥幸心理。

  3、因追求生活享受而导致的攀比心理。随着市场经济程度的日益提高,社会经济在焕发活力的同时,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异常现象以多样的形式、不同的侧面冲击、腐蚀着银行员工的心灵,加之自身人生观、价值观的定位缺失,受享乐主义思想影响,从心理深处羡慕他人,不是在工作上比钻研、比奉献,而是在生活中比享受,比阔气,盲目崇尚高消费,提前消费,特别是与大款大腕的交往中盲目攀比,用超出自身能力的所谓安逸生活来满足虚荣心。更有甚者沾染黄、赌、毒等一些自认为跟潮流、随时尚的社会丑恶嗜好,同时为了满足自身这些恶习,不惜铤而走险,空开存折,挪用公款,违规放贷等违法行为,走上一条不归路。如 2003年至2011 年,农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的 7 名员工受到以图娅为首的犯罪团伙的蛊惑,利用银行交易平台进行集资诈骗,发生额数亿元,他们以高息诱骗客户到银行存款,然后采用存入小额资金套取空白存单存折后进行变造,或将存款人资金转账后不在存折上打印支取记录的方式,诈骗存款人的资金用于民间借贷。

  4、因不良嗜好而导致的毒瘾心理。这类员工没有崇高理想、目标追求,有着过一天当着两天的思想,八小时之外无聊至极,渐渐地形成了不良嗜好。他们在麻将中寻找乐趣,在赌球中感受兴奋,在吸毒中体会飘逸,一天都离不开不良嗜好,精神萎靡。生活无乐趣,形成毒瘾。普通的收入是难以支撑毒瘾消费,他们的手就伸向银行的金库,用公款来满足毒瘾心理的快乐。

  5、因自身严重性格缺陷而导致的思乱心理。家庭的不幸、童年的阴影等一些极端因素极易造就个体性格的缺陷,如孤僻、敌视、冷漠、仇恨、厌世等。拥有此类性格缺陷的员工在现今紧张的工作、快节奏的生活中肯定存在诸多的不适应、不配合等心理。对内部规范和社会规范均会不同程度的产生漠视和敌对,进而不断恶化而演化成为思乱心理,从而最终导致犯罪。

  ( 二) 员工犯罪心理的外因分析

  1、因期望值过高而导致的不平衡心理。在生活中,人们容易产生期望值过高,其表现为: 一是因经济待遇期望值过高,二是职位期望值过高,三是荣誉期望值过高。从近几年银行爆发的案件来看,犯罪员工的年龄越来越趋于年轻化,有相当部分在 35 岁以前,有的甚至在 30 岁左右。犯罪员工的年轻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员工阶段性定位过高,急功近利而引起。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形的上升过程,并不是直线上升,作为社会主要构成的人同样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要等待、要机遇、要准备,更要自身为之而奋斗。近年来银行新入招的从业人员,不乏存在着某些员工特别是具备大学以上学历的员工在工作之前缺乏对社会的了解,看不到目前空前激烈的竞争环境和普遍紧张的就业压力,他们为自己绘制了一幅美丽的工作生活图画,为自己一开始就定位了一个需要长期奋斗才能达到的层次。如果短期内达不到这个定位,他们就产生了严重的失落感。如果经济收入水平、职位的升迁未达到其期望值,他们的希望就会破灭,心理就会失去平衡,理智一些员工会选择跳槽作适当的调整,不理智的员工就会由于落差心理直接转化为犯罪心理。

  2、因工作生活压力而导致的焦虑心理。现实工作生活中的压力有三个来源: 即环境、组织和个人。对于一个银行员工来讲,市场竞争和普遍紧张的就业压力是外界环境对其施加的潜在压力。而银行作为保持和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普遍制定和严格实施的员工业绩考核是组织对其施加的潜在压力。身体健康状况、恋爱、婚姻、家庭、经济状况是个人本身施加的潜在压力。银行员工之所以有这种压力,就是因为自己对负担这些压力后的结果存在多方面的不确定性。从另一方面讲,压力本可转化为动力。但是在工作中,有的能够承受住压力,并变压力为动力,有的就承受不了,从而使自己处在消极、压抑的环境中,不善于调整、不善于排除,从而使这种压力直接转化为焦虑心理,进而诱发犯罪心理。

  3、因自身意志薄弱而导致的飘忽心理。一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社会上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愿意安于现状,而是通过经商、投资、炒股等途径自谋职业,其中大部分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但是也有一些人靠非法手段迅速致富,一掷千金,这使得部分员工心理上受到极大刺激。同时,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沉滓泛起,黄、赌、毒、黑等黑暗势力大有蔓延之势,这些也给部分员工带来了极大的刺激。面对这些现象,一些意志薄弱的员工受种种动机的驱使和外力的驱动,守不住清贫,耐不住寂寞,经不起诱惑,产生心理飘忽现象,表现为盲从、盲动、受人摆布、利用、威胁等,从而逐渐走向内外勾结犯罪的道路。如 2009 年至 2011 年,犯罪嫌疑人张谦通过中间人向银行数名存款人融资借款,山西省某银行营业部城西支行员工李强、杨宇、刘刚经不起诱惑,被指使为存款人办理转账后,在存折打印环节不打印存款支取记录或将交易记录打印在其他纸张上,形成活期存折上无支取记录的情况,企图将民间借贷的资金风险转嫁到银行,此案涉及金额 6060 万元。

  4、因解燃眉之急而导致的冲动心理。亲情、友情、爱情是人类三种最宝贵的情感,这些情感往往与责任与之俱来,我们为之付出是应该的,无可厚非,但关键是要看是否超出自身和与自身相关的能力。对于一些情感超越理智的员工,朋友做生意赔了钱,亲人重病急需资金,甚至一些借亲情、友情、爱情之名而编造的一些莫须有的求助,都会导致这部分员工的冲动心理,进而演化为犯罪。从以上员工犯罪心理的内外因分析看,单纯运用制度防范案件明显表现出很大程度的局限性和滞后性。此时,如果能够配合以管理心理学知识并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强化银行员工犯罪心理的预防

  虽然银行向来很重视制度建设,但我们的制度建设更多的是从岗位、程序上去研究制定,很少或几乎没有从犯罪心理特征方面去研究制定制度。只有从源头、从根本上研究透了、研究深了心理防范,则对犯罪控制的效果就会得到大大提高。

  1、全面开展组织行为学学习,提高心理管理幅度。管理心理学是二十世纪以后科学管理的产物,它是研究处于管理过程中各层次人员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管理心理学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成熟,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体系,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银行管理人员面对社会的不断进步,员工心里的日益丰富,深入学习和主动掌握管理心理学也变得相当紧迫。如果我们仍然用老办法、老套路、老手段去了解、掌握员工是难以更好地洞悉员工心理,难以调动员工积极性。尤其是对有犯罪心理的员工,看不出迹象,察觉不出变化,就将失去预防犯罪、挽回损失的先机,从而给组织、给管理者、给个人造成严重危害。首先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准备: 一是强化管理层对心理知识的培训。对管理层的心理知识培训可以以多种形式展开。可以邀请大学或专业机构的专家针对银行员工心理编写有针对性的教材,或讲话、或自学,使管理者先行掌握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也可以选择一些在心理管理方面做的较好的公司或机构,组织管理者去参观、调查、学习、观摩,使管理者掌握心理学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方法。二是要把解决员工心理问题摆上日程。首先建立员工心理档案制度。根据银行员工心理状态,建立健全员工心理咨询服务档案。要注意针对员工心理现状、兴趣、性格,按不同个性分门别类建立起档案。其二建立访谈制度。为了掌握员工心理发展轨迹的资料,要采取不定期座谈会、个别交谈、家访等形式,及时了解员工八小时以外的言行和思想动向。其三实行诫勉谈话制度,针对有苗头、有迹象的员工,先期介入,敲敲鼓,紧紧绳,进行诫勉谈话,从外部营造员工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其四是建立信息沟通制度。加强农行与司法、纪检监察以及信访部门的密切协作,及时动态掌握员工心理和行为,防微杜渐。

  2、全方位进行思想道德建设,谋求心理净化的沃土。一是抓住影响和驱动员工的思想道德这个源头,重视并加强思想道德政治教育。要联系银行工作实际,运用正反面教材,开展反腐倡廉、遵章守法教育,增强员工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如在业界内外出现一批重大违规违纪案件或是涌现一批优秀劳模时,开展教育就具有较强的时效性,这些方法都可以明显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二是找准切入点,完善思想道德教育机制。针对不同员工群体,选择合适的切入点,银行内部思想道德建设可以从三个层面开展。对待党员干部的教育要完全按照党的要求,严格统一思想和行动,使党员的先进性切实表现在工作和生活中; 对待团员群体的教育,应发挥各级团组织的引导作用,支持团员开展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使青年员工形成积极向上,学政治、钻业务的精神面貌,起到先锋队作用; 对于群众员工,应发挥各级工会的帮扶作用,着力为员工办实事、解决问题,使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组织的力量; 三是积极开展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教育。一方面在内部要建立健全一整套职业道德规范并结合社会公德,深入开展学习和实践; 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入社会监督力量,如客户信息反馈,社会媒体的评估等,使员工言行时刻处于内外部的有力约束之下。

  3、积极开展价值观教育,指引心理发展的正确方向。目前,银行业处于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等日益的多样化造成银行员工思想的强烈波动,作为思想较为直接反映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处于一种多向取舍的不稳定状态。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影响作用于银行员工心理发展方向,极易诱发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价值观在业界的蔓延。要做好价值观教育,有两个方面的工作要做。一是引导全行业务经营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价值取向相统一。控制自身发展中功利成分,确定以推动社会进步来获得自身的发展,以扶持社会经济来谋取物质利益的价值取向,将全行业的发展和市场激烈竞争引向良性运行轨道。二是引导员工价值取向与银行价值取向相统一。由于各自站立的角度不同,员工的价值取向倾向于自身的发展,银行要做的就是集所有个体的力量来实现组织的整体发展目标。这就需要银行在制定发展目标时,要兼顾个人发展需求,不能一味地、盲目地强调组织发展,银行要广泛征求员工意见和建议,并拿出配套的激励政策使员工自觉地实现目标。在员工价值取向偏离银行发展时,要善于分析原因,调整导向,从分配制度、人事制度、考核制度等多方面去引导的价值取向。同时要大力开展创先争优,爱岗敬业等引导正确价值观起积极作用的活动,使员工以高度的热情、高度的统一、高度的自觉投入工作,为实现双方价值而努力奋斗。

  4、切实开展犯罪苗头捕捉排查,切断心理异动的恶化趋势。排查制和提示制已在银行实施多年,事实证明是有较好效果的。目前要做的就是要进一步扩大排查和提示的范围,将排查和提示延伸到干部员工心理、心态中去。除排查经商办企业、廉政奉公以外,还需加强因干部员工人际关系、物质需要、精神状态、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变化而引起的心理异动的排查和提示。银行各层级管理者( 行长、各网点负责人) 要通过日常观察法,沟通交流法以及思想汇报法等方法,及时动态地了解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发现有异动的倾向和苗头、更及时介入,切断心理异动的恶化趋势。

  5、严肃选人用人管理,清除心理罪恶的生根发芽。人力资源部要加快适应目前选人用人管理新形势,科学引入员工心理评估管理,建立健全全员心理评估档案,并做好动态跟踪调查评估。对员工进行前、进行后,员工工作中、工作外的基本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员工轮岗、干部调动之前,要细致做好干部员工新岗位的适应性评估后再履行轮岗调动手续。对已经确定为不良分子不能姑息养奸,坚决予以清除,对疑似不良分子的,应该迅速做出岗位调整,调离重要岗位,进行封闭观察,加强监管。

  综上所述,合理地运用心理学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行为管理,就能有效地控制案件的发生,减少银行损失,降低银行负面效应,从而树立良好外部形象,更好地参与金融竞争。

  参考文献

  [1]李杰、徐晟、许红. 员工心理健康———一个亟待关注的重要课题[J]. 石油政工研究,2003 年 04 期。

  [2]张玮斌. 从对员工犯罪心理的剖析谈银行案件防范[J]. 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7 年第03 期。

  [3]罗惠照、周仔来. 银行员工金融犯罪心理透视[J]. 心理世界,2000 年第 12 期。

相关标签:犯罪心理学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