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特殊教育论文

特教体育论文(范文8篇)

来源:学术堂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19-12-02 共9400字

  在特殊学校中,体育教育是强化教育、培养学生拥有健康身体和良好心理状态的重要方式。下面是搜索整理的特教体育论文8篇,供大家参考阅读。

特教体育论文第一篇:智力缺陷孩子实施体育游戏教学探析

  摘要:体育游戏是智障学生体育教学中符合学生身心全面发展需要的、最受学生喜爱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形式,对智障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游戏可以改变单一枯燥的体育课堂学练形式,通过玩、乐、合作竞争、运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在智障学生体育教学中,建议选择和组织更多适合他们身心特点的、富有趣味的、生活性的体育游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为更好地完成体育课堂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服务。

  关键词:智力障碍学生;体育游戏;体育教学;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Sports Games in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for Students with Mental Disabilities

  Du ZhipengWu Haiyan

  Abstract:Sports games are the most popular and effective form of teaching that meet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for students with mental disabilities. The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ealthy growth of students with mental disabilities. Sports games can eliminate boring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and enhance students' interest in participation through interesting games, cooperation, competition, and sports. I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of students with mental disabilities, it is recommended to select and organize more interesting and life-based sports games that are suitable for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characteristics, so as to fully mobilize their interest, and serve the purpose and tasks of physical education.

  智力障碍学生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障碍,使得他们在记忆、想象、思维、运动、语言和社会交往等各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发展障碍。学习兴趣范围狭窄,注意力难以集中,接受能力较差,体育活动时受到的限制多且表现差异大,这种相互影响导致智障儿童的体质及运动能力明显低于正常儿童。主要表现为:体质水平在不同年龄阶段都比较低,力量、耐力、速度、柔韧性、动作协调性等方面表现较差[1]。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智障学生体育课堂中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体育教学与训练,而体育游戏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游戏是学生最喜爱的活动,通过游戏,学生能够获得动作、认知、语言、社会与情感的发展。体育游戏是游戏的一个分支,它不同于一般的体育活动,它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内容,以游戏活动为形式,以增强体质、发展身心为目的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它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动作和运动技能变成具体的、有趣的游戏情节,提高学生学练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开展活动,达到锻炼和增强体质并改善健康的目的[2]。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智障学生体育课堂中的教学实践,谈谈体育游戏在智障学生体育课中的运用。

  1 体育游戏在智力障碍学生体育教学中的价值

  1.1 激发学生对体育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兴趣

  培养智障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激发智障学生自主运动动机,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提高特殊教育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智障学生的智力因素及身体素质水平影响和制约着他们对知识的学习和对技能的掌握。当体育活动内容与学生兴趣相结合时,学生便能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参与欲望。如在低年级或重度班级的正确行走及排队练习中,单调的走练排队很枯燥,但是又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就可采用沿着障碍物路线排队走、踩着地上的固定点走、听音乐走、拉衣服排队走等多种形式来完成这一教学任务。中高年级的双脚跳练习,若穿插各种形式的双脚跳游戏教学,如跳呼啦圈、跳小垫子、跳格子等,会使整个课堂教学展现出生动活泼、欢声笑语的场面,既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兴趣,又能发挥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1.2 提高智障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走、跑、跳、投、爬等是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体育游戏在培养智障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上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智障学生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较差,参加运动都是凭借兴趣,而体育游戏由于趣味性强,最能吸引智障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另一方面,通过体育游戏能够赋予走、跑、跳、投、爬等身体基本练习各种有趣的情节和方式,能使智障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提高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有研究者通过试验表明:经过科学设计、有针对性的体育游戏训练方案,能够有效地提高智障学生的体质水平,主要体现在体重、肌肉力量、速度和柔韧性等方面[3]。

  1.3 培养智障学生的认知能力

  体育游戏以提高智障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主要目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发展智障学生认知能力的作用。在体育活动中加入游戏内容,可以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边运动边思考,集中注意力,锻炼记忆力、判断力、观察力、思维能力等。如学生们常玩的篮球传接球游戏、往返跑接力比赛等,就需要集中注意力才能准确快速地完成游戏任务。同时,体育游戏的素材多数来自于生活实际,有利于提高智障孩子对基本生活的认知。如在袋鼠跳游戏中模仿袋鼠、在水果蹲游戏中牢记水果名称等,对智障认知能力的发展、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1.4 培养智障学生良好的品德素质

  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体育游戏的始终。首先,体育游戏一般以集体或小组为单位进行,在游戏中,学生们需要互相鼓励、互相合作、互相竞争才能取得集体或小组的胜利。其次,体育游戏大都采用比赛、竞争或对抗的形式进行,这样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们勇敢、不怕苦不怕累、顽强拼搏的良好品德。

  2 智障学生体育课中体育游戏的实施

  2.1 体育游戏的准备工作

  在制订体育游戏的方案时,教师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1)游戏内容。体育游戏内容的选择要尽量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如在双脚跳的教学中选用袋鼠跳接力游戏、在篮球运球教学中选用运球接力游戏。体育游戏是为体育课堂教学服务的,不能为了游戏而游戏,而应为了教学而游戏。(2)学生。体育游戏的选择要充分考虑班级每一位智障学生的具体情况,了解他们的身体素质、疾病史、身体机能、心理素质、智商水平等,设计游戏时根据不同的学生水平制订相应的游戏规则或者调整难度,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游戏,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和提高。同时,还需考虑体育游戏进行过程中学生的情绪,比如学生发脾气该如何处理和应对。(3)器材和场地。在进行体育游戏前要准备安全、适合的游戏器材和场地[4]。

  2.2 教师对体育游戏的讲解和示范

  智障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力、记忆力都不如普通学生,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他们不能很好地通过听或者观察教师的教学活动来领会教师的指令。教师只能通过讲解、示范和不断的提示,才能使学生获得对游戏的基本认知。教师在体育游戏的讲解示范过程中应注意:(1)给出的指令尽量具体、形象,落实到具体实物上。这是因为智障学生对抽象的、不具体的事物的理解要弱于对具体的、形象的事物的理解。如在教学中不说穿过“障碍物”,而应说穿过“栏架”。(2)讲解要简单明了。向智障学生作游戏讲解时,语言尽量精简、清晰,不说复杂的、长的、难以理解的话语。(3)示范要考虑学生的站位。教师示范时要考虑每个智障学生的站位,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老师的示范,使学生对游戏的动作和路径形成正确的印象,特别要考虑重度学生的站位。他们多数无法理解教师的讲解,但通过眼睛的观察,他们更容易明白和接受具体、直观的动作。(4)游戏中讲解和示范要结合运用,才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明白游戏规则和方法[5][6]。

  2.3 体育游戏的组织

  教师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和讲解示范后,就可以组织智障学生开展体育游戏了。在游戏过程中,要注意:(1)不断提醒学生游戏的“关键词”。智障学生记忆力比较弱,在教师讲解示范时记住的规则和方法,过了几十秒钟可能就忘记了。因此在游戏进行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醒智障学生游戏的“关键词”,给学生暗示和引导。(2)教师要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行为变化。智障学生的情绪特点是喜怒无常。上一分钟还在开心地游戏,下一分钟就有可能大哭大叫,扰乱游戏秩序,甚至破坏游戏器材。教师要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行为变化,一旦有学生情绪比较激动,要立刻停止其参加游戏,让辅课教师将其带离游戏场地,以免影响其他学生的参与。(3)重度学生要在教师的帮助下参与体育游戏。重度学生可能既听不懂教师的讲解,又看不懂教师的示范,这就需要教师直接进行身体帮助来让其完成游戏任务。身体帮助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可适当降低要求和难度,以让其在游戏中获得参与感和成就感。(4)体育游戏结束后,及时给予鼓励和反馈。游戏完成后,教师要根据游戏参与情况对表现良好的学生予以表扬和奖励,肯定他们在游戏中的突出表现,增强他们的自信。教师还应对游戏的整个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下次游戏的继续实施做充分的准备[7]。

  3 体育游戏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安全第一,防止运动伤害的发生

  体育课必须把安全教育放在第一位。体育游戏中学生情绪高涨,活泼积极,智障学生很容易把思想和注意力都专注于比赛和游戏上,因而忽视了规则和安全。教师要在体育游戏开始前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引起学生的思想重视。

  3.2 游戏的设计和内容选择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智障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每个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认知水平都不一样,在设计游戏和选择游戏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情况,依据学生的个体情况对游戏内容作相应的调整。

  3.3 体育游戏的难易度要适中

  由于智障学生自身的原因,游戏难度太大,学生完成不了,就会失去参加的兴趣;难度太小,学生轻而易举就可以完成,挑战性不强,教学目的就达不到。所以体育游戏的选择要注意难易程度适中。若一个游戏有几个层次的难易度,要按照由易到难的层次进行,循序渐进。

  参考文献

  [1]张志勇.自闭症儿童体育游戏干预个案研究[J].体育科学,2010(8):49-68.
  [2]郝传萍,王硒.体育游戏对中度智障儿童体质影响的个案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4,28(3):84-88.
  [3]杨勇.游戏在培智学校体育课堂中的运用[J].教学实践,2011(2):70-71.
  [4]许志良.体育游戏对智障学生动作技能学习的影响[J].体育科学研究,2012,6(16):82-89.
  [5]马如刚.体育游戏教学对培智学生的教育作用[J].理论研究,2012(12):92.
  [6]韩景丽.在体育游戏中发展素质[J].科学之友,2012(8):22-25.
  [7]苗元元.体育游戏活动对促进幼儿体质的实验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1.

特教体育论文第二篇:全纳教育下学校特殊体育的现状与发展路径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基于全纳教育理念下对目前国内特殊教育的发展进行剖析发现,法律保障适应度不强;缺乏系统的特殊体育课程标准;没有独立的特殊体育评价体系;无障碍运动环境建设不足;特殊体育师资梯度出现断层。基于此,提出学校特殊体育优化路径:强化特殊教育法规适应性,保障特殊学生的体育权利;构建特殊体育课程标准;完善特殊体育评价体系;营造特殊学生体育参与的无障碍环境;创新特殊体育师资培养模式,提高专业化水平。

  关键词:全纳教育;残健融合;发展路径;

  全纳教育是教育公平视野下的一种教育理念,关怀全体学生,提倡集体合作和共同参与,是一种融合共享、兼容并蓄、有教无类的公平教育理念。1994年6月10日,《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提出全纳教育理念,必须保障弱势群体学生的受教育权利与需求。联合国《残疾人机会均等标准规则》明确规定残疾人体育参与权利均等,国家支持残疾人参加体育赛事。残疾人拥有平等享受社会生活权利,提倡公正平等、残健融合的人文价值。

  残疾学生依法享有平等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权利,通过体育参与使残疾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得到发展,促进了其无障碍地融入社会生活。我国现有超过8 502万的残疾人,庞大的残疾群体背后关乎着2.6亿家庭人口的幸福程度和生存发展,更关乎社会的文明进步。由于身体功能暂时或者长期丧失,社会支持保障不足,运动环境限制,致使残疾群体的体育活动处于边缘化地位,部分特殊学校的体育保健课也是流于形式。而特殊体育师资的严重匮乏也是制约学校特殊体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残疾学生的体育课程见习、体质检测免测、教学课时压缩,这些看似关怀残疾学生的做法实则剥夺了残疾学生的体育权利。本文以全纳教育、融合共享为视角,通过法律监督问责机制、课程及评价标准、无障碍环境建设、特殊体育师资培养、社会支持等路径保障特殊需要学生的体育权利,促进我国特殊体育事业发展,推进我国中小学残健融合,实现体育运动共享,促进特殊需要群体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良好发展。

  1 全纳教育与特殊体育的内涵

  1.1 全纳教育概述

  全纳教育是在1994年6月世界特殊需要大会上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保障特殊需要的学生教育权利平等,注重全体学生教育公平且教育机会均等。全纳教育思想涵盖了人权观、平等观和民主观3个方面。全纳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师专业化更加多元化,不仅要具备普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特殊教育通识理论和专业知识及其他辅助能力。

  1.2 特殊体育概念界定

  本文认为,需要特殊体育教育的不仅限于生理缺陷人群,还要包括心理问题和社会适应不良人群。美国著名特殊体育教育专家克罗蒂·雪瑞尔在《适应体育》中强调,体育应涵盖法律规定的全体需要特殊教育的对象,以及任何一位在追求成就目标和自我实现过程中存在心理问题的人。

  2 我国当前学校特殊体育的发展现状

  2.1 法律机制不完善

  我国《体育法》明文规定,各级政府应该关心、支持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体育服务要关怀残疾群体,学校有义务创造条件为残疾学生提供体育学习环境。2008年新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规定残疾人可在普通教育机构接受教育,并为其提供帮助,创设环境开展符合残疾人特点和需求的体育活动。《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强调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特别注重加强学校残疾学生的体育工作,开展适宜的体育运动和康复项目。另外,权责不清,运行不畅。残联和教育部门2个独立的机构对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没有形成合力,缺乏协调沟通。特殊教育工作主要是教育部门主管负责,而许多关于残疾人的政策方针是由残联下发,2个机构缺乏沟通协调,导致相关残疾政策方针未能及时下达到各个学校。

  2.2 缺乏系统的特殊体育课程标准

  由于残疾学生的类型较多,在体育学习中受到一定限制,因此,残疾学生的课程内容需要根据学生的残疾部位和心理特点科学设置。免修体育课、随班就读、单独开设保健课是现存的特殊体育教育模式。免修体育课是学校对特殊学生的普遍行为,看似关怀的方式实则扼杀了学生体育教育权利。单独开设保健班在特殊学校较为常见,在一定程度使残疾学生保健知识和技能有所提高,但是并没有具体的体育实践内容,不利于特殊需要学生的心理适应和社会化发展。普通随班就读有利于残疾学生融入学校主流群体,但是,普通学校没有特殊体育师资资源,不能开展科学的符合特殊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内容。特殊学校仍以残疾学生身体机能康复的矫正体育为主,残疾学生的体育活动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

  2.3 残疾学生体育评价缺失

  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必须要有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是对整个阶段全方位的教学和学习的检验,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当前特殊学生的体育评价主要集中在期末测试和平时出勤相结合的评价形式和免试形式,这种评价模式无异于普通学生的体育考核形式,没有全面考虑残疾学生特殊性和差异性。部分地区考虑了残疾学生的残障类型和心理特点,根据学生残障类型调整体育课考核形式,虽然体现出人文关怀,但是这种调整是基于教师主观想法上的尝试,没有科学的依据实施过程中难免有失公平。因此,针对特殊学生形成科学的体育评价体系是特殊体育亟待解决的难题。

  2.4 学校缺乏无障碍环境

  无障碍环境从狭义讲,是指消除特殊需要人群信息、移动和沟通的障碍,形成残健融合、共同参与的平等社会环境。从广义上讲,所有人提供平等自由便捷的社会环境。学校无障碍环境及配套设施严重匮乏,残疾人学校教育受到诸多客观条件制约,特殊体育教育大多处于“游离于学校场域之外”的形势,没有相关的配套辅助设施。残疾人体育参与的融入,必须正视自身的生理缺陷或心理障碍,这对特殊群体学生来说是需要突破自我的勇气。因此,许多残疾学生碍于自尊,就会对体育参与持有消极的逃避态度。不能正确认知自我身心障碍和体育需求,进而不能形成接受自我和社会融入的健康心理。

  2.5 特殊体育师资匮乏

  目前,我国特殊体育师资培养院校太少,特殊体育专业化水平较低,培养形式多样且目标不明晰,特殊体育专业培养方案笼统模糊。特殊人才培养仅限于六所高校本科阶段,培养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培养课程是公共课程和以特殊体育基础为中心的专业教材,没有特殊体育核心主干课程,教学实践通常仅为一学期,无法达到特殊体育教师的专业化要求。另外,目前我国没有科学统一的特殊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和特殊体育教师资格标准。只有上海、北京具备了特殊体育教师资格认定的条件,其余地方的特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资格认定同普通学生体育专业一样,没有专门的特殊体育知识和技能考核,并且职前培训和资格认证都没有形成专业化模式,势必影响特殊体育教学质量。

  3 我国学校特殊体育发展路径

  3.1 完善立法监督问责机制

  制定特殊体育法,明确规定特殊学生的体育教育权利和义务。强调惩罚措施,对特殊体育教育的对象、形式和内容进行详细阐释。尽量避免笼统性、指导性的纲要,细化法规,保障执行中具体可操作性。明确权责关系,加大特殊体育调查监督力度。对剥夺特殊学生体育权利的组织和个人进行法律制裁。在现有法律基础上,进一步修订、补充特殊教育法规,增加残疾学生适应体育的相关内容。明确提出残疾学生体育融合共享,满足特殊学生的体育需求,积极提供为残疾学生提供体育服务和援助。包括残疾学生体育教育报告、无障碍器材设备建设及使用情况、残疾学生体质健康反馈报告等。健全多元救济机制,各级各类学校尝试建立相对独立的申诉处理机构,遵守程序正义原则,引入听证制度,依法解决残疾学生体育参与纠纷,切实保障残疾学生体育教育权利。

  3.2 构建特殊体育课程标准

  特殊体育课程应该遵循:最大限度满足身心障碍学生的体育需求和体育兴趣;以人为本,强化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可选择性;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弹性;课程内容具有可行性。加强身心障碍的学生保健知识学习,以积极健康的身心状态融入社会生活。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障碍特点,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运动能力、兴趣、需求设计教学内容,采用多元教学方法使学生接受合适的体育教学。在体育课程内容选择上,以有氧运动、养生保健运动、垫上运动和集体性游戏为主。体质偏弱的残疾学生以有氧运动为主,健步走、12min有氧慢跑、短距离游泳、缓坡推轮椅走等;对于肌肉萎缩的残疾学生以养生保健运动为主,如太极拳、气功、轮椅养生功等通过对身体肌肉刺激,可以增强肌肉弹性、伸展性,强化肌肉力量;垫上运动强度较小,适合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对提高核心力量、柔韧和平衡能力大有裨益。

  3.3 完善学校特殊体育评价体系

  体育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基本功能是对学习的反馈和激励,目的是使每一位学生的体育学习都有所收获。特殊群体的体育评价应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综合考评的基础上,可以创造性地进行契约式的评价,由于特殊学生身体障碍部位都不一样,因此统一的评价标准已然不适应特殊学生。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障碍类型和身体素质情况,与学生共同商定符合其最近发展区的体育学习目标,最终体育考核成绩以此目标为参照,进步成绩和平时考勤也要纳入考核范围,将三者进行综合,作为个人体育学业成绩。这种契约式评价方式是根据自身进步程度进行评定,每个人制定的成绩目标互不相同,同学之间没有竞争,这种评价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残疾学生体育行为和习惯的养成。

  3.4 加强学校无障碍环境的建设

  树立融合共享、平等参与的全纳教育理念,以政府出台的学校无障碍环境问责制度为保障,加强学校无障碍人文环境建设,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的体育需求,提高无障碍专业设计能力,准确把握各种身体练习障碍学生的体育需求,在学校建设最舒适便利的人性化的无障碍环境。

  学校有平等对待残疾学生的义务和教育使命,同时肩负为畅通残疾学生体育参与而建设校园无障碍环境的社会责任。加强学校无障碍物质环境建设,体育器材在设计方面要考虑方便残疾人使用,体现出人文关怀。普通学校要实行全纳融合体育教育,改善校园无障碍交通、厕所、场地器材等公共服务设施,畅通学校的无障碍体育环境,保障残疾学生公平参与到学校体育中,实现残疾学生与正常学生体育教育的融合共享。创设无障碍心理环境,学校推行特色残障基础知识教育,学习和残疾学生沟通的技巧和手语,促进普通学生与残疾学生的融合共享与共同发展。

  3.5 提高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

  改革并创新我国体育教师培养方案,将普通体育教育课程与特殊体育教育课程进行融合,完善课程体系。创新特殊体育师资培养模式。从根本上改善目前我国特殊体育师资培养的困境。课程体系在体育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囊括特教通识课程和特殊体育教育核心课程。统筹资源,合作发展。实行高校之间、高校与特殊中小学之间形成横向协作,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须修满特殊体育课程学分,高校定期聘请特殊教育学校专业教师对体育师范生进行特殊体育知识和技能的相关培训。最后,鼓励体育专业学生参与特殊体育教学实习,掌握特殊体育教学方法和汲取特殊教育经验。建立特殊体育教师认证制度,同时注重特殊体育教师职前培训、在职培训和职后培训的衔接。保持特殊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更新。

  参考文献

  [1]中国残疾人体育协会.残疾人体育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2010年末全国残疾人总数及各类、不同残疾人等级人数[EB/OL][2012-06-26]. http:www. cdpf. org. cn/sytj/content/2012-06/26content30399867.htm.
  [3]中国网.我国残疾人8300万占全国人口6. 34%涉及2. 6亿家庭[EB/OL][2008-08-24]. http://www.China. com. cn/news/2008-08/24/content16317968. htm.
  [4]吴燕丹,黄汉升.融合与共享:论和谐视域中残疾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J].体育科学,2008,28(10):9-15.
  [5]冯永刚.全纳教育理念及其在我国的实践反思[J].世界教育信息,2006(7):32-44.
  [6]陈曙,王健.基于全纳教育理论下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5):106-111.
  [7]残疾人保障法[E B/O L](2017-01-15)[2016-12-18].http://www. Chinanews. com/gj/kong/news/2008/04-24/1231113. shtml.
  [8]吴燕丹,吴丽芳.论残疾人健身制约因素与无障碍环境建设[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50-154.
  [9]黄世昌.残疾学生融合体育教育权法律保障比较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8,35(1):36-42.
  [10]吴燕丹.生命关怀视野下调适性体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J].体育科学,2007,27(11):83-9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
特教体育论文(范文8篇)
第一篇:智力缺陷孩子实施体育游戏教学探析 第二篇:全纳教育下学校特殊体育的现状与发展路径
第三篇:体育教学中如何提升智力障碍学生生活能力 第四篇:听障学生融合体育教学中互教互学模式的应用
第五篇:特教体育老师专业化成长的障碍与对策 第六篇:听障特校体育发展影响因素与改善建议
第七篇:聋哑学校体育教育的研究内容分析 第八篇:智力缺陷学生开展体育教学的作用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