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心理学论文

分析小学生孤独感与同伴接纳的相互关系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9-11 共4491字
论文摘要

  孤独感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当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比预期的更小或更不满意时,孤独感就产生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在缩短,而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在加大,匮乏的心灵沟通使处于文明社会中的现代人感受到了强烈的孤独感。个体的生存依赖物质和精神生活中与他人的亲密感和爱的联系,这种联系的缺失对个体生活质量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孤独感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儿童存在孤独感表明他们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某些缺陷。

  同伴接纳是同伴关系的一个方面。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接纳作为儿童发展过程中的缓冲器,对其适应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儿童不仅需要获得同伴群体的接纳和认可,还需要在与朋友相处过程中获得亲密感和信任感,并需要朋友的支持、帮助和肯定,需要朋友的安抚和陪伴,这是普通的同伴关系所不能提供的。

  儿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能够被其他同伴认同与接纳,能够与同伴建立起亲密的友谊关系,与同伴分享快乐、烦恼,自然会降低儿童体验到的孤独感; 而与好朋友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会让儿童产生不愉快的情绪,进而提升儿童的孤独感水平。而同伴经常会给儿童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儿童可以在同伴中得到宽慰、同情,并能够宣泄自己的情感,克服心理障碍和情绪困惑。儿童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健康的心理是儿童正常发展、保持个性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的必然要求。研究发现,孤独感的产生与孤单、封闭、不和谐以及突遭挫折的环境、社会支持、同伴关系等有很大关系。有研究也证明,同伴接纳性与孤独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儿童的社交地位越不利,同伴接纳性越低,其体验到的孤独感就越强。综上,本研究采用量表和问卷对小学生孤独感、同伴接纳进行调查,分析小学生孤独感与同伴接纳的相互关系,希望对小学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卫生教育,提高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帮助儿童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张掖市民族小学 3 ~ 6年级各年级中随机选取 1 个班 50 人共计 200 名小学生进行调查。其中男生 120 人,女生 80 人。施测时采用统一的指导语,由学生本人根据个人实际情况作答,以确保研究内容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发放问卷 200 份,回收问卷 196 份( 98%) ,其中有效问卷 187 份( 95. 41%) 。

  1. 2 方法
  
  1. 2. 1 儿童孤独量表 采用 Asher 等人于 1984 年编制的专用于 3 ~6 年级学生的《儿童孤独量表》,该量表包括 16 个孤独条目( 其中 10 条指向孤独,6 条指向非孤独) 和 8 个关于个人爱好的插入条目( 为了使被试在回答时放松一些) ,采用 1~ 5 级评分,累计得分高的表示孤独感社会不满较重。孤独感量表总分 I >46 分为存在孤独感。因子分析表明,插入条目与负荷与单一因子上的 16 个孤独条目无关,16 个孤独条目的克伦巴赫 a 系数为 0. 80。

  1. 2. 2 友谊质量问卷 该量表评价与最好朋友的友谊质量。共 16 个项目,是 40 项的《友谊质量问卷》( Parker&Asher,1993) 的简表。原量表有 40 个项目。包括肯定与关心、帮助与指导、陪伴与娱乐、亲密袒露与交流、冲突解决策略、冲突与背叛 6 个友谊维度。其中前 5 个维度得分合计为积极友谊质量,最后一个维度得分为友谊冲突,并分别在班级内标准化。

  1. 3 统计处理
  
  对所收集的问卷进行审核整理后对问卷的结果进行数据录入、整理,最后采用 SPSS 16. 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 1 儿童孤独感的人口学变量分析 见表 1 ~ 5。【表1-3】

论文摘要论文摘要  
  以性别为自变量,儿童孤独感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显示,儿童孤独感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 P <0. 05) ,男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女生。以年级为自变量,儿童孤独感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儿童孤独感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 P <0. 05) 。经事后检验结果显示,儿童孤独感在三年级、四年级与六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其他年级上没有显著差异。【表4】
论文摘要
  
  以是否为独生子女为自变量,儿童孤独感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显示,儿童孤独感在是否独生上存在显著差异( P <0. 05) ,非独生子女的孤独感显著高于独生子女。【表5】
论文摘要
  
  以居住地为自变量,儿童孤独感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 t检验。结果显示,儿童孤独感在居住地上存在显著差异( P <0. 05) ,农村儿童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城市儿童。
  
  2. 2 儿童友谊状况分析 见表 6 ~ 7。【表6-7】
论文摘要论文摘要
  
  以性别为自变量,儿童友谊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显示,儿童积极友谊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 P <0. 01) ,女生的积极友谊显著高于男生; 但在消极友谊上并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以是否独生子女为自变量,儿童友谊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结果显示,儿童友谊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差异不显著,但从均值上看,独生子女的友谊质量稍高于非独生子女。
  
  2. 3 儿童孤独感与友谊的相关分析 见表 8。【表8】
论文摘要
  
  为了解儿童孤独感与友谊的相关关系,进行 Pearson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儿童孤独感与友谊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即儿童孤独感程度越高,友谊关系质量越低; 儿童孤独感程度越低,友谊关系质量越高。
  
  2. 4 儿童友谊各因素之间的相关分析 见表 9。【表9】
论文摘要
  
  为了解儿童友谊各因素的相关关系,进行 Pearson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儿童积极友谊与消极友谊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
  
  2. 5 儿童孤独感与友谊的回归分析 见表 10。【表10】
论文摘要
  
  以友谊为自变量,孤独感为因变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儿童孤独感与友谊存在显著的回归效应,回归系数为-0. 148,友谊在孤独感总变异上的预测作用为 12. 4%。

  3 讨 论

  3. 1 小学生孤独感在人口变量上的分析
  
  在众多对儿童孤独感的研究中,一般都探讨了孤独感的性别和年级差异,结果却没有定论。任丽杰的研究发现,儿童的孤独感有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差异; 周宗奎等人的研究表明,3 ~ 6 年级小学生的孤独感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女生,但不存在年级差异。刘红等研究发现,小学儿童的孤独感得分存在年级差异,三年级最高,然后是四年级,六年级得分最低;性别差异极其显著,男生的孤独感得分高于女生的孤独感得分。小学儿童的友谊质量、同伴接纳能够预测孤独感。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分析儿童孤独感在性别和年级上是否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 儿童孤独感在性别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也就是说,男生的孤独感高于女生。孤独感的性别差异可能是社会文化影响的结果,文化传统要求男生独立,给他们赋予更多的责任感,不希望他们表露自己的情绪;而女生在社会生活过程中更多体验到被照顾、被呵护,文化传统对女生的独立性要求不高,与男生相比女生忽视自我力量的提升,而更重视建立亲密的同伴关系,所以无论是从外显的同伴关系上还是内心情感的宣泄途径方面,都有利于女生降低自己的孤独感水平。儿童孤独感在三年级、四年级与六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民族小学学生孤独感在是否独生上差异显著,非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调查发现,民族小学有许多非独生子女由爷爷奶奶照顾,缺少父母的关爱和陪伴,他们常常会闷闷不乐,而爷爷奶奶对孙辈的过分疼爱会造成孩子任性、自私、自理能力差等特点,这些孩子面对集体生活,会感到难以适应,要么是任性造成同学的不喜欢,要么是不懂得沟通技巧而缺少朋友,变得孤单。

  3. 2 儿童友谊状况分析
  
  友谊质量是描述同伴关系质量高低的主要方面。友谊在青少年的同伴关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友谊可为青少年提供安全感和社会支持,尤其是情感支持,相关研究表明,高友谊质量的青少年有更少的反社会行为,且性别差异明显。本研究表明,儿童积极友谊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积极友谊显著高于男生。我们认为,男孩和女孩的不同同伴经历也可以解释这一现象,因为友谊质量是评价个体与最好朋友之间关系的特点,而男孩通常喜欢与很多同伴交往,而女孩的友谊则是集中的,常常以二元形态出现,这可能带来了女孩在友谊关系中更多的积极特征和更少的消极特征。消极友谊质量是指友谊中的冲突与背叛。

  发生在朋友之间的冲突,尤其令儿童感到痛苦,因为它常常会使曾经美好的友谊破裂,进而产生孤独; 另外儿童也很担心朋友的背叛,如“你的朋友好像不再需要你的陪伴”,“你的好朋友和别人一起玩,自己受了冷落”,朋友的背离使儿童失去他们认为唯一可以玩耍或袒露心事的人,从而体验到强烈的孤独感。从而可以看到消极友谊质量更多的反映的是儿童与好朋友相处过程中的冲突与矛盾,这种影响可能更多地是局限于好朋友之间,因而消极友谊上并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3. 3 儿童孤独感与同伴接纳的相关分析
  
  同伴接纳是一种群体指向的单向结构,反映的是群体成员对个体的态度,反映的是个体在同伴群体中社交地位,而友谊意味着儿童与其同伴之间存在着情感纽带,为儿童提供安全感、支持以及自我肯定,同时又会抑制消极情绪如孤独感的产生。儿童时期是一生中心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社会、家庭、学校的普遍关注,有必要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了解儿童孤独感与同伴接纳的关系,本研究 Pearson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儿童孤独感与友谊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即儿童孤独感程度越高,友谊关系质量越低; 儿童孤独感程度越低,友谊关系质量越高。可见儿童孤独感程度越低,与好朋友的友谊质量越高,儿童从这种一对一的友谊关系中获得越来越多的积极情感支持,从而为他们提供了降低孤独感的缓冲器。由于友谊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儿童在同伴群体中被接纳的程度,朋友多友谊质量高的儿童更可能具有良好的社会交往知识、技能和品质,他们会比较容易与朋友相处,能给予朋友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这也会对与最好朋友的交往带来积极影响。儿童的友谊质量是不同的,那些缺少支持或有交往困难的友谊更可能的让儿童产生孤独感。总之,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同伴接纳是儿童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良好的同伴接纳有利于缓解儿童体验到的负面情绪,而同伴关系不良则是导致儿童短期或长期社会情绪适应困难的原因之一。本研究还考察了友谊质量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结果发现,儿童友谊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差异不显著,但从均值上看,独生子女的友谊质量稍高于非独生子女。

  参考文献
  
  [1]何华敏,陈良,吴立奇,等. 小学生孤独感应对方式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关系[J]. 中国学校卫生,2011,32( 4) :389-391
  [2]秦文波. 幼儿焦虑与同伴接纳、拒绝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 6) :897-899
  [3]刘娅俐. 孤独与自尊、抑郁的相关初探[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 3) : 116-117
  [4]王美芳,陈会昌. 小学高年级儿童的学业成绩、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拒斥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6( 3) :7-11
  [5]谷传华,李阳,周宗奎. 小学儿童孤独感与社会创造性倾向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 4) :480-483
  [6]廖红,张素艳. 儿童友谊质量研究[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2,25( 2) :53-55

相关标签:应用心理学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