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特殊教育论文

普小学生融合教育态度培养有效性提升探析

来源:学周刊 作者:黄馨瑢
发布于:2020-06-15 共3834字

  摘    要: 普小学生融合教育态度的培养是使其对残疾儿童形成接纳态度并转变消极态度的态度优化过程,这对提高随班就读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态度理论切入,尝试探索培养普小学生融合教育态度的策略与方法,旨在给融合教育的本土化实践提供建设性的理论支持和有益启示。

  关键词: 态度理论; 普小学生; 融合教育; 态度;

  普小学生融合教育态度的培养与心理学有着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态度的心理结构、态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和改变态度的方法都为当前普小学生融合教育态度培养提供了建设性的理论支持和有益启示。本文借鉴心理学态度理论的研究成果用之于普小学生融合教育态度培养的研究中,探索普小学生融合教育态度培养的规律性,提高融合教育态度培养的针对性,拓宽其消极态度转变的途径,丰富融合教育态度培养的方法,进而为实现融合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一、把握态度的心理结构,探索普小学生融合教育态度培养的规律性

  态度由认知、情感和意向(也称行为倾向)三种心理成分构成[1]。分析把握好态度的心理结构,了解认知、情感和意向协同发挥作用的机制,为揭示普小学生融合教育积极态度形成与消极态度转变的规律性,科学开展普小学生融合教育态度培养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普小学生融合教育态度培养中,我们应依据态度的心理结构,按照普小学生态度培养的规律,促进普小学生在对残疾同伴的认知、情感和意向上保持协调一致,并通过多样化的形式,使其从认知上尽可能全面客观地认识残疾人,减少普小学生由于对残疾人的无知与误解而对残疾同伴产生的消极态度。同时,重视情绪情感在融合教育态度培养中的作用。有时从感情上改变一个人的态度比从认识上改变更为困难,因此一方面要从认知上引导普小学生形成对残疾同伴积极接纳的态度,另一方面要启动情感活动,发挥情感在融合教育态度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克服消极态度。
 

普小学生融合教育态度培养有效性提升探析
 

  行为是人们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普小学生融合教育态度的培养还需要坚持导之以行,在多样化的活动中与残疾人进行有效接触,使普小学生深入了解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可能性,减少对残疾人的偏见与误解,形成积极接纳的融合教育态度。

  二、分析态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借鉴改变态度的方法,提高普小学生融合教育态度培养的有效性

  在信息传递和说服的过程中,有说服者、说服信息、说服对象和说服情境四个影响态度变化的因素[2],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说服效果。而普小学生融合教育态度的培养过程与态度的变化的过程具有相似性,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方式、受教育者及教育环境是影响普小学生融合教育态度培养的重要因素,借鉴改变态度的方法,可以提高普小学生融合教育态度培养的有效性。

  (一)教育者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引导普小学生形成积极接纳的融合教育态度

  态度的形成和改变开始于模仿或服从,每个人都有模仿和认同他所敬爱崇拜对象的倾向,而在模仿的过程中,也就会认同不同的对象而习得不同的态度[3]。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品格的塑造者,同时也是学生思想的重要影响者,其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教师成为学生崇拜和模仿的重要对象之一,其榜样示范作用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影响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此外,教师也是随班就读过程中与普小学生和残疾学生接触最多的群体,教师的态度与行为时刻在影响着每一位学生。因此,在普小学生融合教育态度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积极接纳包括残疾学生在内的每一位学生,关心照顾学生。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为普小学生提供与残疾学生有关的知识,引导普小学生在客观了解的基础上与残疾同伴积极接触,及时鼓励表扬在学习生活中关心残疾同伴的学生,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使普小学生在模仿教师和同伴的过程中习得积极的融合教育态度。

  (二)残疾人作为活动实施的主体,提高信源的可信性

  “信源的可信性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反之,说服效果越小”[4]。若由残疾人作为活动实施的主体,向普小学生提供有关残疾人的相关知识,能有效提高普小学生对残疾人能力水平的认知,塑造残疾人的积极表象。琚四化比较了以往常见的普通人干预主体与残疾人干预主体的普通小学生对残疾儿童态度的干预效果发现,前者只对改善普通小学生对残疾儿童的外显态度有显着效果,而后者对改善普小学生对残疾儿童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均有显着效果[5]。由残疾人作为活动实施的主体对普小学生进行融合教育态度的培养能让普小学生近距离更为直观地了解和接触残疾人,减少心理上的距离感,相比以往由普通教师或研究者通过讲座或专门的课程来提供残疾知识,残疾人亲自提供的残疾知识更具有“现身说法”的效应,这种方式使融合教育态度培养的相关知识来源更具可信性,更有说服力,比由普通人实施的效果好。

  (三)合理选择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

  态度改变的过程实际上是教育者通过传递教育内容来引起受教育者态度变化的过程。普小学生融合教育态度培养的内容应依据其认知、思维与心理发展的特点,选择普小学生易理解能掌握的内容,经过精心组织与安排后,通过趣味讲座、课程或阅读等为普小学生提供与残疾人有关的知识,帮助普小学生了解残疾的类别、残疾的成因、残疾对儿童的影响以及如何正确对待残疾儿童等。此外,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普小学生融合教育态度的培养还要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创新教育方式,贴近普小学生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为普小学生提供与残疾人直接互动或间接接触等多种形式的机会,从中获得与残疾人接触的经验,在真实的情境中帮助普小学生培养积极接纳的融合教育态度。同时,也可根据普小学生各年龄段身心发展的特点,设置相应的观点采择任务,引导普通儿童设身处地为残疾同伴考虑,体会其生活的不易和情绪情感的复杂,对残疾同伴产生同情与关怀,引发普小学生自我的心理表征与残疾同伴心理表征之间关系的重叠,拉近普通儿童与残疾同伴间的心理距离,以减少对残疾同伴的消极态度,促进其良好同伴关系的形成,进而形成积极接纳的融合教育态度。

  (四)了解普小学生的原有态度,提高融合教育态度培养的针对性

  普小学生融合教育态度的培养是一个态度优化的过程,是使其对残疾儿童形成接纳态度并转变消极态度的综合过程,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程度上的转变,这是态度的量变。如普小学生对残疾儿童的态度由一般接纳到积极接触。二是方向性的转变,这是态度的质变。如普小学生对残疾儿童的态度由排斥到接纳。在普小学生融合教育态度的培养中,首先要了解其对残疾同伴及融合教育的原有态度,确立融合教育态度培养的起始点,判断具体使用融合教育积极态度强化的内容与策略还是融合教育消极态度转变的内容与策略。同时,关注融合教育态度培养的层次性,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普小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采取不同的信息传递方式,对融合教育原有态度较积极和低年级的普小学生尝试采取只有一种意见的单一传递,高年级则可采取包括反面意见在内的全面传递,循序渐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根据普小学生态度的具体情况调整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以此提高普小学生融合教育态度培养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五)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重视群体影响作用的发挥

  人的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逐渐习得形成的,是社会化的结果[6]。每个人都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都有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需求,人们会自觉地融入其认同的某一群体中,从中获得一种社会身份感或是群体归属感。在普小学生融合教育态度的培养过程中,普小学生极易受环境的影响,倾向于在周围环境中寻找参照群体以规定自己的行为。普小学生对残疾人的理解,对残疾同伴的态度等是在长期的社会、学校和家庭环境中逐渐形成和发生变化的。当社会、学校和家庭中与普小学生有社会关系的成员对残疾人持积极态度或以行动对残疾人表示尊重、帮助和关爱时,普小学生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便也较易潜移默化地形成积极接纳的融合教育态度并效仿其行为,而产生的消极态度也能在社会交往中受周围人的影响而发生转变。反之,也易形成消极排斥的态度且转变态度较为困难。因此,群体影响作用的发挥,良好环境的创设是融合教育态度培养的重要基础,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共同参与,互相配合,营造积极接纳的社会生活环境。从过去主要关注残疾人缺陷转变到关注其融入社会的能力,塑造残疾人积极正向的形象,尊重、帮助和关爱残疾人,以行动引导普小学生,增强普小学生接触残疾同伴的信心,消除由无知或误解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增强抵制消极因素影响的能力。

  总之,普小学生融合教育态度的形成与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心理学态度理论的研究成果为普小学生融合教育态度的培养提供了重要启示,充分借鉴态度理论的研究成果,抓住普小学生融合教育态度形成和与转变的规律,在掌握普小学生原有态度和身心发展特点的前提下,探索普小学生融合教育积极态度培养和消极态度转变的有效途径,提高针对性,才能更好地培养普小学生的融合教育态度,促进普小学生与残疾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实现提高随班就读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红梅.对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33):72.
  [2] 朱启臻,张春明.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3]植凤英.社会心理学中关于社会态度改变的研究述评[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03.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琚四化.普通小学生对残疾儿童的态度及其干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6]周俊.教师态度的形成与转变策略[J].教书育人(普教版),2002(14):35.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原文出处:黄馨瑢.试论态度理论对普小学生融合教育态度培养的启示[J].学周刊,2020(19):182-18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