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心理学论文

多样化军事任务心理救援工作原则与方法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7-25 共4895字
摘要

  心理救援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给予及时、适当的心理援助,使外界因素对人心理的影响降至最低限度。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家卫生部发布《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将心理危机干预人群分为四级[1].回顾我军疾控机构人员参加汶川、玉树抗震救灾,奥运安保、亚运安保备勤、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卫勤保障、舟曲特大泥石流抢险救灾等多样化军事任务中心理救援工作的做法和经验[2,3],将心理救援简化为三级则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第一级: 亲历灾难的幸存者,死难者家属及严重伤病人员,第二级: 灾难现场的目击者及密切相关的个人,第三级: 从事现场救护的部队官兵。第一、二级为心理问题易发人群,是心理救援的重点对象,第三级人群则主要从事防止急性应激反应发生等工作。国内外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及时、就近、科学的心理救援对于受灾民众和任务官兵身心健康的恢复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多样化军事任务中救援对象常见不良心理

  1. 1 恐惧、焦虑心理 恐惧是灾难面前人们最易发生的一种消极情绪,是现实危险引起个体认为无法克服的情感体验。恐惧心理有时又是对不明真实情况、信息的本能反应,如果在人群中弥漫扩散很可能会形成“叮咚效应”.焦虑是对自己或亲人生存不确定性的紧张不安情绪,也是对灾害走向不确定性的心理反应。严重焦虑者会出现内分泌功能紊乱和免疫功能低下,并伴有一系列躯体症状,如易疲倦、肌肉紧张或头、颈、背肌疼痛,手脚发抖、多汗、心悸、感觉呼吸困难等。

  1. 2 愤怒、攻击心理 当人无能为力时,会出现愤怒情绪,易激惹、爱发火。感觉上天怎么可以对自己这么不公平,救灾者的行动怎么如此怠慢,别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需求,不理解自己的痛苦。除了攻击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人外,还可能表现出玩弄弱小个体、虐待小动物等行为,在族群冲突、政治意向冲突中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攻击心理和行为,如不及时疏导,会导致更大的社会波动或骚乱。

  1. 3 内疚、负罪心理 此种心理源于当灾难造成严重损害后认为自己本有能力施救却错失良机的自我良心谴责。恨自己没有能力救出家人,希望死的是自己而不是亲人,因为比别人幸运而感觉罪恶,感到自己做错了什么。内疚心理会导致自我惩罚,一段时间后会演变为抑郁心理,严重者还会想到结束自己的生命。对于有内疚负罪心理的人应及时澄清事态的不可控性。

  1. 4 盲从、盲动心理 这种心理本身对个体的伤害并不大或不直接,但由于盲从者丧失了探求真相的勇气和判断真伪的信心,相信并传播扩散谣言,容易无形中成为事态扩大的推手,加大外部力量处置事件的难度,增加救援阻力。盲从心理之所以存在,是由于一些人抓住了公众的弱点,散播一些被加工过、公众又必须关心的信息。

  1. 5 悲痛、自杀心理 这种不良心理主要发生于第一级救援对象,为亲人或其他人的伤亡感到过度悲伤,对死亡亲人的思念、怀念及情绪上的失望、低落,常使人内心如针扎般的痛苦。过度悲痛、自责心理如得不到及时疏导、劝解,可能会萌生自杀心理,严重时会付诸行动。实际上,自杀者并非比其他人更加不幸或遭受了更大的灾难和困境,根本原因还在于自杀者认知与应对事物的习惯性自动思维方式。

  2 多样化军事任务心理救援工作原则

  2. 1 早期介入,预防为主 多样化军事任务中的心理救援实质是一种二级预防,预防严重心理问题或适应不良行为的发生,减轻急性应激反应和对社会功能的后遗影响,保障官兵身心健康,促进受灾民众心理社会功能尽快恢复,防止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焦虑、抑郁、酒精依赖、药物滥用、自杀等精神心理疾病。心理危机发生 24 ~ 48 h 后是进行心理救援最理想的时间,而不应在第 1 个 24 h 内进行。如果危机持续,可以在几周内进行持续地心理救援,但一般认为在危机过后 6 周进行,心理救援的效果就微乎其微了[4].

  2. 2 空杯心态,感同身受 空杯心态,就是以空杯子的形态,接受、认同心理干预对象此时此刻的情绪体验,且无条件接纳对方任何在平时看来属于异常的情绪、行为反应。在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中,心理服务者要不加评判地倾听心理援助对象表达的各种想法,包括不可接受或能引起内疚的想法和情感[5].“空杯心态,感同身受”的原则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卡尔·罗杰斯创建的“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理念相符,现场心理服务工作者应牢记“深深的理解与接受就是最好的爱护与帮助”的理念。

  2. 3 立足发展,积极引导 无论是开展救援的军人,还是困境中的被救援者,除了重度精神反应和心理疾病者,都应遵循发展性原则[6].当面对灾难场景或及人和动物尸体,救援者和被救援者都会出现生理心理反应,这是一种正常而自然的表现,随着救援工作的展开和时间推移,被救援对象的心灵创伤会逐渐痊愈,心理服务者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立足发展的原则就是促其心灵痊愈的同时不宜操之过急。在合适的时间和场合,可明确告知心理干预对象,除了心理痛苦之外,任何人都有能力承受身体的不适、内心的紧张或心理的冲突,积极解释是为了唤醒其本身具备的心理潜能和心理弹性,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2. 4 方法科学,弃繁就简 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中的心理服务工作,要充分运用心理科学原理、专业技能、心理救援理念,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救援效果。反之,单凭个人喜好和不假思索的判断,既不注重现场情景,也不主动了解当地风俗习惯及服务对象的真实心理感受,就盲目开展工作,很可能引起干预对象的反感甚至敌对。心理服务方法的运用上,切忌反复心理测评、重复询问,避免二次伤害对方。能用座谈、走访、团体心理游戏解决问题的,就不进行一对一式的心理咨询与疏导,见图 1; 传授自我心理调适可达目的,就不动用专业心理干预设备;能用普通人易接受的俗语、白话乃至方言表达意思的,就不讲专业术语和词句。

  3 多样化军事任务心理救援工作方法

  3. 1 挖掘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应对困难能力 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积极心理和内在力量,如挑战困难的勇气、生活平淡中的幸福感、面对困境的乐观、对外部帮助的感恩等。国外大量的研究证实,挖掘个体积极的心理品质,激发其心理能量,能使被干预者获得更多的满足、快乐和自尊,如汶川地震中“可乐男孩”的乐观,丧失 11 位亲人的乡长仍坚持抗震救灾的勇气和毅力,还有很多老百姓“这是天灾人祸,怪不得别人”的宽容和镇定。心理服务工作者应善于发现突发事件中救援对象和救援者的积极品质,主动放大这些正面情绪,及时诱导并树立一种理念,把创伤视为人生旅途中的一个岔路口,是心灵成长的催化剂[7].挖掘积极心理品质依靠三种心理技巧,一是爱心,爱是积极心理学的第一原理和首要的工作原则,国家和个人的任何捐助都是对受灾民众极大的心理支持,也是所有人员团结一致战胜灾难的精神支柱。二是鼓励,除了安慰和爱抚,鼓励每一位经受心理煎熬者要坚强地走下去,并更加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三是尊重,只要有希望,就不能放弃搜救,充分体现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和爱护。

  3. 2 调动社会支持系统,缓解不良情绪压力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建立起自己的困境应对关系网,这就是社会支持系统。在多样化军事救援中,救援对象由于各种原因社会支持链断裂,此时心理服务工作者的心理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心理服务人员应根据处于心理困境人员的性格、心理成熟度、挫折事件严重程度等情况来提供适当的精神支持。心理服务过程中要注意帮助救援对象转变对挫折、灾难的看法,具有新颖性和创见性的解释要比一般性的安慰话语更有作用。应善于调动处于绝望人员的社会支持资源,如邻居乡亲、亲朋好友、德高望重者,他们的帮助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执行任务官兵的急性心理应激,可让其与关系密切的战友在一起,适度倾诉和宣泄,如果有条件开通互联网,可尽量与家人保持沟通,这一家庭应对策略也能有效缓解心理压力[8].

  3. 3 运用紧急事件应激晤谈,减轻危机事件后的心理创伤 紧急事件应激晤谈( Critical IncidentStress Debriefing,CISD) 作为一种最基本的心理危机干预技术,至今已有 50 余年的发展历史了。CISD 现被公认为一种系统的、通过交谈来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的方法,主要在心理危机的早期实施。CISD 技术最初用于急救人员,如自然灾害的救援人员、消防官兵、现场医护救治人员等,但现在对一级受害者( 亲历灾难人员) 同样有一定作用。CISD 在任务现场可方便实施,环境条件、辅助设备要求不严,正式的 CISD 分为 6 个期: 导入期、事实期、感受期、症状期、指导期和再入期,可以减轻应激性事件对个体的心理伤害,减弱心理应激反应[5].CISD 包含了引导宣泄的过程,让干预对象说出心里感受、想法,合理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绪。需指出的是,心理干预人员必须对应激反应综合征有很好的理解和把握,将 CISD 技术与心理危机干预的其它方法加以整合,才能更好地为救援对象提供较为完整的帮助。

  3. 4 完善综合保障体系,提高心理应激耐受力外军的实战经验表明,完备的综合保障体系,对于提升救援军人士气及增强在恶劣条件下工作的心理应激耐受力具有重要作用[9].如图 2,北川任务区战士正在做心理操达到心理放松。我军近年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经验表明完善各类保障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0,11].首先是睡眠保障,一些国家规定,执行任务军人每天睡足7 ~8 h,如果低于4 h,则心理应激发生率上升,心理反应加重。美军平时注重“小睡”的心理训练,执行任务时淋浴或泡澡可促进入睡,需要时还可借助催眠药物[12].其次是文娱活动保障,任务期超过一周,就要注意组织文体活动,让官兵参加自娱自乐小节目,以减少任务官兵的心理倦怠。第三是饮食饮水保障,任务初期不得不吃方便面、饮瓶装水,但后勤供应允许时应尽快改食热菜热饭,对调节情绪紧张也有促进作用。第四,就是利用我军的传统优势,开展使命教育、价值观教育,配合以一定的物质、精神激励,以提高救援官兵持续作战能力。

  4 讨论

  多样化军事任务心理救援不同于日常心理咨询、疏导和教育工作,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工作的任务不同,心理救援重点在于修复和促进修复灾难创伤人员已经形成的心灵创伤和受损的心理社会功能,而日常心理咨询侧重于促进来访者心理成长,帮助其发挥心理潜能并消除心理障障。二是工作场景和对象不同,心理救援对象是突发事件或灾难创伤群体及救援力量中急性心理应激障碍人员,而日常心理咨询遵循教育的模式,在办公场所或大课堂开展工作。三是工作的方式不同,心理救援除了解决心理应激障碍的心理学问题以外,更多的工作是协助应对生活剧变、家庭成员伤亡、后续生活保障等诸多相关的社会学问题,而日常心理咨询主要是采用倾听、抚慰、诱导方式开展。在 2008 年汶川特大地震救援期间,某陆航团一架救灾直升机不幸失事,机组人员全部遇难,笔者在内的任务官兵对机组人员亲属开展了 10 余天的心理危机干预[13].针对遇难官兵亲属情绪反应、认知改变、行为异常和躯体化症状四类问题,采用三种干预策略和技术完成心理救援: 协助建立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调节多种负面情绪,引导当事人用积极有效的行为模式解决心理问题。多样化军事任务具有突发性、时间紧迫性、地点不确定性,但发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具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性,这就要求心理服务人员平时预有准备,熟悉救援对象的心理变化规律,掌握现场心理救援的基本原则,准确把握并运用心理救援手段,才能做到主动靠前、洞察问题实质、临场不乱,高效、科学地完成心理救援任务。

  【参考文献】

  [1] 陈 竺,沈 骥,唐均行,等。 特大地震应急医学救援: 来自汶川的经验[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2,12( 4) : 383-392.

  [2] 庄英杰,段惠娟,贾红军,等。 我军非战争军事行动卫生防疫保障现状与对策[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2,30( 2) : 79-81.

  [3] 李权超,谢玉茹,于 泱,等。 军队心理卫生服务工作开展模式构建[J]. 中国职业医学,2011,38 ( 1) :52-53.

  [4] 李功迎,张作记,戚厚兴,等。 紧急事件应激晤谈与危机干预[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9,18( 3) : 220-221.

  [5] 李权超,于 泱。 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军人心理服务工作的原则和方法[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3,8( 9) : 834-836.

  [6] 杨国愉,戴 琴,冯正直,等。 地震救援军人整合心理干预模式初探[J]. 中国健康教育,2011,27 ( 5) :383-38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