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心理学论文

心理问题大学生认知融合情况调查研究

来源: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作者:雷天语;廖茂君;邬雨洲
发布于:2020-03-13 共6330字

  摘    要: 目的 探讨心理异常大学生认知融合的程度与特征。方法 采用认知融合分问卷(CFQ-F)对某高校34名心理异常大学生和342名普通大学生进行测试,并运用半结构式访谈法,与心理异常大学生进行访谈。结果 (1)心理异常大学生CFQ-F得分为44.65±12.17,高于普通大学生得分34.01±8.89(P<0.001);(2)心理异常大学生认知融合的特征为低自尊、低自我效能感、偏离自我价值与逃避现实。结论 心理异常大学生认知融合程度较严重,应以ACT理论为指导,帮助该人群实现认知解离。

  关键词: 学生; 精神卫生; 认知融合;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egre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gnitive fus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 Methods 34 college stud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 and 342 ordinary college students were tested by Cognitive Fusion Questionnaire(CFQ-F). Th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was used to interview the stud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 Results(1) The CFQ-F score of the stud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 was 44.65±12.17,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normal college students(34.01±8.89)(P<0.001);(2)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ognitive fusion in college stud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 were low self-esteem, low self-efficacy, deviation from self-worth and escape from reality. Conclusion College stud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 have a serious degree of cognitive dissociation, which should be guided by ACT theory to help the group with cognitive dissociation.

  Keyword: Students; Mental health; Cognitive fusion;

  本文引用格式:雷天语,廖茂君,邬雨洲,等.心理异常大学生认知融合的特征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2):295-297.

  0 、引言

  随着第二代认知行为疗法CBT的核心理论与功效逐步受到怀疑与挑战,语境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第三代认知行为疗法应运而生[1,2,3,4]。2004年,Hayes提出了接纳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的具体模型,ACT作为认知行为疗法第三代浪潮的代表之一,在改善消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有较好效果[4,5]。ACT病理模型涵盖六大基本过程,分别是认知融合(cognitive fusion)、经验性回避、概念化自我、脱离当下、违背价值和无效行动。其中,认知融合是ACT理论模型的核心部分,是一种过度受思维内容和语言规则控制而丧失对环境中其他因素洞察能力的状态[6]。认知融合使个体将扭曲的负面认知与事实等同起来,沉浸在负面想法中,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的产生和加重[6,7]。McCracken[8]、Solé[9]、Wicksell[10]、Trindade[11]、Palladino[12]等人的研究还指出,认知融合会导致躯体症状的出现,如慢性疼痛、进食障碍等,认知融合越高的个体生活满意度越低。

  近年来,高校心理问题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约20%-30%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13,14,15]。据和红[16]、任滨海[17]、王冰蔚[18]等人的研究显示,15.50%-25.89%的大学生有过自杀意愿。根据ACT理论,认知融合往往是导致个体产生心理障碍的根源。

  目前国内关于认知融合的报告皆为定量调查,即采用认知融合分问卷(cognitive fusion questionnaire-F,CFQ-F)测量某一群体的认知融合程度。本研究立足大学生群体,在定量调查基础上,通过定性访谈,深入探究并归纳认知融合的特征内涵,为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辅导,实现认知解离提供依据。
 

心理问题大学生认知融合情况调查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1.1、 普通学生

  以班级为单位采用整群抽样,问卷回收后根据学号排除以下三类人员:(1)有因病休复学记录者;(2)有心理咨询记录者;(3)心理普查结果提示异常者。

  1.1.2、 心理异常学生

  人类心理与行为的正常与异常是相对的,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异常、以及心理异常的程度如何等问题,目前还没有完全统一的标准[19]。在本研究中,心理异常大学生界定为心理普查结果提示异常且院系心理工作站向学校反馈出现行为、情绪异常的学生。该部分群体采用方便抽样,入选标准:(1)心理普查中SCL-90任一因子分值或总均分≥3分,或UPI中自杀题为肯定作答者;(2)院系反馈该生出现行为、情绪等异常情况,且对他人学习、生活造成影响者;(3)同意进行本次访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1)有脑器质性疾病或严重躯体疾病者;(2)依从性差者。最终确定研究对象34人。

  1.2、 工具

  定量调查选用经张维晨[6]等修订的CFQ-F进行施测,该问卷共9个条目,采用7点计分法,分数越高,表明认知融合程度越高。CFQ-F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9,信度良好。

  定性访谈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提纲,根据《ACT就这么简单-接纳承诺疗法简明实操手册》[20]中对认知融合表现形式的阐述制作而成,涉及四个方面,分别为:

  (1)规则:关于生活、工作、人际等方面,有什么样的死板规则(如,我必须怎样、我不能怎样、只有……才能……等等);

  (2)理由:为不愿做某事或改变寻找理由(如,这太难了、我没有钱、我会被嘲笑……);

  (3)评价:会作一些没有帮助的评价(如,我很糟糕、我处理不了、没人愿意理我……);

  过去或将来:总是沉浸于过去的失败、痛苦中,或是想回到过去某个“美好时光”中;总是担忧未来,或忙于思考计划却在当下没有行动。

  所有访谈皆由同一咨询师进行,因受访者不同意使用录音,则由咨询师在访谈过程中对重点语句进行记录。

  1.3、 分析

  计量资料使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访谈资料的分析基于扎根理论,运用NVivo11.0软件,将访谈文字中与认知融合有关的语句进行编码标记,通过聚类分析提取出本研究需要的认知融合特征。

  2、 结果

  2.1、 心理异常大学生认知融合程度

  心理异常大学生认知融合程度显着高于普通大学生,结果见表1。

  表1 认知融合水平分析
表1 认知融合水平分析

  2.2、 心理异常大学生认知融合的表现

  通过对访谈数据进行开放性编码,提取出心理异常大学生认知融合表现的词条共16项,分别为无力改变现状、不受欢迎的、未来无希望、挫折感、无法控制情绪、情绪不稳定、效率低下、被歧视、怀念过去、混乱感、父母控制、后悔过去、人生无意义、自卑、他人干扰、被忽略的、专业不认同,具体表现内涵见表2。

  通过NVivo11.0软件对以上16项词条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见图1,并通过聚类分析结果进行关联性编码:情绪不稳定表达的是情绪波动、经常出现令人厌恶的情绪,无法控制情绪表达的是对经常出现的负面情绪既感到厌恶,又无法消除而产生的焦虑、压抑、烦躁等状态,二者可以合并为无法控制情绪;挫折感与效率低下在本研究中表现为对完成某事的能力产生怀疑,可合并为无力改变现状;在本研究中,专业不认同的原因皆为父母替代自身做决定,则专业不认同可以与父母控制合并;被歧视是在人际交往中不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可以合并为不受欢迎的。由此,心理异常大学生认知融合的表现聚合为11项,具体见表2。

  图1 心理异常大学生认知融合特征的聚类分析
图1 心理异常大学生认知融合特征的聚类分析

  2.3、 心理异常大学生认知融合的特征

  为分析心理异常大学生认知融合的特征,对认知融合的11项表现进行选择性编码:人生无意义、不受欢迎的、自卑皆表示自己不喜欢自己,是对自己的负性评价,是低自尊的表现;无力改变现状、无法控制情绪、未来无希望、他人干扰、混乱感表示对完成某事或改变某状态没有信心,为低自我效能感的体现;在本研究中,父母控制多为父母违背自身意愿,替代自己做决定,为偏离自我价值的状态;怀念过去美好时光和对之前行为的悔恨,是逃避现实的表现。具体特征模型见图2,编码结果见表2。

  图2 心理异常大学生认知融合特征模型
图2 心理异常大学生认知融合特征模型

  3、 讨论

  心理异常大学生认知融合水平高于普通大学生,主要体现在低自尊和低自我效能感方面,与史靖宇[21]、李丽华[22]、马伟娜[23]、卜鹏翠[24]调查结果相符。

  自尊作为自我系统的一个重要特质,代表了自我认可的程度,低自尊者易受外界环境干扰或自我暗示的影响,自我认可低,自己不喜欢自己。在本研究中,主要由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导致低自尊,如通过人际关系的好坏判定人生是否有意义(“人际关系不好,又没办法改善,觉得活着没什么意思”)、认为自己是不受欢迎的(“周围的人经常故意远离自己”)、通过与他人的比较,认为自己是自卑的(“经常自卑,觉得自己是不好的,不如别人”),其中包含了社会支持度低以及病耻感的影响[25]。

  自我效能感表示个人对完成任务、取得成就的信心,低自我效能感是引发焦虑、抑郁、沮丧等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24]。在本研究中,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能导致低自我效能感:如认为总是有人干扰自己、改变现状的资源不足等(“家里很穷以至于无法做很多事,没办法和其他人交朋友”、“心情不好基本上都是有人在影响自己”);也有归因于内部因素的,如认为情绪波动大,且无法控制(“经常会莫名其妙的情绪低落,但是尝试了很多办法都么用,很烦”)、生活很混乱(“经常做白日梦,想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耽误了很多时间,做事也不想做,感觉整个生活都乱成一团”)。

  表2 心理异常大学生认知融合特征的编码表
表2 心理异常大学生认知融合特征的编码表

  此外,部分被试对父母用其自身价值观要求自己,给自己带来的压力与束缚感到痛苦;部分被试会在遭遇挫折、烦恼时回想过去美好时光,或沉浸于后悔过去虚度光阴,以此逃避现实的痛苦。

  通过对被试受访资料进行分析,可总结出心理异常大学生认知融合的行为模式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将正常的、消极的情绪反应看成是不正常的,然后极力的去解决、控制(“经常莫名其妙的担心一些事情,不知道怎么才能解决这种经常消极的状态”“情绪波动很大,经常容易激动,然后做出过激的举动,想控制,但尝试了很多方法,都不理想”),体现了此部分大学生对情绪的错误认知,即试图消灭负面情绪而只保留积极情绪;二是对由现实因素引发的、能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的问题,倾向于采取逃避、拖延的方式以达到自我麻痹(“一直以来没什么朋友,现在这样也习惯”、“很多事情自己本来能做好,但是一直拖”、“注意力很差,除了玩游戏,其他事情都没办法集中”)。

  在本研究中,有6位被试提到了“混乱感”,一种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生活无热情,各种问题交织成“一团乱麻”无法解开的状态。此状态与已有研究中的“空心病”类似,有以下特点:第一,从症状上讲,可能是符合抑郁诊断的;第二,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徐凯文[26]认为空心病是因为价值观缺陷所致的心理障碍[26]。如被试提到“不知道自己每天都在干什么”、“每天想很多不切实际的东西”、“一件事情没做好,又忙着做第二件”,提示被试缺乏与价值的链接,不能用自身价值作为行动的向导,茫然、被动的学习与生活。对于价值观缺陷,部分被试在“父母控制”特征中也提到,根据父母的价值观进行学习与生活,令人痛苦。

  心理异常大学生认知融合的特征与ACT病理模型的其余五个过程均有涉及,分别是:经验性回避——试图控制内在经验(想法、情绪等)发生的形式、频率。如对于情绪问题,被试倾向采取措施去解决、控制;概念化自我——用简单的词语评价、解释自己,形成关于自我的描述。如被试认为自己是不受欢迎的、人生无意义的;脱离当下——为了逃避现实,缓解痛苦,沉浸于过去的美好、悔恨或对未来的幻想中。如被试认为大学生活是痛苦的,中学阶段是快乐的;违背价值——无法选择符合自身价值的生活,如被试根据父母的价值进行生活、学习;无效行动——不是让我们生活更加充实、有价值,而是产生更多羁绊和冲突的行动模式,如对于现实因素导致的问题,被试更倾向于被动接受、回避、自我麻醉。

  对于帮助心理异常大学生实现认知解离,提高该群体心理灵活性水平,建议以ACT理论为指导,以团体活动的形式帮助该人群发现自我价值,提升自尊与自我效能感[27,28]。

  参考文献

  [1]Ilardi S,Craighead W.The Role of Nonspecific Factors in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for Depress ion[J].Clinical Psychology:Science and Practice,1994,1(2):138-155.
  [2]Dobson K,Khatri N.Cognitive Therapy:Looking Backward,Looking Forward[J].Journal of Clinical,2000,56(7):907-923.
  [3]Burns D,Spangler D.Do Changes in Dysfunctional Attitudes Mediate Changes in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J].Behavior Therapy,2001,32:337-369.
  [4]曾祥龙,刘翔平,于是.接纳与承诺疗法的理论背景、实证研究与未来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11(07):1020-1026.
  [5]Hussey I,Barnes-Holmes D.The Implicit Relational Assessment Procedure as a Measure of Implicit Depression and the Role of 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J].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Practice,2012,19(4):573-582.
  [6]张维晨,吉阳,李新,等.认知融合问卷中文版的信效度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01):40-44.
  [7]Hayes S,Strosahl K,Wilson K.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Second Edition:The Process and Practice of Mindful Change[M].Guildford Press,2011.
  [8]Mccracken L M,Dasilva P,Skillicorn B,et al.The Cognitive Fusion Questionnaire[J].The Clinical Journal of Pain,2014,30(10):894-901.
  [9]SoléE,Tomé-Pires C,de la Vega R,et al.Cognitive Fusion and Pain Experience in Young People[J].The Clinical Journal of Pain,2016,32(7):602-608.
  [10]Wicksell R K,Ren?f?lt J,Olsson G L,et al.Avoidance and cognitive fusionCentral components in pain related disability?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valida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Inflexibility in Pain Scale(PIPS)[J].European Journal of Pain,2008,12(4):491-500.
  [11]Trindade I A,Ferreira C.Falling in the traps of your thoughts:The impact of body image-related cognitive fusion on inflexible eating[J].Eating Behaviors,2015,19:49-52.
  [12]Palladino C L,Ange B,Richardson D S,et al.Measuring 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 in medical students and residents:a psychometric analysis[J].Medical Education Online,2013,18(1):20932.
  [13]卢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4,32(2):67-69.
  [14]吴家栋,王声涌,董晓梅.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态度和相关行为的调查[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14(04):327-330.
  [15]李艳红,李荣志,周长青.当前高校心理咨询的困境与对策--基于大学生求助状况的调查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4(03):72-76.
  [16]和红,杨洋.大学生抑郁自杀意念及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01):80-83.
  [17]任滨海.广州市某高校大学生自杀意念状况调查[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1,24(03):14-15.
  [18]王冰蔚.有自杀意念大学生心理特征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11):1323-1325.
  [19] 姚淑桥,杨彦春.医学心理学[M].6.比较: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20]Harris R.ACT Made Simple-An Easy-To-Read Primer on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21]史靖宇,王璐,陈发展,等.精神病超高危大学生心理社会特征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37(04):115-118.
  [22]李丽华,张明,段双妮,等.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尊水平的调查[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2,14(04):27-29.
  [23]马伟娜,林飞.大学生社会支持、自我效能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06):641-643.
  [24]卜鹏翠.农村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10):1255-1257.
  [25]陈洁.浅析心理疾病病耻感对在校大学生求助行为的消极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6(12):72-73.
  [26] 徐凯文.学生空心病与时代焦虑[Z].2016.
  [27]梅方青.接受与实现疗法(ACT)团体辅导对大学新生公众演讲焦虑的干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8]李晓苑.社交回避大学生的心理灵活性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作者单位:乐山市人民医院心身医学科
原文出处:雷天语,廖茂君,邬雨洲,余会平.心理异常大学生认知融合的特征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2):295-297.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