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小学生同伴谦让教育活动的理论依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1-18 共523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小学开展同伴谦让教育的研究
【第2部分】小学同伴谦让现状与教育对策前言
【第3部分】 小学生同伴谦让教育活动的理论依据
【第4部分】小学生同伴谦让及同伴谦让教育调查
【第5部分】小学生同伴谦让教育的目标
【第6部分】小学生同伴谦让教育的内容
【第7部分】小学生同伴谦让教育活动的实践考察
【第8部分】小学生同伴谦让教育的反思与展望及参考文献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探究。

  2.1 概念界定。

  2.1.1 谦让。

  “谦让”最早记录在《尚书》的尧舜时代,提及逊让: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作《尧典》。而《老子》有云,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第六十七章》)慈、俭、谦是《老子》最看重的三个内容。上德若谷是老子所推崇的重要处世之道,也是其讲得最多的一种德行。另外,王者们每每自称孤、寡、不谷,正是表示以卑下为根本的意思,这些都是自谦的说法,道理也很简单: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如果谁拼命迈大步子来加快自己的速度,那便走不快,不愿意处在人后而一味争先的人,一定争不到先,得到的只能是灾难。从这一程度上看,谦则体现了人对自己的爱。孔子所提倡的“谦谦君子”形象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士人;方孝孺的“虚己者进德之基”;王阳明的“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谭嗣同的“不骄方能师人之长,而自成其学”等等,这些无不说明着谦让古已有之,结合当下细细看来,中国人的谦逊有自己的特点可循,古之,自轻自贱风为上策,如王者们孤、寡的自称,鄙人、寒舍、贱内的称呼,而今,对自我价值的关注与提升,使得部分人生怕贬低或没有抬高自己,以简历、名片、报告会开头介绍语等形式来吹捧自己,名人名家也随之遍地开花。

  在《英汉双解莎士比亚大词典》中谦让一词共有八种解释,与本文主题相近的解释为体面感,懂规矩,谦虚,知礼。在我国伦理学、学前教育、小学教学以及工人阶级百科全书中有明确的解释与界定,在词典甚至戏曲等中都有相关概念的阐述。谦让一词在小学教学中更多的是以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形式出现,将其表示为个人品德和作风的道德概念。即谦逊、礼让的道德品质。这个概念是褒义词,并具有传统的道德价值。《中国小学教学百科全书》中将其阐述为:在对待名利等问题上,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先人后己,正确地估价自己,虚心好学,永不满足。具有谦让的品德,有利于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减少无原则的纠纷,达到互谅互助、维护集体及个人利益的目的。在《小学生应用词典》中做动词用,解释为谦虚地不肯抢先、不肯接受:互相谦让、谦让一下、一再谦让。与辞让、推让同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大力提倡谦让这种美德。让小学生从小就能感知谦让的益处,克服目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想方设法为儿童创设良好的集体环境和友好交往的条件,以便他们在相互交往时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加强宣传教育、净化社会环境无可厚非,也要通过日常生活的小事来培养团结友爱、谦虚礼让的良好品德,这是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界定的谦让是指学生在校园情境互动过程中运用自己脑中的谦让知识自愿采取互相帮助、倾于合作、主动分享等利他行为,且在情绪与自尊上能认可自身做出的谦让行为。

  2.1.2 同伴谦让。

  ⑴ 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也是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1它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多水平的网络结构,友谊、同伴拒绝、接纳和社交网络中心是这一结构中的三种同伴具体关系。

  ⑵ 同伴谦让。

  同伴谦让,顾名思义是同伴在互动中产生的谦让行为,我们提倡同伴谦让,不是为了要达到谦让效果而做出谦让行为,而是希望学生在感知谦让的同时,能认可谦让,并且学会判断谦让行为该出现的时机、什么是真正的谦让,这就需要培养学生道德判断与逻辑推理能力。谦让不是猜不透摸不着的,下文将从谦让与竞争、谦让与合作、谦让与礼让、谦让与忍让这四组主题中探讨谦让的具体范畴,兼与独也即群与己,是人生中根本对立之一,生活中我们应舍己为人还是自扫门前雪呢?孔、孟的本志可概括为能兼则兼,不能则独。3《尽心》有云: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的阐述更加明晰地表达了两者的关系。

  2.1.3 同伴谦让主题辨析。

  ⑴ 谦让与竞争。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不可免,提倡谦让不代表将竞争抛诸脑后。先人们将竞争表述为“争、逐”,而争则乱也是达成的共识,但多是从制度建设、以利之辩的角度出发,4为达和谐社会之使然。现今,竞争无处不在,甚至稍有不慎,将会被淘汰,儿童甚至是幼儿时期,都会被灌输竞争的思想,对新生代儿童而言,无疑可以增强其忧患意识,竞争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也需要做到不失道德、不违规违矩,而谦让过度又会造成“谨小慎微”,5裹足不前,逐渐泯灭孩子大胆创新的劲头。

  同伴在相处过程中出现些许的摩擦,实属正常现象,更何况是在双方可能存在利益关系的竞争过程中,面对出现的摩擦,过错方若在主动采取道歉等其他缓和方式时,同伴仍不依不挠,而过错方又对同伴所采取的伤己行为缺少据理力争的勇气,死守着一套不逾矩的准则,最后受伤的只能是自己。先哲们提倡“让”,为的是尽量消除“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期望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6竞争是必然的,我们鼓励竞争,当然,鼓励的不是让过错方反咬他人,而是希望其能够判断如何才能维护自己的权利,在保证自尊的前提下去对同伴谦让,谦让这一美德,只有社会、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缔造更加健康、积极向上的伟大民族。

  ⑵ 谦让与合作。

  同伴谦让发生在至少两个及两个以上个体间,谦让意味着要合作。在同伴交往的认知方面,互助与协作占据越来越重要地位,互助,可以理解为带着不同能力方向的个体走在一起,共同参与某一学习或活动,能力较强一边则可能担任“领导者”,当然,所有人应该享有平等的地位,这里类似于同伴教育者的职责;协作,同样是共同参与,与前者不同的是,同伴与同伴之间,更多的是能力相当,通过切磋最终达成共识。“人际智力”是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中八种能力之一,要求能够了解他人,善于交朋友。小学阶段儿童正处于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同伴走到一起,互相观察、互相学习是不可少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充分履行好自身的认知责任,1大多数情况下儿童的合作劲头也高于成人。这里将合作单列出来讲,不意味着合作与竞争相互独立,合作与竞争两者不可能两极分化,2在相关的研究也很多。这里单列出是为了说明谦让需要合作,重要的是合作中需要谦让。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